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高中生物会考

更新时间:2023-02-01 14:12:02 阅读: 评论:0

新起点教育学校在哪里-络绎不绝什么意思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乐业党政网)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_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

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

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

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

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

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

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

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

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

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

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

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

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

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

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

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

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

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

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

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

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

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

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

期4N,后期0,末期0。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

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④同源染

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

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

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

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

具重要意义。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

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

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

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

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

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

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

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

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

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

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

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

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

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

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

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

(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

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

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

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

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高中物理《静电场》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静电场》知识点总结

一、电场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

荷的整数倍,e=1.6×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2、库伦定律:(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

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

k=9.0×109N·m2/C2——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二、电场力的性质——电场强度

1、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E:(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

与电荷的带电量q的比值,就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2)定义式:

E与F、q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3)电场强度是矢量:大小:在数值上为单位电荷受到的电场

力。方向:规定正电荷受力方向,负电荷受力与E的方向相反。

(4)单位:N/C,V/m1N/C=1V/m

1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Q场源电荷

2匀强电场场强公式:

——d沿电场方向两点间距离

(6)场强的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线:(1)意义:形象直观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理想模

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无穷远),止于(无穷远)负电荷

2不封闭,不相交,不相切。3沿电场线电势降低,且电势降低

最快。一条电场线无法判断场强大小,可以判断电势高低。

4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静电平衡导体,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

(3)几种特殊电场的电场线

三、电场能的性质——电势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

功。

2、电势能Ep:(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

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

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

——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

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2电势能的变化量△Ep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3、电势φ:(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

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

——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

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是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

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

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φA>φB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

能低的地方运动。

4、电势差UAB(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AB=φA-φB

(3)特点:1电势差是标量,却有正负,只表示起点和终点的

电势谁高谁低。

2单位:伏(V)

3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是确定的,与零势面的选择无关

4U=Ed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公式。——电势差与电场

强度之间的关系。

5、电场力做功WAB:(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

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即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2)表达式:WAB=UABq—带正负号计算(适用于任何电场)

WAB=Eqd—d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匀强电场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WAB=-△Ep=EpA-EpB

结论: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6、等势面:(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

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3两等势面不相交4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

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5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3)判断非匀强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近场源

(场强大)的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强小)相等距离两

点间的电势差。

7、静电平衡状态:(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

定状态

(2)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

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

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

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四、电容器及其应用:

1、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源给电容器充电)

充电过程S-A:电源的电能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放电过程S-B: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1)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2)定义:电容器所带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的比值

就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3)定义式:

——是定义式不是决定式

——是电容的决定式(平行板电容器)

(4)单位:法拉F,微法μF,皮法pF1pF=10-6μF=10-12F

(5)特点:1电容器的电容C与Q和U无关,只由电容器本身

决定。

2电容器的带电量Q是指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的电压不变。

电容器充电完毕,再与电源断开,则电容器的带电量不变。

4在有关电容器问题的讨论中,经常要用到以下三个公式和3的

结论联合使用进行判断

五、应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平衡问题,加速问题,

偏转问题)

1、基本粒子不计重力,但不是不计质量,如质子(),电子,

α粒子(),氕(),氘(),氚()

带电微粒、带电油滴、带电小球一般情况下都要计算重力。

2、平衡问题:电场力与重力的平衡问题。mg=Eq

3、加速问题

(1)由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运动(不计

重力),只受电场力Eq,粒子的加速度为a=Eq/m,若两板间距离为

d,则由动能定理解释,可见加速的末速度与两板间的距离d无关,

只与两板间的电压有关,但是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不一样,d

越大,飞行时间越长。

4、偏转问题——类平抛运动(由两极板间中点射入)

在垂直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速度为v0匀速直线运动。

平行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

线运动。

带电粒子若不计重力,则在竖直方向粒子的加速度

带电粒子做类平抛的水平距离,若能飞出电场水平距离为L,若

不能飞出电场则水平距离为x

带电粒子飞行的时间:t=x/v0=L/v0——1

粒子要能飞出电场则:y≤d/2————2

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

—3

粒子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4

粒子出电场的速度偏角:

———5

由12345可得:

飞行时间:t=L/vO竖直分速度:

侧向偏移量:

偏向角:

飞行时间:t=L/vO偏向角:

侧向偏移量:

y'=

在这种情况下,一束粒子中各种不同的粒子的运动轨迹相同。即

不同粒子的侧移量,偏向角都相同,但它们飞越偏转电场的时间不

同,此时间与加速电压、粒子电量、质量有关。

如果在上述例子中粒子的重力不能忽略时,只要将加速度a重新

求出即可,具体计算过程相同。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

4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

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

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

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

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

和v—t图象。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

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

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2)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

12at2

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v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

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1

v0v2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t

2

1

v0v2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

2

2v0v2

2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

差相等):

xxmxnmnaT2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

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

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

体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

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

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

否已经停止运动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

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

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

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

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1)逐差法:

2

a

x6x5x4x3x2x1

9T

2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

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

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

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

体)。(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

力物体)。(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

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

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

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3.

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

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

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

的切线方向(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

也可以作动力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

FFN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

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

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

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

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

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隔离法:研究系统(连

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2)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

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

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

要隔离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

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

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

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5)当物体所受

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

牛顿第一定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

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

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

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

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3.整体与隔离法

篇二: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

1、从S—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

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

小)........

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

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

相遇

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t图象中直

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t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

加速,a<0表示减速)...............⑴、图线

纵坐标的截距表示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

V0)........t=0.............

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在t轴上

方的位移为正,在t轴下

方...................

的位移为负。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

和。..........................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比较两物体运动加

速度大小的关系

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

为零。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与

V方向相同时,不管如何变化,V都增

大。......a..........⑵若a与V方向相反时,

不管如何变化,V都减小。......a..........

★思维拓展: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如:电流强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公式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v

xt

2、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总位移和所用总时间的比值

x总

v

t总

3、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位置(某时刻)的速度v

x

t0)

tvvv0

tt

4、加速度:指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打点时间间隔:0.0s2

(2)、电源:低压交流电电压:6V以下

(3)、纸袋处理:解题思想:设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为T

纸带上点的求法:该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点前后相邻的两点间的

平均速度。

x

加速度的求法:a2(x:纸带上连续两段的差)

T

2、匀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v

v0at

12(2)、位移:xv0tat

2

(3)、速度与位移:v

2

2

v02ax

(4)、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

gt位移:h1gt2

2

三、相互作用(1)、重力:Gmg

(2)、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Fkx

FFmax。

(3)、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0根据平衡力特点计算(4)、滑动摩擦力:

fFN

(5)

、力的合成:两个力F1,F2的合力F合的范围:F1F2F合F1F2

F合的大小:F合

四、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2)、超重:FNG失重:FNG

五、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

①、规律: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x

v0t

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速度:vy

gt

位移:h②、合速度的大小:v

12

gt2

vyv0

方向:tan(2)、圆周运动:

线速度:物体运动过的弧长(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v

s

t

角速度:物体运动转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

w

t

篇三: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系统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系统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

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

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

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

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

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速率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无方向

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单位m/sm/s2m/s

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0、a、t

决定a不是由v、△v、△t

决定的,而是由F和

m决定。由v与v0决定,

而且,也

由a与△t决定

方向与位移x或△x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v方向一致由或

决定方向

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③x-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①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v—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

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

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

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

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

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

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

第二章.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

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

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

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

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

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

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

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

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

运动。

2.求加速度

(1)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

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

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出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

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

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

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

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

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

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

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

形变越大,弹力越大。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

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

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

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

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

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方法

(2)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

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

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

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

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

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

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

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

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

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

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

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

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

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

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

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

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

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

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

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

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中政治必修1总结与复习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1总结与复习知识点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4、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

物的商品。

6、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7、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

职能。

9、价格含义: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10、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11、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商品—货币

—商品,

12.商品生产者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

品.

13.货币职能: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

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注意:流通手段是一手交

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提前或延后支付)

1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形式有地租,利息,税款,工资15、纸

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16、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运输,避免了铸

币的磨损。

17、纸币的发行依据: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为限度。

18、流通中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

×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

般成正比。

(2)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

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乘以单位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数

量。

4、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

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

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4、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下降)时,人们会减少(增

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同:

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小。高档耐用品价格变动

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大。

(3)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另一种商品的影响:

当两种商品是互为替代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下降),需求量

减少(增加),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减少);正影响

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上升),需求量增加

(减少),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减少)反影响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供给)

(1)调节产量。(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3)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调节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正比)。

2、收入对消费影响的表现: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

影响。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反比)

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

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4: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

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指标。恩格

尔系数降低,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5、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受别人行为的带动。(如:追星、赶潮流,追时尚,

跟风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避免盲从。)

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利有弊,要有度)

攀比心理:炫耀心理。(追求高消费,超越别人,是不健康的消

费心理,应该摒弃)求实心理: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性消费。(值得

提倡)

6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4:1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31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韩冥
下一篇:教学实施计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