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清明节传统习俗

更新时间:2023-02-01 02:35:42 阅读: 评论:0

适合家长看的教育短片-great的音标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糖水荷包蛋的做法)

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

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

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

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

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

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

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

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

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

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

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

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

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

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

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

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

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

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

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

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

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

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

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

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

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

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

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

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

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

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

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

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

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

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

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

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

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

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

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

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

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

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

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

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

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

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

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

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

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

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

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

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2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

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

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

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

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

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

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

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

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

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

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

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

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

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

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

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

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

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

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

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

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

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

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

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

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

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

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

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

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

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

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

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

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

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

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

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

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

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

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

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

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

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

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

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

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

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

的色彩。

清明节祭祀的场所与方式

祭祀的场所:

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

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

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

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

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

祭。

祭祀的方式: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

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

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

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

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

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祭祀的基本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

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

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

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

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

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2:3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野狐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