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熊猫的生活基础知识有哪些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
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
的形象大使,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熊猫的生活基础知识有哪些,希望对你们
有帮助。
大熊猫的相关知识
熊猫生长于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是中国特有的野生
动物,亦为国宝。全世界现存大约1600只左右,又于生育率低,加上
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当高,是一种濒危动物。
大熊猫古今有许多别名:貔貅、大猫熊、竹熊、白熊、花熊、貘、
华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
氏兽及食铁兽等。大熊猫原分为熊属。
分布
大熊猫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米—3500米,落叶阔叶林,针阔混
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内。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陕西南部、
甘肃及四川等地。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
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
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
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
在此后的200万年间,这一主支开始向亚热带,广泛分布于云南、广
西和四川。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
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
的鼎盛时期。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
“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
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StephenJay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后来又用《熊猫的
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分类学
由于大熊猫和小熊猫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与这两个科的动
物有着明显的差异,它的科学分类一直有争议,有人提议把大熊猫单
列为熊猫科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现代的基因测试技术,对不同的
蛋白或核酸进行比对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因此大熊猫的分类至
今仍有很大的争议,详见大熊猫科。
习性
熊猫喜独居,每只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
熊猫的食物主要是剑竹。竹子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都能茂盛青翠,
而且各部分的营养成分大体一致,它们吃竹子的心和竹笋,有时也吃
竹叶。但熊猫的肠子很短,也没有供发酵纤维素的共生细菌。熊猫只
能吸收吃下去的竹子的17%,而鹅的食物虽然通过消化道很快,它们
的利用率也有30%。这就使得熊猫每天进食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
由于熊猫摄食的竹子种类很多,而它的栖息地又有很多种竹子生存。
对于竹子周期性的开花死亡,没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熊猫会因此挨
饿而危及生命。到是栖息地的人工开发,让熊猫的生境缩小从而无法
找到合适的竹林。古时候有许多关于熊猫吃铁的记载,熊猫还因此得
名食铁兽,这多发生在熊猫闯入人的居住地,它强劲的下颚足以咬下
铁锅,但为什么要吃这些东西就不得而知了。
成年熊猫的发情期很短,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交
配后就分开,由雌性单独育。熊猫在野外身手灵活,善于爬树,遇到
危险时奔跑速度很快。
繁殖
大熊猫常在冷杉的大树洞里生育,它一胎产一子,有时产两子,
怀孕时体貌无明显变化。出生的大熊猫幼仔只有一二两重,呈粉红色,
与成年熊猫形态差别很大。由于熊猫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长时间进
食来保证热量的供给,在育幼期母熊猫也要离开幼崽2-4个小时外出
觅食。
1990年代以前,一些人看到母熊猫远离幼崽而迟迟不归,就对母
熊猫的育幼能力表示怀疑,推断幼仔遭到遗弃。有人提出要熊猫,就
收养这些被“遗弃”的幼仔进行人工饲养。后对野生熊猫繁殖行为长
期的观察推翻了这种观点,母熊猫长时间离巢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
下不是对幼崽的遗弃,而是需要吃够足够的竹子来分泌乳汁来哺育后
代。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熊猫繁殖一直是一个难题,人工条件熊猫的
自然发情减少,为它的人工繁殖带来困难。1990年代以后,大熊猫的
人工繁殖已经完成,多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
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
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
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
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
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
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
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
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
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
或是打盹。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
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
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
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
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
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
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
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
张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
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
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
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
性追求一只发情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在动
物园,它们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
气味标记
对大熊猫种群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无意义的:它
们的圆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毛来展开,耳朵可以竖
起放下但也不够灵活。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雾
弥漫的竹林里面、看不见彼此而造成的。
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
当它们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
一旦它们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大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言”
来表达从多情到生气的情绪。
沉默是另一种交流方式。当大熊猫在玩,或是简单地表示友好,
没有交配或好斗的想法的时候,它们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这种声音规
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多数熊猫的行为。
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大熊猫将肛
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子,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
方。这些气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在非发情季节的时
候,一闻到陌生熊猫的气味它们就会走开。发情季节的时候,一只雌
性大熊猫的气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
性前来。
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
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
嘴巴半张。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
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
食性食物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
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
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
种。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
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
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
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
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犬齿的齿根
粗大,而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算锋利。第一对前臼齿极小,常见有
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
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齿冠呈棱形,外侧有3个,
内侧有2个齿突。臼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面特宽大,大致呈长方
形,具大小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的齿尖,最后一枚
上臼齿特大,向后延伸于颧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小棱形齿突,
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支前缘的内侧。一般食
肉目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而大熊猫臼
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
碾磨作用受到限制。臼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外侧,
而上臼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颔臼齿
列的间距。总的看来,它的牙齿与其他食肉类动物不同,却同草食性
的有蹄类动物十分相似。
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
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
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
等。但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
物所具有的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
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
虫。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一
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
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
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
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
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
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他植
物,但吃进的量极少。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
也要开一次“荤”,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
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
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
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
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
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
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
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
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
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
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
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
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
属、60多种。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
圈养大熊猫主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低山平坝竹为主食,辅食是以谷
物类为主所调制的精饲料。竹类是大熊猫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正常
繁育的关键所在。随着大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为大熊猫
提供喜食的高山或亚高山竹类对于其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用;
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圈养条件下,也能人工为大熊猫提供大量高山
或亚高山的喜食竹类。
大熊猫的食物并不是单一的箭竹,其实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种类
比较多,箭竹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这些竹子长期生长在亚
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
的林冠下,分布海拔从700~3500米不等。不同山系的大熊猫主食竹
类不同。大熊猫的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
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子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竹笋,
秋季多以竹叶为主食,冬季以竹秆为主食。
野外大熊猫常见的食用竹种类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
筇竹、大叶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锥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热
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华桔竹等。圈养大熊猫常用的
食用竹种类有巴山木竹、刺竹、白夹竹、箬叶竹、淡竹、苦竹、阔叶
箬竹、毛竹又名孟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笋、方竹笋
等。圈养大熊猫除了主要采食竹类外,还可获得少量的精饲料、水果
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这主要是因为圈养条件下大熊猫不能
完全自由采食,存在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因此,人工进行添加和
补充。精饲料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大豆、大米、小麦等。这些原料清
洗后,按照一定配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成为大熊猫的食物。大
熊猫的所有食物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在使用前都需要经过安全及营
养检测。只有符合要求的食物才能被最终提供给大熊猫。
大熊猫繁殖方式
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
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
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
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
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
缓慢。
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4岁左右,雄性大熊猫6岁左右进入性成
熟,野外大熊猫性成熟稍晚。大熊猫除发情配种季节外,其他时候一
般是单独生活,各有其活动的区域。
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
常在在每年的3~5月。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通
过留下气味标记和嗅闻标记)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
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
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在大熊
猫交配场地有时有多达2~5只雄性大熊猫通过打斗竞争并先后都与同
一雌性大熊猫成功交配的情况,也有仅一只雄性与一只雌性大熊猫交
配的情况。交配多在地上,也有在树上进行。在交配现场也有亚成年
以及交配能力弱的大熊猫在旁观摩学习。雄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随雌
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发生而发生,也随其达高潮而达高潮。在同一发
情季节,一只雄性大熊猫可与多只雌性大熊猫交配,同样一只雌性大
熊猫也可接受多只雄性的交配,因此在大熊猫世界的婚姻是多雄多雌
制。交配完成后雌雄大熊猫再次分开单独生活,妊娠、分娩和育幼等
工作由雌性大熊猫独自完成。
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
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
小宝贝。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
巢穴通常是一个隐蔽的树洞,或天然的岩洞,里面有大熊猫妈妈精心
铺垫的树枝和干草。
大熊猫繁育最奇特的一点是它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
熟,体重仅仅是它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
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
重的为225克。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刚出生的大熊猫皮肤是粉红色的,带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刚出生
的几周里,大熊猫妈妈会一直将孩子抱在怀里,温暖它、保护它,几
乎寸步不离,移动的时候就把它衔在嘴里。在这一点上,圈养大熊猫
和野外大熊猫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大熊猫妈妈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
是在帮助孩子排便。大熊猫育幼期间,幼仔的叫声是母仔间联系非常
重要的通讯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过热或其他原因的不
适,幼仔都通过不同叫声提醒母兽满足其不同需要。在1~2周后,长
黑毛的地方开始变深。在一个月内,它们慢慢长出黑色的耳朵、眼眶、
腿和肩带,变的更像妈妈了。当幼仔6~8周大时,它们可以睁眼了,
并开始长牙;三个月后就可以慢慢的爬动了。
在野外,如果出生的是双胞胎(圈养下,大熊猫产双胞胎比例近
50%),大熊猫妈妈通常会忽视或拒绝较弱的一个,这能保证至少一只
成活。在圈养情况下,会进行人工饲养,并采用换崽技术,尽量使所
有的大熊猫幼仔都能成活。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6:4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