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新闻知识
2011年第09期
研究生之页
NEWSRESEARCH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万铃
【摘要】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
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
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
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创新;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在港台《非常
男女》的带动下,电视相亲节目风靡
一时。而1998年,湖南卫视《玫瑰之
约》的开播,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
恋节目之先河,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
视奇迹,掀起了一股“玫瑰狂潮”。
①经过几年的沉寂,2010年以江苏卫
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型电视相
亲节目重回荧屏,不仅赢得了高收视
率,也再次掀起了新的一轮电视“相
亲潮”。
所谓的电视相亲节目,就是指由电
视台策划制作的为未婚男女提供相亲平
台的电视节目。电视台作为“红娘”,
在节目中邀请自愿报名参加节目的男女
嘉宾来到录制现场,通过一定的环节,
使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配对成功,从而
达到相亲的目的。②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
亲节目的再度走红,不仅是因为此类节
目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剩男剩女”
现象有关,也与它本身节目形式和内容
的创新有巨大关联。《非诚勿扰》开播
三个月后,就勇夺同时段娱乐节目收视
率冠军,但是在高收视率的背后,节目
在真实性、炒作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问题上存在着巨大争议。
因此,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
对象,从节目包装和节目内容分析电视
相亲节目再度走红的原因,理性地看待
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全面地认识
当下的电视相亲节目。
一、《非诚勿扰》的创新之处
1.节目包装新颖,紧抓受众眼球
《非诚勿扰》借鉴英国电视相亲
节目《TakemeOut》,在节目舞台设计
上风格类似。整个舞台以蓝色为主要色
调,时尚前卫,一改以前相亲节目不活
泼、单调之感。
《非诚勿扰》舞台设置在一个超大
的演播厅内,台上24位女嘉宾分成两组呈
扇形分布在舞台的两侧,处于舞台最核心
的位置上。现场观众以及情感观察员面对
面地分别坐于舞台两侧,这样舞台的配置
使现场观众能够轻松地捕捉台上每一个人
的表现,加强了现场参与感。在节目进行
男嘉宾资料播放中,采用全景镜头俯拍整
个舞台,对于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来说,场
上女嘉宾的亮灯与熄灯,男嘉宾的一举一
动都尽收眼底,增加了场外观众的参与
感。位于女嘉宾背后的超大屏幕,使观众
在观看男嘉宾的个人资料的时候获得了更
多的现场补充资料。
节目音效的配合上,也是以前相亲
节目所没有的。在《非诚勿扰》中,采
用不同的音乐配合,表示不同的结果,
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牵手成功的时候
播放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营造出浓
浓的幸福感;男嘉宾独自离去时音乐是
《可惜不是你》,表达出遗憾、伤感的
情绪。采用不同的音乐,不仅是节目节
奏的标志,也形成了节目的稳定性,让
观众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知道场上所发
生的情况。
此外,在画外音的配置上,采用综
艺节目中常用的搞怪笑声,或者具有童
趣声音的“哎呀妈呀”,“嘻嘻”等音
效,用以配合嘉宾或者主持人说话所创
造的气氛。可以说,《非诚勿扰》中声
音的配置,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画面
感”,增加了节目感染力。
2.打破“平等”,创造“24选1”
的新模式
旧的电视相亲节目男女嘉宾的数
量是对等的,整个相亲过程在谈话、游
戏中进行。在《非诚勿扰》中,采用一
种“男女失衡”的模式,二十四位女嘉
宾面对一位男嘉宾,有兴趣的亮灯到最
后,不喜欢的马上熄灯。这种模式大大
加快节目的节奏,不会让节目陷入拖
沓、冗长的处境,并且整个过程选择的
主动权是交由女嘉宾的,女嘉宾的个人
喜好决定了男嘉宾是否能走到最后,女
性权利在节目中得到了凸显。
传统的婚恋观都是男性占主导地位
的,认为女性是应该含蓄、内敛的,但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女生有了自
己的主动权,可以坚决说“no”,哪
怕仅仅是因为男嘉宾的穿着、长相、
小动作等。这种“24选1”的模式,打
破传统的婚恋观,符合现代年轻人的
生活节奏,也满足了他们对个性的追
求,这也是节目吸引广大年轻人报名
的重要原因。
3.男女嘉宾各有看点
《非诚勿扰》节目主编李政表示:
99
新闻知识
2011年第09期
研究生之页
NEWSRESEARCH
在甄选嘉宾的时候,希望从年龄、职
业、婚姻状况、收入都呈现出“多样
性”,而且场上嘉宾能否“表达”是重
要的挑选标准。“《非诚勿扰》的相亲
不是普通的网站交友,贴照片和资料就
可以了,嘉宾需要面对镜头,所以勇于
表达和善于表达是最重要的。”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出现
了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女嘉宾。例如以
“敢言”出名的马诺、朱真芳;形象突
出的马伊咪等,这些具有很高辨识度的
女嘉宾给节目增加了看点,也使节目具
有了话题性,提高了关注度。
李政还表示,在每期5个男嘉宾
中,必然有一个形象不错的,有一个职
业不错的,一个曾经有过丰富情感故事
的,还有一个敢于表达某种价值观的,
这样会让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可
看的内容。正是基于如此,《非诚勿
扰》出现了很多让人记忆深刻的男嘉
宾,甚至是一些外国人,这些男嘉宾国
籍和特性的多元化,是以前的这种婚恋
交友节目不具备的。
由于在对男嘉宾和女嘉宾的选择
上突出了多样性和可看性,让《非诚勿
扰》从一个单调的节目变成了一个个精
彩故事的呈现。所以每期都可给观众留
下可以讨论的人或事,让相亲类节目变
得生活化和故事化。
4.主持人对节目的推动作用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
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就是讯息”,人们在
传播活动中,由于使用了各种感官的方
式和心理的变化,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性
格——同时也就改变了环境,因此传播媒
介本身就是讯息。节目主持人是媒介赋予
其增强传播效果的媒介人物,同时又充当
了一种媒介讯息,主持人作为一种信息的
载体,通过自身的行为可以产生分享信息
和传递知识方面的效果,也可以产生行为
参照框架的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们的认识结构和信息欲求,促使人们的态
度和行为有所转变。③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有
着多年在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主持
的经历,累积下来的对百姓生活的了
解,对社会问题的敏感,让他在《非诚
勿扰》的舞台上,面对婚恋这个复杂
的社会问题能更好地把握现场谈话的
“度”,对现场进行积极把控。正如
《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所说:孟非在
舞台上的表现可以轻松,但不轻薄;可
以通俗,但不庸俗。
《非诚勿扰》场上的话题从宝马、
金钱到婆媳关系甚至孩子问题,都是一
个个尖锐的现实话题,这些虽然给节目
带来了关注度,但是也随时考量到主持
人的现场把控力。孟非用他沉稳睿智的
个性、言简意赅的话语对这些话题进行
引导,进行总结。观众在回味这些话语
时,其实也在对这些话题进行思考。
因此,作为主持人的孟非,通过自
身的信息传播,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出
去,在“相亲”的基础上给了观众更多
关于现实生活以及问题的思考。
5.凸显人文关怀,提升节目高度
《非诚勿扰》提供了一个大众的
相亲平台,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一个
交友的渠道。《非诚勿扰》在保持自
身节目样式的同时,开办了“外来务
工人员”和“教师节”专场,专场的
设置让《非诚勿扰》更具亲和力、真
实性,也为更多的平凡的青年男女提
供了交友的平台。
二、《非诚勿扰》的不足之处
在肯定《非诚勿扰》带来的节目类
型创新和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
一味追求收视率与眼球经济带来的不良
的社会影响。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
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
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
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
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旨在对
“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
向着手整治。广电总局对相亲节目的整
治,正是《非诚勿扰》等同类节目面临
的两大问题。
1.是相亲还是作秀?节目真实性
备受质疑
由于《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
舞台上受关注的嘉宾自然也成为观众讨
论的人物。但在众多网友的搜索和证据
下,这些嘉宾在舞台上的身份和生活中
的身份有着巨大差异。例如“年薪20万
的市场营销总监”杨漫被网友人肉出的
结果是“江苏城市频道健康讲座主持
人”,她还参演过北京电视台法制节目
的短剧。“宝马女”马诺、高挑美女
韦敏同为一家模特公司的模特。人气较
火的谢佳、马伊咪均为北京现代音乐学
院的学生等。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故意隐去
了这些嘉宾的真实身份,不禁让人产生疑
惑,到底嘉宾们是真心为“相亲”而来,
还是借一个大的平台宣传自己,炒作自
己。加上节目女嘉宾的稳定性(如果不被
带走,将一直留在台上),也会让观众产
生女嘉宾需要更多宣传、更多上镜机会的
感受,虽然节目组规定女嘉宾原则上停留
不超过20期,但决定24个女嘉宾是谁、是
什么角色,都是节目组的安排。这些都加
深了观众对该节目造假的印象,大大降低
了节目的真诚性与真实性。
《非诚勿扰》的最终定位还是生活
服务类节目,走的是“情感“路线,那
更要注重节目的贴近性与真实性,应靠
男女嘉宾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故事来取
胜,不应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降低
节目的真实性。
2.节目传递的不良社会价值观
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以“24
选1”的模式容易形成“女强男弱”的局
面,女嘉宾可以肆意地对男嘉宾的长相、
身高、穿着进行言辞犀利的批评,有的
男嘉宾甚至在节目中与女嘉宾争吵起
来,导致女嘉宾的离场。相亲本是一种
理性的行为,却在电视上以这样一种方
式呈现,导致了节目的低俗化。
另外,《非诚勿扰》对男嘉宾的
设置的三个环节:爱之初印象、爱之再
体验、爱的终决选。这三个环节重点就
是介绍男嘉宾的工作、经济状况、择偶
标准、爱好等。而在短短的几分钟交流
中,女嘉宾不能了解更多男嘉宾的价值
观和深层次的东西,只能靠经济状况来
评价男嘉宾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节目
中,出现很多“金钱味”很重的言论,
例如“我宁愿坐在宝马车哭,不在自行
车后笑”、“我在你身上闻不到钱的味
道”等。
这些大胆的言论让相亲节目丧失
了最本真的东西——情感,表现出了
浓浓的“拜金”情结。虽然这只是个
人的言论,但通过电视平台,却产生
了极坏的影响。当《非诚勿扰》节目
对这些观点持肯定或者不置可否的态
度时,栏目的价值导向就与社会主流
价值观产生了背离。④
三、结语
《非诚勿扰》在(下转第81页)
81
新闻知识
2011年第09期
视听天地
NEWSRESEARCH
业务的动态组合。例如,在数字高清电
视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图像细节较少的
时刻,这时由于压缩后的图像数据量较
少,便可插入其它业务,如电视节目指
南、传真、电子游戏软件等,不必插入
大量没有意义的填充比特。
最后,数字电视由于采用数字技
术,更易于实现信号存储,且存储时间
与信号特性无关。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
存储多帧的电视信号,从而完成用模拟
技术不可能达到的处理功能。
可见,基于新技术的数字电视系统
能将节目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做得尽善尽
美,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节目选择和高
质量的收视效果。
二、有线数字电视是我国电视业实
现数字化的择优形态
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
就已掀起了研究数字电视制式、制定
数字电视标准、开发数字电视设备以
及将数字电视广播事业推向实用化的
热潮。我国也及时对数字电视技术给
予了很大关注,并开展了研发工作、
先后开展了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和有线
数字电视广播的试验播出工作,地面
数字电视广播标准也已公布。
三种传输途径的数字电视在技术和
经济方面各有优劣:
卫星数字电视是卫星通信技术的电
视传输应用,具有成本低、距离远、覆
盖面大的特点。卫星数字电视的覆盖范
围非常广,可以达到地面电视和有线电视
达不到的盲点,且具有通信成本与通信距
离无关的特点。它的信号传输只需很少几
个中间节点,维护工作量相对小,可以节
省大量的人财物力。卫星数字电视建设速
度快,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信号质量
高。但在我国,出于国家信息安全和媒介
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考虑,是不允许个人接
收卫星电视信号的。
地面数字电视不同于卫星和有线电
视,在信号覆盖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
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安装灵活,为我国
缺乏技术支持的偏远地区提供便利。地
面数字电视还可以为宽带无线接入市场
提供服务,支持移动接收业务,支持无
线双向传输业务。在自然灾害等特殊环
境下,较有线和卫星的传输,无线传输
是最有效、稳妥的信号覆盖方式。
有线数字电视在技术上的易于实现
双向互动是其最大优势,不仅可以提供
数字电视服务,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功
能的信息服务,如数据库信息查询、电
视购物、远程教育、收发电子邮件等。
在电视内容提供方面,由于更了解当地
的风土民情,可以提供与当地用户更具
亲和力的内容。同时,有线数字电视接
入基本不占用空间。具体来看,这三种
传输方式各有针对性。地面无线广播的
优势在于可以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能
够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
求。对边远地区广播,卫星传输是最佳
途径;对人口稠密的城市广播,有线电
视是最合适的传输方式,它着重于解决
“信息到户”问题。
在我国,由于政策对卫星接收方式
的限制,以及目前有近1亿的有线电视
用户群,因此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
换主要以有线数字电视为切入点。我国
的数字电视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试验和
运营探索之后,终于在2003年探索出了
一条以整体转换为主要方式的数字电视
推进方式。通过整体转换,政策和市场
融合在一起,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产业
在政策指引下寻找独特的发展模式,我
国的数字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整体
转换的核心价值在于用免费配送机顶盒
取代了售卖机顶盒,解决了用户终端瓶
颈,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开始急剧增长。
2005年9月,中央电视台正式试播高清晰
度电视节目。2006年5月,广电总局在深
圳再次召开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现
场会。会上提出我国的有线电视整体转
换已经完成了试点,要走向全面推进的
进程。为此,有线网要向“双向互动全
功能”方面发展。这就标志着我国的数
字电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
电视需要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空间。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
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明确指出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加
快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广播,加强宽
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
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
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
化整体转换。这是指导我国有线数字电
视发展的重要政策,为其发展指明了未
来方向。2008年至今,我国数字电视在
三网融合的推动下,数字电视改造进程大
大加快,整体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
势,重点打造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例如,
与政府合作开展阳光政务等信息工程,打
造城市信息平台,除了增加收视费和广告
收入外,还大力开展增值业务。可见,以
有线电视网为依托的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
业,在十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新发展也成为各
界关注及研究的焦点。
(作者孙傲飚:包头师范学院新闻
系讲师,硕士)
(上接第99页)开播一年多就赢得了
巨大的品牌效应,在继续发挥自身节
目优点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的
发挥,注重节目的真实性,要名副其
实地突出其“诚”的特点。一个节目
正是有了“争议点”才表示有人在关
注,表示有可以进步的空间。电视相
亲节目在荧屏上已经掀起“第二轮”
竞争,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不断凸显,
《非诚勿扰》更应该思考“扬长避
短”、“推陈出新”,使自身保持好
的收视率与品牌效应。
注释
①玫瑰之约[EB/OL]./view/576025.
htm
②电视相亲节目[EB/OL]./
view/
③陈振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主持人的作用与发展[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74
④李艺.后情感时代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突围[J].当代
传播,2010,(6):65
参考文献
①《非诚勿扰》众嘉宾假身份被揭被指责心不
诚[EB/OL]./ent/2010-04/03/
content_
②广电总局整治相亲节目严禁炒作拜金等低俗内容
[EB/OL]./mainland/detail_2010_06/10/160
7271_
③揭秘《非诚勿扰》制作流程嘉宾选择有标准[EB/
OL]./system/2010/05/25/0106620
④许天颖.从〈非诚勿扰〉看电视交友节目的创新[J].新
闻爱好者,2010,(11):180-181
⑤陈振宇.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主持人的作用与发展[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2):74-75
⑥李艺.后情感时代电视相亲节目的困境与突围[J].当代
传播,2010,(6):65-66
⑦邓颖,媒介奇观下的电视相亲节目探析——以《非诚
勿扰》为例[J].今传媒,2010,(12):76-77
⑧钱梅.刍议电视相亲节目的“卷土重来”[J].新闻
界.2010,(2):150-151
(作者万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
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1:3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