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01 11:59:22 阅读: 评论:0

16年国考行测答案-氢氦锂铍硼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联想高性价比笔记本)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

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

集整理的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

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

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

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2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

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

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

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

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

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

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

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

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

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

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

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

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

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

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

(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

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

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

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

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

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

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

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

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

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3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

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

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

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

(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

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

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

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

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

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

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

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

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

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

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

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

(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

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

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

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

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

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

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

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

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

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

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

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

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

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

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4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

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

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

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

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

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

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

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

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

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

=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

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

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

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

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

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

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

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

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

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

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

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

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

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

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

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

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

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

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

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

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

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

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

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

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

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

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

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

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

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

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

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

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

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

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

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

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

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

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

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

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

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

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

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

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

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

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

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

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

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

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

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

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

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

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

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

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

(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

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

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

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

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

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6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

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

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

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

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

书课题)

二、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

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

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

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

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

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

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

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

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

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

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

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

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

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

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

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

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

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

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

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

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

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

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

(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

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

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

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

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

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8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

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

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

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

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

(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

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

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

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

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

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

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

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

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

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

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条高、()条底。

(3)三角形具有()性。

2.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

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9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

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

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

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

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

(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

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

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

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

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

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

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

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

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

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

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

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

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

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

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

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

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

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

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

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

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

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

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

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

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

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

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

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

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9×35×39×77×3

8×57×54×86×8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

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

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

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

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

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

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

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

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

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

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

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

是800,所以200×4=800。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

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

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

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

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

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

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

“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

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

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

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

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

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

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

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

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

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

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

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

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

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

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

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

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

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

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

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

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

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

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

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

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

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

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

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

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

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

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

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

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

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

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

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

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

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

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

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

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

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

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

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

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

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

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

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

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

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

×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

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

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

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

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

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

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

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

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

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

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

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

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

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

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

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

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

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

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

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

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

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

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

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

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

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

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

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

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

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

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

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

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

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

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

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

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

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

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

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

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

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

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

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

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

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

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能

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估计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

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的。

教学准备:

学具盒、彩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想

象1千米的长度。

3、估计:

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一条绳子,请绳子拉直,估一估这条绳子大

约有多长?

4、引入:

师: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在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

计。

板书课题:估计

5、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

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6、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7、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4

(1)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

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2)组织学生量一量,判断所画线段长度在准确性。

(3)组织学生画6厘米、10厘米在线段。并说说自己估的方法。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任意估一个物体,估计他们在长度或高,再实际测量长度,看看

哪一组的同学估计的最准确。

2、教学例5

(1)组织学生估计

各小组把准备好的文具盒观察一下,估计一下,用彩带把铅笔盒

围一周,彩带纸至少要多长?估计完后剪一段,试试看。

(2)组织学生汇报:

哪个小组估计的彩带长度比较准确?谁愿意把你们估计的方法和同

学们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3、小结

通过实际围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估计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测时要应用所学的知识,

合理选择估测的方法。

三、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组织学生观察、判断,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完成练习十一的第3题

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交流计算

的方法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估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用彩带围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

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

分多少组?

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

个学生弄白算法。

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

4、完成试一试第1~2题。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

三、练习。

完成P111~3题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

字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

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交流算法。

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

学生互评,自评。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1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

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

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

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

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

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

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

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

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

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

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

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

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

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

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

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

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

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1:5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展会布置
下一篇:古典文学知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