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第
11
期52
教学研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2017年版
)》
强调
:
“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
不仅要
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
、
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
的认识特点等
,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
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
、
重点
,
以调动和发挥
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
,
以学生的自主探
究活动为中心展开
。”[1]为此
,
笔者进行
“
一课一
话题教学法
”
的探索
,
试图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一课一话题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就是指在一堂课中
,
根据教学目标与现实学情选择一个典型话题
,
并以
此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
教学情境内
,
引导他们对此话题进行分析
、
讨论
,
从而促进其自主建构知识
、
发展多方面能力的一种
教学方法
。
这一教学法属于话题式教学法
,
它的突出特点
是
“
一例到底
”。
教学中
,
师生始终围绕一个
“
典
型话题
”
进行互动
,
教师设疑学生解疑
,
或者学生
置疑教师解疑
,
最后达成共识
。
在这一过程中
,
学
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
感受历史
、
理解历
史
,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
,
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
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一课一话题教学法”的操作
(
一
)
精选话题
话题可以是一个故事
、
一个观点
、
一则新闻
、
一个问题等等
。
话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
学效果的好坏
。
那么
,
怎样选取合适的
“
话题
”
呢
?
1.话题要有趣
有趣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调动和发挥
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在
《
辛
亥革命
》
一课中
,
笔者选择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的
《
清帝逊位诏书
》
作为话题
。
导入设计是这样
的
:“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
《
国家宝藏
》
的节目
,
有
哪些同学看过
?
请简单介绍下这个节目
。
今天
,
我
们将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一起来鉴赏一件宝藏
。”
这一设计贴近生活
、
贴近学生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
2.话题要有料
话题不仅要起到导入作用
,
而且要作为主线贯
穿整堂课的始终
。
这就要求所选话题具有丰富的信
息
。《
清帝逊位诏书
》
包含着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
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载体
。
如
:“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
懿旨
:
前因民军起事
,
各省响应
,
九夏沸腾
,
生灵
涂炭
。……
今全国人民心理
,
多倾向共和
。
南中各
省
,
既倡义于前
,
北方诸将
,
亦主张于后
。
人心所向
,
天命可知
。……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
府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
宽闲
,
优游岁月
,
长受国民之优礼
,
亲见郅治之告成
,
岂不懿欤
!
钦此
。”
3.话题要有效
话题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
更重要的是激活
学生的思维
。
面对
“
清帝逊位诏书
”
这一话题
,
学
生必然会思考
,
清帝为何会退位
?
清帝退位有何影
响
?
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
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
,
思
考的空间就变得广阔
,
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能得到培
育
。
同时
,
话题还应该服务于教学主题
,
应该有利
于主题的升华
。《
辛亥革命
》
一课的主题可确定为
“
辛
亥革命顺应时代潮流
,
是时代的产物
”。
而清帝退
位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
,
是中国版的
“
光荣革命
”,
完全吻合这一教学主题
。
高中历史“一课一话题教学法”的探索
——以统编版《辛亥革命》为例
◎
陈蒋平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532019
年第
11
期
教学研讨
(
二
)
设疑解疑
教师围绕话题设计问题
,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
主
、
合作
、
探究学习
。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
学生
实现知识的建构
,
能力的发展
。
在
《
辛亥革命
》
一课中
,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
设问1
:“
军民起事
”
指的是什么
?“
各省响应
,
九夏沸腾
”
指的又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追问
:
革命党人曾举行过一
系列起义
,
为什么唯独武昌起义能取得成功
?
投影
:
材料一
:
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
,
实公二十年
缔造之力也
,
其时工厂林立
,
江汉殷赈
,
一隅之地
,
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
……
成立新军
,
多富于知识思
想
,
能了解革命之旨趣
,
而领导革命者
,
又多素所
培植之学生也
,
精神上
、
物质上
,
皆比较彼时他省
为优
……
——
张继煦
《
张文襄公治鄂记
》
材料二
:
革命党人在南方他们是以
“
乌合之众
”
对抗
“
正规军
”;
在湖北他们要
“
起义
”,
那就是
“
正
规军叛变
”
了
。
搞军队叛变的效率
,
较之搞会党暴动
,
自然就事半功倍
。
——
唐德刚
《
从晚清到民国
》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
,
得出结论
。
教师继续追问
:
为什么武昌起义后就会出现
“
各
省响应
,
九夏沸腾
”
情况呢
?
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原因
。
设问2
:“
今全国人民心理
,
多倾向共和
”
的
原因是什么
?
当时国人又是如何实践民主共和的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进一步追问
:《
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
有何意义
?
投影
:
材料一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
,
万世一系
,
永永尊戴
。
君上神圣尊严
,
不可侵犯
……
用人之权
,
操之君上
,
而大臣辅弼之
,
议院不得干预
……
统率
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
——
摘选自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
《
钦定宪法
大纲
》
材料二
: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
。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第
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
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
摘选自1912年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学生通过对比
,
进一步认识到
《
临时约法
》
的
意义
。
设问3
:“
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
袁世凯为什么能上台
?
投影
:
1912年2月15日黄兴致袁世凯的电文中说
:“
本
日午后二时
,
参议院全体一致公举先生为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
,
亿众腾欢
,
赖公巩固
。”
帝国主义认为袁世凯
“
在中国有信誉
,
在外国
有好名声
,
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
一个人
”,
并且
“
是中国人民中最受信任的代表
”。
在立宪派的心目中
,
袁世凯不仅是
“
统一
”
和
“
秩
序
”
的象征
,
而且代表了民国外交的秩序
,
孙中山
则逊其远矣
。
——
摘编自陈旭麓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学生思考后发表各自见解
。
设问4
:
清帝希望
“
亲见郅治之告成
”。
那么
,
辛亥革命后
,
中国能够实现
“
郅治之告成
”
吗
?
教师解释
:“
郅治
”
就是大治
,
治理得极好
。
投影
:
材料一
:
军阀割据图
。
材料二
:
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
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们
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
、
尤其是从美国
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
他们所建立的制度
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
,
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
实面前土崩瓦解
。
——
斯塔夫里阿诺斯
《
全球通史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追问
:
辛亥革命后
,
中国为
什么会陷入政治混乱之中
?
学生思考后回答
: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
社会的根本矛盾
,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
、
人民解放的
历史任务
。
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困惑
:
难道辛亥革命给中国
带来的就是
“
乱
”
吗
?
投影
:
材料一
:
在中国
,
不懂得皇帝的权威
,
就不会
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历史意义
。
——
陈旭麓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2019
年第
11
期54
教学研讨
材料二
:
新设工厂
:
1911年787家
,
1912年
1502家
,
1913年1378家
,
1914年1123家
。
中国
近代产业工人数
,
1911年50--60万
,
1919年达到
200万
。
——
摘选
《
农商部统计报告
》
材料三
:
剪发兴
,
辫子灭
;……
天足兴
,
纤足
灭
;
放足鞋兴
,
菱鞋灭
;
阳历兴
,
阴历灭
;
鞠躬礼兴
,
拜跪礼灭
;……
——《
时报
》(
1912年3月5日
)
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
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理
性认识
: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但也存在
历史的局限性
。
(
三
)
总结提升
对话题及时进行总结提升
,
是
“
一课一话题教学
法
”
的落脚点
。
总结提升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转变
,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有助于培育学
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
总结提升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高
度概括
、
整合
,
又要对话题进行提升
、
升华
。
在教学过程中
,
笔者及时进行总结
,
形成如下
板书
:
这一板书渗透了时空观念
,
突出了教学重点
,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
教学最后环节
,
笔者对话题进行这样处理
。
教师
:
今天
,
我们一起鉴赏了国宝
《
清帝逊位
诏书
》。
那么
,
清帝的退位意义何在呢
?
投影
:
1912年2月12日
,
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
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
,
也终结了秦
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
,
没有流血漂橹
、
尸
横遍野
,
没有连年苦战
、
民不聊生
,
以最小的代价
、
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替
,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
——
傅国涌
《
百年辛亥
——
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
最后
,
教师对
“
话题
”
进行情感升华
:“
今天
,
我们通过一份诏书
,
回顾了辛亥革命这段荡气回肠
的英勇历史
,
见证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
。
孙
中山先生曾有名言
: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
顺之则昌
,
逆之则亡
。
通过今天的学习
,
我们应该懂得
:
一个
国家
,
一个民族要振兴
,
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
中前进
,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三、“一课一话题教学法”的思考
1.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提倡情境性教学
,
它强调学
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
借助他人的帮助
,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
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
一课一话题
教学法
”
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
,
突出学生自主
、
合作
、
探究学习
,
这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自觉运用
。
2.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符合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
所谓
“
有效
”,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
学生所获得
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
教学有没有效益
,
并不是指教师
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
,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
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
了没有收获
,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
同
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
也
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符合有效
教学的基本要求
,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突出学
习能力的提升
,
强调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
3.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符合课程改革需要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2017年版
)》
指出
:
“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
,
也不能
只靠灌输形成
。
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
在
做中学
,
进行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探究学习
,
在
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
,
掌握探究历史
的方法和技能
,
逐步学会全面
、
发展
、
辩证
、
客观
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
,
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
以提升和发展
。”[2]为此
,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
教
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
需要重点考虑
:
创设历史情
境
、
以问题为引领
、
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
等等
。
而
“
一课一话题教学法
”
正是基于史料研习
,
注重情境创设
,
强调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8:0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