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戴着镣铐跳舞

更新时间:2023-02-01 08:02:02 阅读: 评论: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短裙英语怎么说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富丽堂皇的近义词)

O56

戴着镣铐跳舞的女人

——张资平小说《苔莉》中的苔莉形象研究

岑小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 1 58)

摘要:张资平多产高量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形象几乎贯穿于其作品

始终,也饱含了张氏对女性命运的认识和关怀。细读长篇小说《苔莉》,剖析隐含在女主人公苔莉性格中

的两组矛盾对立因子——追求恋爱婚姻自由与主动依附男性、“五四”新女性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思

想——之间的相互碰撞、牵制之关系,可以对其悲剧人生以及觉醒女性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路作出有意

味的探究。

关键词:张资平小说;苔莉;传统思想;现代意识;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1)04—0056—03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岑小双(1986一),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对于张资平而言,被写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似乎只意味着成为研究者评价其他作家时的有

效参照物,而且几乎从来都是作为反面典型存

在的。如果说,当年鲁迅以其犀利的视角将“《张

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成“A”【 ㈣单

纯是对张资平文学道路的批评的话,那么,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

“文艺是为帝国主义者的,周作人、张资平这批

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汉奸文艺”闭的评价则是从

人品、文品上对张资平进行了彻底否定,从此,

张资平就被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不可否认的是,以其二十四部长篇和五部

短篇小说集的数量,张资平确实为中国现代文

学史贡献了一大批可供阐释的文本。最早对其

创作加以价值评判的还应追踪至鲁迅先生:“张

资平氏先前是三角恋爱小说作家,并且看见女

的性欲,比男人还要熬不住,她来找男人,贱人

呀贱人,该吃苦。”[11(33)此语一出,“三角恋爱”及

“女性的性欲”描写即成为张氏小说研究的两大

热点,只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张氏小说中

的男女畸形婚恋关系、两性行为的大胆描写无

疑是不被容忍的,而其中的女性对性欲的直白

表达更是触犯了已固守千年的传统道德的底

线,于是,骂声一片也就成为理所当然。而1986

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作者杨义以“张

资平:三角恋爱小说家”[31(595)为题,用了近十四页

的篇幅给予张氏第一次在文学史中露面的机

会,张氏其人其文的研究也再次成为一个学术

热点而广受关注。只是在历史的淘洗中,张氏研

究呈现出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其中就包括对

其女性人物形象的解读。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氏早期的恋

爱小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小说中有关因

爱情而婚配、为爱而奋起反抗家庭和社会的主

人公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青年婚姻自

主、个性解放的要求”[31(598),这一概述当然也包含

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评价。而曾华鹏、范伯

群两位先生在《论张资平的小说》中也提到了

《飞絮》、《苔莉》、《最后的幸福》中描写的年轻人

都是“受到时代新思潮的洗礼,”嘲(21)“渴望获得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幸福”141(2 )的,两位先生显

然都充分认识到了张氏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女主

人公身上体现出的“五四”新女性的思想和特

征。

李存煜、徐荣街在《张资平论》中则直言“张

资平笔下的人物是脸谱化的,女性往往都是性

欲强烈,做着主动者的角色”[51。很显然,论者是

看到了张氏小说各色女性人物的共通性——主

导男女情爱关系并时刻表现出自身的性欲要

求,并对此持批驳态度,而这一点也正是张氏小

说历来为世人所诟病之处。在徐肖楠《张资平:

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的最早尝试——略论张资

平及其情感幻想小说的历史意蕴》中,论者以

《双曲线与渐近线》为例,指出“张资平的基本男

女主人公模式:男性总是懦弱胆怯的,女性总是

热烈大胆的,充满了生命的刚烈之气。”f61从二者

的论述中可见,对于张资平笔下的人物形象塑

造,研究者更多是从类型化研究的方面对其加

以考察,并且他们都认识到了女性人物身上的

现代女性意识,唯一不同的只是二人站在两个

截然不同的立场对其加以评判。

直到2002年,范志强的《不应忽略的女性形

象——从张资平小说<苔莉><红雾>谈起》才指

出:“我们来观照现代女性人物谱系时,就会发

现,这一谱系所缺少的恰是处于子君和祥林嫂

这两极之间的,一方面受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

尤其是恋爱、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等的影响,尝

试着走一条前人未尝走过的路;另一方面,她

(他)们脚踏在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大地

上,无数条传统概念的绳索束缚着她(他)们的精

神,使她(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那样沉重、艰难,

甚至带着血迹的中间人物。从这个角度讲,张资

平在《苔莉》、《红雾》等小说中所写出的女性人

物,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完善了这一人物谱

系。”用之所以引用如此长的一段论述,实在是因

为论者对张资乎恋爱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性格的

两面性或者说是二重矛盾性的理智认识之重

要,而这也正是笔者进行文本细读分析的目的

之所在。

在张资平多产高量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

大批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生命形象几乎贯穿

于其作品始终,也饱含了张氏对女性命运的认

识和关怀。细读长篇小说《苔莉》,剖析隐含在女

主人公苔莉性格中的两组矛盾对立因子——追

求恋爱婚姻自由与主动依附男性、“五四”新女

性现代意识与封建传统思想——之间的相互碰

撞、牵制关系,无疑可以对其悲剧人生以及觉醒

女.眭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路作出有意味的探究。

相对于其他作品而言,发表于1927年3月的

直接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苔莉》无疑承载

着作者对人物的特殊感情。这部长篇通过描写

苔莉为追求自由爱情再三受挫直至死亡的悲

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年轻人急欲摆脱

旧式婚恋关系渴求爱情幸福却不能的悲剧性遭

遇,进而给读者以“取得了爱的权利不等于就能

够获得爱的幸福” ㈤的启示,而这也正是“张资057

平这些小说所具有的认识价值” ”。 逊

“‘五四’时代既然作为新旧两个时代的交

替,作为过渡时代的更新阶段,必然会出现时代 学

的历史所规定了的不可避免的时代思想观念的 掌l

二重性',【8】,身处其中的张资平也不例外。这里我

们暂且不去考证张氏本人的思想观念如何,只

单从其作品人手,便可见出苔莉形象正是处于

那个特定时代的人们深陷双重追求的矛盾挣扎

的最好体现,而对苔莉性格的二重矛盾的成功

塑造,反过来也可以成为张氏创作思想和艺术

观念的二重性的一大证实。

正如有论者在分析丁玲《莎菲日记》中的莎

菲和阿毛时说到的:“这些不同阶层的女性一旦

觉醒,便竭尽全力地去摆脱那个无从摆脱的环

境,用全付身心去追踪那个理想中的境界,义无

反顾。” H 身为一个“很时髦的女学生”【 3】,苔

莉充分接受了“五四”个性解放及爱情婚姻自主

的思想,热爱文艺、崇尚自由专一的爱情成为她

毕生的追求。在她看来,“女人所要求的,在名利

之上还有更重大的东西”【 ,那就是至真至诚

的爱情,是灵肉合一的爱,甚至“男性的专爱在

女性是比性命还要重要的。” ・49)为此,她开始了

寻爱之旅,从最初的情人到丈夫白国淳,从小胡

到谢克欧,每次当她以为找到了专爱时,现实都

要给她沉重的一击。在此情形下,抱着用情不专

的初恋情人不要也罢,“决不能委曲求全地做人

的妾”『】 )的观念的苔莉必然选择跟丈夫决裂;

而与“没有一点风雅的态度,对文学的理解一点

也没有”㈣㈣的小胡一起生活更非她所愿;唯有

年轻又有才华的“在这世界里再找不出第二个

理想的男性”【 0】㈣的谢克欧才是她唯一值得爱并

愿意去爱的人。

毫无疑问,苔莉是一个受“五四”精神熏染

的新女性。婚前,为了爱情,她可以自由选择恋

爱结婚的对象,丝毫不在乎家长的认可与否;婚

后,她更是绝不能忍受背叛,并时刻保持着自己

的文艺追求。如果说这些都还只是苔莉个人性

格使然的话,那么,在与几个男人或聚或散的情

爱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施爱的总是她,她拥有绝

对的优先选择权利。这种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的

那种主动的决断意识不可谓不是对传统的男尊

女卑意识的一次反叛,虽然这种意识还非常不

成熟、不坚定。在苔莉与谢克欧的这曲缠绵悱恻

的爱情哀歌中,前奏部分无疑是由苔莉来奏响

058 的。从第一次见面时对谢克欧的年轻和才华的

由衷敬佩,到主动邀请谢克欧上门做客,并以毫

无顾忌的态度时刻都在给谢克欧以“官能的诱

学 惑”【 ,如“她笑着略把她的右腿提起叫克欧

掌_ 看,,【1ox5 ,香气扑鼻的极具诱惑力的打扮,主动探

询谢克欧的婚姻状况,“呵啦,你还是想有个女

性。真的,上了二十岁的男子也和女人一样吧,

氧 没有不渴想异性的吧”f (反过来理解:二十岁

盖 的女人也是渴望异性的),到最后竟以“密会的

野鸳鸯”【 ox58)来形容二人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

传统的中国女性在第二次见面的亲戚甚至长辈

男人面前,能有如此行动。虽然张氏以谢克欧之

口说出“无邪的苔莉说的话都是这样不客气的”

㈣㈤

,即苔莉就是这样一个天真无邪的纯洁女

性,但是,在一个初识的男性面前,一个已为人

妻为人母的少妇毫不掩饰自己渴求异性的需

求,并将这种渴求普泛指称至整个女性群体,即

使在今天的语境中也不可谓不是大胆开放之

语。而在几千年的封建道德体系还未全面退出

历史舞台的“五四”时期,这只能说是受新思想

浸染过的“五四”新 I生个人意识觉醒的充分表

达。

“作为时代的叛子,她们义无反顾地奔向于

自身解放的目标。作为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女人,

历史因素的重负与自身的欲求,又不能不使她

们喜欢咀嚼于自己的遗迹,多所顾忌,徘徊观

望。怯弱与勇猛互为交替,此消彼长,导致了现

代女性曲线行进的结果。” 15D这一点,在苔莉身

上也有着鲜明的表现。和当时社会的众多女性

一样,苔莉也是一个受传统中国文化哺育的女

性,传统思想必然会伴随她的一生。面对丈夫在

老家有妻室的事实,她想的是“人类又不是狗,

又不是猫。这边姘一个,那边偷一个,也还像个

人么?”口 2)人性的觉醒使得苔莉绝不甘心于做

妾的现状,因此,离开也就是必然的。然而,苔莉

真的觉醒了吗?显然不是,在她耗尽心力追求爱

情的同时,她最大的心愿仅仅是自己做主“拣一

个作永久托身的人”【1okra)。如果说苔莉在恋爱婚

姻上的自己做主选择是对父权的一次成功突围

的话,那么期望于获得一个男性的永久照顾则

是主动向男权夫权的示好。即便是在与谢克欧

如火如荼的爱恋中,她还是想着“克欧给她一个

保证——以后对她的身体完全负责任的保证。

她得了这个保证时,她的身体也就可以一任他

的自由”tlol(89)。归根结底,苔莉身上还残留着传统

女性对男性的彻底依附意识。这种依附是思想

精神上的,也是物质生活上的,跟丈夫僵持不下

的苔莉最后也说“只要他按期把生活费寄来,他

不和她同住也算了,能给一笔资金她做生意更

好。”[ 可见,此时经济保障已经超越了精神情

感而成为左右其婚姻的第一要素,她再次回到

依赖男性生活的老路。

此外,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苔莉对自己身体

的态度。谢克欧的一句“恨你不是个处女了”对

于她就是“比死刑还要残酷的一种宣告”l】o1( o2),并

且从此在谢克欧面前她就是一个“罪人”,任由

男性蹂躏和摧残,只求获得宽恕,不被抛弃。如

果说所谓的“处女宝”是封建的男权中心主义思

想强加给女性的一道枷锁的话,那么,更残酷的

是女性自觉地承认了这道枷锁的合法合理性。

这样一来,~种“原罪”意识就开始支配着女性

以身体来献祭于男性,以求得对自己的认同和

肯定。“分工把女子规定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而这

个小天地又造就女性自身的两大特点:一是经

济、政治、文化——切社会性机能的淡化和消

失,一是传宗接代意识的畸形发达。前者导致了

女性的依附.陛和人贱也自贱的悲观心理,其结果

是使女『生彻底地受制于他人(从父、从夫、从子),

像无劳力的人一样成为受供养对象。” 46)

从敢于反抗家庭追求自由恋爱婚姻到渴求

男性的永久保证,从不屑于结婚对于女性的意

义到失望于谢克欧难以在社会上给予她妻子的

身份,从绝不屈从做妻妾到经济上的依赖依从,

苔莉无时无刻都在经受旧的思想怪圈与现代意

识版图背向牵引的延宕、犹疑与撕扯,那个布满

“偏见”和“恶评”的现世社会实难找到一片承载

她们自由爱情的“伊甸园”,身心俱疲的她们惟

有以身体的消亡换求精神的解脱和皈依,“现世

不能容纳他们的不合法恋情,只有死亡之乡才

是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_1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苔莉身上的个人解放

意识还不成熟,更不坚定,但张资平毕竟赋予了

她以反叛家庭控诉社会的行动。即便是以悲剧收

场,也难能可贵。“双重追求相冲突的激烈程度与

女性自我意识的健全、完善成正比,随着女性全

面奔向社会,越具有现代观念的她们,越会陷入

双重追求的困境之中,这是历史的必然。” 僦

目前的历史发展路径来看,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苔莉这样一个戴着传统镣铐跳舞的女性,也是

对现代女性的一种启示。 (下转第90页)

090 张生:《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贡

渤 献》,参见池子华、郝如一主编:《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

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l9—223页;薛丽

蓉、池子华:《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参见

攀 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o08年卷)》,安

II 徽人民出版社,2o08年版,98一l18页;高鹏程、池子华:

哲 《南京大屠杀中的红十字会——兼论红十字会活动的两

面性》,参见《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6期,116—122页。

藕 ②述关于慈善组织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活动的成

果中,涉及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的内容有:蔡勤禹的

《慈善组织拯救南京大屠杀难民述论》;薛丽蓉、池子华

的《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池子华的《红

十字会与近代中国》一书中的“全面抗战中的中国红十

字会”一章。

③参见张生:《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

时机的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师大

学报》,2007年11期;姜良芹:《“速战速决”失败后的疯狂

报复——侵华南京大屠杀原因新探》,《民国档案》,1999

年4期。

④参见张生、陈如芳:《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鼓楼医

院》, 匕华大学学报》,2008年5期。

⑤参见高鹏程、池子华:《南京大屠杀中的红十字

会——兼论红十字会活动的两面性》,《南京社会科学》,

2010年6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

编(1904-1949)[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

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12:南京大屠杀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约翰・拉贝.拉贝日记[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9.

[4]孙宅巍编.遇难尸体的掩埋【AJ.张宪文主编.南京

大屠杀史料集5[c1.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5]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A】,张宪文主编.南京

大屠杀史料集:5[C】_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程瑞芳日记(一)[J】.南

京:民国档案,2004.3.

[7】章开沅,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和书信【A】.张宪

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4【C1.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5.

【8]8陆柬屏编译.南京大屠杀——英美人士的目击报

道【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9]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嗍.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旧】松冈环编.南京战・受害者破裂的心声[M】.北

京:社会评论社,2003.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

史料一组[J].南京:民国档案,1997(4).

[12]张生,等编.英美文书・安全区文书・自治委员会文

书[A].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2[C].南京:凤凰出

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致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函

南京:南京市档案馆收藏.1 938一O1—04.

[14]红十字和红十字会.申报【N】.上海:1939—12—19.

【l5]红十字和红十字会.申报【N】.上海:1939—12—26.

【16】江苏省红十会编.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7】王立忠主编.中国红十字会百年(上卷)【M].jE京:

新华出版社.2004。

【18】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

史档案馆馆藏[M】.全宗 ̄r476,卷号1976.

(责任编辑王立新)

(上接第58页)

参考文献:

【1】鲁迅.张资平氏的“小说学”[A】_二心集[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53:10.

[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6.

【4]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J】.文学评论,

1996 ̄).

[5]李存煜,徐荣街.张资平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6

(3):78.

[61徐肖楠.张资平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的最早尝

试——略论张资平及其情感幻想小说的历史意蕴[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47.

【7】范志强.不应忽略的女性形象——从张资平小说

《苔莉》《红雾》谈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2(1):73.

【8]何锡章.“五四”抒情小说与时代精神[J].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1992 ̄1:124.

【9】唐仁君.知识妇女求解放的冲突与互补——丁玲、

冰心早期小说比较论[J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2).

【10】张资平.苔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1]彭小妍.性启蒙与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张竞

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1995f4).

(责任编辑石杰)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8:02: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1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杨利伟颁奖词
下一篇:入地无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