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1
借用一句古诗做题目,题目有点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
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
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
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
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
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
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
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
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
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
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
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
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
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
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
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
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
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
“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
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
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
王者,必世而后仁。”
与我们来说,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2
一听到《论语别裁》这个书名,就感觉是啰啰嗦嗦讲大道理
的书。刚开始看确实感觉挺没有意思的,但后来渐渐地有意思起
来了,先说了学习是最基本的,后来讲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中间
还附带一些小故事,看完后感觉挺震撼的。
我在以前认为古人都是比较蠢的,看慈禧太后那个老妖婆出
行居然那么奢侈,还对侵华的外国使者毕恭毕敬的,那个时候没
有想起古人创造了文字,创造了地动仪,也用中医治病等等“伟
大事件”。
读《论语别裁》看完每一章时都会感叹古人真的特别聪明,
他们懂得的比我们一些现代人多很多,而且,他们还有着一颗本
心,一颗君子的心。这在现代社会中似乎是特别缺失的。
《论语》中有很多讲人际关系的道理。如每个人都有缺点,
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必有所长也必有所短。。。。。。
前两天看的有一条比较喜欢,贡子分享自己认为对的道理,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然后孔子告诉他完
全这么做是不可能的。
我一直也如子贡一样这样想,也从来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
但这本书中让我认识到我错了。这是多么难得啊,在生活中让别
人教会我们“这样是错的”,是很困难的,在教会的同时,我们
也会付出许多的代价,这就是我认为这本书好的地方,它可以以
一种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读书中教导我们平时做错了什么,
怎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3
春节之中,从当当网上购买到这本梦寐以求的书籍,非常高
兴。老祖宗的思想,通过南怀瑾给了我以通俗、启蒙的教育。
南怀瑾,睿智的国学大师,从《易经杂谈》到《老子他说》
又到《论语别裁》,值得静心阅读的书籍。以前看到过一句话,
说国学可以治抑郁症,不信,但,通读此书,感觉国学确实给人
以力量,特别像南师这样深入浅出解说的书。每次看国学大师南
怀瑾的书,都能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豪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
自豪。
他把《论语》和生活联系,更加突出现实针对性,我们也比
较不会觉得枯燥。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认为他的论语评论较接
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学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难
能可贵的,至少能让今人领略到与宋朝以来不同的孔子思想。我
们可以在儒家传统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学些南怀瑾老师关于佛学
的教化。
感恩南怀瑾老师,写了这样的好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扫
四书五经理解的晦涩。而且南怀瑾老师对论语解译透彻,比上学
时课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师理顺了论语,而且清晰的平反了
五四运动对儒家的误会,让儒学以现代的视角得以更好的发挥,
造福后人,定当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4
说到《论语》,没有人不熟悉,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学
的课本,对意思的理解也基本来自于书本的注解和老师的分析。
如果不是对它特别有研究,大抵是没多少人去看的。毕竟古文虽
说文字的功能比白话文更强大,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总
感觉和现代有些脱节。当我看到《论语别裁》的时候,,我的第
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曾经看过《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本人学习
历史时不是很认真,历史上的大事件时间,地点,起因,经过,
结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欢看历史,所以当我读完《历
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关于明朝部分时,我对袁老师佩服之极!那
种历史问题现在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我觉得能把历史
讲解到这个份上,真是大师!当然,南怀瑾先生通过《论语别裁》,
给我们还原论语的现代版,同样是让人钦佩之至!深觉南先生学
问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广征搏引,谈笑自如,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解读了传统深奥的经典,或引诗句,或讲典故,或解学术,
循循道来,不管是朴素道理还是人生哲理,都能让读者有所感悟。
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
瑾先生。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
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
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
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
的地方。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
“别裁”。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
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
世的态度。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
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如果
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认
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
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这是做
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
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
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
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
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
通。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
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
《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
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
《论语》中给我们阐述的学问的真谛,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这
些都应该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不
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尽快使自己成长起
来,成为一名当代合格的教师。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心得5
老师多次讲起敬业,提到“把任何事情想尽办法做到最好,
否则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我听了很感动,这才发现我有
时候这么尽心尽力做事的时候,内心是喜悦、心安的,身体的疲
累根本不在乎。虽然老师赞赏过我学习比较认真,但在我认为不
那么重要的事情上我是比较散漫、拖拉、敷衍的,时间和精力也
花了,自己和别人却都不舒服,好笨啊!老师讲了,我才反省到
自己这个毛病,其实也不是自己做不到认真对待,而是心态出了
问题,想到任何事情都要想尽办法做到最好,心里打鼓,担心吃
亏。老师后来通过讲日理万机的“机”给出了药方,“所谓机,
最关键的点找对了,其他事情轻轻松松解决了。”
哇,太赞叹老师的智慧了!我心里对“任何事情都要想尽办
法做到最好”有了方向和信心。
老师还讲到中国文化是讲究“尽善尽美”,“比如中国建筑
里有木雕、砖雕、石雕、对联”,下课的时候我去观察书院的这
些细微处,果然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的美,房子的格局和布置都很
有讲究。楼梯木扶手栏杆的上下雕花及门上的雕花,同一处如木
扶手栏杆上方的雕花都一样,但是木扶手栏杆的上、下雕花及门
上的雕花三处又不一样,同中有异,繁杂却有序,让人赞叹不已,
看着舒服,是一种享受。还有附近的古木桥,坐在那里观察,每
个细节都很美,或者精巧,或者古朴,或者纯厚,越坐越舒适,
感觉这座桥跟人无隔,令人回味无穷,没有工匠的敬业精神是不
会有这样的品质。反观市区的现代建筑,单调、无趣,用老师的
话来说“没品位、不耐看”,确实看久了,感觉审美疲劳,没有
回甘的味道。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5:2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