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
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读。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
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
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
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
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
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
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
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
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
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
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
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
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
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
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
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
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
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
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
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
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
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
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
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
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
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
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
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
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
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
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
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
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
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
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
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
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
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
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爱和幸福这是一则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童话,这是一则充满了爱和
宽容的童话,这还是一则寓意深刻的童话。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巨人的花园》主要内容是:有一个自私的巨人,他不让孩子们在他
的花园里玩耍,还砌起围墙,不让孩子们进来。因此,巨人的花园里
始终是冬天。后来有一个小男孩提醒巨人,巨人这才知道春天为什么
迟迟不来自己的花园了。巨人让孩子们进到他的花园来玩耍,春天也
来到了花园,巨人这才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明白了助人为乐是快乐之
本。巨人后来感到幸福是因为小男孩帮他除去了心魔,赶走了他那任
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唤醒了他那善良、热情的心和春天。我懂得了
孩子们是春天里的那一颗奋发向上的树,有了这些能把春天带来的孩
子,无论多么寒冷,你的心仍然是热热乎乎的。在充满孩子欢笑的地
方没有冷酷、自私和寒冷,只有善良、热情和温暖。爱和自由读书笔
记当然还需要一颗始终认为幸福和愉快、只需助人和知错就改的心来
画龙点睛。以前,哥哥向我借东西,我不管什么东西我都借给他,可
是叫他还,他总是一天拖一天,他的借口不是忘带了,就是没看完,
这倒没什么,可是他有什么东西都不借给我。有一次,我在二爸的汽
车上发现了两本“哆来A梦”,我把书带回家后,哥哥看见了大叫起
来:“你带来干吗?赶快放回车上去。”我气极了,心想:我以前借
了他很多东西,他非但不还,而我想借他的东西,他就是不愿意,我
以后要用以牙还牙的方法来报复他,永远不借他东西。
现在想想,觉得那时我真可笑,不就是一些身外之物嘛。再想想,
我那时借他东西他都很开心,我从中知道了自己很有眼光,挑的东西
都很好。幸福是帮助别人,爱是别人帮助你。幸福和爱只需要帮助别
人、改正自己的过错就可以得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整本书下来,
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
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但也可能的确是
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
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
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
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
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
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读书笔记大全《《爱
和自由》读书笔记》。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当时带给
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
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
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
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
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也就是说,
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
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
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做母
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
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
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
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
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
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
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
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
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
贝来说是一种欺负。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
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
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
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时时留意,
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
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
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
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
作为80后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
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
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
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
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
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
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
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
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
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
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
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
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
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
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
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
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应该
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
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
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
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
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
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
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6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
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曾经说过“在爱孩子的这
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
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
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
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
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
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
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
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
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
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
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
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
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
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
“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
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
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
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
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
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
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
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
自己,我该怎么让幼儿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
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爱他们,爱的
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人来面对他们。在那
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
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
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更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
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
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
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
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
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
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
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
但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
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来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幼
儿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
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现在
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
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
我有一串十分淘气的钥匙,总喜欢和我“捉迷藏”。二年级,妈
妈见我学习进步,便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嘱咐我要好好保
管它。“嗯,保证完成任务!”我一脸自信地答道,妈妈将信将疑地
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钥匙便一周“失踪”一次,我也一周和它
捉一次迷藏,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了,问
我:“你的钥匙这么会一周就不见一次啊?你应该一回来就把钥匙放
进书包,或者把它放进一个固定的地方!我真后悔把钥匙交给你!”
我低下头,轻轻地“哦”了一声,显得十分没有底气。接下来的日子
里,我仍旧“老方一帖”,一回来就把钥匙扔桌上。也许是报应吧,
今天,我的钥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这次我无论怎么找都找不
着。书柜,沙发,桌子,冰箱……我几乎把整个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
找不到钥匙,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我昨天回来之
后是放桌子上的,怎么会……”我一边用手比划着昨天回家时的行走路
线,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啊!”我一拍脑门,用手指指着爸爸
妈妈,“爸爸妈妈,肯定是你们。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钥匙放在桌子上
了,肯定是你们拿的!”“胡说八道!”妈妈反驳道,“你总是想把
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把钥匙放在哪儿了。
真不像一个男子汉!”“对。”我说,“我的确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
想,究竟钥匙被带到哪儿去过了。”于是,我开始想:“我先回来看
电视,然后去冰箱拿橙汁……“对了!橙汁!”我直奔冰箱,打开门,
钥匙原来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着呢!通过这件事,我记住
了,丢三落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要改正它,争取以后再也不和自
己的东西“捉迷藏”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8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
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
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
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
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
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
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
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
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
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
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
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
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
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
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
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
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
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
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
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
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
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
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
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
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
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
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
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
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
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
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
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
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
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9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予孩子成
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
提供条件和帮助”。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
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
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
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
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
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
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
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
己?但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
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
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
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
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
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
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有我们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
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
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
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
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
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
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
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
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
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
其实他是无意的,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
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
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
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
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
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会和你生气的。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
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
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0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
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
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
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
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
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
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
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
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
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
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
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
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
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
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
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
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
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
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
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
脑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1
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
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
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
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
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
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
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
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
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
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
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
“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
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
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
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
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
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
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
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
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
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
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第六章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
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
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
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
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
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
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
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
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
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
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
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2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
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
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
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
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
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
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
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
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
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
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
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
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
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
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
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
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
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
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
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
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
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
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
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
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
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
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
衣服慢慢吞吞??我就
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
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
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
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
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
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
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
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
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
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
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要让自己的言
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
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
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
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
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
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
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
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
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
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
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
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
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3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
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
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
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
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
“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
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
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
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
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
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
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
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
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
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
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
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
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
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
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
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
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
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
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
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
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
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
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
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
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
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
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
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
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
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
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
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
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
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
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
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4
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爱和自由》从中感处很深!
不由的感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和老师的威严
不可动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
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
大的伤害;”以前,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
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
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孩子就得乖乖听话“我们更是从小按着
“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给
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
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
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
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
做朋友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别提赞美孩
子,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这些都
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给孩子平等
的爱。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
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
“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
的主动性……”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在一个趋向
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
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而此时,我们成人就会,“强行”让孩子听
话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的。【危险了,会弄脏衣服】。而忽略了孩
子的自由。
确实是这样。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
人的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
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
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爱他,就给他自由!或
许,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这样打着
“爱”的旗号过分约束。作为老师、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
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3:1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