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
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关键词:语文阅读多元解读文本回归
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倡导在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多元
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
一.要构建民主的平台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出现“口诛笔伐”的非正常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
堂上师生间话语权非对等化,教师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追求“标准化”、“唯
一化”,于是才演绎出“冬天到了,雪花‘飘着’就对,雨水‘落着’就不对”
这样的笑话。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教师应当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支配者为引路人,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搭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平台,让个
性化阅读闪现更多充满智慧的美丽的火花。
二.要多角度解读文本
我们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具体可从以下“三点”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解读。教师要处理好教材,就必须用动态、机智的眼光巧
妙灵活地提炼和组合教材,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并实现对文本多元化解读。
如泰格特的《窗》,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反映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教学时一定要
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解读出靠窗病人是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人。
2、抓住文本主旨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风筝》
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从亲情的角度理解,文章通过兄弟间的冲突来吹奏人
情美德赞歌。(2)从自我解剖角度理解,体现了“我”敢于正视缺点的高尚品质。
(3)从儿童教育理念改革的角度理解,宣扬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3、抓住文本“空白”解读。作品中常常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学生对
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
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
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启
发学生围绕这一“空白”点各抒己见: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
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等。
三.多元解读应回归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足立文本,走进文本。那么,如何更好地做到立足文本,
多元解读呢?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1、感知文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是多元解读的基础,文本的感知方法有多
种,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进行感知,可以理清文章情节进行感知,可以了解文本线
索进行感知等等。以梁衡的《夏》为例,阅读教学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夏天的画面?给每一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从
而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2、领悟主旨。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让学生获得文本中深层
的东西,如对作品思想和情感的把握,这就需要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仍以《夏》
为例,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夏景具有哪些特色呢?
找出文章的文眼,结合画面具体分析夏景的特点。
3、探究时境。阅读教学要强调探究,探究阅读要求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
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如:故都的秋景
可写之处很多,可为什么作者却选择这些冷清、寂静、悲凉的秋景?引导学生去
探究当时作者的心境。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用这种感情来
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四.多元解读应有个“界”
凡事应有一个“度”,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
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
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
定性”。
一言以蔽之,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文本回归,
阅读才有着落;只有多元解读,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
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陈琴,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异彩绽放解读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6:4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7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