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
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掌握经纬度的划分方法;
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借用地球仪,了解经线和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
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是无限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
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通过对经纬度变化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都
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
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
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
纬网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四、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课时)
同学们,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对地球又有多少
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基本情况,首先学
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1.1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老师先说一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
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高山、森林和平原,江
河、湖泊和海洋,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一
年四季不停歇,天天围着太阳转。
学生回答:地球
同学们非常聪明,那么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
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
知欲)
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读图:课本第三页“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
板书:(一)形状: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
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活动: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回答:
图片展示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哪几个代表性事
件?各达到什么认知水平?接下来,我们一步步来了解人类
认识地球形状这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书:1、天圆地方——“盖天说”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
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
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盖天说符合当时人们的观察常识,可是又难圆其说,比如方
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是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
圆地方不断修正和完善:“天与地并没有连在一起,而天像
一把大伞高高悬在大地上,用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周围还有
8根柱子支撑着,好像顶部为圆拱形的凉亭那样”。但是,
这8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绳子又
栓在哪里呢?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
讲述: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
那么平。例如:当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横过整个
天空,再落向西边。疑问:如果天空果真是与大海相接,那
么太阳又是怎样穿过辽阔的大海,回到每天升起的地方呢?
再加上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航海活动,
这时人们又发现:船离岸后,先是船身逐渐消失,继而桅篷
又渐渐消失。这种情况使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
平直的。
于是人们臆想中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
的斗笠。这就是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板书: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讲述:“新盖天说”提出了大地是拱形,即曲面的概念,比
“盖天说”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它仍然不能够解释一些现
象。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于是
就有了“地球”的概念。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
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
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3、麦哲伦环球航行
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
功,首次以事实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人类认识史上的
重大突破(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
承接:人类为了追求真理,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却无法阻
止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对地球真实面貌的探求从来都
没停止过。请看图1.1“地球卫星照片”。
板书:4、地球卫星照片
讲述:自从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
宙飞船进入太空以来,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第一次实现了
从地球以外的太空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确证了地球是
球形。从加加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
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到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的人,再到杨利伟——中国航天第
一人,所有的宇航员无一不说,从太空看地球漂亮极了,美
丽极了。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
的,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回答后总结:在海边看行驶的帆船,从远方驶来,先见
桅杆,再见船身,反之离去时,先见船身消失,最后桅杆消
失;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地球卫星照片;登高望远等。
承转: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
了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
板书:(二)地球的大小
读图:教材图1.2
学生活动: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
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
千米。
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
的长度多21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
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
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
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教师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也观察了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同学们课下好好观察一下地球仪,
看看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表示的?地球
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有什么特点?
希望本节课成为同学们探索地球奥妙的开篇,愿大家今后对
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研究更深入!
板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球体
1、天圆地方——“盖天说”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新盖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
课程尚未进行,教学反思将于课后进行补充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7:3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