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
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闲得意地垂钓,
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解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
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
《渔父》或《渔父乐》,也许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
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由于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忙更换,
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
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肯定要。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
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
水绿、烟雨迷漫,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
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媚,用语活
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闲适拘束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这是一首颜色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
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
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
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拘束飞,一身处
处沾渔矶”,写白鹭拘束地飞行,衬托渔父的闲适得意。
“桃花流水鳜鱼肥”其次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妙的季节——正是桃
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
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
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
衣。假如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
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表达了渔夫捕鱼的生活,
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
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
渔夫在捕鱼时的开心心情。
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的确,这首词是
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艳丽的桃林,清亮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
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颜色多么鲜亮,构思也很奇妙,意境美丽,使人
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精彩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抱负化的渔人生活中,寄予了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沉着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
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漫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
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亮但又显得严厉,气氛安静但又布满活力。而这
既表达了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闲脱俗的意趣。此词吟
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开启了
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
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2:2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