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仙公山

更新时间:2023-02-01 06:56:48 阅读: 评论:0

网红6w一晚视频-烟光凝而暮山紫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征战者加点)

1

山东全真道遗迹简介

济南长清五峰山

一、五峰山道教简介

金章宗泰和时(1201~1208年),在长清五峰山创建道观属全真道。金宣传宗贞祐间(1213~

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代万历间为道教极盛期,万历皇帝命

黄冠周云清在五峰山辟山重建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封道观

为“保国隆寿宫”,并在此颁刻《道藏》全经480函,供道士诵读。道士、道姑主持宫观,读

经奉神,靠庙田地租和作道场收取香钱生活。著名道士有王真隐、崔道演、周云清等。

二、五峰山简介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

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验并称“三山”。五峰山因有5个并

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

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巅峰,泉出石罅,环保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

相互掩映风景绝佳。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

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

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

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圣地之一。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近些年来,五峰

山加快了文物景点的恢复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又因五峰山

峰峦之中泉水处处可见,流泉飞瀑蔚然壮观,加之树茂林丰、浓荫蔽日,使暑季气温比外界平

均低3~7摄氏度,又被赞誉为“避暑仙境”。

三、五峰山全真道遗迹

五峰山全真道遗迹主要是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分

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观内建筑有:碧霞宫、

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1979年9

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峰山自然、人文景点主要有:

一天门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代万历年

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

2

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今门尚在,但阁

已不存。1997年下半年再次筹资修复。

洞真观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

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五峰山志》

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

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洞真观在

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命黄冠周云

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明神宗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

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

(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改洞真观为“保国龙寿宫”,并敕建隆寿石坊。

望仙峰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

又称“苍帝”、“春帝”。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堂皇。观内古柏参

天,青翠欲滴。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玉皇殿及殿前石刻。玉皇殿始建于元代,1992年始复修,1994年装塑修复一新。玉皇殿东西两

侧配殿是龙王殿和虎神殿。东侧的龙王殿内有清泠泉的泉水流过;西侧的虎神殿内有五音石,

敲击五音石四角及中央,能发出宫、商、角、徵、羽5个音阶,相当于1、2、3、5、6(乐谱音阶:

刀、来、米、嗦、拉)。玉皇殿前是“仙亭桥”,桥面上和桥下水池旁均有石栏,共28根石柱,

号称“二十八宿”。

玉皇殿前院,碑石林立。最早的碑刻是玉皇殿西墙的金大定十年(1170年)牒碑。碑文记载

金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尚书奉敕赐万寿之院牒文。五峰道观最珍贵的石刻之一是“崔先生像

赞碑”。它立于仙亭桥东边池中。崔先生,名道演,号真静,是金代洞真观道士。崔先生博览

“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为一炉,且精通医术,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后人为纪念他,修

了“崔先生像赞碑”。碑的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上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

各一,分别用籀、篆、隶书写,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书、画、刻俱佳,

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金洞

虚宫记"石刻。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

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济南游历,撰《济南行

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元都观又称南观、玄都观,址在洞真观正南,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德王府在今济南市珍

珠泉大院)。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年)封其二子朱见潾为德王,初国德州,后

改济南。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朱见潾到济南就藩,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

俘虏,共历7代172年,其中六代德王(德庄王、德懿玉、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的

3

陵墓都在五峰山附近的青崖山南麓。民国初年,元都观内建筑己废圮,仅有的殿堂成了看林人的

住所,现仍存"八字墙"、墓门等。南观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天津客(秦柏)。玉皇殿前西侧,有一株“身在故土为异客”的秦柏,它树干挺直,虬枝高

耸,亭亭如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此树已卖给天津法租界客商,后意外地保留了

下来,所以人们称之为“天津客”。

银杏树。在玉皇殿后,有一棵2000多年树龄雌雄同株的银杏树。树高35米,粗6.5米,树

冠覆盖面积2540平方米。枝柯参天,浓荫匝地。据测定:此处暑季气温比外界低3~7摄氏度。

清泠泉。清泠泉,又名志仙泉。泉上有亭,亭畔有桥,泉流桥上,作琴筑声,被称之为五

峰山第一名泉。五峰山还有六大名泉:七星泉,在龙王殿东;青龙泉,在青龙峪中,安乐轩下;

白虎泉,在白虎峪入口处;七仙泉、鹿泉、润玉泉均在玄都观前。另外还有寿泉、漱玉泉、玄

武泉等,均在洞真观内。

碧霞宫。玉皇殿北碧霞宫,又名奶奶殿,是供奉“五峰山奶奶”的殿堂,始建于明万历年

间,后遭破坏。1992年修复,1994年修缮。

真武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明末清初,1992年修复,1994年再度修缮。

隆寿宫石坊。隆寿宫石坊位于会仙峰、三元殿、百丈阶下,元代曾被敕封为“护国神虚宫”,

明代万历年间封为“保国隆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明末清初此坊被雷击毁大部。1997年6月

29日修复时,在原柱间掘出大宋年间铜币二枚。修复后,隆寿宫石坊长9米,高8米,气势雄伟。

三元殿。三元殿在隆寿宫北,为隆寿宫的后殿,青石台阶,共91级,上有月台,列醮碑数

10通,皆万历年间立。三元殿始建于元代,1996年底开始修复,1997年主体竣工。

鲁班祠。鲁班祠位于清泠泉东南角,又名公输子祠。鲁班祠建筑奇特,从辰时到未时,门

口总是向阳。鲁班祠始建年代不祥,据碑文记载,清代曾经重修。1995年再度修复。

朝阳洞。朝阳洞在真武殿西侧,明代万历年间周云青创修,后多次重修。1992年重修并扩

庭院和月台。1997年再度装塑世神,重饰金碧,洞顶修葺装饰一新,并设泄水护墙,使之焕然

如初。朝阳洞是※真洞(居中)、隐仙洞(居东)、崇玄洞(居西)的总称。此洞全为砖石拱形建筑,

深邃、奥妙、神奇。洞中壁上有神龛。※真洞中所祀为老子的塑像。明代孔毓圻题诗为:“五

峰幽胜地,想象足真。自有烟霞趣,原无车马尘。”

青帝宫。青帝宫位于朝阳洞西南侧,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原是五峰山内

规模最大、最豪华的一古建筑群。至1996年仅存断壁残垣。前面门楣书写“青帝宫”3个字,

后面门楣上有“青未了”3字石刻,旁署嘉庆丁卯浴佛后二日英和、蒋予薄过此题识。正在修复

中。

仙人台。仙人台,又名群仙峰,是五峰山中最陡峭的山峰,海拔395米。峰顶南部有刻石

两块,东有“五峰”,西有“大元至元三十年春三月廿四日中大夫赵文昌明口题”。附近还有

4

“仙台”2字石刻。赵天雷、王独都死于五峰山,故名仙人台。

四、目前该处值得注意的旅游开发项目

森林宿营地五峰山森林宿营地(简称宿营地)是为适应发展生态旅游,满足游客休闲、度

假、向往回归自然的需要于1997年开发的。宿营地座落在省级森林公园白虎峪和青龙峪之间的

古时隋唐、明末清初农民起义的北校场上。它北依5个仙峰和鲲鹏展翅山,南傍鹿泉峪和南校

场,东靠道佛山。有北、南2个大门,7个大帐篷,34个小帐篷,每个大帐篷可容纳4人,小帐篷

可容2人。四周丛生的小柏树和柏树枝搭成的篱笆墙构成宿营地的天然屏障,同时也为宿营地

增添了不少森林气息。宽4米,长2500米的石铺路将森林公园白虎峪和宿营地贯通。宿营地融

“食、住、娱”于一体,突出了森林旅游的自然特色。5个大帐篷依据5个仙峰而设,分别为“迎

仙家”、“望仙家”、“会仙家”、“志仙家”、“群仙家”连同34个小帐篷供游客宿营,其

余2个大帐篷为服务台、野烤间和快餐厅。宿营地北门内侧一面“森林浴场”的黄色大旗在蓝天

绿树间十分醒目,走进森林宿营地,淡淡的柏树清气和着浓郁的野花香味扑面而来。白天,鸟

鸣林中,清幽绝尘;夜晚,月影婆娑,松涛阵阵。据省旅游局的负责人分析,森林浴,将会因

其贴近自然的独到之处而成为继海水浴、日光浴之后的一种新时尚。自1997年9月至年底,共接

待游客6万人次,使众多游客重温了回归大自然的美好感觉。

另济南华山有华阳宫:

华山在济南市郊东北部,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山上古迹甚多。金兴定四年(1220

年),道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内祀五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

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山东巡抚袁宗儒改名为崇正祠,正

殿祀逢丑父、闵子骞,两庑分别祀铁铉等二十二人和黄福等十九人。明万历时复称华阳宫,祀

四季神。明清两代,还建有泰山行宫、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山半腰

为吕公祠,祀道教纯阳帝君吕洞宾。祠旁旧有清泉,澄澈甘美。整座庙宇,有殿有庑,有亭有

台,脊连檐牵。如今,华阳宫尚存,四周由墙垣相围,院内古柏参天,虬盘鳞结,郁郁森森,

四季鸟鸣。宇侧、岩壁、林间,碑碣林立。

淄博沂源

一、神清宫

位于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神清宫北依青牛山,南傍白马河,四面古木苍

翠,青溪流绕,环境清幽宁静,堪称“深山藏清宫,翠岫出祥云”。神清宫始建成于宋代,名

5

曰“神清万寿宫”。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十五日修《沂水县神清万寿宫》碑载:“神

清宫者,沂水之仙区宅,元、明圣地也。宫在鲁山之阳,沂城西北百四十里。山叠水曲、人踪

罕至,殿宅巍峨。”嘉庆十二年(1807年)二次重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修扩建;二

十八年(1902年)最后一次整修。全宫东西长80m,南北宽50m,占地面积4200m2,建成有正门、

双屏风、七楼八阁十三碹、三十六院、七十二门。院院相连,门门相通。从正门拾级而上,可

观全部殿堂而无需走回路。主要建筑与神像有:龙宫殿、钟鼓楼、玉皇阁、老君阁、天师阁、

观音阁、奶奶庙及龙虎二君、文昌、纯阳、真武、三官、百子、七圣、关圣、药王、凤母、雷

神、闪电等。另有道人的墓室、楼、台、亭、阁、穿廊、甬道、粉墙、月门、花坛、水池、石

桥和供生活之用的香厨、静室等。殿门有许多哲理深刻的楹联,如老君阁门两侧对联云:“道

贯一壶天地髓,精通万代圣贤心”,门楣“玄之又玄”;老君阁上对联云:“一峰云峙为屏嶂,

万马天来作迎送”,门楣“万山同归”。道人王阳明墓云:“迹遁庐山充豹隐,身归清壁卜牛

眠”,横批:“典崖玉宝”。神清宫是沂源境内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整个建筑高低错落,

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构思精巧,倚山临水,曲折迷离,独居匠心,多阁组合、彼此连通的建

筑风格,是山东少见的古建筑组合群体。从外观看,红墙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

势凝重,肃穆壮观。院内碑碣林立,更显清古幽雅,古为著名的“沂阳八景”之一。

二、栖真观

位于沂源县鲁村镇南7.5公里的安平村西南隅,创建于元极盛于清末。。背倚仙公山(亦称

五徒山、古谓斜山)。占地30余亩,四面环山,石秀而林茂,泉池溪流潺缓于侧,注入西庵河,

十分清雅。栖真观位于鲁村镇安平庄村南。建筑布局分3路,又各3进院落。中轴线上自南而北

依次为山门、奎星阁、玉皇阁、大殿。玉皇阁面阔5间,前后出厦,重檐歇山式,廊术环抱,

飞檐斗拱。现仅存清代重修的3间玉皇殿扩10几幢石碑,其它建筑无存。

栖真观,原名上真宫,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筑并列三个院。三院之间有角门相通。

中间正门建有门楼,红漆大门,旁有耳门一个,供平日出入。东西两大门是月亮门,整个建筑

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主要建筑都是高脊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东院:有钟鼓二楼,东西廊房,魁星阁、玉皇殿等。供玉皇、三清、三官、镇武、五祖、

七真等神。

中院:有灵官庙、奶奶殿、王母宫。供碧霞元君、王母,并附列有眼光、耳聪奶奶、送生

娘娘、领生哥、催生姐和蚕姑桃姐等。

西院:有龙王、药王、山神、八腊、至公、火神、土地等神殿,其后院是道众应用的静室、

丹房、仓厨等。

据观内碑文记载:“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明真大师无抚子刘正道,保元大师董道常,

6

由邹平县长春观来此筹建”。经至元二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间十二次重修,颇具规模。极盛

时道众40余人,庙地120余亩,成为闻名四方的道观。

每年三月三日逢庙会,大开山门迎接四方香客。商贾摊贩也届时云集而来,熙熙嚷嚷十分

热闹。

栖真观东院尚存,但亦颓坦断壁了;中院已辟为学校和村办公室;西院已为良田。现尚有

数幢历代石碑,砌于校门两侧的院墙上;东院的千年古银杏,盘根错节,老而不衰;中院奶奶

殿前的两株翠柏,恰似丽质姐妹,苍郁含秀,默默欲语,似在追忆栖真观当年的盛况。

(现已经全部修复)

潍坊青州

一、云门山

云门山景区是青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之一。它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南部,紧邻市

中心,总面积8平方公里。主峰云门山海拨421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

自古为齐鲁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山顶有洞如门,南北贯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太空,

夏秋季节,云雾穿洞而过,人称"云门仙境"云门山因此而得名。云门山景区以“古、奇、峻、

旷”为特色。悬崖峭壁、天然洞窟,险峻的山体,以及富有造型特色的山丘,构成了独特的山

体自然景观,景区内有云门洞、云门拱壁、"寿"字题刻、石窟造像、云窟等景点30多个。隋唐

时期的石窟造像272尊,其中的“合欢图”为青州造像一绝,历代名人题刻百余处,其中开凿于

明嘉靖年间的摩崖巨“寿”为全国之最,“寿”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字即高

2.3米,故有“人无寸高”的戏语。因“寿”字刻在“云门拱壁”的峭壁上,因此有“云门献寿,

寿比南山”之说,据《辞海》,“寿比南山”即出于此。云门山绿化覆盖率高。青州蜜桃满山

遍野,柏林茂密,春花秋实,林茂果丰,绿荫景佳。北宋知青州庐士宋曾在此说过:“周环众

山,云门为冠,然此山实不闻天下,不得与龙山、虎丘决雄为可惜也。”

“寿”字位于大云顶北壁,云门洞西侧,以硕大著称。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

北,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部,即高2.3米,是平常人身高所不及,故有“人无寸高”

之说,因寿字刻在云门拱壁的崖壁上,故有“云门献寿,寿比南山”之说,此“寿”字体挥洒

俊逸,笔划圆润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为我国古代摩崖"寿"之最,是明嘉

靖三十九年九月九日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

云门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佛教造像窟和道教造像窟两类,而佛教造像窟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

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历史久远、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赞赏。它位于云门

山山阳,为礼拜窟,自西向东排列,第一窟开凿于隋初开皇十年以前到仁寿三年。第二窟开凿

7

于北齐,与山体巨佛同时。第三、四、五窟开凿于盛唐时期,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或二

力士型布置。有唐开元十九年(731)益都县令唐纫撰文的《云门山功德记》刻字,共有造像272

尊,其中的“合观图”为青州佛像一绝。虽经一千多年沧桑易变,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保存

基本完好。不失为我们研究佛教发展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

云门山的道教造像有山阴东侧万春洞的陈抟造像和山顶“寿”字西侧的马丹阳石刻像。

万春洞亦称“希夷石室”,俗谓“陈抟洞”。开凿于明朝嘉靖年间。陈抟老祖枕书而眠的

大型雕像,就侧卧于洞内。高1.6米,宽1.2米,深5米,为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冀阳

周仓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本洞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石像一躯。北侧为两个空台。洞门外的

山石上,尚有两个陈抟的脚印。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又称“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

徽亳县)人,是五代、宋初的道士。老人头部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呤》诗一首。

金代道士马丹阳像刻于寿字西的石壁上,“全真七子”中的马钰便是马丹阳,他字宜甫,

号丹阳。他的师父王重阳,此像雕刻于明代。青州人按照对全真道的理解,在山阴处的一角镂

刻了这位真人的形象:赤脚、含胸、盘膝、垂首、眼观鼻、鼻观心、心注一境、气沉丹田、全

身抱一、一心无为。此真人打坐像,位于极僻静处,又极少有人前来光顾,以至于刻像前杂草

丛生,野荆繁密。这反而如同众星拱月的一般,更加烘托了真人精神:避世入定、守静存真。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的最北端,左右及后面都是悬崖,为元代建筑。因基座高耸似门,站在

此处可清楚地看到大“寿”字,故取名“望寿阁”。以前称为“灵官庙”,有灵光菩萨的塑像;

后来时迁事异,社会盛行道教,这里又改为“望灵观”。以后皆毁于战火中,于1984年重修,

改名“望寿阁”。内有东西配殿,殿内塑有福、禄、寿三星像,三财神、三圣像等。古色古香

的院门、青红相配的院墙,是一个很好的赏景点。

二、驼山

驼山景区,是青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景区之一。它位于云门山西1公里,与云门山相

望,面积451.7公顷。主峰海拨408米。绵延数里,远望似驼伏卧,而名驼山。景区内有驼岭千

寻,山体巨佛、昊天宫、七宝阁、天泉、老虎洞、“驼山”题刻、石窟造像等景点30个。

昊天宫为道教遗址,位于驼山山顶,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有房屋50余间,建筑宏

伟,宫门顶是戏楼,是庙会时演戏的地方。由元代《重修昊天宫碑》可知,至元二十七年(1290)

全真道士孟道和曾重修昊天宫,其历史至少已有七百多年了。碑林位于昊天宫内,现存有碑刻

120多块,大都是善男信女为修建这里的宫殿而捐款的记载或游人的题记。保存完整的两块御碑

分别雕刻于元朝大德元年和明朝衡王统治青州时期。七宝阁位于昊天宫北院,为石质无梁双拱

阁楼式建筑,共两层,结构奇特并且坚固耐久。里面供奉着道教鼻祖老子,这种样式的建筑全

国仅有三处。

8

青岛崂山

一、崂山道教简介

【沿革】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

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

的“东海仙山”。

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

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

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

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

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

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

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

七十二庵”之说。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1939~1943年间侵华日军

对崂山的“扫荡”为害最重。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珍藏被掠走,崂山道教自此每况愈下。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

护和生存。“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毁掉神像,遣散道士,崂

山道教的宗教活动废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

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现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

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派】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

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章宗明昌

六年(1195年),邱处机、刘处玄等七人来到崂山“讲道传玄,宏扬教义”,崂山各庙的道士很快

接受了全真派的教义和宗旨,全部皈依道教全真派。崂山各道教庙宇分别皈属于全真七子所创

的各个门派,崂山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北全真丛林基地。。

【道观】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两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

9

庵”之称。这些宫观洞庵散落在崂山的峰谷崖壑间,香火鼎盛,从者云集,使崂山成为盛极一

时的道教名山。

青岛解放初期,崂山尚存14宫、9观、17庵、16庙、3洞共59处道观,共有道士200余人。其

中规模较大者有太清宫、上清宫、玉清宫、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通真宫、大崂观、太和

观、明道观、凝真观、百福庵、卧云庵、蔚竹庵、修真庵、明霞洞、白云洞、太平宫和关帝庙

等。

至1959年,崂山道观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7处,一般完好的有8处,部分破漏的有8处,破漏

不堪的有7处,部分倒塌的2处,完全倒塌的3处,拆除的3处。共有道士86人,道姑3人。其中,

太清宫15人、上清宫3人、太平宫7人、天后宫4人、圣清宫1人、玉清宫1人、神清宫3人、华楼

宫3人、童真宫3人、明道观1人、迎真观4人、沧海观1人、太和观1人、大崂观1人、清溪庵3人、

朝阳庵1人、荒草庵1人、常在庵3人(道姑1人)、寿阳庵2人、紫府庵1人、百福庵4人、蔚竹庵2

人、关帝庙3人、龙王庙1人、白云洞13人(道姑1人)、明霞洞6人、竹子庵1人(道姑)。另外,还

有寄居崂山的道士11人,其中太清宫1人、天后宫1人、聚仙宫2人、明道观1人、沧海观1人、白

云洞2人、竹子庵1人、百福庵1人、关帝庙1人。

据史籍、资料和碑碣等记载,崂山各宫观庵名称计有20宫、10观、43庵、10庙、4洞、1殿

和1祠共89个。在这89座道观中,建于宋代的有4座,建于元代的有11座,建于明代的有50座,

建于清代的有25座。在崂山的道观中,有的是僧道共居的,也有的是僧道轮流居住的,故难以

精确统计,这也是崂山道观的一大特点。

如今,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

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

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

色的一大分支。2000多年来,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层次人物的参与,使崂山道乐不断丰富和

完善,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从功能和韵律风格上可分课韵、功韵、咒韵、庆韵、祭韵、逸韵

六类。

崂山太清宫自张廉夫初创之后,道士们的早课、晚课的经文就配有一定的韵谱。这种曲谱

不仅可以使道众颂经众口一致,而且有清喉抒胸,提高吐纳效果和凝神聚精的作用。唐代宫廷

乐师吴筠与诗人李白同游崂山时,将《清平乐》曲传给崂山道士,作为课韵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自全真道教兴起后,道士们开始重内功修炼,许多内功修炼的经文配上特定的韵律,练功

者通过反复诵唱,使自己气出丹田,云萦紫府,百脉流畅,中气充盈,提高丹功修炼的效果。

崂山是“北七真”的丛林基地,各派都有自己秘不轻传的功韵。崂山道士中高寿者极多,与其

功韵丰富有很大关系。咒韵是特定的咒语配上特定的咒音,通过声波的震荡消除周围环境内的

10

不良干扰,以期达到驱魔镇邪之功,崂山的东夷先民及方仙道就创造了“太乙咒”、“太岁咒”

等大量咒韵,充满东夷文化的浓厚气息。延至近代,道乐中的咒韵中仍可体味到部分古代东夷

文化的韵味。庆韵,是道教中专门用以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奏曲牌,韵律中体现出庄重、隆重、

吉祥、欢快和宏伟的气势。崂山道乐中流传的《赞》、《颂》类,“接大驾”、“三清号”都

是庆韵的代表作。祭韵,按照拜祭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韵味,祭天、祭地、祭神则体现虔诚、

希望、庄重之风;祭人物则呈现悲壮委婉的韵律。南宋末年宫廷妃子谢丽、谢安,明朝末年宫廷

妃子蔺婉玉、养艳姬等先后在崂山出家入道,将宫廷韵律揉入道家乐中,更使祭韵充满悲壮、

凄楚。崂山道乐中《祭岳》、《祭孔》、《六问青天》、《宾鸿泪》、《满江红》等都是祭韵

中流传较广的曲牌。

崂山道士中不少文士才子,原来为官后来入道,环境一旦适应了志趣,所创曲牌则抒怀畅

思、物我两谐。这类道乐属逸韵,充满高雅、清淡、飘逸之质,其中如《秋山行旅》、《鹊华

春山》、《晋济三界》、《归去来辞》等都属此类。

另外,崂山周边的庙宇中,道士们为适应当地居民的仪典需要,在部分乐章中融合当地民

风韵调,作为本地民间红白事及庆典中使用的旋律。久之,民间乐手们亦掌握并广泛应用。这

类韵谱称为应风乐,为道家与民间共用,已超出道教音乐的范畴。

【称谓】道教职守的称谓与道教道观的组织管理制度有关,道观分为两大类,一为子孙

庙,一为十方丛林,各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并设有不同的职务。崂山道观大多为十方丛林,但也

因袭了一些旧有制度,因而崂山道观许多职守称谓有其独特之处。

道士在崂山凡是以道教宗教为职业者皆称道士。“劳山道士”是一个充满幻奇和神秘的

名称,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王士郲的《池北偶谈》中,都有以此为篇名的笔记小说,清

代福山文人王鮋的《秋灯丛话》中,亦有《劳山道人》篇。对道士世间又以黄冠、羽士、羽客、

羽人称之。女道士称道姑,世称女冠。

执事崂山各道观中凡执管某项事务者统称执事,执事名额多寡视道观大小而不等。仅以

崂山规模最大的太清宫为例,在明、清鼎盛时期,其执事有长老、道长、监院、督管、总理、

知客、督讲、司帐、司库、外交、书记、买办、殿主、经师、经主、堂主、督厨、管山、司殿、

修造、栽植、洒扫、仓头、坡头、门头、园头和夜巡等。凡属十方丛林之道观,其长老、道长、

监院、督管皆由道众选举担任,其余执事由监院遴选,经长老、道长同意。各执事襄助监院,

不得僭越自专。

道长称谓语,对道士道崇德隆、品学兼优、行为端方、素孚众望者为道长。

知客凡来宫观游览者,让至客厅休息,由知客谦和招待茶点素馔,随处指导参观,止宿

者,设备卧具,送迎必须周到。如过客寻宿者,安置客屋,斋堂便餐,为设卧具,皆由知客权

宜办理。

11

【供奉诸神】中华道文化早期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哲学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崇尚自

然是早期崇拜的核心,因而从方仙道到太平道的1000多年中,供奉对象主要是古代传说的历史

人物或代表,以及在道学修养上有突出造诣的成功者,如“三官”(尧、舜、禹)、“三皇”(伏

羲祗、神农氏、轩辕氏)、“三清”(老子)等。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扩展,使道教得以借鉴开始

了多种神1的创造。这种创造结合崇尚自然的基调得以发挥,把各种自然现象或资源主体都有了

神,如山神、土地、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二十八宿等,使道教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多神

教。与其他宗教区别之处,就是除诸神之外还有仙,二者之间有严格区别:道教的神有职位、有

权力,其职位高低是由他在人世间修德积善的程度而定;而仙没有固定的职务和权力,只有专业

水平的高低变化,仙位的高低是自身修道功业的标志,二者既不同源又不同流,只是在降妖捉

怪时可以使用,仙对坏人坏事只司警戒,而神对坏人坏事则依权惩处。

【诵经】诵经是道士的必修功课,道教中丹经子书仙传各类经典甚多,崂山各道观道众

分诵之功课分内修者和外修者两大类。内修者,有内五经(《阴符经》、《道德经》、《清静经》、

《龙虎经》、《黄庭经》)、内四书(《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抉》、《青华秘文》)

等。外修者,有外五经(《度人经》、《皇经》、《三官经》、《北斗经》、《王枢经》)、外

四书(《生神章》、《济炼科》、《祈祷仪》、《千金方》)等。除上述内、外经典外,又有《太

上十三经》、《西升经》、《南华经》、《文始经》、《道书全集》、《道书十二种》、《三

丰全集》、《吕祖全集》、《了身经》、《日用经》、《素书》等。其他各丹经子书,俱系教

后辈学道之人参考。

每日早午晚三时,道众在主殿内分诵诸品妙经、圣诰仙号、宝忏等,并以《三官经》、《北

斗经》、《受生经》、《镇武经》、《消灾经》、《禳灾经》、《救苦经》、《清静经》、《玉

皇心印经》、《生天经》、《解冤经》、《拔罪经》为功课,上祝国家太平,下祈人民安乐。

凡诵经者,须要定心平气,斋戒沐浴,严整衣冠,按日进行,不得松懈,方为称职。

道众诵经之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敬神,天天诵念,年年拜唱,乃道家之功课;二是为了“应

风”,应百姓之风俗、行教化之目的,设坛进行祭祀活动;三是为了诵上圣之经文金书玉诰,明

自己之本性真心,以诵经弘扬道教,课诵保养元和、陶熔德性、刻刻提撕、时时检点,坚定修

道诚心,作为日渐进道之阶梯。

【祭祀】崂山道观的祭祀分常祭、节祭、年祭三种,皆各有程式与仪礼(依据崂山太清宫

祭祀活动记述)。

常祭每日早午晚三时,值殿者盥沐漱口,衣冠整齐,于正殿依次焚香焚表,朝真诵经。

每日照例三次功课,戊日禁止。每逢朔望、诸神圣诞及三元五腊,各殿献供焚香焚表,全体道

众诵经一昼夜。

节祭清明节,道众齐至祖茔祭祀,焚香焚表献供,跪诵经忏。农历十月初一祭礼与清明

12

节同。端阳节,各殿献普通供,焚香诵经,全体朝真。农历七月十五日,行地官圣诞礼,日暮

至海岸设坛,超度孤魂。农历十月初一晚,亦同前式超度孤魂。中秋节,于月升时在三官殿前

月台上设坛,献糖焚香,诵经焚表,道众全体朝拜祭月。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子时后各殿献普

通供,道众全体朝拜,焚香跪诵经忏。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时,道众全体云集厨内,设坛焚

香,献供诵经,顶礼祭灶。

年祭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丑时,全体道众衣冠整齐集于三清殿前,虔诚设坛,并于

各殿献普通供,焚香朝真诵经,恭接大驾,转念天尊圣号。自此日起,每日早午晚三时诵经,

道众全体跪殿朝真。年除夕晚,道众齐集祠堂,升悬宗谱,献供焚香叩拜,然后同赴斋堂用斋,

复至祠堂朝拜。各殿朝真诵经毕,则至厨房接灶,复回祠堂焚香诵经焚表。礼成之后,道众到

斋堂用茶点,散守岁金,各略休息。至子时,各殿献供焚香诵经,全体跪殿朝真,到祠堂诵经

毕,道众排班云集斋堂,念供食斋。农历正月初二晚时,赴救苦殿诵经焚香焚表,叩拜送年,

排班云集到祠堂内,同时报告经过一年之帐项、开销等事,然后同赴斋堂,用斋毕再回祠堂朝

拜,请起宗谱,年事遂毕。

二、主要全真道遗迹

1、太清宫

太清宫居崂山东南端,由宝珠山的7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

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宫在峰下,大海当前。

太清宫是全真道随山派祖庭,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

殿、三皇殿为主殿,以附属设施关岳祠、东西客堂、坤道院等构成的房舍共150余间。每个大殿

都立有山门,并有便门甬道相通,房舍简朴、古拙,基本上承袭着宋代的建筑规模和特色。三

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太清宫院内有银杏、紫薇、牡丹、耐冬等古树名花,特别是三官殿前两侧的白茶花和红耐

冬最为有名。东侧是一株开红花的耐冬,树龄当在600余年,是崂山珍贵古木,蒲松龄的《聊斋

志异》中有一篇题为《香玉》的小说,其中穿红衣的花神“绛雪”,即指此树。殿前西侧是一

株白山茶,树龄已逾400年。三官殿山门前,并列着两株银杏树,高20余米,枝叶婆娑,生机盎

然,树冠荫地约一市亩。出三官殿西去,在“逢仙桥”石阶旁,有一株宛若苍龙的“龙头榆”。

树高18.2米,胸径1.3米,树龄已有1100余年,居全国古榆之冠。三皇殿院内桧柏高约25米,树

围5.25米,树上寄生着凌霄、盐肤木各1株,三木一体,堪称一绝。

太清宫三皇殿后山上有邱长春摩崖诗刻十首。诗文为:

“烟岚初到上清宫,晓色依稀途径通。才到下方人未食,坐观山海一鸿※。”

“云烟惨淡雨霏微,石洞留人不放归。应是洞天相顾念,一生嗟我到来稀。”

13

“云海茫茫不见涯,潮头只见浪翻花。高峰万叠连云秀,一簇围屏是道家。”

“松风涧水两清幽,尽日清音夜不收。野鹤时来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

“溪深石大松更多,郁郁苍苍道气和。不是历年樵采众,浮云蔽日满岩阿。”

“贯世高名共切云,游山上士独离群。仙乡贵重三茅客,仕族尊荣万石君。”

“西天仰视刺天高,山上仙人种碧桃。桃熟几番人世换,洞中秦女体生毛。”

“清歌窈袅步虚齐,月下高吟风舞低。谈笑不干浮世事,相将直达九天西。”

“烟霞紫翠白云高,洞府群仙醉碧桃。鼓透碧岩雷震骇,满山禽兽尽呼号。”

“道力神工不可言,生成万化独起然。大山海岳知轻重,没底空浮万万年。”

“栖霞长春子书,庚寅上石。”

诗刻于太清宫三皇殿后山的巨石上,字径约10厘米,诗刻已漫漶不清,但笔划仍端正苍劲。南

宋庆元元年亦即金明昌六年(1195年),邱长春(处机)首次由宁海之昆仑山到崂山太清宫,据《太

清宫志》载:“邱祖住未久,留诗二十一首,偕其道侣西去。”其中十首镌太清宫,庚寅年上石

之时应为公元1230年,即南宋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是年为邱长春逝于燕京长春宫(今白云观)

之第四年,此诗当为太清宫道士书写并上石镌刻,距题诗年月已30余年。邱长春居崂山,常往

来于上清宫、太清宫之间,此诗有“烟岚初到上清宫”之句,显然是为上清宫而作,对景物的

描绘也似上清宫之环境,可以断定此诗是特地为上清宫所作,被太清宫道士先刻于太清宫三皇

殿后山。

元太祖成吉思汗圣谕刻石二方。刻石为东西两块,其西文为“宣差阿里鲜面奉成吉思皇帝

圣旨。丘神仙奏知来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时已有圣旨文字与你来,教你天下应有底出家善

人都管着者,好底歹底,丘神仙你就便理会,只你识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廿四日。西域

化胡归顺,回至燕京,皇帝感劳,即赐金虎符牌曰:真人到处如朕亲临,邱神仙至汉地,凡朕所

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掌管天下道门事务,以听神仙处置,他人勿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

蠲免,所在官司常切卫护。”文末为“天乐道人李道谦书”。这一段刻石文字,实际上是两条

敕文,自西域化胡之后,是赐金虎符牌敕文。其东另一方刻石,文为:“钦差近侍刘仲禄奉成吉

思皇帝圣旨道与诸处官员每,邱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诵经文告天底人每与皇帝

祝寿万万岁者,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休教著者,据邱神仙底应系出家门人等随处院舍,都教免

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不得违错,

须至给付照用,右付神仙门人收执照,使所居神仙应系出家门下精严住持院子底人等,并免差

发税赋,准此。癸未羊儿年三月御宝”。上述两方元太祖圣谕刻石,现嵌在太清宫三皇殿两侧

墙上,东西相对,约60平方厘米,楷书工整,刻工精细。癸未羊儿年为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

逝世的前四年,是时邱处机应诏西域后已归燕京白云观,此两方刻石是研究元代宗教的珍贵资

料。“文化大革命”中,崂山所有庙宇的碑碣全部被毁,惟此两方刻石被人用红油漆各书“万

14

岁”其上,无人敢砸,幸免于难,为当今崂山庙宇碑碣中劫余之最古者。

题刻“拜斗台”。在三皇殿东北角,黑石崮上有北斗星座刻迹,为太清宫道士礼拜北斗的祭

坛。字为魏碑体,字径60厘米,下附小字数行,文为:“本宫始祖李真人哲玄号守中子,敕封道化普

济真人,于唐天元年甲子至本宫拜北斗于此。”青岛市高小岩书。

题刻“连环洞”。在劈石洞略西之幽静处,有东西两洞口,洞内相通,可容数人,传为明

代张三丰及宫中道士修真处。字镌于东洞额上,横排隶书,字径80厘米,青岛市蔡省庐书。

题记刻石“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地处“波海参天”刻石略北山谷中。全真道龙门派

创始人邱处机吸取了佛教的丛林制,建立了道教的丛林制,北京的白云观为第一丛林,明、清

以来崂山太清宫又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称。据《太清宫志》有关北七真降临该宫的记载,

又增刻了一段文字如下:“宋庆元元年乙卯,真人邱长春、刘长生同他道侣五人号曰七真,由宁

海之昆仑山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众大悟,各受戒律。”字径1米,青

岛市王蕴华书,1980年5月1日镌刻竣工。

2、上清宫

上清风景游览区以道教名胜和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位于太清景区的西北,有八水河

口、梯子石、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万年船、风凉涧、老虎涧、桑石屋、白石头窑、天茶

顶、天门后、仙天庵、松涛涧、大石台、青山村、青山湾、黄山崮、望海楼共19处景点,面积

13.2平方公里。从八水河口沿河谷向上攀登进入该景区。对面山巅处有梯子石遗迹,八水河上

游的龙潭瀑气势磅礴,深山密林中深藏的古宫上清宫、明霞洞,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规模,

宫内有千年银杏、500年黄杨,200年桂花、紫薇,100年丁香、杜鹃等。经明霞洞登天茶顶远眺,

山海共生,“南天门”巍然挺立,旭日东起时瀚海碧波荡漾。

【上清宫】由龙潭瀑北上约1公里,即可到上清宫。上清宫是宋初敕建的一座道观,元大德

初年李志明重修,为全真华山派宫观。它坐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辽阔清幽,

舆而不隘,环境极为恬静,再加上苍老的古木,翠绿的松竹,突兀的奇石,清冷的流泉,使这

里的环境显得幽雅绮丽。春夏云雾迷漫,如入幻景。晚秋,天高云淡,红叶吐丹,确有身临仙

境之感。

上清宫与太平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虽然只有三庭三院,规模不大,但古迹颇多,是

探胜访幽的好去处。

词刻“邱长春词青玉案”。在上清宫宫外东北角的石壁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

首,词前有序,序言中记载着他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应崂山道众邀请游览崂山的经过。文

为:“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上至南天门,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

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序之后便是词文:“乘舟共约烟霞侣,策杖寻高步,直上孤峰

尖险处。长吟法事,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

15

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钧天去。”下署“大安己巳”,旁又镌“又作诗十首刻在别

石”。此刻石在上清宫东之巨石上,篇幅约2米,书法端正,雕工亦佳,较为完整。此刻石为邱

处机逝世后,由上清宫道士补序并镌刻。

与此刻石相对的西北角,有一圆形巨石,名“鳌山石”,镌刻他写的十首七言绝句。诗

为:“醮罢归来访道山,山深路僻海湾环。掉船即向波涛看,化出蓬莱杳霭间。”“群峰峭拔下

临渊,绝顶孤高上倚天。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青山本是道人家,况此仙山

近海涯。海阔山高无秽浊,云深地僻转清嘉。”“怪石嵌空自化成,千奇万状不能名。断崖绝

壁无人到,日夜时闻仙乐声。”“晓日朦胧渐起云,山光惨淡不全真。直须更上山头看,似驾

天风出世尘。”“海上观山势转雄,清高突兀倚虚空。朝昏磊落生云气,变化皆由造物功。”“重

重叠叠互相遮,簇簇攒攒竟斗嘉。眼前清凉心地爽,神仙自古好生涯。”“巨石森森岭上排,

巅峰岌岌到无阶。三秋水冻层冰结,九夏云寒叠嶂霾。”“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陕右名高华岳稀,江南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

秀出山东人不知。”此诗镌于上清宫玉皇殿西墙外之混元石上,石已下陷地下,最低字已没于

土中,楷书工整,与太清宫10首邱处机的诗相似,字径10厘米。诗末刻“至正九年石匠张伯川、

吕直卿”。《青玉案》词石旁所刻“又作诗十首在别石”即指此石。金大安己巳为公元1209年,

亦即南宋嘉定二年和金大安元年,此为邱处机题写此诗之年。元至正九年为公元1349年,邱处

机已逝去120多年,此诗这时才镌刻上石。从诗的内容看,这十首诗似为太清宫所作,然而刻在

上清宫,而太清宫处所刻之十首诗,又似为上清宫所作,恐上石时道士弄错,此事存疑待考。

宫南有邱处机的衣冠冢,旧称“邱祖坟”。

宫前还有“朝真”、“迎仙”两桥,人行其上,松风水响,别有情趣。

【明霞洞】自上清宫北登山,约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明霞洞在昆仑山之玄武峰前,海

拔650多米,是一个花岗岩叠架洞。洞后巨松蟠绕状若虬龙,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台下沟

壑纵横,流水清澈,三峰环列,面对大海,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化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

二景,有“明霞散绮”之称。

明霞洞洞额镌“明霞洞”三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手书。洞原来高大宽敞,

明代陈沂游记中记载:“其中空,洞如厦,环石如堵,前户后牖。”据《胶澳志》记载,金代大

定二年(1162年)曾将此洞修筑为庙宇。清康熙年间,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于地下。其东有

“半天朱霞”题刻。洞右是一道观,原称斗母宫,建于元代。明代更名为“明霞洞”,庙内客

房沿高台而建,临窗远眺,大海如在足下。明霞洞为明代孙紫阳真人养静处,孙紫阳,名玄清,

山东寿光人,年幼双目失明,初为和尚,后到明霞洞修道,20多年后,目疾痊愈,嘉靖时被敕

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洞旁巨篇刻石述其事迹颇详。

【玄真洞】由明霞洞循径北上为玄真洞。洞在接近山巅的峭壁下,洞口向南,洞呈椭圆

16

形,高约2米,洞壁光洁,传为张三丰修真处。洞口镌“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笔

力遒劲,古拙,亦传为张三丰手笔。洞外东岩下另有小洞,口西向,名“三丰洞”。清末翰林

庄陔兰诗曰:“陡绝玄真窟,盘崖一径行。下云鸡抱卵,出海蚌还珠。中有光明镜,常悬日月符。

三丰留口诀,玉兔养金乌。”

相关刻石还有:

题刻“鳌山上清宫”。镌于混元石上,横排于邱处机10首诗之上,字径约20厘米。邱处机

因牢山之名不佳,为之更名鳌山。

题刻“福”。上清宫后有洞,福字刻于洞上,字径20厘米。邱处机书。

题刻“道山”。在上清宫玉皇殿东有一石洞,石上刻此二字,为邱处机初到上清宫时所题。

题刻“明霞洞”。明霞洞由巨石构成如厦,洞口南向,清代初年洞塌,洞额将埋及土中,

刻石仍在,字径约40厘米。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题写。

题记刻石“孙真人紫阳疏”。疏刻于明霞洞左侧,文为:“臣居东齐海滨,潜踪崂山上清宫

明霞洞,修行五十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自得道之后,每思皇王浩荡之恩,无

由寸报,旦夕实切遑遑,忽闻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辞别师斗蓬张,遂即

下山上京。至景州娘娘庙,天降大雪,七日七夜方晴,感刘知县会见,请留数月,同至千佛顶

龚头村,修盖丛林一处。至嘉靖三十七年,功事完毕,赴京白云观,坐钵堂一年,造释门宗卷

八部六册。阁老翟公銮、少卿龚公中佩者,二人具本呈进御览,敕封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

真人府事。海岳真人,嘉靖庚申岁,秋八月望前二日,复将灵宝秘诀,清净真一,玉帝敕命,

上药三品,自升而降,行坐运筹,水火既济,金液大还丹药,为真人供事,太常寺少卿龚中佩

者,具本呈进御览,表臣之忠孝,勤慰圣心,得沐恩光宠褒。至癸酉岁春三月二十六日,复将

皇经备述其始末玄奥,集成四帙,并及诸书丹诀,总二十六册,令徒子孙至鸾,具本呈进御览,

于二十七日奉圣旨,这所进至秘留览,孙至鸾赏银千两,礼部知道。窃惟叨冒恩宠优渥,思欲

补报,今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上祝圣寿无疆,永赞皇图悠久。海岳真人傅刻。”

傅刻之“傅”字与“敷”字通用,乃陈述之意。此石刻,占明霞洞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

中所述甚详,对研究崂山道教之发展,有参考价值。

诗刻“孙真人紫阳诗”。诗刻于孙真人行觉题记之后,诗为:“隐迹云林不记年,冲虚清淡

妙中玄。留经世远开迷海,阐教功多度有缘。派接七真辉玉性,丹成九转涌金莲。俄惊解化乘

风去,常使同心思惨然。”

诗刻“持赠孙真人还元一首”。诗为:“唐代真人思邈仙,同宗玄裔得家传。青蛇海上知无

异,黄鹤楼中妙不传。炼已精修无上道,清音忠进至玄篇。停看不日丹成就,玉册旌书上九天。”

隆庆三年(1569年)孟秋,文渊阁太傅翟銮题。

题刻“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字镌于明霞洞之上的玄真洞额,洞为明代著名道士

17

张三丰修真处,传为张三丰真笔。刻石之12字中,第四、五两字,因山石剥落,已不可认,据

《胶澳志》记载,为“妙真”两字,另有一说为“真洞”二字。

3、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仰口风景游览区,该区以仙山宫殿和海湾沙滩景观为主要特色,主要有太平宫、

白龙洞、犹龙洞、白云洞、关帝庙等道教人文景观,上苑山、狮子峰、觅天洞及仰口雕龙矶、

峰山岬角等自然风光,面积22.5平方公里。岚光霭气中群峰峭拔,争奇斗异,翠竹青松里掩映

着“海上宫殿”太平宫,悬崖峭壁下隐藏着奇洞怪石。仰口海滩宽阔平展,沙质优良,海水澄

碧,是理想的海水浴场。这里还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有名的狮子峰巅可欣赏动人的奇观“狮

峰宾日”,在峰下则可仰观迷人的胜景“狮岭横云”。游客可乘坐仰口索道,观天下第一“寿”

之雄伟,享受觅天洞曲径通幽之乐趣。雕龙嘴村东海岸边的雕龙矶,陡崖峭立,石矶入海,惊

涛激石,颇为惊险。

【太平宫】又名太平兴国院,与上清宫、太清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距今已有1000多

年的历史。《胶澳志》记有:“太平宫,宋初敕建,乃华盖真人刘若拙道场。”太平宫因建在上

苑山,故又称“上苑”,明代黄宗昌《崂山志》中说:“上苑,所谓太平宫者也。”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南坡。自仰口湾西面500米处,沿新修的盘山石阶攀

援,道旁古松苍劲,堆青叠翠,蓊郁成荫。在上苑山麓环山渠道的虹桥附近,有两棵粗可合抱

的古松夹道迎客,松旁两方巨石矗立。路南巨石上镌“疑是幻境”四字,石上另刻有明代即墨

文人杨泽《上苑》诗一首,稍西另一巨石上镌有“华盖迎宾”四字。松石交映之景,名为“双

石长松”,亦名“长松迎客”。绕松而过,曲径通幽,在浓绿葱郁中有一所道观,这就是太平

宫。山门照壁上大书“海上宫殿”四字,背面刻有《太平宫记》。宫内房舍清雅,环境幽静,

为二进院落。正殿建于后院,前院分东、西两院,东院建钟亭一座,内悬大钟一口,旁有石碑,

刻有“太平晓钟”四字,此景定名为“上苑晓钟”,西院有水井一眼,名“龙涎”,水甘冽。

太平宫居上苑山山腰,依山襟海,景色绮丽,不仅是崂山最古老的道观,而且也是风光最

旖旎之处。奇峰横空,异石遍山,古洞藏幽,摩崖纷呈,景物擅崂山东部之冠。更兼面对大海,

碧波浩渺,白帆点点,景色万千。在太平宫不但能“观日”,而且还可“听涛”,每当夜深,

万籁俱寂的时候,澎湃的海涛声与宫中的松风声,合成一种万马奔腾之呼啸,在寂寥之秋宵尤

甚。明代即墨举人黄宗臣《宿狮子峰》诗中,有“寒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声半是涛”之佳句。

【犹龙洞】在翠屏岩下,是一座天然的叠架石洞,洞口东向与狮子峰相对,深广各数丈。

该洞原名“老君洞”,内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真”。明代隆庆二年(1568

年),山东提学邹善来游崂山,游至此处嫌老君洞之名称不够雅致,同游之即墨县知县杨方升取

《史记》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之记载,遂将此洞更名为“犹龙洞”。洞前有一巨石,

上镌刻“鳌老龙苍”四字。

18

【混元石】沿犹龙洞侧新修石阶,可绕上石顶,石上刻“混元石”三字,字径30厘米,

其年代及书刻者皆不详。在石上还刻有南极、北斗星座图案,镌刻年代亦不详。混元为道家语,

系指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宋真宗崇奉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因此石靠近老

君洞,故亦因老君而得名为混元石。在石上举目四顾,群峰排空,峭壁耸崎,大海广漠,碧浪

连天。

【白龙洞】仙人桥东有一泓澄碧的潭水,名白龙潭。桥北有巨石结成的山洞,名白龙洞。

此处镌刻明代武举周鲁题写的“白龙洞”三字。洞额镌邱处机七言绝句20首,字径10余厘米,

摩崖巨幅颇具规模,书写工整,刻工亦佳,极具文物价值。邱处机于金代泰和八年(1208年)来

崂山,因嫌其名不佳,“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另外还刻有“鳌山”二字,后署“明嘉

靖壬辰六月二十五日,山东都指挥戚景通书”,戚景通乃抗倭名将戚继光之父。

诗刻“邱长春诗廿首”。镌于白龙洞额之上,字径10余厘米,摩崖巨幅颇具规模,书写工

整,刻工亦佳,为山中最负盛名之刻石遗迹。刻石文字共52行,前有序,文为:“东莱即墨之牢

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

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予自昌阳醮罢,抵于望城永真观,南望烟霭之间,隐隐而见,道众相邀,

迁延数日而方届,遂闲吟二十首,易为鳌山,因畅道风云耳。栖霞长春子书。”序下为七言诗

20首,诗文为:“卓荦鳌山出海隅,霏微灵秀满天衢。群峰削蜡几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株。”“道

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二崮北当途。知是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初观山色有无时,

十日迁延尚未之。咫尺洞天行不到,空余吟咏满囊诗。”“浮烟积翠远山城,叠峰层峦簇画屏。

造物建标东枕海,云舒霞卷日冥冥。”“三围大海一平田,下镇金鳌上接天。日夜潮头风辊雪,

彩霞深处有飞仙。”“松岩霞窟瑞烟轻,洞府沉沉气象清。怪石乱峰谁变化,亘古开辟自天

成。”“重岗复岭势崔嵬,照眼云山翠作堆。路转山腰三百曲,行人一步一徘徊。”“佳山福

地隐仙灵,万壑千山销洞庭。造化不教当大路,为嫌人世苦膻腥。”“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

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因持翰墨写形容,陟彼高岗二十重。南

出巨峰千万叠,一层崖上一层峰。”“修真恰似上山劳,脚脚难移步步高。若不志心生退怠,

直趋天上摘蟠桃。”“白发苍颜未了仙,游山玩水且留连。不嫌天上多宫府,只恐人间有俗

缘。”“修真野客非才子,行到仙山亦有诗。只欲洞天观晓日,不劳云雨待清词。”“四更山

吐月犹斜,直上东峰看朝霞。日色丽天明照海,金光射目眼生花。”“鳌山三面海浮空,日出

扶桑照海红。浩渺碧波千万里,尽成金色满山东。”“洞府仙名唤老君,神清气爽独超群。凭

高俯视临沧海,守静安闲对白云。”“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蔚清标。至今绝壁幽岩下,

尚有群仙听海潮。”“山川都属道生涯,万象森罗共一家。不是圣贤潜制御,安能天地久光

华。”“可叹巍巍造物功,山海大地立虚空。八荒四海知多少,尽在含元一气中。”“泰和戊

辰三月□日栖岩洞主紫悟真(上石),刊石野人王志心、刘志宽。”泰和戊辰为金代泰和八年(1208

19

年),是年邱处机由莱阳永真观入崂,在白龙洞额留有刻诗20首,字正楷略带仿宋,运笔凝重古

朴,遒劲有力,诗、书、刻三者皆佳,是崂山的珍贵文物遗迹。

【东华宫】从太平宫东南行1公里,有东华宫,建于明代,原为太平宫之脚庙,清顺治年

间重修,今已圮毁,原宫前有钟鼓楼亦倒坍。由此迤而北为北斗石,大石特起,面如平台,为

旧时道士礼北斗之步罡踏斗处。再东南行至猪头峰下为关帝庙,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沿路

南上,即达白云洞。

【白云洞】白云洞在华严寺西北,太平宫西南3公里处,洞位于山巅,海拔400多米,背

倚危石,前临深涧。登洞的道路有二,一是从刁龙嘴西上,二是由关帝庙南登,两条路都峻陡

如梯。从刁龙嘴一路,绕二仙山南麓,经过老君洞,北上为逍遥谷,谷在二仙山与白云洞间,

地势略平,行走轻快省力,因之又有“逍遥径”之名。谷中苍松修竹,青翠照眼,有石塔二座,

其一为白云洞开山祖师田白云藏骨处,另一座石塔为崂山道士王生本的藏骨处。谷北有“象

鼻”、“文笔”诸奇石,西去拾级再上便到“白云洞”。白云洞是天然石洞,南向,由四块巨

石架成,左青龙石,右白虎石,前朱雀石,后玄武石。洞额镌“白云洞”三字,是清代翰林尹

琳基题写。洞旁是清初重建的道观,亦名“白云洞”,庙内建有新式楼房,叫“迎宾楼”,现

已废圮;还建有古朴典雅的青龙阁,处其上可凭眺远景。崂山以洞为名的道观,仅白云洞与明霞

洞2处。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环于苍松山楸

间,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崂山地区自清初就习惯把关帝庙与土地庙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

山区各村,而主祀关羽的道院,在崂山仅此一处,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关帝庙奉全真道华山派。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另一下院为东

华宫),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

模。重修后有大殿3间、道舍26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有中殿三间,穿堂,两旁彩

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殿两旁各建倒房四间。后院为四合院,绕过照壁有大殿三间,内

祀2米多高的彩塑关羽坐像,四周绘关羽生平壁画,如“桃园结义”,“刀挑红袍”、“华容挡

曹”、“单刀赴会”等,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大殿两旁各有配房三

间,东西厢房各四间,皆为砖木结构之硬山式建筑,该庙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

米。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之物。1948

年是该庙鼎盛时期,有庙产600亩土地,佃户18户,雇工22人。“文化大革命”中,该庙之塑像、

供器均遭破坏,壁画用泥浆覆盖,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1984年,曾由崂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关帝庙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刻石还有:

20

摩崖刻石“白云为家”。镌刻在白云洞山径前一巨石上,传为明代末年创建白云洞的田白

云道士所题刻。

题刻“卧风窟”。在青龙阁左侧有一洞穴,山风过此而回旋,故名。离地不高处刻“卧风

窟”三楷字,传为邱处机手书。

摩崖刻石“仙”。二仙山在白云洞东,该山之崖壁上,刻有一个大“仙”字。

4、华楼宫

华楼风景游览区位于崂山西北部,以奇峰名石、自然山林景观和道教名胜著称,有法海寺、

下书院、皇姑洞、石门涧、千尺嶂、石龙崖、笋峰、石门峰、石门岭、石门庵、天落水、华楼

宫、聚仙台、福泰庵、万寿宫、迎仙岘、松风口、下华楼、崂山水库、迎仙观、大腿崮、锯齿

牙共22处景点,景区面积为22.6平方公里。华楼宫坐落于海拔350米的华楼山上。华楼山以因山

巅的“华楼石”而得名。华楼石又名“聚仙台”、“梳洗楼”、“华表峰”。与华楼宫对峙的

一座山峰称“南天门”,峰顶巨石上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草书的“最乐处”三字。崂山水库

在华楼山北侧,风光绮丽宜人。从元代以来,华楼山就成为来崂山的达官文士必到之处,现在

华楼景区仍然是崂山的题词刻石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明代山东巡抚赵贤所题“海上名山第

一”就镌于此景区。现在,游人可乘坐新建的华楼观光索道由山下直达华楼宫。

【聚仙台】聚仙台,又名“华表峰”,俗称“梳洗楼”,位于松风口以南、华楼宫以东。

高峰叠架凌云,四壁削然陡立,高达30余米,迭石崛起于岭顶,顶部平坦如台,远远望去宛如

叠石高楼直插云天,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民间传说神仙曾在此梳洗,故俗称“梳

洗楼”。梳洗楼由西北望去,叠石轮圆并不美观,其奇在阳,由峰后东去,折而南下至涧底,

回首北望,峭壁参天,顶石探出如冕,蔚为奇观。由于聚仙台形状奇特难以攀登,自古以来被

誉为“崂山第一奇峰”。清代胶州著名文人张谦宜《华楼仙迹记》中有一段传说:明代崇祯年间

华楼宫有一老道攀登上聚仙台,得青玉碗和白玉吕洞宾像,后被县令索去。另有传说,清咸丰

年间有姓胡的道士曾上去过,见上面古柏极多,柏下有洞,洞旁有泉,洞里有金色神像。近年

来,有人沿石隙打桩,挂上铁链,攀登到峰顶,发现有人工开凿的石洞、线刻的神像、松树和

清泉等。

【华楼宫】华楼宫位于华楼山南,在聚仙台以西。宫为元代泰定二年(1325年)创建,明

代天顺年间重修,有老君、玉皇、关帝三殿,房舍简朴,庭院雅洁,庙内外有胸径数围的松、

银杏等古树20余株。宫前临夕阳涧,杂树葳蕤,翠竹婆娑,这里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名叫“金

怀玉”,竹竿色黄,枝杈之沟色青翠。殿后为碧落岩,岩半一泉流水,名为“金液泉”。华楼

宫的周围环境非常优美,特别到秋高气爽之时,远山近峦清新空溟,使人乐而忘返。

【金液泉】华楼宫玉皇殿后有一峭岩,名碧落岩,上有邱处机刻诗并镌有“金液泉”三

字。岩下有一泉,下砌方池,泉水落池中,不涸不溢,味极甘美,因名“金液泉”。元代礼部

21

尚书王思诚有《金液泉》七言绝句:“金液泉生碧落岩,津津下注石方龛。瓦瓶日汲仙家用,酿

酒煮茶味转甘。”

【翠屏岩】翠屏岩在华楼宫后右上方,峭崖壁立,高宽各约20米,石色苍翠斑斓,如张

起一幅锦屏。岩上有明代文人、山东参政陈沂书写真、草字体的“翠屏岩”各三字,东有明代

蔡叔逵镌草书“东海胜游”四字。岩下有一形如卵壳的圆洞,名“玉皇洞”,高深各2米,洞壁

光滑,洞内原供奉石雕玉皇像一尊,为元朝达鲁花赤监造。洞内石壁左上方镌有《兰田题记》,

其文为:“莱州府同知南津陈栋登州道指挥平山王住同游北泉蓝田题”,为明代刻石。金代举人、

即墨人朱仲明有《玉皇洞》七言绝句:“石窍崆峒透上方,云封紫翠郁苍苍。谁开混沌烟霞洞,

呼吸阴阳纳晚凉。”洞前有一块草地,相传是玉皇殿旧址。从翠屏岩北上,岩石上有4小洞,洞

中都曾有塑像,名“七真洞”、“三阳洞”。再西上有虎啸峰、凭虚石、玉女盆等名胜。与玉

女盆并列有天液泉,该泉又名天眼泉,泉水经年不涸。

【王乔崮】王乔崮位于华楼峰和高架崮之东。王乔即王子乔,《列仙传》载:“王子乔者,

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相传古代仙人王乔曾在此崮顶吹笙以

游,故名。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有《王乔崮》七言绝句:“仙子吹笙何处游,碧天明月几千秋。

谁知万叠崂峰顶,犹有遗址在上头。”崂山有两个王乔崮,另一个王乔崮在崂山水库北岸,位

于惜福镇东南4.7公里处,该崮属三标山支脉,明代永乐年间因有王、乔二姓避战乱于该处,故

名。

【凌烟崮】凌烟崮位于华楼峰之西,在华楼宫西北上方,与华表峰东西遥遥相对。大石

垒迭在峰顶,像人工筑成的平台,四周陡峭,危不易登,人从峰东窄径西去,数十步便到路尽

头。石壁上有人凿脚窝五六处,须手攀脚蹬始能登上,下临深渊,偶一失慎,便会粉身碎骨,

十分危险。崮顶为一平台,台上有大石,上凿一洞,洞旁有砖砌坟墓一座,此坟名“老师父坟”。

崮南侧有石洞,曾埋葬着元代道士刘志坚的骨骸,洞上镌“灵烟坚固,永丘之坟”,侧畔直刻

四行字:“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崮前石壁上刻有长诗一首,附近石刻多为元代

遗迹。

【南天门】在华楼宫前,为华楼宫之南的一座名峰。石崖向南突出,上平如台,大可一

亩,东西南三面皆临深壑。处其上,北看华楼山,西南望石门山,南观五龙山,东眺梳洗楼,

秀峰环列,如展画屏。独东南一面,露一缺口,远远望去,巨峰一带重峦迭嶂,似千万枝剑戟,

高插云端,景色尤奇。台的偏北,有大石矗立如屏,石旁苍松,虬曲多姿,石前有明代即墨知

县许铤立的“胜览”碑一座。另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题“最乐处”等赞美之句。南天门巨石侧

有一人工开凿之小洞,因洞中曾供奉过王重阳,故称“重阳洞”,洞北有明代之诗文刻石。

相关刻石还有:

诗刻“邱长春诗”。诗文为:“长春师父作。随机接物不同尘,应物无方内养神。心帝出离

22

三界苦,洞天又想四时春。金丹大药更年玖(久),火觉交难逐日新。一服定朝(超)生死海,不

知谁是有缘人。云岩子上石,匠人曲道明,大德四年二月十八日书,刘志德。”大德四年为1300

年。诗镌于华楼宫后。

诗刻“离山老母”。镌刻在碧落岩下,文为:“离山老母作。修行不要意忙忙,常想心猿意

马降。世事不贪常守分,外劳不动内隐阳。忘言少语精神爽,养气全神第一强。若是昼夜还不

睡,六贼三尸尽消亡。大德二年云岩子上石。”后刻“谭师父修行,刘师父、丘师父、丹阳真

人归山操。”大德二年为公元1298年,云岩子即刘志坚,刘师父为刘处玄,丘师父为邱处机,

丹阳真人为马钰。

题记“八不砂大王题记”。镌刻在碧落岩西上方,文为:“皇帝福荫里,八不砂大王令旨,

益都路胶州即墨县牢山有俺的上华楼宫,住持刘大师。元贞三年正月廿三日王道坚上石”。元

贞为元成宗之年号,元贞三年即为1297年。

诗刻“重阳师父诗”。诗镌刻在碧落岩旁,文为:“重阳师父作。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

是有中无,清光墨蜡般般显,月里丛林永不枯。马师父答。玉液琼浆不消沽,舌上甘津不暂无,

学得风仙既寂法,灵苗序草永难枯。云岩子上石。大德四年正月书刘志德。”重阳师父为王重

阳,马师父为马钰,元代大德四年是1300年。

题记“看劳山道”。接“重阳师父作”,刻有“云岩子上石。刘师父、丘师父游上清宫来

看劳山道诗句。”此文虽简,但可佐证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曾游上清宫及华楼山。

诗刻“王重阳诗”。与碧落岩同石相连,诗为:“王祖师道。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二(儿)

女一(亦)无孙,三千里外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匠人刘道明。云岩子上石。李志明书。”

诗刻“重阳洞”。在华楼宫之南有一平峰,名南天门,峰顶有一人工开凿的小洞,名重阳

洞,因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而得名。洞北有明代颖哀诗句,文为:“叠石遥连沧海色,华

楼高接太清居。”洞旁有蓝田及其弟蓝篆书。

题刻“云岩子藏骨处”。凌烟崮又名灵烟崮,崮南底部有一石洞,为云岩子刘志坚藏骨处,

洞上镌“灵烟坚崮”、“永丘之坟”。洞旁石上直刻四行字:“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

洞。”

黄石洞刻石。黄石洞在华楼山北,元代建有黄石宫,洞在宫旁,石壁色黄。洞内石壁上刻

石甚多,密集之程度,在崂山摩崖刻石中首屈一指,刻石有隶书,有楷书,笔锋遒劲,诗、词、

文合计共15篇,最长者可达1000余字,短者只有三字,由于年代久远,已被石花青苔所封,漫

漶不清,难以辨识,最早者有元代大德年间刻石,最晚者为明代万历六年刻石。洞上有大明乙

未张德昌上石之邱处机《青天歌》一章,字已模糊不清。

5、神清宫

神清宫为宋代创建的一所道观,位于大崂村南山,在芙蓉峰的西麓。从山下沿山径而上,

23

路旁石上镌有邱处机手书“访道山”、“游仙仑”、“寻真”,后二石已失,现只存“访道山”

三字。神清宫倚山而筑,东、北两面为重岩迭石,宫南是一道深壑,处境十分狭窄,倍显清丽

幽邃。神清宫为宋代创建之宫观,于元代延年间建正殿,明、清两代迭加重修,中为三清殿,

后为玉皇殿。两旁是道舍客房,庭前有银杏、紫薇,殿左有修竹苍松,浓荫笼罩庭院。宫中有

清康熙五十年断碑横卧地堰旁,文为:“即墨县正堂加一级陈照得神清宫山岚乃□□”字一行。

该宫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

宫东岩石下有长春洞,相传邱处机曾在洞中住过,洞旁刻“长春洞”三字。摘星台在玉皇

殿西,巨岩特起,高两丈许,上平如台,登台南眺,华楼、石门诸山,竞秀斗奇。台下有脱尘

洞,是道士单义省的藏骨处,乾隆七年刻有“单义省脱尘洞”。宫门前有一块巨石名“聚仙台”,

曾建钟鼓楼于其上。宫西有罗信芳砖塔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外,还有滚龙洞、自然碑诸

胜。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神清宫》五言律诗:“上尽登山路,山花晚更香。悬崖缀高阁,怪

石抱回廊。翠积松窗暗,云起石榻凉。道人知爱客,晓起煮黄粱。”

相关刻石有:

神清宫断碑。神清宫建于宋代,元代创建正殿,明清两代迭加重修,现已倾圮。宫为邱长

春栖真之所,今犹存长春洞。现存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断碑,文为:“即墨县正堂加一级陈

照德神清宫山岚乃□□”字一行。

题刻“全真岩”。在神清宫原殿后。

题刻“访道山”。刻于路旁,为邱长春手迹。“游仙仑”、“寻真”等刻石已无。

6、鹤山

鹤山位于即墨市东陲的黄海之滨,有东、西、南三峰,周长约5公里,西峰最高,海拔223

米。鹤山,山不高而峥嵘清秀,涧不阔而深奇幽妙,境不广而曲折回环。它面对碧海,风清气

爽,联袂崂山诸峰,海景山色交映,蔚为奇观,同治《即墨县志》誉之为:“鹤山,县东四十里,

矫举若1,上有滚龙洞、朝阳洞、金蟾洞,曲折入胜。”鹤山为古崂山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

代它是自即墨沿海边游崂山的必经之途,明、清之游山名人多涉足此山,故有“游崂山不游鹤

山乃为憾”之叹,又有“游崂不游鹤,非游也”之说。

聚仙门聚仙门位于鹤山东山腰,北有兀立巨岩,南有层迭高崖,恰成天然门户,扼登山

通途。沿门而入,四周峦岫回合,景色幽邃。据记载,此处曾有茂林修竹,浓荫蔽天,合抱大

树如同华盖。步入聚仙门,有一巨石峭立如屏,后有一石窦,名“老君炉”,炉旁一泉“自然

泉”,泉西十余步为“梧桐金井”,井水甘冽异常,因过去有梧桐生井旁而得名。由此北望,

平台凌云,云霞缭绕,此即为“聚仙台”。

遇真庵过聚仙门沿山径东北上,有遇真庵遗址。遇真庵又称“遇真宫”,亦称“遇真观”。

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该庵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重修。据黄宗昌《崂山志》载,为元

24

时所建,金代邱处机游此山时,曾题写“鹤山遇真庵”。该庵就山势自上而下建有玉皇、老君、

真武三殿,“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一碑。庵东南石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

下刻“至正二十年八月十五日长春真人立”,元至正二十年为1360年,而长春真人邱处机已于

1227年逝世,故该日期为镌刻上石的时间。玉皇殿废址有一巨石,高约10米,形似栖鹤梳羽。

其上另有一石形似青蛙,翘首东望,注视远方。崮下有洞西南向,洞西壁镌“造化窝”三字,

此洞名“仙鹤洞”,又称“金蟾洞”,洞中有一席之地,石壁光滑,清新幽静,洞镌有邱处机

手书“仙鹤洞”三字。明代进士、即墨人蓝田游此留有《鹤山洞》五言诗:“洞府北岩里,微茫

草径通。潮声惊席上,山色落樽中。野鹤何年去,孤云此日同。还将远游意,挥笔向霜风。”

摸钱涧在仙鹤洞旁旧有明代道人徐复阳墓,墓东危崖耸立,名“舍身台”,又称“升仙

台”,台上有“炼魔石”,台东下是一道深涧,为“摸钱涧”,这些景点都与徐复阳的故事有

关。据传说徐复阳幼年双目失明,后至鹤山拜道人李灵仙为师,其师把一枚铜钱抛入涧中,让

其找回,于是徐复阳日夜在涧底摸钱,历三年之久终于将铜钱摸到,双目也从此复明,后徐复

阳尽得李灵仙真传,开创了道教全真道的鹤山派。王悟禅诗云:“滚龙洞下涧东流,曾有真仙炼

苦头。艳说摸钱留迹在,棘针多是上弯钩。”

金蟾石与沐浴盆由滚龙洞经一线天西上,有两球形巨石并列东西相距2米许,东石四足,

西石三足,匀称分立,人称“金蟾石”或“宝鼎崮”。其西北孤立的平台上有一圆形小潭,直

径约1米、深约40厘米,潭中清水汪然,历久不涸,传为仙人沐浴处,故名“沐浴盆”,又称“玉

女洗头盆”或“玉女洗手盆”,这些名称皆从民间故事附会而来。

威海

威海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海、岛、泉、山、城俱佳。全市海岸线长达985.9公里,占山东省

33.33%和全国5.56%。沿线海水清澈,滩平浪静,松林茂密,海鸟翔集,海产品极其丰富,分

布着70多处港湾,100多个大小岛屿和10余处温泉,拥有国家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AAA级风

景名胜区1处,A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文物保护单位51个,游览景区(点)

80多个。温泉以海水作补给,有疗养价值,久负盛名。境内的成山头是秦始皇2次东巡驻足之地,

有“东方好望角”之称。昆嵛山被称作“海上仙山之祖”,其分支圣经山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

发祥地。全市有环翠、银滩、天鹅湖、石岛湾4处省级旅游度假区,有河口胶东渔村、远遥民俗

村、石岛桃源民俗村,西霞口度假村、好当家闻涛度假村、草庙子都市农业休闲园等10多处旅

游休闲度假村。威海市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空气清新,是适宜休闲度假、观光疗养的旅游

胜地。

一、昆嵛山

25

昆嵛山位于市区西北30公里,文登、牟平、乳山交界处。昆嵛山方圆百里,峰峦连绵,山

势曲折盘回,林深谷幽,风景秀美。《齐乘》云:“昆嵛山秀拔为群山之冠”。北魏史学家崔

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之为“海上诸山之祖。”清代学者王渔洋在《池北偶谈》第二十六

卷中记道:“文登昆嵛山有山市,恒在清晨。遥望之,山化为海,惟露一岛。岛外悉波涛弥漫,

舟船往来,山下人但觉在雾气中。”

昆嵛的灵山秀水和奇峰异石,引出许多动人的神话。太古河上的一泓池水,终年清澈透明,

相传为“王母娘娘洗脚盆”。山崖峭壁上印着张果老的“神驴”蹄印,东南麓麻姑升天留下“镇

山之宝”三瓣莲花石,圣经山西北峰上的天然老子像,还有金鸡啼鸣、老翁背妻、老龟教子等

景点,不能尽述。

远在汉唐之际,山上已是寺观林立,洞庵毗连,香火缭绕,朝暮不断。主峰泰礴顶旧有三

皇宫,其南有禅教寺、无染禅院,北有岳姑殿、神清观,西南有圣水宫,东南有甘泉寺,东有

六度寺、金水庵等,皆盛极一时。金元时期,昆嵛山又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金代道士王

重阳东游海上,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在昆嵛山讲经庵、烟霞洞和文登姜氏庵创立全真道,

并收下7个弟子,号称“北七真人”。王重阳与其弟子在昆嵛山留下众多遗迹。

1、紫金峰小区

【紫金峰】位于昆嵛山南麓,葛家镇西于村北,海拔257米。因其山形象帝王戴的“紫金冠”

而得名。紫金峰三面依峻岭,南临平原。马丹阳路过紫金峰惊喜道:“此洞天福地名胜处也。”

遂在紫金峰后筑契遇庵,传道修炼,至今遗迹尚存。康熙九年,紫金峰发生山崩,一条深数十

米、宽1米左右的东西“天沟”将山峰一分为二,成为天然奇观。1993年,在原址恢复马丹阳命

名的“九阳池”和契遇庵。庵内有丹阳石像和生平展览。紫金峰阳有东华洞,为李道元开凿。

1993年,将原洞加深,洞左经“天门”,可登玉皇阁,原貌依旧。

【东华宫】在紫金峰南麓有。金大定二十二年马丹阳发现峰前有石坛花圃、丹灶神炉,认

为此地是教祖东华帝君之故宅旧址,于是召集道众,建东华宫。元大德六年,马丹阳的弟子李

道元来到紫金峰,继续兴筑,使其规模扩大。李道元还在三清殿东侧建八角琉璃阁和五华碑亭,

亭中立东华帝君碑,由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篆额,邓文原撰文,张仲寿书丹。元至大元年(公元

1308年),东华宫已成为占地一万平方米、碑碣林立、气势雄伟的道教宫观。明中叶,宫殿毁

于大火,栋宇皆颓。几经修复,20世纪40年代,再毁于兵火。今尚存的“紫府洞天之门”石阙

和残碑、石狮等,皆金元时道教遗迹。1980年,东华宫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

春,市政府决定重修东华宫。新规划的东华宫,共设12个殿堂的单体建筑,占地52000平方米,

比原址扩大4倍。同年,举行东华宫奠基仪式。1993年5月20日,主殿三清殿竣工,为神像开光,

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和游人。

【东华洞】在三清殿东侧拾级而上不远处即是东华洞。“东华洞”这三个字是历史留下来

26

的。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道士李道元自云州(今河北赤城)来到紫金峰,继续修建东

华宫,并在此凿洞,因同属东华宫系列,名曰东华洞,又名“紫府洞”。洞内供奉着道门五祖

石像。

【玉皇阁】塔式建筑。又叫18摞,象征着18层天的意思。元至三年(公元1343年),李道

元弟子耿道清化缘筹资,鸠工劈石,在此建阁,后经殷志和、韩道微、董道安等人捐钞赞助而

告成。阁中奉有汉白玉雕玉帝圣像,故称“玉皇阁”。据传,每逢大旱之年,人们在此长跪,祈

龙求雨,无不灵验。

2、圣经山小区

从紫金峰西侧沿石兽路北行若1.5公里,路东侧有“姜氏庵”,为王重阳向马丹阳秘密传

道处。再前行数百米,便可仰望海拔358米的“圣经山”。沿着新砌的石阶,登上45°的好汉

坡,即到“风凉洞”,有新建的“观风亭”,供游人小憩。站在这里,脚下是百丈悬崖,向南

远眺,田畴阡陌,尽收眼底,尽头海天一线,渔船点点。北行数百米,可见“朝阳洞”,倚山

凿进的石洞仍存。洞西两块巨岩间仅容1人可过,上刻“洞天”,西面相对山崖上刻“福地”

大字,字径米余。再北行,可见祖师庙,是王重阳的十三弟子为纪念祖师而建。额刻:“混元

殿”,全为石筑,古朴无华,由主殿和两个陪殿组成。主殿为元神殿,两侧殿分别供奉道教“三

清”、“三官”之尊神。主殿顶部分别刻有“天、地、日、月”4个大字。由此西北望,可见圣

经山顶横卧着一块形若新月的巨石,俗称“月牙石”。一半滚落30米外的山坡上;一半壁立山

巅,长15.6米,高6米。其阳面阴刻着《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146行,字径约10厘米,颜

体楷书,古拙苍润,结构严谨,稍带魏风,刻工精湛。五十三章以上字迹可辨者达70%,以下可

辨者不足30%,左下方落款小字已漫漶不可辨。“月牙石”顶部外侧凿有东西横沟排水,使阳面

刻字不受雨水冲刷。这是境内最早的文物保护措施。据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此摩崖石刻

“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此为国内仅见的大型道教摩崖刻石,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

《中国旅游大全》。

【天然老子像石】位于圣经山东首南面,但在紫金峰半山腰就会看到,是一个奇异的天然

景观:一个栩栩如生的巨幅老人头像慈眉善目,长须飘髯,裹一袭道袍,如真如幻,显现在您

的面前。他就是道家的祖师──太上老君。天然老子石像是圣经山最奇特的天然景观,堪称天下

一绝。

【龙王庙】供奉着东海龙王。相传,东海龙王拜见老子,细读圣经后,非常珍爱人间万物。

他对人们有求必应,旱涝保收,万事如意。由于感恩,当地百姓建起这座龙王庙。后来,它成

为人们求雨、祈福的场所。

【朝阳洞】此洞是马丹阳的弟子李道元于元大德壬寅年(公元1302年)开凿的。洞内原有

道门五祖石像。这里是每天接收阳光时间最长的地方,又说是蕴育着道教兴旺之意,故"朝阳洞

27

"。朝阳洞西面与西北面两块巨岩上分别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字径米余。此处风水嘉

美、环境清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混元殿】所谓"混元",即"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就是宇宙尚未形成的状态。此殿是

王重阳的弟子为纪念祖师而建,又名"祖师庙"。由主殿和两个侧殿组成,全为石筑,古朴无华。

主殿为元神殿,殿顶刻有"天地日月"四字。两侧殿分别供奉道教"三清"、"三官"之尊神。

【众仙坟】混元殿西数百米,有石坟6座,其中第一座石坟上刻有“众仙坟”3个大字。刻有“出

生入死”、“不自知觉”等道教名言。由摩崖石刻西路下行,可见“圣泉”一泓,巨石间一股细流汩

汩有声,终年不息,汇入母猪河,为圣经山增添诗情画意。1990年发现,由紫金峰北望,圣经

山西段山岩有天然老子像,眉眼须发俱历历在目。

【圣泉】相传,邱处机在此山修炼时一年大旱,他常到九龙池挑水饮用。每次走到半路,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都来要水喝。一天,邱处机尾随其后,见老人钻进了石缝,石缝里流出一

股清泉。这时,从云端飘下一条黄绢,上写:"我乃太上老君,奉王母懿旨在此拓一甘泉"。便

有了这眼泉水长流不断,不们称它"圣泉"。

【卧仙石】相传,当年圣经山下有一男子,一心向道。他被妖女所缠,老母又瘫痪在床,

不能出家。他就背起老母上山求助。妖女搬来巨石拦路,邱处机与她斗法,一剑把巨石劈成两

半。那男子把老母放在劈开的巨石上卧躺了一会儿,老母的病体马上痊愈,而且他和老母都得

道成仙。"卧仙石"由此而得名。

3、玉虚观

玉虚观位于乳山市东北隅的昆嵛山余脉尼姑顶东坡坳谷,亦称“圣水宫”,曾为道家圣地。

玉虚观为昆嵛名胜之一,古称“小昆嵛”。这里群山绵亘,林峦深邃,水奇峰峭,四时幽绝,独

具一方之胜。著名道教大师、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王玉阳,曾在这里结庵为观,创立全真教嵛山

派。自金元开始,这里教门大开,历代不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香火一直不断。金元时期,

曾为全国道教三大圣地之一。现存景观有玉虚观遗址、玉虚观碑、玉阳洞和圣水岩等。玉虚观

名录《中国名胜辞典》,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观遗址】位于尼姑顶东侧。玉虚观原为一庵,曰“圣水庵”。据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

块残碑记载,“圣水庵”始于汉晋,距今近两千年。另说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派尉迟敬德在此

监修宫观,曰“圣水宫”。从现存老祖殿内神台前一唐代风格的双层莲花卷草花纹石刻推断,唐

时,这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殿宇建筑。以后几经兴废,至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海

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奉召进京为金世宗皇帝讲完道经,被门人弟子迎至此地,结茅为庵。金

承安二年(1197年),牒敕赐额曰“玉虚观”。翌年,王玉阳再次为金章宗皇帝讲完道学,携御

赐金帛及道经一藏回此庵,集约“善众门人”“献木”“献谷”“剪荆芟草,夷峻堙谷”,扩建殿宇楼阁、

亭台桥榭,易庵为观,称“玉虚观”。崇庆二年(1213年),又牒赐“玉真观”。至此,王玉阳在

28

此地开创了全真教嵛山派,已扬名宇内。据古文记载,此时,玉虚观“苍松偃盖,古桧蟠龙,碧

瓦鳞鳞,朱门赫赫,神仙异人出没,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相聚,百姓乞福求德无不灵应。游人云

集,香火竟夜”。玉虚观如此壮观,加之有虎涧春风、御碑濯雨、石柱擎霄、竹园遗翠等美景及

紫气谷、石燕坡、鸣钟岩、佛顶峰、二姑顶等名胜,使这里成为当时名闻天下的道教圣地之一。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

可见玉虚观在当时盛名天下之景象。元元贞二年(1296年),玉虚观获白鹿,献于朝廷。

玉虚观自金至明、清,屡经修葺,规模不断扩大。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最后一次重修。

重修后的玉虚观,殿阁庄严,碑碣林立,主要建筑有玉皇阁(又称八角玲珑殿)、万寿宫(又

称千真宫、万寿堂)、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义殿等。玉皇阁最为宏伟,分上

下两层。下层为12根八角石柱支撑,上层为斗拱飞檐结构,内塑玉皇大帝像。阁顶为绿琉璃瓦。

万寿宫为主体建筑,宫内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阳及全真七子像,其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姿态

各异,分列两旁,显示了道家福地的肃穆庄严。

20世纪30年代以前,玉虚观一年一度的庙会,规模很大,终日香火不断。抗日战争爆发后,

由于战乱,观内塑像被毁,道士逃亡,观宇日渐荒废。至60年代,古建筑也毁去十之八九,只

有老祖殿及客厅、客房旧貌依稀可辨。现遗址尚有观宇石基、石柱、石狮、石兽等遗存。值得

称奇的是,客厅、客房内存有一株百年紫玉兰。每当春天来临,紫玉兰就会开出紫红色的花来,

芳香四溢,充盈着整个玉虚观。1981年,乳山人民政府把玉虚观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1992年5月,玉虚观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今日玉虚观,古时的道家气息早已消散,但游人至此,凭吊仙迹,聆听神话传说,每每肃

穆之情油然而生,敬仰之意久久难却。

【圣水岩】位于玉虚观遗址西侧,因有一天然石洞,故又称“圣水洞”,当地人称“湿洞”。

洞上方有数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宽5米,洞深6米,洞内宽处9米。洞顶呈圆弧形,与洞壁

岩石相合处有一石缝,“圣水”源自缝中。《玉虚观碑》记云:“水不见发源,但嵌嵚之下,裂石

而出,激激如线,味甘冷且清。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蛙黾之属,未尝产焉。”《宁海州志》载:

“洞中东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线,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东西相更替,故曰„圣

水‟。且天将雨,则漏水溅人衣裙,晴则否,山下之人以此阴晴屡验。”相传当年圣水洞侧“有巨

石飞出数丈”,览者登之颇苦,王玉阳“遂登其巅,运锤三击,轰然有声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

堕”。今圣水洞外上侧尚存玉阳亲笔石刻“圣水喦”三字,单字高0.59米,宽0.45米,虽已剥蚀,

字迹依稀可认。现在,圣水洞内的情况与当年的记载大不相同。经观察,洞内水源自东流,水

质清澈甘冽,每小时出水约300公斤,其西流无水出,但确有流水痕迹,洞内可储水10余方,满

则溢出。

【玉阳洞】当地人称玉阳洞为“干洞”。位于玉虚观遗址西北30余米处崖壁上,距崖下地面

29

10余米。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宽0.85米。洞内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凿一神台,

上下与洞内岩石为一体,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岁神白玉石像。洞内东壁凿五龛,西壁凿三

龛,各龛内原皆有造像。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阳洞天”石刻,为王玉阳亲书。洞口下方东西两

侧各有12级台阶,相传为王玉阳亲凿。此洞为王玉阳及弟子门人修炼之处。

【玉虚观碑】位于玉虚观的万寿宫院内,保存完好。此碑立于金贞祐二年(1214年),通

高5.66米,宽1.25米,厚0.28米,下有龟趺,额有四龙盘绕,碑额“玉虚观记”之字为州学进士范

景纯所篆;碑正面正楷阴刻金朝散大夫国稱撰文,宁海州学政王良臣书丹的《圣水岩玉虚观记》。

碑文有对王玉阳修道之铭赞和对圣水岩殊常异境之描述。《宁海州志》称该碑书法“楷法精严,

不减柳少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碑背面正楷阴刻“王玉阳宗派之图”,记王玉阳弟子300余

人。通观全碑,制式高大,宏伟雄浑,具有典型的宋、金风格,堪称精工巨制,实属稀世之珍。

该碑为研究金元时期道家活动的重要史料依据。

4、烟霞洞

【烟霞洞】位于昆嵛山西北隅,由一突兀岩石自然造化而成。洞室呈椭圆形,深7米,高3

米,洞壁上刻“烟霞洞”三个大字。洞内供奉着“七真人”雕像。洞外,峰峦环抱,壑谷幽邃,杉

柞掩映,危岩矗立,石径回绕,逶迤多姿,奇秀壮观。每当阴霾天气,山头白云缭绕,滴翠浮

青,云海如浪,烟雾缭绕,并时有霞光出现,或明或暗,宛若烟霞缥缈,景色奇绝。古人诗云“青

天重迭水潺※,闻到此处别有天。洞里仙人何处去,烟霞风景自年年”。此洞僻静清幽,背山傍

水,藏风聚气,历来成为道人居士潜心修炼、讲道阐玄之处。金大定七年(1167),咸阳道士

王重阳自终南山云游东下,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并收丘处机等七个弟子,号称“北七真人”,

以此为中心,在宁海(牟平)、文登、莱州等地传道,创立了道教中的一个新的宗派——全真

派。烟霞洞即成为创立教派的“洞天福地”。“七真人”中以丘处机最为有名,被元太祖成吉思汗

封为国师,尊为“神仙”,成为统领全国道教的一代宗师,使全真教得以在全国盛行。烟霞洞,

神清观是全真教的祖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道教宗奉的圣地。“全真七子”

石雕像、铜碑、圣旨碑、丹井、“七真”墓保护完好。

【神清观】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古称宁海州)境内的昆嵛山烟霞洞的东面。1213年,

东牟彭城先生在烟霞洞下500米处修建“全道庵”,后丘处机改观名为“神清观”。全真道创立后,

引起了金代朝廷的高度重视,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七位祖师被元廷赐封为“真人”,从此,全

真教蔚成大教,烟霞洞、神清观被奉为祖庭,至今在海内外道教信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观中

亭舍幽敞,林泉环绕,气象壮观,后渐被毁。观内原有一碑,高达七尺,敲之铮铮如铜器声,

故名“铜碑”,碑侧古柏一棵,粗可合围,树干苍老坚硬如铁。观西石井一眼,井水清澈,终年

不绝,相传七真当年修炼时就饮用此水,故有“丹井”之称。观西一里许的烟霞洞,时有霞光出

现,五彩斑斓,绚丽壮观,素为昆嵛名胜之冠。

30

昆嵛山作为道教全真教派发祥地,历来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祖籍牟平的香港

商人——杨世杭先生,以传承道教文化,造福乡梓为目的,一次性捐助288万元用于修复重建神

清观,经过紧张筹备,已于2006年农历9月19日破土奠基,2008年4月26日(农历三月二十一日)

由中国道协的任法融会长主持开光大典,正式对外开放。新建的神清观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由

钟鼓楼、东西厢房和主殿组成。大殿分设三个殿,中殿为“三清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位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右殿为“五祖殿”,供奉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左

殿为“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神清观的重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他将掀开中国

道教史上的新篇章。

二、荣成铁槎山

槎山风景名胜区槎山又名铁槎山,座落于荣成市区西南部,峰岚经常飘缈于雾海之中,时

隐时现,“山如海上筏,故名槎山”。又因其色如铁,故又有铁槎山之称。槎山是一座群山,

东西横亘10公里,南北阔约5公里,主峰清凉顶,海拔539.8米,为境内第二高峰。南瞰大海,

与苏山岛南北相望,山势陡峭,连绵起伏。由东而西有桌子顶、狼虎顶、龙井顶、红花顶、大

刀顶、香炉顶、凤凰顶、茶叶顶、清凉顶等,群峰林立,素有“铁槎九顶”之称。山中生态环

境保护也较完好。在云光洞前坡设有国营槎山林场。槎山顶部岩石裸露,峰崖嵯峨,奇险雄峻,

素有“大东胜景”之誉。槎山雾海观涛,更是胜景中之一绝。当春夏之交,海雾浸漫,若遇风

起,大雾在沟壑间奔腾汹涌,其排山倒海之势大可令人赏心壮志。《尔雅》、《齐乘》、《封

神演义》等书中,都对槎山作过详细面生动的描写。

槎山是全真道的重要发祥地。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东牟王

处一,字玉阳,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演习道法,道成后,王玉阳东来槎山,居于云

光洞,继续钻研道法,创立了全真教昆山派,著教义名为《云光集》后来,云光洞处游人日繁,

玉阳不堪其扰,遂迁往清凉顶,在其北—座石壁上开凿了千真洞,继续修炼道法。当时,云光

洞和千真洞处均建有庙宇,由于战乱,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槎山名胜古迹中最重要的是金元时期王玉阳等全真派道教的遗址,有云光洞、千真洞和映

阳洞等,其中以千真洞、云光洞最为著名。

千真洞位于清凉顶西北部的陡峭石壁下。石壁高约13米,洞系在石壁上略加开拓而成。洞

口面南,直径约2米,在金元时曾为全真道人王玉阳的道场,洞口上方凿有“千真洞”三个大字。

洞深达7米多,中有一石柱,约成椭圆形,洞壁上雕刻着密密层层的佛像,大者如人,小者盈拳,

雕工精细,造型逼真。据数,洞壁上有大佛像3个、中佛像2个、小佛像1002个,共计1007个。

像傍题记因烟熏壁黑无法辨识,见于早年记录的其东壁有“催班、三氏”,西壁有“董瑞”,

中心柱上有“赵比良、宫至、金氏”等。洞窟保存较完好。千真洞开凿的时代,《荣成县志》

31

及现代学者众说不一,据槎山云光洞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重修增福延寿宫碑记》石铭有“西

睹千像”和《文登县志》所录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浆院碑记》有“上有洞府千佛之圣迹”

可证,千真洞造像不晚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洞前地势平坦,曾建有庙宇,因年久倒塌。1992

年在原庙址上重修了一座庙宇。

云光洞位于铁槎山龙井顶南坡山麓。从山脚到云光洞约1.5公里。该洞原是天然的石坎,

后人工修凿成两洞,称“学生洞”、“先生洞”。洞内有先生和学生塑像。古称云光洞有八宝,

所以又称为“八宝云光洞”。八宝是“藤萝树”、“咸水洞”、“龙头井”、“风动石”、“学

生洞”、“先生洞”、“仙人洞”和“天水桥”等8处名胜的总称。

三、荣成圣水观

位于荣成市崖西镇朱埠村,西北3里许,伟德山的南麓。有5座山峰似猛虎般将景区团团包

围,所以古又称此为“五虎圈阳”之地,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地之一。景区内树茂林丰,鸟语花

香,有千年银杏树、飞仙石,万寿塔和雄伟壮观的庙宇、亭阁,流传着八仙护圣泉、龟驮天

书等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伟德将军碑廊长268米,宽8米,依次竖列着荣成籍100多名将军

或担任过副军级以上职务者的手迹生平碑,是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1164年,东牟王处一,字玉阳,周游此地,建观居住,演习道法,并收徒弘扬全真教。王

玉阳病逝后,门徒孙道古为铭记恩师教诲,修建“玉皇庙”、“海神庙”,悉心修道,终有所

成。因年代久远,现只有玉阳的打坐屋、屋壁仙指印和古庵根基了。

此外,荣成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始皇殿,石岛湾风景旅游区有天后宫。

烟台蓬莱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

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

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而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

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

游人在云拥雾护之中登上高阁,确有超世脱尘之感。刹那云消雾散,天地豁然,又是另一

番景色:北望海天辽阔,淼淼无际,长山诸岛,错落其间,•是海市显现的地方;南望市区,烟

雨万家,高楼崛起,行人车马,历历在目;西望田横古寨,突兀水中,郁郁苍苍,绝象一位历

史老人,面对大海在低回沉思;东望水城,帅旗飘扬,战船依旧,"戚家军"的雄风至今令人肃

然起敬,激励着游人的爱国情怀。顺次而东,为古水师操练的水域,为海水浴场,为八仙居度

32

假村。这南北东西,以高阁为提挈,构成一个可动观、可静赏的完备的游览区域,吸引着众多

国内外游客。

目前,以蓬莱阁、水城为主体的游览区已达4平方公里。•蓬莱阁古建筑群占地32800平方

米,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王重阳和马钰、丘处机曾多次来此传教。大定六年,王重阳建立七宝会等后,来此观海,

《甘水仙源录》有记载。丘处机自陕西返回山东后,每年五月,蓬莱道友都请他去蓬莱。他写

有《蓬莱阁述怀》、《望蓬莱五首》、《秋旦与蓬莱道友游西溪》、《赴蓬莱狄氏醮踏晓登山》

等诗词。王重阳与马钰曾对吟《蓬莱阁》词。马钰有《桃源忆故人》,内容为蓬莱阁上回忆师

父引领入道门。

龙王宫位于丹崖仙境坊后西山门(额题"龙王宫",为龙王宫山门)之内,祀龙王(东海广德

王)。丹崖极顶旧有龙王庙,修建蓬莱阁时移于今址。主建筑为正殿、后殿,庙宇建筑,附属建

筑为正殿前两厢。元中统年间、明洪武年间和万历年间均曾修葺,久圮。1984年重修。正殿长

12.69米,进深10.08米。前廊明柱2支,•正殿内金柱4支,正中有龛,塑龙王金身一尊,两侧塑

有8名分管风、雨、雷、闪及海中秩序的站官。后殿旧有龙王木雕像及龙王外出用的步辇、仪仗,

今不存。

天后宫位于丹崖仙境坊后中间山门(额题"显灵",为天后宫山门)之内,祀女性海神,传为

宋初福建莆田巡检林源之女,殁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宋崇宁年间(1102~1106)赐庙,额

题"灵祥";宣和四年(1122)"敕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计建庙四十八间"。元天历

年间改额"灵应";元统二年(1334)加封"辅国";至正年间加封"感应神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加封"天后",亦称"妈祖";道光十六年(1836)毁于火,翌年重修。天后宫主建筑为前殿、正殿、

寝殿、戏楼,附属建筑为钟鼓二楼、门楼、前后两厢等。钟鼓二楼位于山门之内院落两侧。戏

楼位于院落正中,庙宇式楼阁建筑,面对天后宫正殿,供演戏祭神用,前半部是戏台,四石柱

支撑着垂珠帘容,前两支石柱刻有"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对联

一幅;后楼为演员化妆与憩息处。戏楼两侧各有赭色巨石3尊,两两相对,十分壮观,•清代大

金石家阮元名之为"三台石",后知府张又名之为"坤爻石"。天后宫前殿位于院落北端,长11.34

米,进深6.47米,前廊明柱两支,10个一斗三升拱;•殿内左右塑有守门神像,左为神荼,右为

郁垒。正殿、寝殿鳞次而北。正殿为庙宇建筑,长16.•43米,进深14.61米,前后4支明柱,10

个一斗五升拱,平梁加云头莲花雕柱托;•内有金柱8支,其中4支为名贵的铁力木。殿内正中有

三面大水纹木格龛,塑天后巨像一尊,4名侍女分立左右;两侧8名站官,手执鸾驾仪仗。正殿

之前有古槐一株,枝叶婆娑,传为唐槐。正殿之后为寝殿,庙宇式楼阁建筑,底层长13.53米,

进深7.•42米,前廊明柱两支,殿内由透雕花板壁隔为3间,正中一间有龛,•塑天后全身坐像一

33

尊,东西两间设有寝床卧具;二层长13.53米,进深5.57米,•为天后梳洗之处。旧俗农历正月

十六为天后庙会,届时游人纷至,沿袭至今。

三清殿位于丹崖仙境坊后东山门(额题"白云宫",原为白云宫山门)内院落北端,祀道教始

祖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建于唐开元

年间,明隆庆年间重修,主建筑为前殿、正殿,•庙宇建筑。前殿长10.09米,进深6.85米,外

廊明柱4支,殿内金柱4支,两侧塑守门神像,•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正殿长13.53米,

进深10.10米,外帘龙垂莲,殿内金柱14支,正中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3尊神像。

院落南端原有白云宫,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毁,原址改建花坛。花坛以北甬道满铺卵石,如

珠矶盖地;路侧松柏繁茂,浓荫宜人。甬道北端东侧圆门之内为吴公祠,原祀清末淮军将领吴

长庆,今辟为园林花室和阁上职工办公之所。

吕祖殿位于三清殿东侧,庙宇建筑。蓬莱阁建筑群旧有吕公亭,有"纯阳洞"匾额,亭内树

吕洞宾像碑,后亭圮,移像碑于三清殿东侧偏北处重建碑亭,即今之吕祖像碑亭。清光绪三年

(1877),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于亭南接建殿庑,即今之吕祖殿,正殿3间,附设东西两庑。正

殿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金柱两支。•东庑南端有亭相连,旧志中称"望海亭",凭栏观海,

一望无极,故得名"观澜亭"。蓬莱阁的吕祖殿与全真教有着很大的渊缘。在金朝统治山东时期,

全真教在胶东半岛势力挺大。王重阳、邱处机等全真教的名流都在此设坛传道,广收弟子门徒。

为光大门户,民间神化了的吕洞宾就成了被全真教利用的对象。当时住在蓬莱阁的全真道士在

这个风景雅致的地方为吕祖筑亭造像,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规模。

蓬莱阁位于天后宫与三清殿之间的丹崖绝顶,双层木构楼阁建筑,坐北朝南,两侧前方筑

室如舫,西室内西壁嵌"仙阁凌空"、"神山现市"、"万里澄波"、"•万斛珠玑"、"晚潮新月"、"

狮洞烟云"、"日出扶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银雨"蓬莱十大景刻石10方。两室各

有石级直通阁上。阁之底层长14.80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内有金柱12支。阁

之上层长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扶手栏,东、北、西三面屏风,供游人

凭栏远眺,40个一斗二升麻叶拱;内有金柱4支,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蓬莱阁"巨匾悬于北壁正

中,•三字雄强浑厚,劫后幸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题诗和叶剑英题联,亦

十分珍贵。阁上原有"九万青天,登梯得路;三千碧海,破浪乘风"楹联一幅,道尽了高阁之气

势。阁之后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大型题字刻石3方。阁后东西两侧,

坐南朝北,西有避风亭、澄碧轩,东有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普照楼。

陈抟"福"、"寿"碑,嵌在天后宫前殿内墙东西两侧。陈抟,生于唐末,为五代道士,隐居

华山,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他书风高古,飘飘欲仙,康有为极喜其笔法,颇多

拟之。"福"字碑原在蓬莱阁北墙,清道光十八年(1838)有人复据华山陈抟"寿"字碑拓本勒石,

与"福"字碑并移于今址。"福"字花体,"寿"字草书,书风迥异。

34

吕祖殿"寿"字碑,在吕祖殿前。所书"寿"字,摹刻草书,笔力雄健,盘郁苍劲,碑下款署

“光绪甲申仲冬勒于蓬莱丹崖之吕祖阁志斋郑锡鸿谨摹”。江西九江烟水亭纯阳殿“寿”字碑

之“寿”字,与此一般无二,当即为摹者所据。九江碑上尚有篆书“九转丹成”4字,意草书“寿”

字系草书“九转丹成”4字拼合而成。

蓬莱东南60余里,大辛店镇境内有一座海拔243米的小山,名曰丘山,又名虞丘山、隐丘山。

据传,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在宁海创立全真教,其后丘处机出家拜王重阳为师,

他们师徒二人曾到蓬莱传教,境内的小山即因道家丘处机在此修炼而得名。山上曾建有丘祖殿

(即丘祖庙),今已被毁。

青岛平度

【云山】位于平度城东北20公里处,系道教全真派发祥地之一,丘处机、马钰、刘处玄等

道士留有遗迹。山中青松遍地,翠竹成林,山谷幽深,怪石累累。山内有长约1000米的蔷薇涧,

遍生野生蔷薇,花开时节,处处闻香。山中古迹甚多,有历代摩崖石刻20余处,其“云峰庵”

题字颇具郑道昭书法风韵。坐落在埠前高台上的云山观初建于唐宋之间,现经修复更为壮观,

内奉一尊1.3米高的石雕道君像。附近有一巨型碾药石槽和大小石臼,为古代道家制药遗物。

云山有仙人洞、仙人岩、青云顶、玉液溪、天池泉、圣水泉、杜鹃岭、白云峰等景观,还

有仙人冢、炼丹台、旗杆窝、大王桥、点将台、罗成洞、龙池等传说中的古代遗迹。“云山烟

波”、“云山翠竹”分别为今古平度八景之一。

【崇德宫】原名德真观,又称老子庙,亦名后宫庙,位于城区荷花湾东岸红旗路北侧。据

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及出土碑刻推断,其始建年代,最晚在金代即有此庙。再据另一出土残

碑“未有此城先有此宫”的文字分析,此庙有可能始建于汉代。崇德宫原为配套完整的大型庙

宇,至解放时仅存大殿。大殿面宽5间,进深4间,属单檐歇山式结构,飞檐翘角,斗拱叠落,

黄色琉璃瓦覆顶,“丹楹画栋,金碧映日”。大殿前有银杏树一株,据传为汉代之物,至今枝

叶繁茂,生机盎然。树侧有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庙碑一通。大殿经维修后于1985年辟为

平度博物馆文物陈列大厅。

【大泽山】位于平度市东北35公里,绵亘于青岛、烟台两市接壤处,面积324平方公里。大

泽山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奇泉遍布,名胜古迹繁多。秦汉以来,高人名士多隐于此。山半智

藏寺始建于唐,又称下寺,香火一度盛极,1943年毁于日军之手。现尚存遗址,规模颇巨,周

围崖壁历代佛家偈语石刻甚丰。址东侧为塔林,雕砌精美,造型别致。近有“邀月台”。寺西

侧聚景台上建有“聚景亭”,为石亭,亭西山涧林木葱郁,奇石遍布,相传范蠡曾偕西施来此

35

隐居,故名“范蠡涧”。

由寺沿阶北上,一路溪水潺潺,少顷即达日照庵,俗称“上寺”,以日出即照而得名,曾

毁于战乱,今仿古重建。庵内供奉碧霞元君、无生老母、观音菩萨、送子娘娘等女神。旧时,

农历三月十八日至三月二十六日为大泽山日照庵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碑载:“远近接踵而至,

人烟辐辏,时常送牌立匾,以彰其盛德,修庙送衣,以安其尊座”,“每值朔望,虔诚致祭,

岁月无间”。今之日照庵庙会,已成为容宗教朝圣、修学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节日盛会。

庵东侧有一天然石洞,大如广厦,名“老母洞”,又名“莲花洞”,相传为隋末红莲圣母

女徒杨斯玉练艺修道之处。洞外一箱形巨石,名“箱子石”,上刻“书藏万卷”四字,传为杨

的藏书处。莲花洞外,有古松两株,相对而生,一株匍匐而起,似卧龙翘首,名卧龙松;一株松

盖翩翩,如凤凰展翅,曰凤凰松,被誉为“龙凤呈祥”,为山中奇景。日照庵西侧,遍布碑碣,

长达里许,多逾百计,此即著名的大泽山碑林,被誉为“天然古代书法艺术展览馆”。

烟台莱州

一、武官庄灵虚观

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位于程郭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据说灵虚观规模宏大,

山前全是殿宇,现在已不存一砖一瓦。据今武官人讲,抗日战争期间尚存有一个大殿,并有一

个道士看护。因此殿建于高地上,村内人惧怕日本人在此建岗楼而拆毁大殿,把殿内石雕等物

埋藏地下。文化大革命中有大批历代石碑被毁,许多被当作武官小学的房屋基石。在房屋地基

露出地面的部分能看到“祖师重阳在,凤仙挂金灯”等字样。这些石碑急需保护。该处前几年

出土七座石雕,大的二座,似使北五祖中的钟吕二仙。小的有五座,其中一为女子装束,头部

完好,可能为七真中的孙不二像。

二、寒同山神仙洞

神仙洞位于莱州市城东南十八公里的寒同山之阳的山腰崖壁上,属于道家石窟,乃宋德方召

集太原西山昊天观、终南山重阳观等地的道士在至元十七年至至元二十七年所建。洞窟系元代

人工凿成,共有6个石洞,洞内供奉道家诸仙石雕塑像36尊。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大四洞,下层

两小洞,36尊雪花白大理石雕塑像为省级保护重点文物,它造形圆润,神态肃穆端庄。上层两

个洞的洞顶雕刻有精美的盘龙。传说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曾在此山修炼。在神仙洞向下至

山林数百米处,有一片枫树林,在深秋季节,远看像一团火。如在深秋来,在游览神仙洞时参

观名胜古迹之余,也可观赏深秋红叶。

三、大基山道士谷

36

大基山道士谷位于莱州城东二十里。此处优美的景色,清幽的环境使其成为道家修真养性

的洞天福地,成为全真教的发祥地之一。全真祖师王重阳与其弟子丘处机云游胶东时,被这里

的秀美景色与浓厚的道教文化气息所吸引,在这里修练讲道,并且招收了最后一个弟子莱州武

官人刘处玄。刘处玄后来在山中建道观传道布教,创立了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

丘处机也曾在先天观修道,并且由此西行,为成吉思汗讲道。从此以后,道士谷盛极一时,道

观鳞次栉比,成为胶东半岛道教文化的活动中心之一,各地道徒云游来此,题下许多碑记石刻

散布于山中。历代道家修建的先天观、白云庵、太清宫等,至今遗迹犹存。

先天观,所在之处,即古时的“掖山祠”。金承安年间,全真七真之一刘处玄建成。明正

统五年(1440)毁于山火。景泰三年(1452),由著名道士孙守常募资修复。2002年由莱州市

东北隅村出资重建。在大基山西峰山腰间,至今有金贞祐三年(1215)的《先天观题字》刻石。

面向西南,刻面高0.75米,宽0.48米,楷书3行13字,“先天观”三个字较大,字径达26厘米,

余落款两行字较小。

在先天观遗址上方十几米处,有丘处机《登道士谷山》诗摩崖石刻一处,上有“泰和丁卯

中秋”字样,说明这首诗刻于泰和七年(1207)。诗为:

淡荡春风暖,暄和晓日迟。

寒衣登诘屈,绝顶玩幽奇。

北海洪涛阔,南山大泽危。

东风青鸟下,西岭白云垂。

眼界空蒙极,烟光缥渺随。

精神何利落,道德自扶持。

仿佛丹霄外,参差碧汉涯。

那烦采芝术,直赴上仙期。"

昊天观。金元时期,丘处机来此修炼时修复。明正统五年(1440),毁于山火。2002年,由

东北隅村出资修建。它依山而建,由灵官殿、三官殿、玉皇殿、斗姆殿组成。四殿地势依次上

升,建筑宏伟壮观,

太清宫。金大定八年(1168),全真道祖王重阳在此创立三教平等会,建道庵一座供奉道教

始祖“老子”。承安三年(1198)全真道七真人之一的刘长生奉旨兴道,将道庵扩建为太清宫。

明正统五年(1440)太清宫毁于山火,景泰三年(1452)由本山名道孙守常募资修复。

此山还有北魏郑道昭于留下的题刻12处,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诗》、《中明之坛》等,

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同云峰山郑道昭刻

石联成一体,成为了国际书法旅游专线,每年接待日本书法团体约600人次。

37

烟台牟平范园

范园,位于牟平区东南王贺庄村南50米处,为当年马丹阳好友宁海州学正范怿(字寿卿,

一字明叔,金朝进士,殿试及第,大定年间任宁海州学正。)的家。北边不远处即是马家,马、

范为当时宁海州豪门显族,并为世家,两家独成两街。

园内原有玄都宫,又名玄都观、花园观,1936年版《牟平县志》载:“玄都观,在县南二

里范园中。原系范怿花园,范与马钰友善,又尝与王重阳会于此,逐施为钰庵,钰殁,邱长春

继之,广为玄都观,及长春应召,奉旨改为宫”。三清殿,原为玄都宫。金大定七年,王重阳

自陕西来宁海(即今牟平),带收了马钰、郝大通、邱处机等七人为徒,传教布道,创立了“全

真道”,后世称马钰等七人为“海上七真人”。当时,范园的主人范怿与马钰、三教堂的和尚

竺律禅师及当地名士交好,时常在范园怡老亭内“清吟大唱,酌酒抚琴,游宴于其中”。马钰

入道后,七真师徒也常应范怿之邀在此游乐宴饮,讲道禅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马钰

送师归山、西游还乡之后,范怿便“施此昔游之圃,永为清化之庵”将范园送与马钰为修身养

性之地;马钰殁后,金泰和六(1206),邱处机“鹤驾东来,宅斯仙境,敬丹阳之故居,冀宏

模之大辟,令门人邱志坚贸其观,额目曰玄都”;金贞二年(1214),宁海发生混乱,庙宇

寺观,多经火焚,玄都观也未能幸免,在战火中化为一片瓦砾;混乱平息后,玄都观旋又重建,

至兴定三年(1219)邱处机应金世宗召见之后,“迁善者风糜,学道者云蒸┄┄。大教传芳,

羽流相继,虽经暂废,而复崇成”;蒙古定宗三年(1248),玄都观奉旨改观为宫,“以次名

宦显仕,大贾富商,各输帑藏之丰□,统助盛缘之广费,经营糜辍,缔造落成,殿宇云房斋庖

寮舍门垣库庾,烂然一新,所以降格云车,详延羽士,仰祈苍昊,福助皇朝”,至此,玄都宫

不但成为全真道的一所重要的宫观,而且也成为远近凡俗拜神许愿、交结善缘的一个香火盛地

了。直至清初,由于统治者崇佛黜道,玄都宫才露败象,并因与清圣祖玄烨(康熙)名讳,改

名为元都宫。清康熙年间,元都宫圮毁,遂移至雷神庙东3米处重建,并改名为三清殿,内塑上

清、玉清、太清等道教神袛塑像,外悬“三宝天尊”匾。

范园东边是一个四合院,西边是花园,现为杨子荣纪念馆与纪念陈列室。东院北房西屋门

边尚有马丹阳《归山操》碑刻一处,字迹尚可辨认,但已残缺。碑中有“僧竺律师、殿试范寿

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道士王大师鼓琴„„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归山操》,

盖钰有归真之意也。丹阳马钰。此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为此道兮谁复知”等字

样。据《牟平县志》载,此碑立在城南范园。另外还有一块《归山操》石碑,由范怿跋,其子

38

范景仁书,立在马家,刻于大定甲辰中元日,即金大定二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烟台栖霞太虚观

太虚观,又名滨都宫,位于今山东省烟台栖霞市区北边,为丘长春所建,原建筑全部被毁,

现已重建。金明昌二年(1191)丘长春自终南山东归栖霞老家,大建宫观。此时他和王玉阳已

被金世宗召见,得到金廷承认和支持。章宗赐额“太虚”,以太虚观命名。“气象雄伟,为东

方道林之冠。”"元好问曾记丘长春之言,说东方三大宫观中滨都宫名列第二:“在所道院,武

官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章宗泰和年间,元妃赠送道经一藏,藏于太虚观。丘长

春在此广泛结交达官贵人,与定海军节度使刘师鲁、郑应中等名臣为友。

太虚观是丘长春东归山东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近三十年,其间除与达官贵人打交道外,

他主要的活动是修炼和传教,先后有尹志平、夏志诚、宋德方、于志可等投其门下。随他西行

的十八人基本上是这个期间从他问道的。

历史上的太虚宫,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堪称东方道林之冠。据古志载,其三清殿、玉皇

殿、十八罗汉庙、老姆阁、王祖庙、宝塔、竹林院等都是丘处机亲自监工所建。而丘祖殿为丘

处机弟子范全生所建。为纪念范全生后又建范祖殿。

原有成吉思汗致聘诏书石刻,嵌在滨都宫后壁东偏。1958年修庵里水库,拆除滨都宫时此

石刻被拆下,藏于栖霞县文物管理所。据中共栖霞县委宣传部编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一书中

李元章写的《元太祖征丘处机诏书石刻》所记,石刻为青花冈岩石凿制磨平,呈长方形,高48

厘米,宽79厘米,厚6厘米,阴刻26行,满行18字,计436字,为竖写颜体楷书,字迹清晰遒劲。

保存完好。石刻内容记载1219年五月初一,元太祖下诏书聘请丘长春到西域的情况,对研究元

代历史和丘长春生平等,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其内容与《道家金石略》中的《重阳宫圣旨碑》

和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所载基本相同。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6:5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8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异乡人 李健
标签:仙公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