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这是一份难易适中、从课内向课外有机延伸的试卷。试卷主客观交融,引导学
生去认识生活、体味生活,滋养学生的思想。本次语文考试,考卷突出检查了学生
一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
语文素养的考查。在试卷的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拼音书写、词语的运用、经典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
学习等几个方面的知识,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阅读
阅读总共选了三篇文章,现代文阅读以课外阅读为主,分别是一篇寓言故事和
一篇记叙文,对于这两篇现代文题目的设计难度把握较好,材料也很富有教育意
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次数较多,类似题材的文
章在本册书中也有选篇,因此在现代文的答题上学生失分率相对较低,另外一篇是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三)作文
二、试题特点
此次命题坚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
原则。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
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
试卷满分为120分,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25
分),第二部分为阅读部分(45分),第三部分为作文部分(50分),试题稳中
求变,变中求新,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注重沟通课堂内外
“积累与运用”考查内容紧扣教材,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及在具
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汉子的拼音书写与古诗文积累,分
之加大(11分),内容取自课内篇目及教材推荐的课外背诵篇目。名著阅读试题
材料的选择与课内篇目作者密切相连;其次综合性学习重点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些题结合生活考查学生
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把语文课程资源与生活对接,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
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提醒大家不要死记硬背知识,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
2.文言文阅读重课内阅读考查
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的指导思想下,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在积累、识记、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
综合的理性层面设题。除了对理解词语含义、翻译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基础知
识、能力的常规考查外,还加强了对整篇文章(或语段)的理解性考查。
3.现代文阅读从课外选取,试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选文是
完整文章,注重考查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现代文阅读题目设置基本
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感悟”的阅读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掌握良
好的阅读方法,引导语文阅读教学向良性发展。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品味具体
语句,根据提供语言材料筛选信息和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等内容,主要考查了学生分
析、概括、理解、感悟、评价等能力。
4.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虽然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实例的引
导,因此在审题上容易脱离题目范围,不能正确的理解题目真正的含义。这就给平
时写作写作困难的学生加大了难度。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
最高分107分,最低分4分;优秀30人,及格125人;优秀率19.4%,及格
率80.64%。从卷面成绩看,积累运用成绩最好,阅读得分率次之,客观性试题得
分不一。综观答题情况,学生暴露出如下的问题:
1.文言文词语积累不牢固,对篇章内容理解肤浅
对文言词语的含义把握不准确,如解释“专”的意思,很多人答错而正确答案
应是“独自占有”。其二对文言文句式翻译不准确,没有抓住重点字词的翻译,如
“孰若为一郎僮耶?”中“孰若”翻译错
误;在整体分析上不够到位,如“区寄获救后做了怎样的选择”大部分学生的
答案为“愿以闻于官”,而正确答案是“留为小吏不肯”。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没
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知识简单的死记硬背。
3.现代文阅读缺乏语言理解感悟能力,没有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作文脱离范围,跑题
许多学生作文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去甚远,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
陷:一是审题意识淡薄,主题不鲜明。有些作文中心不明确,还有些作文不在话题
范围之内。二是选材范围狭窄、不新颖,编造材料、套用成文现象突出。一些学生
平时只读课本,课外读书很少,文化视野狭窄,腹中空空。三是不能把握文体的基
本特征,有些学生作文没有文体,出现了“四不像”的杂货摊式的作文。四是语言
苍白,缺乏文采。
5.作文评阅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写作内容脱离题目范围,表意不明;
(2)多数学生书写不认真;
(3)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不充实,缺少真情实感;
(4)多数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部分段落层次不分
明;
四、今后教学改进的建议
期末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及所体现的命题导向,对今后的教学有鲜明的指导意
义,而学生在答题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9:3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4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