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武汉大学专业

更新时间:2023-02-01 04:04:28 阅读: 评论:0

南宁英语中考真题-thin反义词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上海电视节红毯)

1

附件一

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一、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首先,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适时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

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服务于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因此,高等学

校必须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

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增强和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推动作用。1978

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归并了

一批本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其中1997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结

构调整力度最大,把624种(其中目录内专业504种)本科专业归并至249种。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已面临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这都要求高等学校

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形势,进一步推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更高质

量的急需和适用人才。

其次,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助于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随着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之间的

办学竞争将日趋激烈,其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此,如何根

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

质人才,对于高等学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

育部于2001年10月颁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为高等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指明了方向。各高等学校都在利用这次机遇,通过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学

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武汉大学也必须在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面有

所作为,而不能坐失良机。

第三,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实现

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校合并后,新武汉大学的学

科门类更加齐全,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

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专业布点更加广泛,2001年,本科

2

专业有93个,在全国列第4位(浙江大学110个,吉林大学109个,四川大学

104个)。2002年申报的7个本科专业全部得到教育部批准,我校的本科专业数

量达到100个。再加上国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七

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以及2003年新增的4个本科专业和撤消的2个本科专业,

我校的本科专业总数为105个。经过合校后大规模的学科和学院重组,我校绝大

多数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都有所增强,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

问题,如少数专业的教学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各院系、专业间壁垒森严,跨专业、

跨院系的联合培养风气尚未形成;有些专业学生报考率低,就业不理想;个别专

业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尚未建立有效的专业评估和退出机制等。这都

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人才的竞争力。

2002年,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中国政法大学得到了教育部的授权,可以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这为我校新一

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是我校本科学科专业发展的一次新

的机遇。

二、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以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

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布点广泛、综合实力强

的优势,遵循学科专业自身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本

科学科专业结构,打破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加强学院间的联合办学,培养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三创型”复合人才为目的,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

跨学科专业为重点,建立“能上能下、能多能少、能进能退”并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相适应、灵敏反映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在

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后,通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和发展,使我校更多的本科学

科专业成为国外知名、国内一流的学科专业,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和新兴学科

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辉映的格局。

三、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稳步推进的原则。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

必须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方可逐步实施。尽管我校获得了本科

3

专业设置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宽专业设置的条件,更不意味着以后想

办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就目前情况而言,我校的本科专

业已为数不少,今后工作的重点是适当缩减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

方向,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以质

取胜的思想。

2.整体优化的原则。在合校后的学院调整中,绝大多数相关学科专业都进

行了归并,但仍有少数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各学院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合培

养机制,各学院内的学科专业之间也泾渭分明,教学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和充

分利用。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学

院、专业(同属二级类)之间的融合或合作办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

理调配,增强各学科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需求导向的原则。高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应反映人才需求市场的变

化,要重点扶持前沿学科专业、新兴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以及带动高新技术

发展的学科专业。对于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

规模,对于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

实行隔年招生。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

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4.优胜劣汰的原则。目前,本科专业设置只有进入机制,尚没有建立有效

的退出机制,这种“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机制造成了专业数目不断增加,专

业结构更新慢,人才培养不适应或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新一轮本科学科专

业结构调整中,学校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发展后劲足、办学特色鲜明、

招生和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要重点支持,而对于办学条件差、招生和就业困难、没

有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减招或停办。

5.保持优势的原则。尽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但并不能被人才市场牵着鼻子走,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在国

内有一定知名度、办学历史长、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别

是基础学科专业,即使人才需求量少、报考率低,也要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并通

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起步早、发展前景好、在国内有一定

地位的新专业要加大投入、政策倾斜,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使之尽快成长为国

内的知名学科专业。

4

四、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慎用、善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稳步推进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

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专业的重组和改造,二

是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由于新专业的设置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同时具有发展

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心和基础应在现有专业的重组和

改造上。与此相适应,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不会过多地增加专业数目,

而是以充实内涵、适当缩减、稳步发展为主。

2.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专业的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从目前

的专业布局来看,我校少数同属二级类的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有的专业自身

师资力量不强,而其他学院却有该方面优良的师资队伍;个别专业在学院调整中

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总之,如何打破院系壁垒,改变目前各专业高度自我封闭的

局面,推进相关学院、专业的进一步融合,或者建立一种教学资源共享和有效利

用的机制,充实和改善现有专业的办学条件,是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所

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推动部分学院相关专业以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专业方向由学生自选。

随着知识陈旧周期的急剧缩短以及各学科日益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高等学校原

有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目标过窄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厚

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基于此,学校新一轮本科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致力于打破专业界限,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灵活

专业方向,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就是

推动有关学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的二级专业

类组织招生,二级专业类的相关专业实行一、二年级基础课打通培养,改革课程

体系,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

择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对于分布于不同学院的同一二级类专业,也逐步向打通

基础课、统一组织招生和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过渡。

4.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前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恢复设置。在1998

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不少专业被归并,从而大大减少了专业数量。但

在学校获得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后,有些学院提出了恢复设置在1998年已经归

并专业的申请。由于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

论证后而进行的,如果恢复设置已经归并的专业,则不仅与教育部本科学科专业

结构调整的文件精神相违背,而且还可能引起新一轮的专业“复辟”热潮,陷入

5

专业越办越多、越分越细的恶性循环中,重新回到专业“膨胀”的老路上去。因

此,对于1998年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已经归并的专业,原则上不再恢复设

置。但对于办学特色和优势显著、办学条件好的已归并专业,经学院申报、专家

审议和学校审批后,则可在二级专业类下设专业方向,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模块,

由学生自主选择。

5.现有专业目录上的专业名称一般不作改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1998年颁布)》是经各科类专家调查论证、反复征求意见,并经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后确定的,因此,现有专业目录上的专业名称不

宜随意改动。但是,如果专业更名后,专业面向更宽,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现实需

要,也可经学院申报、专家审议和学校审批后予以更名,停办原专业,同时以新

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取而代之,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

6.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经济、贸易、法律专业。当前,我国高新技

术类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既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一

体化的趋势,也不能满足我国加入WTO后的人才需要。因此,必须优先发展高

新技术类专业和适应加入WTO急需的经济、贸易、法律等专业,针对性地培养

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和国际经贸管理人才。一方面,对已有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

经济、贸易、法律专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充实办学条件,扩大招

生规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对高新技术类和经济贸

易类等新专业的申报予以政策倾斜,采取非常措施,创造条件尽快提升办学实力。

7.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设置主要面

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

送应用型人才。

8.探索设置交叉学科专业,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是

我校本科教学的一大特色。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创

办更多的双专业、双学位试验班;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完全学分制;不

断完善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与国内外同类高等院校建立广泛的相互

承认学分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第二学位和主辅修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获

得第二学位或辅修证书。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是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

也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如美国有的大学设有“国际

及地区研究”、“国际研究与商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跨学科专业,由

多个学院合办。美国大学还有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非固定性专业”或“个性化

专业”,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并经专门委员会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

6

划后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此外,在美国还推出新的大学素质教育计划,学

生进大学后不属于某一专业,在修完必修的基础课程后,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到

各个学院选课,达到规定学分后即授予“大学学习证书”或“大学学习学士学位”。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虽然不能完全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但跨学科人才培养是

一个世界趋势,也不可忽视。今后,学校将鼓励有条件的学院通过“内引外联”

的方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遵循本科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

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

构建教学新体系。

9.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发挥武汉大学人文

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的传统优势,在稳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专业并不断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鼓励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文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人

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

10.加强现有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建立专业自我发展

和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将成立专业评估专家组,根据办学思路、办学条件、教学

改革、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特色、招生就业情况等开展专业评估,并参照评估结

果确定招生规模。对于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报考率低、不具备明显办学优势的专

业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者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办学条件差、招生和就业困难的

专业,采用“关、停、并、转、联”等方式予以调整,建立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

发展和约束机制。

11.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一方面,要制订《武汉大学本科学科

专业设置与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专业设置与管理的程序和要求;另一方面,在

专业申报和审批过程中,要做到民主、公开和规范。

12.积极推进本硕连读专业。在各学院拟开办新专业的调查中,有9个学

院提出了开办15个本硕连读专业的愿望。尽管创办本硕连读专业需经教育部审

批,非学校所能决定,但是,对于办学条件好、在国内知名度高的交叉学科专业,

以及办学历史长、办学特色和优势显著、在全国名列前茅中的基础性学科专业,

学校将采取措施、积极申报并努力推进本硕连读的试点工作。

13.建设一批名牌学科专业。通过一定程序,评定并建设30个专业特色鲜

明、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名牌学科

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投入,同时建立竞争机制,实

行两年一次的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流动建设、末位淘汰,从而带动全校本科学

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4:0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2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调查问卷格式
下一篇:寒食节来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