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天下第一行书是

更新时间:2023-02-01 07:55:16 阅读: 评论:0

2019年天津中考语文试卷答案-瓦史托德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湖南一本大学排名)

“三⼤天下⾏书”是哪三⼤,你猜得出吗?

⼀般来说,只要谈到天下第⼀⾏书的,⼈们⼤多都会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既然有天下第⼀,那么肯定就会

有天下第⼆、第三⾏书了,只在在⼈们的⼼中天下第⼆或第三是⽐较模糊的概念,⾄今也没有⼀个确切的说法,也就是

像《兰亭序》这样的被⼈公认的。

除了《兰亭序》外,你猜猜还有哪些是最配得上天下第⼆和第三和头衔呢?当然,我们听得最多的还有颜真卿的《祭侄

⽂稿》和苏轼的《寒⾷帖》以及王献之的《鸭头丸贴》等,但被后⼈较为看重且普遍认可的还是颜真卿的《祭侄⽂稿》

和苏轼的《寒⾷帖》,把它们誉为天下第⼆⾏书和第三⾏书也不为过。⽽⾏书追求的是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

流露。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欣赏这“天下三⼤⾏书”,它呈现给我们三种境界,三种⼈⽣,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

传达出了最真实的⾃⼰。

《寒⾷帖》局部

天下第三⾏书:苏轼的“达”境界

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后因为乌台诗

案关了监狱。黄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练的东坡。

“天下第三⾏书”《寒⾷帖》正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活上拮据⽆

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品⼩官,俸禄微薄,⽣活窘迫,不⾜以养家。

《寒⾷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刚好遇到⾬天,连⽉不停的⾬季,海棠先是盛开,⼜在⾎风腥⾬中凋败,如

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冰冷的炉灶,潮湿

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苏轼⼼中顿⽣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诗:

“⾃我来黄州,已过三寒⾷。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苦⾬,两⽉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暗中偷

负去,夜半真有⼒,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春江欲⼊户,⾬势来不已。⼩屋如渔⾈,蒙蒙⽔云⾥。空庖煮寒

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帖》写的可谓炉⽕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突兀地出现在读

者⽽前,产⽣令⼈⼼惊胆战的视觉冲击⼒。

《寒⾷帖》局部

在这⾥他写到了伤久⾬、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但苏轼并不是⼀个脆弱之⼈,被贬黄州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

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任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风⾬也⽆晴。”透露出东坡在⾯对如此凄凉环境下,坦然⾯对⼈世风⾬的镇定。他的⼼胸像⼀⽚

⼤海,对风⾬变化虽敏感,但总体上仍摇之不浊,处惊不变,失意淡然,任天⽽动,坦然⾏世。

林语堂先曾评论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笑置之。”苏

轼的确是⼀个乐天旷达之⼈,⼀⽣⼀⽣虽屡遭政治迫害,成年颠沛流离,辗转奔波,⾜迹踏遍了天南海北,⼀直过着逆

旅过客的⽣活,但他却能努⼒地寻求⾃我解脱,达到常⼈难以达到的豁达超逸境界。

回观《寒⾷帖》,不懂苏东坡字的⼈会觉得这种字很容易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

为,⾃然⽽不做作,如果东坡居⼠没有经历如此磨难,就不会创造出情感饱满的作品。所以它是最难的,难的不是技

巧,⽽是难在⼼境上不再卖弄。

《祭侄⽂稿》

下第⼆⾏书:颜真卿的“情”境界

《祭侄⽂稿》是颜真卿50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颜季明所写的⼀篇祭⽂。

《祭侄⽂稿》是颜真卿在巨⼤悲痛⼼境⾥写的。唐代安禄⼭叛乱,敌军劝降,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不从,敌军便当着颜

杲卿的⾯把他的⼉⼦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在⾃⼰⾯前断头,颜杲卿依然坚守着忠诚,破⼝⼤骂,誓

死不降。敌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头割下来,这就是后代⽂天祥正⽓歌⾥所说到的“为颜常⼭⾆”典故的由来。

⼀年以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们才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他侄⼦的头颅。⾯对着他的头颅,在悲恸⽓愤的情绪中写

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颜”的《祭侄⽂稿》。

为什么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字,竟然被历代⽂⼈称为天下第⼆⾏书?

《祭侄⽂稿》中每个字都融⼊了书家最真实⾃然的情感。⾏⽓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拙,随处有圆点

涂改,让⼈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

开头⼏⾏,字的⼤⼩变化不⼤,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

《祭侄⽂稿》篇⾸

最值得注意的地⽅是第⼆⾏被圈掉的部分。为什么将“从⽗”两个字涂掉,改成“第⼗三叔”?要知道,我们往往脱⼝⽽出的

话,才是我们的真话,后⾯涂改的部分,是我们想要更庄重的修饰。你可以看到颜真卿脱⼝⽽出的话是“从⽗”。

可见,他⾮常疼爱他的这个侄⼦,虽然在古代,“从⽗”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从字⾯上,从⽗的感觉⽐叔叔要亲近得

多。在颜真卿眼⾥,这个侄⼦就像⾃⼰的⼉⼦,他在后⾯也讲到,在他们下⼀辈中,最有才华⼈品最好的就是颜季明,

他特别⼼疼这个侄⼦。

从第⼋⾏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错综⽽出,字⾏也开始倾斜,并有⼤⾯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

动。

到第⼗四⾏的“贼⾂不救,孤城围逼,⽗陷⼦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

到第⼗四⾏的“贼⾂不救,孤城围逼,⽗陷⼦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

对亲⼈的哀伤,百感交集,⼀齐迸发于胸间。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原则就是⼀任感情的倾泻,⽽不复较其书

体是真,是⾏,是草,因⽽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叛军的刻⾻仇恨和对贤侄、亲⼈们的⽆限思

念及深切哀悼。

后⽂转到对侄⼉的抚念与哀悼,由⾏⼊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进⼊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泪滂

沱,不能⾃已。尤其是祭⽂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之情达到了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

缚,笔下⼏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所欲不逾矩”的⾃由境界。

我们不⼀定能理解颜真卿在那个时代的感情,但亲情这种东西,穿越千年却从未改变过,如果你也曾体会过类似的痛

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读懂颜真卿。情到浓处⽅为真。

下第⼀⾏书:王羲之的“醉”境界

⽂⼈与酒,鱼⽔难分,古来如此,⽽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郭沫

若曾⾔:当李⽩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李⽩清醒的时候,则是他糊涂的时候。

其实,何⽌李太⽩?

被誉为“天下第⼀⾏书”的《兰亭序》书写⼼境则与《寒⾷帖》、《祭侄⽂稿》相反,则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指的就

是东晋的两⼤贵族王导和谢安。

兰亭雅集图

33岁时,王羲之在⼀次⽂⼈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当时是农历三⽉三⽇,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来到绍兴

兰亭,这⼀天按照习俗⼈们都到⽔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的寓意。

等洗⼲净了,还可以坐在⼩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让它⾃由漂流,停在谁⾯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曲⽔

流觞(⾳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雅⼠玩得更⾼级些,酒杯停在谁⾯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

⽂徵明《兰亭序图》局部

随着酒杯⼀次⼜⼀次的从上⾯往下漂,被罚酒的⼈越来越多,诗作也是越来越多,当有三⼗⼏篇诗作出现的时候,有⼈

提议要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准备出⼀篇诗集。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篇序⽂,谁来写?⼤家想来想去就说王内史还是您⽼来吧。王羲之见推辞不掉,就借着酒兴,带着

⼏分醉意⼀挥⽽就,草拟了⼀篇序⽂,就是《兰亭序》。

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重写⼏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

的啊!从这⽅⾯来看,《兰亭序》的诞⽣是偶然的。

从⼩,我们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于是我们就临摹各种字帖,学着写各类名家的字,希望能够写出端正的字体。其

实,艺术难的不是技巧,⽽是⼼境上的不再卖弄。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写字⼈的⼼境,那么临摹出来的字再像

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王羲之的“醉”,颜真卿的“情”,苏轼的“达”,三种⼼境,三种⼈⽣。三⼤⾏书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真实的传达出了真

实的⾃⼰。

⼀件作品,只有能真实传达出⾃⼰⼼境的时候,我们才能最⼤程度地感觉到它的美,做⼈亦如此。做真实的⾃⼰,不要

为了取悦别⼈或试图成为某个⼈。做你最原始的⾃⼰,⽐做任何⼈的复制品都来得好。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7:5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2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蝶恋花 晏殊
下一篇:农民收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