1
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
清末大官僚王懿荣--1899年刘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
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
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
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刘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
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
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姜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
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
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刘向、三通、校勘、郑玄、四分法、六分法、
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
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
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
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2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
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
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
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书上,是从《论语》开始的。过去封建学者们所强调的
“征文考献”,便是说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老耆旧言论。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起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
通考》。
文献学的概念,广义、狭义;历史文献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
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
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
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
献学等。
关于历史文献,目前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将历史文献等同于文献或古典文献。第二种解释是把历史文献视为文献或史料的一
个组成部分,强调其专业属性和内容特性。第三种看法是历史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谢玉
杰、王继光认为:“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
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体。”
具体地讲,历史文献只是文献中的一个类别或组成部分,它有着特定的时间界限和内容范
围。历史文献的时间范围应以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宜。就内容范围而言,历史文献必
须同时具备历史价值(或曰史料价值)和文字资料两大要素。
广义上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般是以“历史”的时间概念来划分范围,因此只要是1919年以
3
前的典籍都属于“历史文献”,细分起来,包括史学方面的传统文献(狭义历史文献)、文学史文
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文献学,则以“历史”的学科概念(即“史学”)来界定其研究范围和对象,从
而与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相区分,
而仅仅以史学方面的古籍,即以四部中的“史部”书籍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而历史文献,首先,从时间概念来看,一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时间就好像一个链条,
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其次,从学科体
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广
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
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
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
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
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与同时代其他
在文献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学者相比,章学诚的贡献更为全面更为突出,他不仅是实践家,而且
对于文献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更为清醒,更有系统理论方面的建树。所撰《校雠通义》,
集中体现出他在文献学方面理论建树。
十通、九通
习惯上称《通志》、《文献通考》、《通典》为“三通”;
清代乾隆年间,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
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1935年再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所谓的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二是所题著作时代
4
不可靠。
伪托、伪书出现原因:
一、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
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
行欺牟利。
三、封建社会的学者们,有彼此轻视、互相攻击的恶习。
四、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独论学有门户之争,势同水火,而有关政治的斗争,更加厉害。
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魏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叶以后。
伪书种类:
全部伪、部分伪、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版本伪。
5
著名的注
南朝刘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不同于以往的史注,独具一格。裴松之认为陈寿《三国志》
“失之于略,时有脱漏”,于是收集三国史料凡一百五十余种,充实陈寿之书,体现出《三国志注》
的重点是补充史料和考订史实。
梁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不拘于词语的诠释,广搜材料,全注引经史杂著四百余种,诗
赋杂文七十余种,对原书所述内容,或是加以充实,或是发其含蕴,或是考其当否,或是纠其谬
误。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是第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的注释典籍。《水经》原文极简,只记述一
百三十七条水流,而记每条水流亦寥寥数语而已。
为什么要做考证、意义
考证,又称考据。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
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
要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
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
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
范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因此,欲对历史
某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意义不祥,自补。
校勘(简答、填空、论述)
文献校勘主要还是古籍校勘,其他近代以来新加入文献领域的内容,如出土简帛、文书档案
等,在校勘方面也仍要使用传统的古籍校勘方法。而这种校勘,自刘向、刘歆父子以来,经过二
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范。
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
古籍的致误原因(即为什么和今天出版物不同):
6
一、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因而不可能
如同今天出版社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
二、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论刻本或活字本,差错
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
三、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
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内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
古籍的错误类型:误(讹)、衍、脱、倒。
从事校勘的要求:一、要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有些素养,并对通行的、常见的古籍,务
求比较精熟;
二、需要按照校勘工作规范,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三、要有严肃正确的态度,一定要谨慎从事,慎而又慎,必须明确,校书
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
校勘四法
①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
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②本校法:是用一部书的本身进行校勘,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找出其中差异,从而发
现并改正错误。
③他校法:就是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
④理校法:在校勘时,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
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7
校勘的依据
一、龟甲、金石刻辞、汉初竹简、帛书,和六朝隋唐写卷等实物载体,都足以作为校勘古书
的依据,它们较任何刻本的时代都要早得多,可靠性也就更大。
二、可从多种古书中找出许多内容相同的篇章,作为校勘的依据。
三、可依据较早的传注去校订正文。
四、还可依靠类书和旧注所引古书,来校订今日通行本的错误和脱落。
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引书,不一定完全符合于原文,做到一字不差。特别是在引用之际,有
节略其辞的,也有引用书意的。
注释种类(传、注、章句、集解、释、正义、直解、笺)
传: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解释传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也就是解说经义
以传示后人。先秦已开始使用,例如“春秋三传”。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则叫“集
传”。
注:古代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叫法。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以注为名的书籍了。在多家注释基础
上进行注释,称为集注,如《孟子集注》、《老子集注》等。刘知几指出传与注的共同点
是以训诂为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注就是郑玄的《三礼》注。
章句:传注的一种。与传注比较简明不同,它往往比较繁琐,是对古书进行逐句逐章地加以
详细注释的一种体例。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
大意,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内容要旨。
集解:解就是解释的意思,集众家之“解”,则称“集解”。“解”这种名称在东汉用得最多。
疏、正义、直解:①最早以“疏”为书名的是三国时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②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义疏”的注释体裁。它的特点在于它在注释经
书的时候,选取一种古注,不但解释经文,而且对古注也一并解释,注中
再注。
③到唐太宗时,孔颖达奉敕以义疏之体例注释“五经”,用以统一经义,称
为“正义”。
④而直解是元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是用当时的白话注解经书的一种方式。
笺:最早是从东汉的郑玄开始用作书名的。他注《诗经》,为了以示和毛亨、毛苌的不同,和
8
不使后人将自己的注释和《毛传》的内容相混杂,他把自己的解说标明为“笺”。
注释不同时期的校法
“注”即注解,“释”即解说。注释古人给它取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训诂”,“训”就是解
说的意思,“诂”是指古言。解说古言使人通晓,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注释。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字
词形、音、义的解释。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对文献内容的解释。注释的种类很多,因传、
注两种名称用的最多,所以历史文献的注释,也叫“传注学”。传,取义于传述,指相承的资料或
师说。注,取义于灌注。传注学是注解历史文献的学问。
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就产生了。由于汉字的特点,一是方
块字,一是单音,应用起来与实际语言不能完全一致,加上古代以竹简和木版记录语
言不能不求省,这就不免常有使别人不了解的地方需要解释,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传
注。
两汉:注释学开始兴起。标志着汉代注释发展水平的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三部
专书的出现。
隋唐:特别是唐帝国建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于经书的解释要求一致。于是,规定五经
的定本,由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就成为天下士人学习的官本。这个时期的传注
家尊重汉人旧注,因此唐人注疏的特点是演绎申说有余,而发明不足。
宋朝:理学盛行,治学讲求义理,形成一代学风主流。宋人则注重用简明的语言注释前人的
著作。这时期对古书注疏最有贡献的是朱熹,朱熹本身是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吸
收汉注中的精华,摒除唐注的繁琐,尽力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注释。朱熹不迷信前人注
解,大胆疑古。
元明: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而且本身历史比较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锢
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但
明末顾炎武开始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时开始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先。
清代:清代是注疏达到高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
和大量高质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
辨伪的必要性
9
文献学上的辨伪,是对古代文献本身进行科学的考察,以区别其真伪,从而确定其价值的一
门学问。中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伪书,伪书的情况在古籍中是普遍的存在。伪
书对于学术研究,造成很大的问题。学术研究以文献材料为基础,基础不牢靠,如何能够取得科
学的成果。研究古代的学问,即从事所谓文史之学,主要依赖古文献,如果使用的文献不可靠,
必然会影响到结论的可信性。因此辨伪是文献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伪书的普遍存在,所以
辨析伪书,成为学者们重视的学问。
如何正确对待辨伪:一、必须实事求是。辨伪是项复杂的考证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辨伪是一门学问,只有博闻多见,广泛稽考,才能发现作伪之迹。
三、对伪书不能全盘否定,要细加鉴别,要区别不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四、辨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以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耐辨伪上做出科学结论。
辨伪——梁启超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搜集与鉴别》总结辨伪十二公例,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一书中,梁启超对辨伪方法阐释得更加详密,扩展为三十二条,可供参考。
十二条公例是:一、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八九是伪书;
二、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
本完全不同者,十有八九皆伪;
三、某书不管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四、其书流传之绪,从它方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当;
五、某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六、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七、某书虽真,但其中有一部分经后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其书之全体须
慎加鉴别;
八、书中所言确与已知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具伪;
10
十、由文体之时代特征可以断伪;
十一、书中所言时代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十二、书中反映的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人物提出的辨伪方法(参看八九十编)简答题
辨伪工作始于西汉。第一个正式揭开辨伪学序幕的是西汉刘向。西汉末刘向整理群书,撰写
《别录》,刘歆据之以成《七略》都有辨伪的内容,从《汉书·艺文志》可以看到他们辨伪的成果。
南朝刘勰发明文体辨伪法;北朝颜之推发明地名辨伪法。
直到唐代中叶,刘知几才首倡辨伪,柳宗元继承这一学风,在辨别诸子伪书方面取得突出成
绩,他在辨伪内容和方法上均有开创,影响很大。
宋代辨伪风气盛行,有的学者由不信汉唐旧注进而大胆怀疑经典,使辨伪古籍开始成为系统
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辨伪方法渐密,内容渐广。
元初学者赵孟頫、吴澄在《古文尚书》辨伪方面直承南宋之风。
明代是辨伪学比较成熟的一个时期,辨伪学者成就颇丰。明代辨伪学以宋濂、梅鷟、杨慎、
胡应麟为代表。
清代辨伪学达到一个顶峰,代表性的有姚际恒的《九经通论》,对经书进行辨伪。又作《古今
伪书考》,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分经、史、子三类,共辨伪书或真伪杂糅之书91
种。
清末民初,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都是有名的辨伪之作。梁
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辨伪之学有所论述,在总结清代辨伪工作的基础上,提
炼出一套辨伪方法。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史的荒谬传
说,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考辨工作。
以下是具体人物辨伪方法:
刘知几的辨伪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据本人《自序》及其《碑铭》证伪;
二是据门人记录证伪;
三是据目录证伪;
四是据引文证伪;
11
五是据史书记载证伪。
而柳宗元开考辨群书之先河,其辨伪方法如下:一是指明了剽窃群书是作伪的重要手段;
二是发明了从学术源流辨伪的方法;
三是发明从称谓上辨伪的方法。
南宋朱熹辨伪途径有二,一是着重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所谓“义理之当否”;
二是注意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图书的流传情况、文章的体例、
使用语言的修辞等,即所谓“左验之异同”。
明代宋濂在辨伪学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揭示作伪类型,即“有所附丽”或“凿空扇虚”;
二是正统色彩较为浓厚;
三是辨伪态度比较客观;
四是探索古书通例。
晚明胡应麟的辨伪八法如下: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汉书·艺文志》里曾否有著
录过。
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接着便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文志》,看此书是什么时
候出现或佚失的,书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如各《志》均未记载,则须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其他著
述,看有无引用的。
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再考查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看是否有引用抑
或发挥此书中某种观点的。
五、“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对比,
看其有无差异之处。
六、“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
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定的,则此书必伪无疑。但还得
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以此可以考查出作伪者的用心
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查出传者,对认清作伪者会有所帮助“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
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
12
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
杜泽逊主要根据《四库提要》中涉及到的辨伪书,写成《文献学概要》,归纳为二十条,代表
清代中期乾嘉学者辨伪的成就,同样很有道理。
晚明胡应麟辨伪成就突出,著《四部正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专著。胡应麟在书
中首先提出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予以辨证,所辨之书达104种,范围
扩及经、史、子、集四部。他把伪书分为20类,并总结前人经验及本人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
总结出了辨伪“八法”,从文献著录情况、作者处境、文体形式、语言称呼及典籍由来等方面进行
考辨、审订,促进了辨伪工作的进展。
梁启超是近代以来在文献主要是古书辨伪方面理论建树最为突出也是公认的这方面取得最
大成就的学者,他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历代伪书出现的原因和辨伪的一般原则,在《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尤其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有集中的论述。
梁启超先生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
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二是社会背景混淆;三是事实是非倒置;四是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
政治。
张心澂将他人成果汇为一编,以书名为纳,以诸儒辨伪之说列其下,集结为《伪书通考》一
书,全书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后又增入45部,总数达1104部,是目前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辨
伪工具书。
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内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亡佚图书
面貌的方法。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辑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之一,是整理研究
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清代辨伪
清代辨伪学达到一个顶峰。代表性的有姚际恒的《九经通论》,对经书进行辨伪。又作《古
今伪书考》,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分经、史、子三类,共辨伪书或真伪杂糅之书
91种。万斯同在《群书辨疑》中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阎若璩
13
《尚书古文疏证》。崔述《考信录》对先秦古书几乎都怀疑是伪书,推翻了许多伪史。姚际恒的
《古今伪书考》的辨伪价值:批评默证法,反对滥用虚证,归纳辨伪条例,阐发一己之见。
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内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亡佚图书面貌
的方法。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辑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之一,是整理研究中国
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功之一。
辑佚的分类:一是辑佚书。辑佚书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全书亡佚,其二是部分散失。
二是辑佚文。辑佚书分而言之可谓辑佚文。
三是辑佚诗。即对单篇诗词的辑佚。辑佚文、辑佚诗的数量比较少,一般文献学
上的辑佚都是指辑佚书。
辑佚构成条件:其一是佚书曾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献单位存在过;
其二是现时这本书已经不存在或有了残缺;
其三是现时客观上有着可辑的内容或资料。
辑佚的产生和发展:辑佚古书的工作,一般认为始于宋代;
到了元代,辑佚反而衰落;
明代辑佚有一个特征,就是体现了明人好奇、好异的治学风气;
大规模地辑佚古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在清代。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
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批佚书,仅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即达
386种,4926卷,整理和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民国以后,辑佚进入相对低潮时期,大规模的综合性的辑佚之作不多,较
多的是一些专书的辑佚。与辑佚书的低潮相反,民国以来辑佚理论却有较大的
发展。
清代辑佚的发展:一、辑佚出的文献数量最多;
二、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辑佚学者;
三、形成了不同的辑佚流派;
14
四、辑佚的门类非常广泛;
五、辑佚体例越来越规范。
关于辑佚书的鉴定标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提出四条:
①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
②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
③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
④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
辑佚的资料来源:类书;史书;总集;地志;古书注解;杂纂、杂钞;
金石、考古。
关于辑佚书的途径和方法,梁启超总结为以下四条:
①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
②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周秦古书之资料;
③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之资料;
④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刻为辑遗文之资料。
关于辑佚书的途径和方法,当代学者张舜徽在所著《中国文献学》中也提出五个方面:
①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
②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收;
③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遗说;
④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遗文;
⑤取之《经典释义》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诂书。
目录学不同发展时期的几个著名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由乾隆年间纪昀、戴震等人编撰。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
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
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
15
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
实的书目。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
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
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
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
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
且是第一部采用四部法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隋书·经籍志》——由魏征、李延寿、敬播编撰,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
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它主要依据隋代、唐初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
编纂而成,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二十六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
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综上是
二十四史;后加上《清史稿》、《新元史》逐成二十六史。
《通典》——唐杜佑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载了上古至隋
唐的制度,二十略。
《文献通考》——南宋马端临著,共三百四十八卷,简称《通考》,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
作。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共一百卷,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的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
要》,但所补宣宗以后事并不多。
《宋会要辑稿》——共三百三十六卷,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
要》加以辑录而成。
《大唐六典》——共三十卷,由唐张说、张九龄、李林甫递监修,所写多依据颁行的唐令和
其他官文书,与《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的唐代部分同属第一手
资料而受重视。
书的形式——从卷轴装、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到后来的线装。
16
刻书系统——从宋代起就已形成,根据不同刻书单位,一般可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三类。
书目分为官簿、史志、私录、专门性书目。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目解题》,可考宋时典籍的存佚、
真伪,一直被考证家所重视。
专载历史书籍的目录,当推裴松之的《史目》为最早。章学诚有志于修成《史籍考》,才算是
史部目录有专书的编述计划。
清代史实方面的整理——黄宗羲《明儒学案》,万斯同《明史稿》,马骕《绎史》,崔述《考信
录》,毕沅《续资治通鉴》,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
商榷》,赵翼《廿二史记箚》。
六分法、四分法
六分法——汉成帝时,刘向等人校书的分工是按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
来进行的,把学术分类的精神融贯到了图书分类中。刘向的《别录》是一部提要书目总编。刘歆
在其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七略》。《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
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而以《辑略》总冠全书。这就是图
书分类目录的“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图书分类目录的最早分类法,史籍却并没有附入《六艺略》
的春秋家后。这正反映了当时史籍数量少的现实。
四分法——始于郑默的《中经》,西晋荀勖因《中经》而更著《新簿》,分为四部:甲部纪六
艺及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
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经史子集的顺序是由东晋的李充改定的。正式采用经、史、
子、集之名来命名甲、乙、丙、丁四部的是唐代史馆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清乾隆时,四库馆
臣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即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其目录《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简答题)
中国历史上有大名的校雠学家,也就是贡献较大的文献学家。所谓“校雠”,本不限于勘对文
17
字异同,而尤重在他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为不可没。
历代校勘学者整理成果
中国历史上有大名的校雠学家,也就是贡献较大的文献学家。所谓“校雠”,本不限于勘对
文字异同,而尤重在他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为不可没。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
的第四代孙。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在文献校勘方面,提出一种规范。
刘向、刘歆父子同时受诏校书祕阁。刘向撰成《别录》,他的儿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编为《七略》,为中国校雠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后来班固作《汉书》,又在
《七略》的基础上,写成《艺文志》。历代史志,多沿其体。给后来学术界的影响,极其深远。
郑玄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所整理、注释的书,不限于六艺经传,也还注《纬》、注《律》。
其代表作有《三礼注》、《毛诗笺》,而在学术领域内作出的贡献,大体和刘向相近。不同的地方,
便在于他在介绍古代文化方面,起了翻译的作用,给后世学术界带来了许多方便。
陆德明,名元朗,表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经典释文》是为当时
的儒家十二经和《老》、《庄》作注释,其中列举各本的异文校勘文字,是今能见到的最早包含
完整的校勘成果的著作。
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基础上,搜罗而涉览了数百家的音义专著,然后舍短取长,写成了集
汉、魏、六朝音训之大成的《经典释文》,创造性地打破了过去有关旧音一类写作的体式。他是
继郑玄之后,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卓然有成的不废大家。
郑樵所写的《通志》一书的精华,全在《二十略》。而他对校雠学上的主要贡献,集中发表
在《校雠略》里,这也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将校雠写为专著的开始。此外,郑樵独创了十二大类
图书分类法,和明确强调类例的重要。
而到了章学诚,他的著作很多,而以《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为其代表作,以“辨章学
术、考镜源流”为主要内容。他将郑樵在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加以肯定,而自己又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所负责写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和《别录》相比;而所撰的
18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又与《七略》相似。因此其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元济
一、张元济最初着重译印政史技艺新书和编辑小学适用的《最新教科书》,后又大量辑印《汉
译世界名著》和《自然科学小丛书》。著有《校史随笔》。
二、四部丛刊:从1919年开始,到1922年完成。这是一部包罗宏富的大丛书。它集合了经
史子集之书323种。所采用的底本,除涵芬楼所藏外,还遍访海内外藏书家,以及江南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元明旧槧,缩印成为体式整齐的本子。1934年,又继续搜集宋元精刻,印成《续
编》收书77种,1936年又续出《三编》,收书71种。于是四部中最常见之书的善本,也大约荟
萃于此。
三、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始于1930,直到1936年才全部完成。从此全史中出现了最标
注德尔本子,课据以订伪补缺,对史学界贡献最大。
四、光绪中,黎庶昌出使日本,从日本收藏的善本书中,选辑中国早已失传的古籍26种,影
刻为《古逸丛书》,张氏仿其例,辑印一部善本丛书,成为《续古逸丛书》。而《丛书集成初编》
则是主要从许多丛书里收集唐宋以下的笔记、杂说、丛钞以及偏僻文集和零散著作。《影印四库全
书珍本初集》。
罗振玉
一、从王懿荣最初收购甲骨,后转到刘鹗,出《铁云藏龟》。
二、1912年罗氏出版《殷墟书契》8卷,1914印成《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殷墟书契考
释》三卷,1915年又印成《铁云藏龟之余》,1916《殷墟书契后编》2卷,1933《殷墟书契续编》
六卷。由此,研究甲骨文字的风气,也就大大地展开了。
三、1937年,罗氏综合古今所有钟鼎款识文字,无论一著录或未著录的拓本,影印成《三代
吉金文存》20卷,从此考索商周铜器刻辞的人们,不必再从他处找资料了,这给予研究工作者以
极大的方便,因而也推动了金文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四、熹平石经和汉晋木简的整理。宋代发现“熹平石经”,以洪迈《隶释》的著述最为详尽,
备受学界推崇。1929年七月,罗振玉以马衡的《汉魏石经集拓》为依据编次整理汉石经资料为《汉
19
石经残字集录》一卷,八月又编《汉石经残字集录补遗》,9月《汉石经残字集录续编》,11月《汉
石经残字集录三编》,不久,又编定《集录四编》。罗振玉根据敦煌的简牍文字的内容,分为三大
类。罗氏整理《小学术数方技书》和《简牍遗文》,王国维整理《屯戍丛残》,两人又各位《考释》。
即于1914年编为《流沙坠简》,在日本付印。
五、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时刻的整理。
六、内阁大库档案的保存和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8:0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9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