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花淀
孙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诗如画的场景描写。
2.理解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本文就境设喻的巧妙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完美统一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
题材的小说,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板书课题《荷花淀》。
二、简介课文写作背景、作者:
本文选自孙犁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
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
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
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军进行顽强斗争。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
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
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
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
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
爱之心。”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
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
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
《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
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
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
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
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
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嘱咐》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
2
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
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
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后
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
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
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
“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四、故事情节简介:
用小标题概括三部分内容:夫妻话别――探亲遇险――助夫歼敌(过程略)
本文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
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正午──这一年秋季──冬天
从小说三要素看,本文是虚化的人物,淡化的情节,特定的环境。
五、鉴赏课文: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听朗读: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思考: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A、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
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益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
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B、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
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C、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
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再次朗读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
1、先投影改写的对话,学生体验两组对话在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上如何?
•1、“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
•“我们是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做个饭、洗衣裳„„”
•“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同意。”
•“唔,不嘛。”
•2、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
说,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早睡了”
•“小华呢?”
3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
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
一个举手报了名。”
•女人的眼里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总结:
第一个强烈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一个温柔娇巧的女性形象出现在眼前
第二个则表现出女子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与坚强。
2、再阅读文本: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
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
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
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
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
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
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这是她的顾虑,并不是要留丈夫,而是让丈夫安慰明白自己的难处,安慰一下自己。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
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
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
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
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在文中找出坚强的体现。
鼻子有些酸,并没有哭。
4
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改写与原文的不同,引导学生学习写人的技巧:
含蓄符合人物的身份,传统的女性农村妇女
丰富生死离别前复杂微妙的情感
真实是人的正常反映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
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
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
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
进步的一个革命战士形象。
(三)、如果说这一段对话是一个特写,写出一个温柔贤惠,坚强稳重的女子的话,那么
“探夫”中则描绘了一组群像,找同学朗读一下。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
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
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
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
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
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心细成熟、谨慎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
失失。(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
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害羞忸怩)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
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
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
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
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
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
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
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
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分析鉴赏生动的细节描写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
5
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
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
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
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
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2、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
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
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
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
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
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3、小说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见于“寻夫遇敌”一场。“她们轻轻划着船„„。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
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
长去了。”
这是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畔稻谷香”,妇女们信手一“捞”
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来的却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而那“安
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的“乳白色”的菱角和“像哨兵一样高高地挺立”的“粉色荷花
箭”相映成趣,构成了白洋淀上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相形之下,《洪湖水,浪打浪》“人
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渔米乡”,辞意热切却略嫌直露,而与《赦勒歌》“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淳朴隽永、凝炼含蓄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第二、三处描写均见于“助夫杀敌”一场。先是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
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是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
给他们,这一“捞”一“丢”,不仅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
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
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正可谓一“丢”一“捞”,
字字关情。
《荷花淀》隽永如诗,清新如画,虽不着一个“爱”字,却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
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在凝练精妙的细节描写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激情,饱蘸着至爱
的英雄之歌。
六、探究主题
在一群妇女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风趣,这是一群快乐的女性,我们从她们的眼
中来看世界吧。
眼中的景物是------------宁静和谐,美丽明媚
眼中的战士是------------狠心贼、小气鬼
眼中的战争是------------瞄着敌人(战士)聚精会神
找着丈夫(女子)
世界是如此的生动,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作者想表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主题: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
6
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苦难面前不仅可以不屈不挠的生活,还可以充满情趣的活着,在苦难面前充满精神
上的诗意。
补充材料,深化主题:《禅说》的故事。
在别人眼中的辛苦与不幸,老和尚以平常心对待,苦难也不妨碍他享受生活的情趣,
在苦难面前诗意生活或许是人类伟大的明证吧。
《我与地坛》的风景描写。
六、板书:
荷花淀
追问体贴、温柔
对机敏、稳重1、反映人物的心理,
赞同顾大局思想变化和性格。
话明大义2、交待事情经过,
应嘱吃苦耐劳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
七、巩固练习作业: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到水生家里来,大家商
量。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对上段地话显示的五位青年妇女的个性特点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①乖巧伶俐②质朴憨厚③稳重谨慎④性急冒失⑤忸怩羞涩
B.①质朴憨厚②性急冒失③乖巧伶俐④稳重谨慎⑤忸怩羞涩
C.①稳重谨慎②乖巧伶俐③忸怩羞涩④质朴憨厚⑤性急冒失
D.①忸怩羞涩②性急冒失③稳重谨慎④乖巧伶俐⑤质朴憨厚
2.第五位青年妇女的话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
3.这几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看主要起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就人物形
象而言,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
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
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
薄有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7
A.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势。
B.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C.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和地点,而且暗示下文,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D.通过写和平宁静下的夜景来说明战争是残酷的。
2.对文中“缠绕”、“跳跃”两个词表达作用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衬托水生嫂编席时的愉快心情。B.表现水生嫂编席技术的熟练。
C.表现水生嫂的勤快,不知劳累。D.表现水生嫂编席动作给人的美感。
(三)甲: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
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的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丙: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
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1.甲文和丙文都有描写划船水声的内容,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填空:
(1)丙文写妇女寻失不遇的回归途中,轻轻的划船,一橹一橹,一声一停,水声
_______,节奏_________,这水声传达出妇女们的__________情绪。
(2)甲文写妇女们归途中遇到日本鬼子追赶,这时的划船声,一声紧一声,水声
_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很好地表现出妇女们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用简练的语言分析乙文和丙文的写景各有什么作用。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甲、丙和乙文,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练语言指出甲、丙与乙文的不同风格。
甲、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1.A2.,——!3.反语
4.交待故事发生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1.D2.C
(三)1.(1)舒缓;均匀、缓慢、轻松;少许的失意
(2)高亢、急促;紧凑、整齐;沉着、镇静、临危不俱
2.乙文:写月下荷塘的美,为作者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
丙文:创造一种平静而富有诗意的气氛,与下文的紧张形成鲜明对照
3.(1)甲、丙文: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乙文:描写细腻,富有神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甲、丙文:写出抗日必胜的信心
乙文:写在大革命失败之际,为了表现苦闷中偷来的片刻淡淡的喜悦。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3:1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1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