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
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
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
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
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
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
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
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
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
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
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
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
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
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
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
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
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
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
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
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篇二:四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内容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2、桂林山水3、
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
语文园地一
第二单元
5、中彩那天6*万年牢7、尊严8、将心比心
语文园地二
第三单元
9、自然之道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1、蝙蝠和雷达12、
自然的启示语文园地三
第四单元
13、夜鹰的歌声14、小英雄雨来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第五单元
17、触摸春天18、永生的眼睛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第六单元
21、乡下人家22、牧场之国23、古诗词三首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七单元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6、全神贯注27、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30、文成公主进藏31、普罗米修斯32、渔夫的故事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
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
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
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
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
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
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
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
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
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
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
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
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
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
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
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
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
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
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
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
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
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
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
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
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
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
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
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
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
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
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
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
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
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
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
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
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
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
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
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
存的。由于孩子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几个方面:
1、朗读课文时都比较流利,即使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都从检查中发现有了很大
的进步。
2、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时,几个同学很快就对课文的脉络,文章的写作手法表
达了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孩子们的确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
3、背诵的情况很好,绝大部分学生的背诵都能过关并能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检查。
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两点:
⑴重视朗读: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
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
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
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
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
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
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
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
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
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
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
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⑵重
视语言实践,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
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对于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
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
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
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
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创设写话训练,给学生语
言实践的机会。当然在课堂上这一点做得还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
还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说到了高年级会出现两
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好学生令人惊奇,学困生让人担忧。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
如何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
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
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
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
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
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
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
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
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
跃。
六.《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
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
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
赞美之情。篇三:《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
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
同学不多。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
与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更优美。“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独坐敬亭山》
和《忆江南》都表达了诗人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情,我计划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悟诗情的
方法,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一、学生参与率高。因为我班学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较明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
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写在预习本
上。课堂上,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理解诗句意思,再汇报交流。因为预习充分,在理解
诗意和比较诗与词的不同时,发言的学生比以前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当我发现学生对“相
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难时,及时引导,实现了帮助者的角色。
三、赏读诗词,想象画面。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
规律——这是我执教《忆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
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
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
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
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
意义!
当然,与理想的课堂相比,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任务完不成,设计时目标定得比较低,课堂密度不够。
二、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评价激励不够,放手不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传授角色,讲
得多。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表达的引领不够。
四、鼠标控制不灵,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情绪。
五、课终缺少质疑问难环节。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5:4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6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