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二十四节气,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林依妹
来源:《新教师》2020年第11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
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二十四节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
了古人对自然和农业劳作的独特见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的内涵,将宝贵的文化财富渗透到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还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结合节气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还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
对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
课堂,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高文
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导入节气歌曲,寓教于乐。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体现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导入节气歌曲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
乐,又能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一诗中,用梅
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小满时节江南农村的景物特点。课始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播放二十四节气歌曲视频,让学生吟一吟、唱一唱。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二十四节
气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受到节气文化的乐趣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课末还可以让学生再
次聆听节气歌《小满》,让学生跟着音乐点头、拍手、跟唱,再次体会小满时节的特点,加深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学生埋下探索节气美的种子。
2.引入节气特点,激活想象。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反映节气特点的资源来引发学生对周围气候、动植物变化的关注,从
而开启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想象。春季学期开始,恰逢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前后,教师可以
乘着春分节气的东风,根据生活实际,从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等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对春分的
认知。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的《咏柳》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
特点,引入有关春分节气景物特点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观察并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景
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中,得到了直观的审美体验。在观察画面的基础
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不难发现,柳条细细的,就像小姑娘垂下来的头发。再结合诗句,学
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丝绦”的意思。学完该诗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春分时节的柳树等自然景
物画下来,边画边想象春分时节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又会进一步感
受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境,感受古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3.融入习俗文化,追根溯源。
让学生对节气习俗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爱上节气习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一
个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节气习俗文化内容以故事、传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
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
该诗借春雨绵绵寄托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无限哀思。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绘本的形式向学生讲
述“重耳和介子推的传说”,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难过、感动,无形中就将一
颗善良、感恩的种子埋进了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清明节的由来,还知道了清明
节是春祭大节。教师还可以相机让学生了解清明节踏青、放风筝等节气习俗,让学生感受节气
文化的一脉相承,感受古诗背后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清明节的意义。
二、加强家校合作,开展节气活动,了解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纪念方式。如:清明时节踏青扫墓;立
夏时节儿童吃“立夏蛋”及煮“鼎边糊”做夏;冬至时,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等等。教师可以
通过家校合作,将这些活动引入课堂或亲子活动中,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体验文化活动的
过程中,深刻了解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以立夏节气为例,福州有立夏吃“立夏蛋”、煮“鼎边糊”做夏的习俗,教师可以跟家长合
作,组织做立夏鸡蛋和煮“鼎边糊”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立夏的习俗和“立夏蛋”“鼎
边糊”的制作方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的协助下,煮“立夏蛋”和“鼎边糊”,并在第二天到教室
后与同学分享心得。在活动开展期间,还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为学生补充关于立夏的知识。
如:为什么立夏要吃鸡蛋?鸡蛋形状圆圆的,象征着什么?“鼎边糊”的传说是什么?立夏吃
“鼎边糊”有什么意义?等等,加深学生对立夏节气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再以冬至节气为例。在冬至到来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医圣”张仲景“娇耳”
的传说,并告诉学生,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农谚有云: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传下来的。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联系,让其在冬至这一天与孩子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在动手及品尝
的过程中,体验冬至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组织诗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发扬传统文化
古诗词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描绘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习俗和自然现象。如:朱熹的《春
日》描绘了一幅温暖的东风吹开万紫千红的花朵的春日美景图;杨万里的《小池》描写了立夏
时节的生动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初夏之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描绘了一
幅雪夜归人的美好景象。
依着节气的脚步,教师可遴选经典的二十四节气诗词,把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节气或是跟
节气有关的古诗词,按照节气分类之后,再补充一些课外诗词,举办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古
诗词诵读活动。学生可根据诗词特点,结合快板、吟唱、舞蹈等方式进行诵读。通过多种形式
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语言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深刻
地感受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教师再鼓励学生录制诵读音频或拍摄诵读视频,然后利用钉
钉、微信、QQ等平台,把学生录制的诵读音频和视频进行分享,以激发学生诵读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的兴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教学中结合节气知识,
开展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
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青山小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3:4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1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