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三、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意,学习诵读。
2、通过对词意的分析与背景的结合,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江西上饶的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有一座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灵的墓
冢,800多年前的开禧三年(1207),屡遭排斥打击,闲居数十年病逝的辛弃疾,长眠于此,
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是说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是说辛弃疾
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
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后世人云: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
弃疾为何会受后人如此赞誉?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读其词解其人,读其人赏其词。
1、词的常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
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才是题目,提问“壮词”和“寄”的意思。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
的好朋友陈亮的。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
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
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
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
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陈亮传》隆兴初年,南宋和金人签订和约,天下人
都很高兴认为终于可以透口气了,唯独陈亮坚持不可。)
4、这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
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就写作于他闲居期间。
(二)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
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
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
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
回答。
初步感知:朗读
1、学生朗读。第一,注意重点字的读音“麾”、“炙”、“雳”,“的卢”的含
义看课文注释;第二,有的断句需要明确,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突出前者;下阕两句就不一样了,“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再次齐读。注意读出“飞快”二字的气势,接下来具体翻译这首词。
(三)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梦回:梦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
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把牛肉分给部下,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
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
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
明确: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
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句式上具有一致性,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
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
现两鬓。
7、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结合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
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
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全词完整翻译一遍。
8、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
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9、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
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
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
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四)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
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
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课堂小结
辛弃疾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在那么艰难的历史环境下,遭受了那么多的不平、
不公与坎坷,但他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各种风雨,但是,
只要我们以一颗饱满的心,去热爱生活,始终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那么,
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便会洒满阳光。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以此为主题
写一篇300这左右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5:05: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