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背后的故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
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家解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背后的故事,仅
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
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绕滁州城四面的全是山,朝西南望去,那儿的森林与山谷特别
幽美。远远望去,那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啊。沿着
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
这就是酿泉呀。峰回路转之际,看到一座亭子在酿泉之上如鸟儿展翼
欲飞,非常精巧,这就是醉翁亭啦。
那么,这亭子是欧阳修修建的吗?非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
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建造亭子的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醉翁亭取名儿的就是我这个滁
州太守欧阳修呀!我跟朋友们来这醉翁亭饮酒,才喝了一点点就醉倒了,
我的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我这个醉翁饮酒的
本意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呐!秀丽幽美的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内
心深处,饮酒只不过是一种寄托罢了。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醉,一个是乐。作者
说自己来这亭子与朋友们饮酒,喝一点点酒醉了,难道是心里贪杯,
却没有贪杯的本事?不是,作者告诉我们,他是被滁州美丽的风景醉倒
了。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我饮酒的本意并不是贪杯,我贪恋的是眼前的美景,这
喜悦藏在心里,这醉意浮现在酒中。酒不过是为我欣赏美景而助兴的
啊!
所以,作者是因为美景而醉倒而喜悦。可是,醉则醉矣,作者为
什么要称自己为醉翁呢?要知道,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欧阳修才
不过刚刚四十岁,不惑之年,称翁,称老头子实在是太早。有人可能
会说,这也不奇怪,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州时,就曾写下“老夫聊发
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词句,苏轼不也是自称老夫吗?杜甫诗云: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对古人而言已经算是高寿了,也许,他
们对四十岁的感觉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对五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感觉,是
可以称之为老夫、老翁的。古人不像现代人,总想把自己装扮得更年
轻一点,他们似乎总喜欢将自己装扮得更老一些,总喜欢将自己称为
老夫、老翁,这样似乎更有味道,更有厚度,也带有一些游戏人生、
人生苦短的味道。
欧阳修说自己喝了一点酒就醉了,在喝酒的人当中,年龄又最大,
所以自号醉翁。其实,不管是不是醉翁,只要心理是年轻的,内心是
快乐的,哪怕真的是八十岁的老翁也没关系。可是,紧接着,在文章
中,这个所谓的醉翁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精神颓废、容颜苍老的老头
子了: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聚会的快乐并不在于有音乐相伴,而是大家在一起快乐地玩耍游
戏。你看,朋友们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尽情欢乐,好不热闹!可是在
人群中,却有一个人容颜苍老、头发花白,很颓废地醉倒了,这个人
是谁?就是我,滁州太守欧阳修啊!
这是怎么回事?刚才不是还说滁州的山水如何美丽,如何令自己心
醉,如何令自己快乐吗?这才多长时间,怎么突然就真的变成了一个苍
颜白发的老头子了?怎么突然就如此颓废地醉倒在人群中了?我们不禁
要问,在欧阳修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这个所谓的醉翁到底有
什么心事?欧阳修说自己的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山水之乐,但
是我们却很想知道,欧阳修究竟为什么会喝醉,而他的醉翁之意又到
底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欧阳修在滁州期间的一首诗: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题滁州
醉翁亭》)
四十岁怎么能算是老呢?我这个醉翁在这亭子里偶尔留下了一篇文
章。一个人喝醉了就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哪里还会记得自己的年龄
呢?山间的花朵在那里开放,微笑,但是却不能理解我的内心,只有山
间的清风吹来,让我从醉态中醒来。
后来,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也曾说道:“我昔被谪居滁山,
名虽为翁实少年。”想当初我被贬到滁州的时候,虽然自称是醉翁,
实际不过是个少年郎啊!
看来,欧阳修这个醉翁并没有完全醉倒,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只
不过他自己不愿意醒来罢了!他之所以喝醉酒,之所以要醉倒,只不过
是为了忘记世间万物,忘记所有的烦恼,甚至不愿意记得自己的年龄,
因为不仅是山间的花朵,就连人世间也未必都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这位所谓的四十岁的醉翁,之所以在滁
州做知州,是被朝廷贬谪而来,并非自己自愿而来啊!
那么,在欧阳修被贬来滁州之前,他担任过什么官职呢?他担任的
是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是一个荣誉职衔,
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是一个实职,负责今河北南部、河南和山东北部地
区的行政及官员考核工作,实际上是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首长,相比
滁州知州职权与品级当然要大得多。那么,欧阳修的大官做得好好的,
为什么会被贬呢?说起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因为有人状告欧阳修私生
活不检点,再说具体点,有人告他与自己的外甥女不干不净,有不正
当关系。这可是个爆炸性的新闻!前面我们刚刚介绍过欧阳修,他是北
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具有崇高的地位,怎么会做出如此不堪的
事情来呢?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姑且就称她为欧阳氏吧。欧阳氏的丈夫
叫张龟正,在与欧阳氏结婚前,张龟正曾有一段婚姻,妻子去世后,
留下一个女儿。与欧阳氏结婚后不久张龟正就去世了,丢下了这一对
孤女寡母。这时候欧阳氏无依无靠,只好来到欧阳修的家里,依靠欧
阳修生活。这个小女孩也就成为欧阳修法律意义上的外甥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张龟正的女儿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
的年龄。于是就由欧阳修做主,将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欧阳
晟。欧阳修的做法有情有义,他不仅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妹夫前
妻的女儿,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
但是世上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再好,他的脑袋
再聪明,也预料不到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欧阳晟有一个男仆,这个男
仆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位张氏也是美貌多情,两个人朝暮
相处,眉来眼去,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欧阳晟发现了男仆与张氏之
间的奸*之后,就将这两个人送交开封府右军巡院发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与欧阳修有没有关系呢?没有,没有任何直接
的关系。如果非得说有关系,那就是这个案子中的两位主角都算是欧
阳修的亲戚。但是奇怪的是,当时的开封府尹也就是开封市市长杨日
严看到这个案子却异乎寻常的兴奋,决定把这个案子做大,这是为什
么呢?原来杨日严在益州做知州的时候,因为贪腐渎职,遭到时任谏官
的欧阳修的弹劾,所以他对欧阳修一直怀恨在心,一直想要寻找机会
打击报复。这一次他看到这个案子与欧阳修多多少少有点儿关系,觉
得是天赐良机,就想要深入发掘此案,将这个简单的通奸案复杂化,
特别是想要将此案与欧阳修建立直接的联系,最好能挖出点欧阳修
“阴暗”的秘密来,那就可以报这一箭之仇了!
于是,杨日严就责令手下对张氏严加拷问,想要从张氏那儿拷问
出来一些对他有利的东西,从而对欧阳修实施打击报复。
张氏虽然迷恋男仆的风流俊俏,做出了出格的不体面的事情,可
是她毕竟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道人家,没见过什么世面,如果
不是因为奸*东窗事发,被拘禁在开封府,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跟开封
府打什么交道。在狱吏的威逼恐吓、反复讯问、诱供之下,自然是惊
恐万状,口不择言,为了早点把自己从这刑狱之地解脱出去,她东拉
西扯、胡言乱语,供词中涉及的大多是自己没有出嫁之前的一些乱七
八糟的事情,不仅污秽暧昧、骇人听闻,而且居然与欧阳修也有些关
系。杨日严看到张氏的这一番供词,真是大喜过望,这不正是他所想
要的证据吗?这一下欧阳修要彻底完蛋了!
当时,想要欧阳修完蛋的可不只是杨日严一个人。一两年前,在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运动中,身任谏官的欧阳修曾对
贾昌朝、陈执中等一班守旧官员展开激烈的抨击,现在贾昌朝、陈执
中高居宰相之位,他们也想利用这个案件将欧阳修彻底整垮。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顺利。具体负责审理案件的
官员孙揆秉公断案,他坚持认为,张氏案件的核心在于通奸一事,除
此之外的其他事件,均不属于本案所追究的范围;其二,张氏在刑狱之
中心神不宁、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说出一面之词,仅仅以此为据难以断
定欧阳修有什么罪责。因此,他坚持本案只以张氏与男仆通奸这一事
实来定罪,而绝不涉及其他事件。
这当然与杨日严、贾昌朝、陈执中等人所期待的目标相差十万八
千里了!贾、陈二人立刻授意谏官钱明逸上书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通奸,
并意欲霸占张氏家财。为了加强弹劾的力度,圆满完成宰相们交给的
任务,钱明逸可谓煞费苦心。他找出了一份自认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证据,什么证据呢?就是欧阳修的一首词: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
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望江南》)
初春的江南,柳叶还很稚嫩,别说游人不忍攀折,就是黄莺鸟也
不忍心在如此柔弱的枝头吟唱。就是在这样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时
节里,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她就好比那
稚嫩的柳叶一样惹人爱怜。这是一个多么可爱活泼的少女!你看她:时
而抱着琵琶调弦索调,若有所思,似乎是想要弹奏一段情长意浓的曲
子,可是不一会儿,她又与同伴们开始在台阶上玩耍簸钱的游戏,又
是那么的调皮淘气!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眼中清纯可爱的
少女啊,现在更是妩媚动人了!
欧阳修这首词的本意,就是写一位美丽的少女在他心目中留下的
美好印象,这个印象时隔多年,到现在更加深刻了。那么这首词为什
么会成为钱明逸控告欧阳修的证据呢?钱明逸振振有词地指出:当初这
位张氏跟着欧阳氏前来投奔欧阳修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四五岁的样子,
正是玩耍簸钱游戏的年龄,可见欧阳修那个时候就盯上幼小的张氏了!
现在他对张氏心怀不轨是早有前兆的!欧阳修与张氏通奸的事实是确凿
的,是有历史证据的!
由一首描写少女情状的小词推理出十余年后的通奸大案,钱明逸
的逻辑推演能力与想像力真是高超!这本来是一桩子虚乌有的案件,更
是一套荒诞至极的逻辑,但是在当时那种氛围下,谁又敢公开站出来
说句公道话呢?没有人出来戳穿真相,事情自然也就越抹越黑,以至于
最后惊动了宋仁宗。仁宗是非常器重欧阳修的,他当然不能容忍自己
信任欣赏的官员做出这等伤天害理、有悖纲常的丑事。于是,朝廷下
诏责令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苏安世主审此案,又派遣宦官王昭明
督办此案。
为什么让王昭明这个宦官督办此案?此中也是大有深意。原来这也
是宰相贾昌朝等人刻意设的一个“局”。一年前,欧阳修以河北都转
运按察使之职出使河北,朝廷安排王昭明与他同行,欧阳修坚决拒绝,
他说:“按照朝廷的惯例,我这样的官员出使地方州郡,不能与宦官
同行,如果跟他一起去,我觉得脸上无光,感到很羞耻。”朝廷拗不
过欧阳修,就取消了这个决定。但是你想,王昭明听到欧阳修说这样
的话,他能高兴吗?他能不记恨欧阳修吗?
所以,宋仁宗安排王昭明督办此案,在宰相贾昌朝等人看来,是
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个能够将欧阳修置于死地的好机会!王昭明肯
定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欧阳修定为重罪!
然而天佑好人,这一次贾昌朝等人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怎么回事?贾昌朝等人千算万算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天下像他们
这样没人性的人毕竟是少数,有良心有公心的人毕竟是多数。宦官在
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人们厌弃的一个群体,因为宦官做的坏事太多,
但是也有一些宦官做了不少好事,比如汉代的蔡伦、唐代的高力士、
明代的郑和等等,这一次欧阳修运气好,碰到了王昭明这个有良心有
公心的宦官。
王昭明虽然之前与欧阳修有那么点小摩擦,小小的不愉快,但是
王昭明本人并非一个公报私仇的小人,相反,他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
王昭明一接手这个案件,心里就很明白是怎么回事。主审官苏安世心
里也很明白宰相为什么让他们来审案子,明白宰相希望他们俩将此案
审出什么结果。但是审来审去,的确证据不足,很难将此案定性为欧
阳修与张氏通奸,那怎么办呢?苏安世就跟王昭明商量,说不如就按照
宰相的意思办,精心援引相关法律条例,罗织罪名,不管三七二十一,
给欧阳修定案算了!没想到王昭明正义凛然地说:皇上之所以派我来监
督办案,就是想要揭开事实的真相,就是要让我们做到秉公断案,怎
么能够胡乱罗织罪名呢?他说:我因为职责的缘故,经常侍奉在皇帝的
身边,听皇上三天两头念叨欧阳修如何有才华,如何忠诚朝廷,现在
你如此草率地定案,无非是害怕宰相怪罪不好交代,无非是想要迎合
宰相的意图,可等到将来有一天,这个案件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
我告诉你,你吃罪得起,我王昭明吃罪不起!
王昭明一番话深深触动了苏安世的内心。这可真是难办,一方面
是宰相的威逼,一方面是事实的真相,天平究竟该倒向哪一边呢?苏安
世还算一条汉子,经过反复思量,他与王昭明最终决定维持原判,只
认定张氏与男仆通奸这一案情,欧阳修与张氏通奸罪名不成立。但也
许是为了照顾到陈执中、贾昌朝等人的面子,又给欧阳修加了一条罪
名,那就是欧阳修动用张氏的钱财购买田产,却将田产归入妹妹欧阳
氏名下,属于侵夺他人财物,以此对欧阳修提出弹劾。
案件的审理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宰相们本来想以通奸之罪整倒
欧阳修,没想到最终只能以侵夺他人财产的'罪名弹劾欧阳修,这个结
果虽然不是他们期待的,却也只能愤懑地接受,而苏安世与王昭明二
人却因为主持公道而被贬官。
对于欧阳修的惩罚结果就是:贬官滁州。在《欧阳修落龙图阁直
学士差知滁州制》中,朝廷对欧阳修所犯错误进行了归纳,大体说来
就是三条:
第一,不该抚养张氏这个“出非己族”的外甥女;第二,不该将张
氏嫁给远房侄子欧阳晟;第三,至于说到欧阳修侵夺张氏财物,相关证
据不足,但是也许事出有因。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整个就是一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欧阳修被
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给皇上写了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
他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滁州,其中原因说出来也很可笑:
第一,我只恨自己没有未卜先知的神通。我不该收养这个张氏,
我没有预料到当年年仅四五岁的张氏长大后会私通男仆,做出丑事,
这也许是我的过错;第二,我不该将张氏嫁给欧阳晟。可是这个张氏本
来不是我的亲外甥女,而欧阳晟更是我的远房侄子,这两个人之间实
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本质上并不是近亲结婚。再说了,张氏嫁给
欧阳晟之后,与我远隔千里之遥,她做什么说什么我哪里能够知道呢?
第三,说到侵吞张氏财产,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唉,想要整
倒我,什么理由找不到?
欧阳修最后说:我这次为什么被贬?原因很简单,傻子都能看出来。
这几年,我在朝廷担任谏官之职,遇到朝廷大事,往往一马当先,直
陈时弊,抨击权贵,得罪的人太多了!这一次我要是不离开朝廷,攻击
我的人就不会消停。所以,要想证明我清白无辜,最好的办法就是将
我交给法官来审理,要让我远离险境,就将我放逐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我走了,大家就都消停了,矛盾就消失了,斗争就停止了!当然啦,我
这次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主要还是因为皇上您圣明,对我多加保护,
要是没有您,我怎么能够有滁州这样一个好去处呢?这话要是再朝后面
多说点,那就是:我要不是被贬滁州,还写不出《醉翁亭记》这样的
千古名篇呢!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醉翁亭记》。《醉翁亭记》说:“醉
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真的在乎山水之间吗?欧阳修总不
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有的时候,实话是不能说
出来的,说出来太难听太难看。现在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欧阳
修说自己“苍颜白发”,说自己“颓然”而醉了。谁遭遇这么一档子
倒霉恶心的事儿,谁身上被泼了这么大一盆子脏水,不都得未老先衰
吗?也只有颓然而醉让自己暂时逃避一下这无穷的烦恼了!
拓展:《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
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
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
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
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
“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
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
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
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
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
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
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
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
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
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
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
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
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
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
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
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
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
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
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
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
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
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
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
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
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
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
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
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
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
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
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
“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
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艺术手法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
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
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
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
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
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
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
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
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
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
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
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
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芳草萋萋,
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
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四
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
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
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
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
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
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
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
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
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
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
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
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
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
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
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
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
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
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
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
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
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
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
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
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
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
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
“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
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
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
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
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
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
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
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
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
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
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
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
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
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
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
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
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
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
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
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
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
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
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
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
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
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
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
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
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
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
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
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
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
“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
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
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
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1:0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