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长歌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古代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讲的是时间如流
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教育人们要趁着年轻多努力,其
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
少年励志的座右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会读会写生字“葵”、“晞”、“焜”字。
情意目标
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
感。
第2页共15页
技能目标
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珍贵。
课前准备:
对联
教学课时:
第3页共15页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
金买不到。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时间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
到?
(指名说一说)
小结: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它是用多
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第4页共15页
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
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我们
要学会珍惜时间。
板书课题:长歌行
教师讲解:“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
汉代乐府民歌。今天,老师为同学们的学习设了四道关,在闯
关中表现优秀的选手,老师可有礼品相送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老师为同学们设的第一道关是“识字大比拼”,现在,让我
们进入轻松第一关。
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看看哪个字你掌握的还不够好?
第5页共15页
请同学们当“小老师”重点讲解在学习中困难较大的生字。
可以选择分析字形、换偏旁、看拼音、猜字谜、比较记忆等方
法。
重点要讲到:葵(头戴小草帽双辫左右翘脸儿仰向天朝着
太阳笑)晞焜
师:谁愿意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理解诗句意思。
第二关,诗意大解读,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二关。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
好,还得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
典,或请同桌帮助,弄明白每句诗的意思。
第6页共15页
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看诗,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
戏,老师先用一段话说出两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
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两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长满了碧绿葱茏的蔬菜,等到太阳一出
来,蔬菜上的露水就被太阳晒。(生说出相应的诗句)温暖
的春天正在散布着它的恩泽,大地上的一切便充满了生机勃
勃。(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
去读这句话?
(生可以说出高兴、愉快)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
第7页共15页
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生读出句子)就像
河流总会向东流向大海,而从来不会向西又流到他们的起点?
(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师: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
来不及了。
(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三关,感情大流露,我们就一起迈进第三关。
面对滚滚的江水和一去不返的时间,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时间从诗人身边溜走,看着花儿即将枯萎,春天也将过
第8页共15页
去,诗人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间,可时间能回头吗?
你有没有特别想抓住时间的时候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谈,比如:星期的时候、
玩耍的时候、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时候等)
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大家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
了,一个人只有好好的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
小时候不努力学习,而等到长大了再白白的伤心了,让我们一
起再来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的
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
作一边背。
五、课堂练笔。
第9页共15页
第四关,财富大考场,让我们胜利跨进第四关。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
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最
后,我们来做几道题,第一道题,限时题,在限定的15秒内写
出答案,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第二道题,必答题,这是一首什么诗?
第三道题,抢答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四道题,自选题,请你评出在今天的闯关中表现最优秀的选
手?
发礼品——对联。
请说说你的感受。
第10页共15页
六、教师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
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七、作业。
从你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工工
整整的抄写下来,送给你的朋友。
第11页共15页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
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
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
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
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
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
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第12页共15页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
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
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
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
“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
“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
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
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
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
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
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第13页共15页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
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
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
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
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
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
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第14页共15页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
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
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
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
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
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
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
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
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
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第15页共15页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
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
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
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
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
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
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10:4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