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电视剧点评
2012电视剧年度评点:“娘娘”独秀
2011年荧屏掀起了穿越潮,2012年电视剧制作的跟风势头和投机心态似乎越来越盛,“宫
斗”、“家斗”、“神斗”(神怪题材)成了年度电视剧创作的三大热点。有限的题材遭遇
过度开发,“同类项”层出不穷,电视剧的整体质量让观众的期待值降低。除了《后宫·甄
嬛传》等极少数作品能赢得口碑与收视双赢外,大多数作品当真成了“浮云”。用行内人的
话来说:“2012年,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最低谷。”
收视好却口碑差
在中国首届电视剧编剧论坛上,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副会长彭三源对今年的电视作品如此
评价:“今年大部分都是烂剧、跟风之作!猎奇、狗血剧层出不穷。”虽然2012年电视剧
播出的数量比往年有增无减,但在剧评人李星文眼中却是“只有产量,没有质量”,他甚至
直言:“2012年,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最低谷。”
在收视排行榜靠前的电视剧里,“雷剧”和“狗血剧”占据半壁江山。被吐槽“雷点密
布”的《隋唐英雄》新人编剧李正虎坦陈,新入行的编剧为了生存,只能迎合影视公司的口
味,“剧方有三个选择:第一,继续拍烂剧让观众图一乐,实现短期利润;第二,学习美剧,
引领观众审美;第三,拍出既符合观众口味,又能引领市场的经典电视剧。但目前后两条对
于编剧来说是死胡同,我们没有市场认可的作品,凭什么跟投资人谈理想?”
网络看剧成主流
前两年湖南卫视《回家的诱惑》等剧集曾创下“破5”的收视率,但2012年电视剧整体
收视率普遍下滑。有数据显示,全国今年上半年800部电视剧的收视率“破1”的仅占5%;
湖南卫视热播剧《宫锁珠帘》(观剧)、《夫妻那些事》(观剧)等收视率只能艰难“破2”;
江苏、浙江、安徽、北京等卫视的收视率和往年相比也出现了整体低迷;像《心术》这样的
热剧,平均收视率也不过0.8,而《北京爱情故事》(观剧)的“傲人成绩”也不过“破1”。
相反,一些在卫视播出收视低迷的电视剧,却在网络平台上拼得收视冠军。如《时尚女
编辑》在电视台播出时仅获0.3的收视率,却在多家网络的电视剧排行榜上拼上点击率第一
的宝座。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与收视习惯、收视载体的转变关系密切。据统计,在北京,
电视的开机率仅为30%,电视观众的年龄结构开始“老龄化”。与此同时,网站大举进军
影视圈玩起了自制剧,《屌丝男士》、《女人帮》等多部网络剧都取得了不俗的点击率。
伪周播难以为继
面对“压力山大”,不少电视台都在尝试播出形式的创新,比如推出周播剧。今年湖南
卫视率先恢复了“第一周播剧场”,周播了《新白发魔女传》、《姐姐立正向前走》等剧集,
东方卫视也试行周播《刷新3+7》,但收视率均不理想。国外周播剧是边拍边播边写,根据
观众意见及时调整情节走向,而我国目前的周播剧仅仅是把“日播剧”分周播放,变成了“慢
播剧”、“断续剧”,这种“伪周播”的播出形式不被看好。
在播出频率方面,央八的5集连播让电视剧进入了播出快车道,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以
及一些地面频道,如本地的南方经视频道(TVS1),都相继放话,明年1月起开始三集连
播。有业内人士断言,三集连播的播出模式将成为电视剧播出的主流。
年度风景
今年很多剧集在口碑与收视上呈现出巨大的剪刀差———有的剧情节风中凌乱,却在一
片骂声中屡获“收视第一”;有的剧制作精良内容直指人心,却一路收视垫底„„如果一定
要在二者之间做出推荐,我们宁愿选择后者,“不以收视论英雄”。
电视剧:色彩丰富精品稀缺
2012年,电视剧市场在经历了2011年的剧烈阵痛和重组后并没有雄起之势,整体表现
仍显疲软,内地剧陷入了只有产量没有质量的怪圈中,“行走”乏力。在限娱令的制约下,
不少电视台开始“豪赌”电视剧,希望能够借此挽回收视率。不过令人遗憾的是,2012年
的电视剧行业也是高产容易高质难。登顶榜首的电视剧也并无太多亮眼表现,就连堪称“万
人空巷”的《甄嬛传》,收视率也只是全国1.708的成绩。
内地宫廷剧经历了二月河的正史剧、还珠格格似的戏说剧、现代人离奇穿越剧的流行洗涤,
《甄嬛传》这部宫廷剧的另类之作以它独特的风姿出现得恰逢其时。它首度以真正的女性视
角注视现代人想象中的古代宫廷,在穿越之风大行其道的当下,为泛滥的清宫廷戏做了一次
正名。不以表面的偶像路线吸引人眼球,《甄嬛传》坚持现实主义风格,从深层次刻画人物
的性格,讲述了他们残酷但励志的命运,给粗制滥造的国产古装戏上了一堂严肃的精品课。
因此,有人在年度电视剧盘点中对《甄嬛传》作出了如下评价:“它是一出启示录,看似讲
史,实则说的是官场、情场到职场,自成一套生存哲学,拍出了只有中国人才懂的乾坤阴阳。”
除了宫廷戏,2012年的国产“家斗剧”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精品电视剧中的亮点。《婆
媳拼图》、《当婆婆遇上妈》、《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丈母娘来了》、《新女婿时代》„„
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家庭伦理剧的亚类型,此类作品的叙事主题、形象符号和叙述技巧越来
越趋同。剧中情节往往是婆婆与媳妇争锋,亲家之间斗智斗勇,男人于老婆与老妈之间水深
火热,这样的桥段让人触目惊心,更有年轻观众表示自己患上了“恐婚症”。仔细分析,一
些婆媳剧创作中存在着丑化甚至妖魔化丈母娘形象、夸大生活矛盾的问题。社会的高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精神压力,在这个幸福感缺失的时代,家庭剧是否应更有责任宣扬美好,
引导观众体会美好?我们期待2013年的家庭剧能多一点温暖,少一点“苦情”。
相对于阴柔的宫廷剧和琐碎的家庭剧,2012年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满溢着一股阳刚之气,
犹如一缕春风令观众一阵精神爽朗。从最初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到《士兵突
击》、《亮剑》,再到如今新生代演员主打的军旅青春励志剧《第五空间》、《麻辣女兵》,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确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视高峰。
当然,青春题材电视剧也是2012年电视荧屏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从《北京爱情故事》、
《北京青年》到电视剧版的《失恋33天》、《无懈可击的蓝色梦想》,青春风潮电视剧越
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国内青春剧对青春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着重
描绘炫目、多彩的青春,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故事。惊天动地的青春故事固然令人
眼前一亮,但素色的青春也需要关注,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无声而忽视他们。
好剧“重播”价值几何
评价一部剧集的好坏时,收视率和口碑是惯常的两大标准,而在记者看来,
还可以引入“重播率”。从某种程度说,重播次数代表着作品的生命力,以及观
众的喜爱程度,不然也不会有如下流行的说法:“当《西游记》、《红楼梦》又
播出时,就知道寒暑假又来了!”
能够创造重播奇迹的作品乃稀缺资源、屈指可数,除了《西游记》、《红楼
梦》这样的名著改编作品,便是《亮剑》、《士兵突击》和眼下的大热门《甄嬛
传》了。当年重庆台获封“亮剑台”,如今有黑龙江变身“甄嬛台”,一举买下
《甄嬛传》二轮、三轮的播映权。有媒体报道,黑龙江卫视从7月至今,播出《甄
嬛传》的次数已不下10遍,迷倒主妇一片。“任其他卫视婆媳互掐夫妻腻歪,
我独有甄嬛俯视六宫指点江山。”而近两个月,还有六七家卫视在白天轮番不间
断重播《甄嬛传》,而且其黄金档重播的收视率比某些剧目同时段首播时的收视
率还要高。
事实上,如黑龙江台般将宝都押在《甄嬛传》身上,缺乏节制的、掠夺性的
重播行为极有可能物极必反,倒了观众胃口,为制作方所担心,为兄弟台所不齿,
但每每播出必有收视,必能成为观众讨论的热点,如此性价比之高的事儿何乐而
不为?有业内人士不禁慨叹,“有些剧首播收视率奇高,重播却惨不忍睹,甚至
从未重播过。电视台花巨资买单的剧,二次或多次利用价值几乎跌到最低点。像
《甄嬛传》这样经得起重播的剧目真是极度稀缺!”个中意味值得业内人士反思。
现在有太多的电视剧是一次性消费,电视台播完第一遍基本不会重播。然而
一部剧动辄投资过千万,多则上亿元,其“低值易耗品”的属性无疑是对投资的
巨大浪费,而“一次性”的质量大多堪忧,太多电视剧几乎等同于“垃圾”的现
象就不难理解了。
反观经得起重播的剧目大多是精品力作,是耐看和耐品的。多些这样的精品
佳作是件多方受益的好事儿。一则国家广电总局整日为“量多质差”的问题头疼,
多点“耐看”的好剧无疑可以缓解这一国产剧的顽疾;第二,好剧也能给观众带
来上点档次的精神食粮,而免得观众日日同精神垃圾为伍;第三,电视台也无需
蜂拥至首轮的抢购上,一旦购买不慎便落得个花了大钱买了烂剧;只要剧好,二
轮、三轮播出同样产生效应,甚至性价比来得更高;第四,虽然不能像国外一样
按照播出次数分账,但对投资方来说,只要剧好,二轮、三轮甚至是几年之后的
重播同样可以卖个好价,利润源源不断,不像太多的平庸剧目完全是“一锤子买
卖”。
专家点评翻拍作品:老版是艺术新版是商品
国内荧屏,翻拍作品十之八九难逃被骂魔咒,关注度越高,争议声越大,四大名著的翻拍理
所当然地处于风口浪尖上。从2010年3月新版《红楼梦》登上荧屏,掀开四大名著翻拍序
幕,到今年年初新版《西游记》的播出,短短两年时间,四大名著完成了新一轮的翻拍。在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虚假繁荣后,新版四大名著到底给荧屏留下了什么?在媒体口诛笔伐
的滔天声浪下,在观众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否定中,有没有值得肯定之处?包括四大名著在内
的翻拍剧鲜受好评,是观众的怀旧情结让他们抱有成见去看待新版,还是二十年的时间让影
视作品的铜臭味越来越浓,距离艺术品渐行渐远?
■专家点评
老版是艺术新版是商品
新版四大名著陆续播出后,针对种种负面评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尹鸿教
授就认为,很正常。谈及背后的原因,尹鸿教授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第一,今天的观众越来越差异化和多样化。老版播出的年代,观众的口味还相对单
一,在审美价值上比较一致,而在今天,任何一部作品都很难得到众口一词的好评,有争议
是很正常的现象,是文化多元化和审美差异化的正常反映。
第二,一部作品如何能最大地迎合不同的观众群体,那个交集的区域很难找准,满
足了青年人,老年人不喜欢,迎合了农村人,城市人又不爱看,高层次文化的人和普通观众
的兴趣点也不一样,这个社会公约数越来越难找,因此在创作上会有一些偏颇。比如对历史
人物的重新评价,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认同?新版《西游记》中的造型,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
怪怪的?
第三,四大名著都有一定的审美积淀,不仅是艺术规律的积淀,还有观众情感、情
绪的积淀。如果创作者要违背它,要冒很大的风险。老版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的,目
的只有一个,就是生产老百姓喜欢的、尽量好的艺术品;新版是想做成有一定艺术品质的商
品,可能在改编上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前期论证,商业上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判断、论
证和执行。因此,争议是很正常的,既有创作者自身的原因,也有观众变化的原因。
雷人古装剧谈何创新
《活佛济公3》里主角满嘴的网络流行语,《钟馗传说》里的花魁唱起了费翔《冬天里
的一把火》,《轩辕剑》出现了投影仪,全村人乐呵呵地看上了电影……这个夏天,古装剧
已经不满足偶尔出格一下,开始在整个篇幅中穿插各种雷人装扮、造型、情节以及台词。
对于古装剧的雷人设计,观众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容忍度,骂声也有,但都是零零星
星,很难形成趋同的意见。或者说,现在古装剧这么搞已经成了主流,见怪不怪的观众已经
学会了适应。
古装剧同质化
自《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武林外传》成为荧屏“新经典”以来,古装剧已
经被现代元素充斥,不但说着和现代人完全吻合的语言,而且在思维上也向现代人的喜好靠
拢。不知不觉中,高度娱乐化的古装剧融入了人们的审美,对其失去了抵抗能力。
披着后现代外衣的古装剧迎合了观众的新奇心理和隐藏的摧毁欲望,但收视率的狂欢
导致大量古装剧同质化,又迅速导致观众产生了腻烦心理。按常理讲,被观众厌烦的电视剧
类型会很快消失于荧屏,但古装剧却涉险过了关。帮助古装剧不断“涅槃重生”的力量,源自
这个类型电视剧“咸鱼返生”的精神——对古装剧“骂并快乐着”,竟然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消费
潮流。
流水线简单化
《活佛济公3》《钟馗传说》《轩辕剑》三部电视剧匪夷所思的雷人桥段,丝毫不顾逻
辑的情节设计,对烂俗审美的肉麻迎合,这一切都被冠以“创新”或“照顾观众口味”的名义进
行,创作者还津津乐道什么这是国际化、想象力,对自身贫瘠的创作能力毫无羞愧之意。恶
搞性质的古装剧大行其道,原因在于这种剧写起来、拍起来、播出去和收回钱都很简单,随
便搭个草台班子,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著作中掂取一部,就能实现流水线式的生产。反过来看,
用心于精品剧拍摄的创作者,虽也能赢得名声,但因为精品剧不能时时提供无脑化的娱乐刺
激,反而很难重复播出。按比例看,现在荧屏上是不到一成的精品剧在大战超过九成的烂剧。
古装剧拍得好现实题材可借鉴
从1981年到现在,31年过去了,内地电视连续剧从零起步发展成了世界产量第一。古
训曰:家有良田千顷,每餐只需三两米;家有房屋万间,每宿不过一张床。电视剧产量世界
第一大国的这些产品,自己播放是放不过来的。如果要产生点什么现实意义,那就只好进军
海外了。
然而走出门一看,一部制作成本50万元一集的电视剧可能海外开价1000元一集。产
量能说明什么呢?有产量而无销量,那有意义吗?对商业企业而言,产量、库存更多意味着
风险,零库存才是追求方向。而内地的电视剧产业已经形成超大量的库存积压,这是对社会
财富的严重浪费。
电视剧差不怪观众
事实上,内地的电视剧并非一直这么糟糕。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有过《西游记》《水
浒》《三国演义》《红楼梦》《渴望》《我爱我家》等等好看的电视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
开始,电视剧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没有逻辑性,没有创造力,没有品位。几年前我参加
某电视台一个研讨会,有人认为一切要怪罪观众——他们重口味拉动的收视率指引了不良的
创作方向。在我看来这是十足的浑话,很多年轻观众都只看美剧,不看韩剧了。结果内地的
部分电视制作人仍在抱怨韩剧是泡菜肥皂剧,抱怨观众的审美。
观众需要正能量
再说有些内地电视剧所传播的价值观。对照《甄嬛传》和《大长今》,这两部古装大
剧一个阴险恶毒,一个阳光积极,观影感受完全不同。在《大长今》里我们看到一个顽强的
女子追求理想、逆势成长的励志故事。在《甄嬛传》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怨毒的妇
人用仇恨谱写前途。阴谋论可以设计成剧情,它在全世界是通行的,关键是阴谋背后的价值
观是什么,仇恨不是普世价值。总体而言,现在内地的电视剧跟加工业如出一辙,技术含量
不高,甚至都不避讳抄袭。
反观那些在国际市场流行的电视剧,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新鲜的表达方式、清晰的文
化基因、完整的叙事逻辑、扎实的制作团队。到目前为止,内地在海外最为畅销的是四大名
著改编的电视剧,这无疑启示我们应该巩固优秀的古装剧创作,同时以研究历史的态度对待
现实题材的开掘。不系统地考虑文化建设,电视剧产量再大,也只是一盘散沙;不积极地奖
励剧本原创,电视剧繁荣不是泡沫又是什么呢?
《特种兵2》剧不再脸谱化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收视飘红带动荧屏掀起新一轮军旅剧收视热潮,作为导演兼编
剧的刘猛也乘势推出“《特种兵》三部曲”。眼下,《我是特种兵2:利刃出鞘》在各地电视
台热播。江苏卫视首播后,该剧不仅成为收视冠军,网络视频日点播量达到8000万,是其
他同时段在播电视剧的40多倍。该剧制作总监嵇道青还爆料说:“征兵的时候问孩子们为什
么来当兵,不少孩子说是因为看了《我是特种兵》。”究竟“特种兵”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
收视秘诀?
大侠吴京PK“刘猛帮”
有《我是特种兵》第一部的好口碑,第二部《我是特种兵2》自然势头生猛。故事以历
史上真实存在的神枪手四连作为依托,继续描写狙击手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兵种。为了打造
最真实的特种兵“写真照”,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军区实地拍摄。剧中动用了枪支、坦克、直升
机等大量先进武器,并有多位军事专家指导拍摄。
当然,幕前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是特种兵2》的演员大部分是原班人马。徐佳、赵
荀、徐洪浩、郎峰、任柯诺、傅程鹏等一大批年轻演员,经过第一部的洗礼,到第二部发挥
更成熟了。而回顾导演刘猛之前的几部电视剧如《狙击生死线》、《冰是睡着的水》、《特
战先锋》等,这些人一直是他的“御用”。而且,不少在《我是特种兵1》中没有太多戏份的
演员在第二部中也成功上位。
比如徐佳,他在第一部里扮演硬汉郑三炮,第二部就演出了小混混出身的王艳兵。徐
佳说自己天生和有缘。小时候家人曾想让他上军校,但他最初的梦想却是当篮球运动员。
后来时间长了发现自己确实没有篮球天赋,这才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上学期间,他经常参
与各种演出,机缘巧合认识了演员范明——“当时他问我,你有没有兴趣考一下前线文工团”。
就这样,范明成了徐佳当兵的“媒人”。而在《我是特种兵2》里,范明也出演了“炊爷”一角,
专门给特种兵们加强营养。徐佳说,这实在是太奇妙的缘分了。
《我是特种兵2》也有“新兵入伍”——吴京。早在该剧开拍的时候,吴京的加盟便引发
了网友们的关注——演多了大侠、杀手的他,是否能适应军旅题材电视剧?据介绍,为了塑
造“狙击手何晨光”这个角色,吴京在电视剧开拍前特地到部队体验生活,经历了一系列的魔
鬼特训。现在从观众口碑看,吴京的大侠身手足够应付特种兵的高强度。
剧制作不再脸谱化
其实,军旅电视剧一直是近年的荧屏热点。从2002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2004
年的《历史的天空》、2005年的《亮剑》,到2007年的《士兵突击》、2009年的《我的团
长我的团》,再到去年的《我是特种兵》以及新登场的《我是特种兵2》,都在荧屏上掀起
了一次次的军旅剧热。
仔细探究这些热播的军旅剧。其中描绘的形象、故事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完美,
却成功让们的形象走出了脸谱化、概念化的窠臼,因而显得更加朴实自然、贴近生活,
观众的认同度也大大提升。比如《士兵突击》。它可以说是新军旅剧的杰出代表,塑造了“许
三多”、“史今”、“成才”等一批没有光环的形象,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许三多”,
行动迟缓、为人木讷,连参军都不是出于本人自愿,堪称“负起点”。但他的生涯却先抑
后扬,在“不抛弃、不放弃”信念的支撑下,一次次完成自我超越,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这样的转变很让人信服,该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和平年代对英雄的重新定义。
“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其实并不关心军营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喜欢看军营中那些与
我们日常生活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们内心的渴望得到某种满足,以及自己能否从剧
中找到某种精神寄托。”网友“云上舞者”说。实际上,真正优秀的军旅剧也应该拥有某种普
世价值,让剧迷们能从剧中得到“正能量”,为平淡的生活注入某些理想主义的东西。
《我是特种兵1、2》聚焦的则是更年轻的,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90后。当我们打
量这拨年轻小兵的时候,也许会觉得不太适应,也许会觉得他们不够传统,不太符合我们印
象中的形象,但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我们更宽容地对待,新军旅电视剧同
样也是如此。
《火蓝刀锋》海天之上"士兵突击"
自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以来,海洋就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领域。尽管飞机的出现大大缩短
了国与国间的距离,但对于大宗的物质交流运输来说,海洋还是最直接方便的方式,而海洋
丰富的物资储备更是成为各国开发的宝藏。如今海洋的重要性也被各种事件推到国人面前。
根据人气军旅小说改编的《火蓝刀锋》,就在这个恰当时机出现在观众面前。原著小说网络
总点击率过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三年内累计八次重复播出,有相当庞大的收听
群体和粉丝迷。这在青春网络小说盛行、成功学书籍火爆的电子阅读时代相当稀有,足见军
旅小说的魅力。同样,由军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是观众的宠儿,诸如《亮剑》《我是特种
兵》,在被穿越虐恋、狗血宫斗弄吐的观众看来,血脉贲张的力量更能迎合精神诉求。
本剧叙事沿用了奇人+挫折+机会=草根英雄的人生蜕变公式,只不过几个草根“兵王”
励志成长史也经历了一个从放逐到觉醒的转变。英俊的全国大学生游泳冠军鲁炎、好勇斗狠
的张冲、来自草原的狙击女神乌云格日乐再加上“忽悠大王”蒋小鱼。加入海军前,他们都是
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即便有超出常人的“小宇宙”,也都孤芳自赏,无用武之地。《士兵突
击》亦相似,大家是普通人,进入兵营,与生俱来的性格作用和环境对抗导致他们状况频发,
一个用心良苦的好教官用挫折教育改变着他们,最终一战成名。细品之,这与当下多数年轻
人渴望机会逆袭人生的价值观遥相呼应,但《火蓝刀锋》却传递稳扎稳打才是实现蜕变的基
础,并非坐海观天,随波逐流。
【剧评人观点】
《火蓝刀锋》就是一种寄托,它承载着国人的海上强军之梦;当然,它更是我们民族
内心深处的渴望,即如何从陆上踏足海洋,成为大时代中真正的强者,用一曲不屈的军魂,
唤醒民族意志。男儿当如屠龙刀,三万里碧波斩蛟。
点评2012年度综艺节目:一边是约束一边是突破
《好声音》火爆
年初为抑制“过度娱乐化”的趋向,广电总局正式颁布实施“限娱令”。面对这种局面,
电视人一面要绞尽脑汁抢夺收视高地,一面又要在管控下小心翼翼求生存谋发展。让人诧异
的是,原本在外界眼中的“综艺灾年”,却迎来了节目井喷——不少戴着“去娱乐化”面具
出场的综艺节目蜂拥而至,如包括《非你莫属》在内的一众披着“求职马甲”的职场节目,
又如“只关注音乐本身”的一大批“盲选”类歌唱节目;其中,《中国好声音》更是让沉寂
多年的选秀市场狠狠“威”了一把。
年初,广电总局正式颁布实施“限娱令”,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
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类、真人秀类等七类节目在黄金档被强行“瘦身”。而年
底江苏教育电视台的竞猜节目《棒棒棒》,因干露露母女三人的放泼撒野而被总局叫停,同
时,江苏教育电视台也遭停播整顿处理。由于限制卫星频道选秀节目总量等诸多“规定”,
今年多家电视台对“选秀”、“真人秀”等词汇避之不及。
在“限娱令”的高压下,各卫视都急速转舵,试图在新一轮的“大洗牌”中抢占先机——
—拥有王牌节目的卫视,大多采取“弃车保帅”的对策,如湖南卫视力保《快乐大本营》、
《天天向上》进入黄金档,江苏卫视则力挺优势节目《非诚勿扰》,其它节目或者挪至非黄
时段,或者干脆消失。正在成长中的卫视则把“限娱令”的出台看成一次机遇,如山东卫视
就先后推出《歌声传奇》和《纵横四海》两档节目,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
新政策的出台也让曾经风靡一时的相亲类节目慢慢冷却,但不少有着“积极向上”噱头的
节目却有了生机,如职场节目,典型代表便是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而在没有“快男”、
“快女”的2012年,选秀节目依旧变着法子出炉,以“盲选”形式出现的音乐类节目扎堆
涌现,《中国好声音》便是其中代表。
年度风景
音乐类
《中国好声音》秒杀群雄
“感谢《中国好声音》,让音乐又成为了全民话题。”一位业内大佬在微博上如是说。回
顾2012年,《中国好声音》绝对是娱乐圈不可不提的话题。由它带来的全民狂欢式连锁反
应,近年来似乎唯有2005年超女的全盛时期可以相提并论。除了节目制作精良,铺天盖地
的宣传夹杂着各种选手传闻被热炒,是“好声音”成为热门话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观众看
惯了海选、PK,“好声音”盲听、盲选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刘欢、那英等评委的自我表
现让观众觉得很亲切;而明明是选秀的评选方式,却因不按照选秀节目申报,而使《中国好
声音》获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权利,也引起各地卫视的不少争议。2013年《中国好声音》
的广告冠名更是拍出了两亿元的天价,“大获全胜”的局面让人十分期待节目在明年的表现。
不少卫视都盯上了这个《中国好XX》的名头,预计同质化的节目明年也将会遍地开花。
同类节目
虽然《中国好声音》风头无人能及,但今年竞秀场上也是热闹非凡百花争艳,多个卫视都
剑走偏锋,强调节目的“非选秀”特质。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放眼亚洲各国的新锐歌手
及潜力组合;四川卫视的《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则主打异域民族风;广西卫视的《一声所
爱大地飞歌》致力于打造国内首档新民歌选秀节目;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更是高唱“红
歌”。此外,还有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辽宁卫视的《激情
唱响》、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深圳卫视的《清唱团》等等。
职场类
《非你莫属》抢尽话题
在一众职场节目中,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凭借几个话题性事件冲入年度收视排行榜,
而主持人张绍刚的“毒舌”也成了焦点话题。节目中,张绍刚犀利的点评和颇有进攻性的追
问,经常令求职者招架不住,进而导致戏剧性场面的发生,从高校女教师吴铮真崩溃大哭,
到他与海归女刘俐俐激烈“互掐”,再到留法学生郭杰当场晕倒„„张绍刚的“强势主持”,
引起不少网友反感,而节目以话题博眼球的行为,也一度激起外界的抵触情绪———创新工
场CEO李开复公开发起万人投票抵制《非你莫属》,强烈要求该节目整改。《人民日报》
等媒体也发表评论明确点出该节目的不当之处。
同类节目
新政策的出台催生了更多“去娱乐化”的新型节目,因此,竞相研发求职类节目成为卫视
突围的重点。除了已有的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江苏卫视一连推出了两档职场节目——
—《职来职往》和《脱颖而出》,东南卫视、重庆卫视分别推出了《步步为赢》和《我是谁》,
一时间求职类节目成为新宠,以“井喷”的态势轰炸荧屏。不过,新的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
除了《非你莫属》通过“海归门”、“学历门”引发争议外,不少节目被指是披着求职马甲
大搞娱乐噱头,如《脱颖而出》里,应聘女保镖职位的美女们身穿比基尼秀身材的内容,就
引发了不少争议。
相亲类
《非诚勿扰》稳中求进
虽然《中国好声音》和一众职场节目对《非诚勿扰》冲击颇大,但依旧无法撼动其“常胜
将军”的地位。时值年末,《非诚勿扰》首次对栏目进行了全面升级,如为女嘉宾增添了“爆
灯”环节,个人VCR的“2+X”模式。据悉,《非诚勿扰》的改版还将继续,在2013年元
月与观众见面的节目中,将会新增“爱转角”等环节。对于改版后的《非诚勿扰》,有网友
称“爆灯”环节十分人性化,也有网友指改版后少了些许火花碰撞。
同类节目
与去年一窝蜂“相亲”不同,今年的相亲类节目呈现《非诚勿扰》一枝独秀的状况。不过
时值年尾,不少电视台再次蠢蠢欲动,将今年最火的“灭灯”和“转椅”模式结合起来,重
新包装相亲节目。浙江卫视透露2013年准备引进美国的著名交友速配类节目《The
choice》。节目中,四个男嘉宾坐在转椅上,背对着听单身女嘉宾说话,如果感觉合适,便
“转椅”看“未来女友”长什么样。此外,湖南卫视2013年1月将开播的相亲节目《爱的
车轮战》、东南卫视《约会万人迷》、上海台的《相约星期六》等多档相亲节目均声称要“盲
选”搞对象,不管机制如何,嘉宾都要先背对相亲者,等相亲者表演完毕,用各种手段秀出
自己后,另一方再决定是否转过椅子,与相亲者牵手。
综艺:真人秀节目的逆袭之年
纵观2012年电视综艺节目,从中央电视台的《梦想合唱团》、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中国梦想秀》,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一战到底》、《最炫民族风》,东方卫视的
《中国达人秀》、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等,引进海外电视节目
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行业的一大热点。2012年综艺类节目经各大电视台的改版、创新,
呈现出“真人秀”活跃,公益色彩凸现的发展态势。
《梦想合唱团》是央视引进英国《合唱团之战》模式版权的一档创新形态的大型公益节目。
节目从2011年11月12日播出至今,全国收视率突破2%大关,晋升为国内综艺节目前两
名。《梦想合唱团》改变了央视综艺节目惯有的风格,被网友称为“央视最接地气、最青春
时尚的节目”。在保持节目原有综艺形态的前提下,央视对该节目进行了本土化制作,既有
明星效应,又突出了草根人物的梦想,构成了合唱团别具一格的形态。打动观众的是选手出
色的音乐才华和特别的人物故事,也是明星队长们的倾情加盟。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注真人秀节目,那么7
年之后的2012年无疑是中国综艺节目,特别是音乐选秀节目的“转型年”。在国内众多创
新节目当中,以荷兰节目《TheVoiceofHolland》为蓝本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一路飙
歌猛进,第三期收视率以3.093赢得同时段全国娱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冠军,成为了中国综
艺节目2012年当之无愧的标杆。
《中国好声音》定位“草根”,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选手背后的故事,让“有故事的歌声”
和平凡梦想的实现打开观众的心扉,最终缔造出收视神话。在短短的几周里,《中国好声音》
能够一炮走红,更重要原因是它与灿星共同创新了一套游戏规则版权引进、本土引爆、制播
分离、网络同步直播。一档优秀的节目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不仅仅要靠娱乐,更要靠节目
的编排、制作乃至运作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我国电视业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但《中国好声音》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在多方共赢激励机制的驱动下,让中国电视告别了山
寨、抄袭,从而进入了一个正版时代。
相比之下,自2012年年初“限娱令”颁布以来,以“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发展愈发艰
难。节目方面,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至今一直稳居收视率榜首,黑马《中国好声音》从第
二期开始便稳坐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从上周的全国收视来看,《梦想合唱团》紧随《非诚勿
扰》之后位列第二,曾经的“霸主”《快乐大本营》则降至第三。笔者认为,湖南卫视综艺
节目遭遇“滑铁卢”并非仅仅因为“限娱令”,更关键的是由于国内其他综艺节目整体实力
在大规模提升,而湖南卫视自身却在原地踏步。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带头大哥”位置的丧失,
既突出了2012年中国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趋势,也体现了电视生态良性发展的过程。
电视台营销拼杀情商与智商
经过2011年,16家电视台一夜之间烧掉5个亿的疯狂,2012年各家电视台都回归理
性,娱评人“假装潜水”就表达了她的看法,“一方面,观众对大牌明星拼盘式演唱会感到
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当晚收视蛋糕就这么大,再烧钱也得平分,划不来。”
于是,2012年12月31日当晚,“大咖秀”模仿艺人成为湖南卫视的省钱妙招,俞灏
明、阿穆隆眼泪攻势赚足关注;东方卫视预录五月天(微博),避开12月31日抢星高峰;
江苏卫视摒弃异地跨年,回归南京主场节省预算。情商与智商的拼杀,成为跨年演唱会的关
键词。“但换个角度,同样的明星阵容,如果放在元旦或者前一天播出,收视率一定比跨年
当晚几家‘硬碰硬’来得更高,所以说,作为‘跨年大战’的主力军,电视台并非最大赢家。”
跨年演唱会结束后,各卫视发来的宣传通稿,洋洋洒洒飘进各路媒体邮箱。当晚,收
视率第一名的电视台,一顿笔墨大加称赞,“节目办得好哇!连续8年拿下收视率冠军。”
此外,还拿网络视频点击量当由头,用微博话题讨论度说事,各家卫视传出的消息都只有一
个“好”字。
知名电视人“舞美师”一语点破奥秘,“对一线卫视而言,一场声势浩大的跨年晚会
是自身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全年中最大的一场营销;而对于二三线卫视而言,媒体年终写
跨年稿件时,只要将它们的名字顺带写上,让读者在潜意识里对其刮目相看,这场晚会就成
功了。此时,收视率、冠名费都不成为电视台考虑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媒体从电视台接到
的讯息,从来只报喜不报忧。”江苏卫视总编室品牌推广部主任刘原(微博)也说,赚钱并
非电视台办跨年的根本原因。
跨年秀不缺大牌只欠新意
昨天,2012年各卫视的跨年晚会收视率出炉,财大气粗的江苏卫视败给了老对手湖南
卫视。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湖南卫视跨年狂欢夜获得了同时段收视冠军,全国收视率达
到3.75、份额达到14.38%,是当晚所有跨年晚会中收视份额唯一破十的卫视。江苏卫视以
2.9的成绩名列第二。
跨年秀太多,遥控器很忙,观众数“星星”数得晕头转向。相比较而言,湖南卫视的
星星不是最多的却是最闪的,全场汇集了选秀、山寨、神曲诸多元素。各种山寨明星让网友
又爱又恨,山寨谢霆锋、张柏芝同台了,张柏芝唱“星语心愿”,谢霆锋还“谢谢你的爱”。
此外,周华健竟然同时出现在江苏和湖南卫视的两场直播中,前者真人,后者山寨,让人感
叹,观众看的哪儿是明星啊,他们更在乎乐子,图个热闹。
跨年当晚最引发热议的节目当属龚琳娜(微博)亮相湖南卫视的全新神曲《法海,你
不懂爱》。龚琳娜以喜感造型,扭腰甩臀的招牌动作掀起了2013神曲新高潮。其歌词“法
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掉下来„„”让人过耳不忘。至于后来刘德华、张学友唱了什么,都
已不重要。
小学生水平,歌词有语病„„由《法海,你不懂爱》引发的吐槽此起彼伏。对于非议,
龚琳娜的回话一针见血,“艺术别端架子,让大家都能唱的,6岁的孩子新年起床后把《法
海,你不懂爱》的副歌唱了一遍,这就是成功”。尝到《忐忑》甜头的龚琳娜的确参透了神
曲的奥秘,与民同乐,不管对龚琳娜还是湖南卫视,都是如此。我们不缺大牌和人民币,缺
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趣味与新意。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7:1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