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衮顾野王马枢宗元饶萧引法朗传(公元581年)
⼗七隋朝-21.1.1.9戚衮顾野王马枢宗元饶萧引法朗传(公元581年)
《陈书卷卅三•列传第⼆⼗七•儒林》:“戚衮,字公⽂,吴郡盐官⼈也。祖显,齐给事中。⽗霸,
梁临贺王府中兵参军。
衮少聪慧,游学京都,受《三礼》于国⼦助教刘⽂绍,⼀⼆年中,⼤义略备。年⼗九,梁武帝敕
策《孔⼦正⾔》并《周礼》、《礼记》义,衮对⾼第。仍除扬州祭酒从事史。
就国⼦博⼠宋怀⽅质《仪礼》义,怀⽅北⼈,⾃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及将
亡,谓家⼈⽈:“吾死后,戚⽣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宜随⼫⽽
殡。”其为儒者推许如此。寻兼太学博⼠。
梁简⽂在东宫,召衮讲论。⼜尝置宴集⽞儒之⼠,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徐摛驰骋⼤
义,间以剧谈。摛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慑⽓,皆失次序。衮时骋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若,
对答如流,简⽂深加叹赏。寻除员外散骑侍郎,⼜迁员外散骑常侍。
敬帝承制,出为江州长史,仍随沈泰镇南豫州。泰之奔齐也,逼衮俱⾏,后⾃鄴下遁还。
⼜随程⽂季北伐,吕梁军败,衮没于周,久之得归。仍兼国⼦助教,除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
太建⼗三年,卒,时年六⼗三。
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礼记义》四⼗卷⾏于世。
郑灼,字茂昭,东阳信安⼈也。祖惠,梁衡阳太守。⽗季徽,通直散骑侍郎、建安令。
灼幼⽽聪敏,励志儒学,少受业于皇侃。
梁中⼤通五年,释褐奉朝请。累迁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转平西邵陵
王府记室。
简⽂在东宫,雅爱经术,引灼为西省义学⼠。
承圣中,除通直散骑侍郎,兼国⼦博⼠。寻为威戎将军,兼中书通事舍⼈。
⾼祖、世祖之世,历安东临川、镇北鄱阳⼆王府谘议参军,累迁中散⼤夫,以本职兼国⼦博⼠。
未拜,太建⼗三年,卒,时年六⼗⼋。
灼性精勤,尤明《三礼》。少时尝梦与皇侃遇于途,侃谓灼⽈“郑郎开⼝”,侃因唾灼⼝中,⾃后
义理逾进。灼家贫,抄义疏以⽇继夜,笔毫尽,每削⽤之。灼常蔬⾷,讲授多苦⼼热,若⽠时,辄偃
卧以⽠镇⼼,起便诵读,其笃志如此。
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俱以礼学⾃命。
张崖传《三礼》于同郡刘⽂绍,仕梁历王府中记室。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沈⽂阿《仪
注》,撰五礼。出为丹阳令、王府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宗元饶表荐为国⼦博⼠。
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宗》,梁世百济国表求讲礼博⼠,诏令诩⾏。还除给事中、定阳令。天
嘉初,侍始兴王伯茂读,迁尚书祠部郎中。
沈德威,字怀远,少有操⾏。梁太清末,遁于天⽬⼭,筑室以居,虽处乱离,⽽笃学⽆倦,遂治
经业。天嘉元年,征出都,侍太⼦讲《礼传》。寻授太学博⼠,转国⼦助教。每⾃学还私室以讲授,
道俗受业者数⼗百⼈,率常如此。迁太常丞,兼五礼学⼠,寻为尚书仪曹郎,后为祠部郎。俄丁母忧
去职。祯明三年⼊隋,官⾄秦王府主簿。年五⼗五卒。
贺德基,字承业,世传《礼》学。祖⽂发,⽗淹,仕梁俱为祠部郎,并有名当世。德基少游学于
京⾢,积年不归,⾐资罄乏,⼜耻服故弊,盛冬⽌⾐裌襦袴。尝于⽩马寺前逢⼀妇⼈,容服甚盛,呼
德基⼊寺门,脱⽩纶⼱以赠之。仍谓德基⽈:“君⽅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德基问妪姓
名,不答⽽去。德基于《礼记》称为精明,居以传授,累迁尚书祠部郎。德基虽不⾄⼤官,⽽三世儒
学,俱为祠部,时论美其不坠焉。”
(戚衮(《南史卷七⼗⼀•列传第六⼗⼀》》),字公⽂,吴郡盐官⼈。祖⽗戚显,齐朝给事中。⽗亲戚
霸,梁朝临贺王府中兵参军。
戚衮少年聪敏有智慧,游学京城,向国⼦助教刘⽂绍受教《三礼》,⼀⼆年中,就⼤义略通。⼗九岁,梁武
帝敕令为《孔⼦正⾔》及《周礼》、《礼记》疏义,戚衮应对⼊⾼品第。于是封扬州祭酒从事史。
戚衮去向国⼦博⼠宋怀⽅求教《仪礼》之义,宋怀⽅是北⼈,从魏朝携带《仪礼》、《礼记》疏,秘藏爱惜
⽽不愿流传,到他临终时,对家⼈说“我死后,戚⽣如来,便将《仪礼》、《礼记》义本交付他,如他不来,就
把它们随⼫体⼊葬”。戚衮被儒者推重到如此地步。不久兼太学博⼠。
梁简⽂萧纲在东宫(武帝中⼤通三年五⽉丙申廿七,531年6⽉27⽇),召戚衮讲论。⼜曾置宴召集⽞儒⼈
⼠,先命道学互相质难,再令中庶⼦徐摛发挥⼤义,中间插以激烈辩谈。徐摛辞辩纵横,他⼈难以抗对,旁⼈
都被震慑却⽓,失了次序。此时戚衮阐义,与他往复,戚衮神采⾃若,对答如流,梁简⽂深加赞赏。不久封员
外散骑侍郎,⼜改任员外散骑常侍。
敬帝萧⽅智承制,戚衮出任江州长史,并随沈泰镇南豫州。沈泰投奔齐朝时(武帝永定⼆年⼆⽉壬申初
九,558年3⽉13⽇),逼戚衮与他同⾏,戚衮后从邺城逃回。
戚衮⼜随程⽂季北伐,吕梁军败,戚衮沦落于周,久⽽得归。仍兼国⼦助教,封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太
建⼗三年(581年),去世,死时六⼗三岁。
戚衮于梁代撰写了《三礼义记》,值乱世⽽遗失,有《礼记义》四⼗卷⾏于世。
郑灼(《南史卷七⼗⼀•列传第六⼗⼀》),字茂昭,东阳郡信安⼈。祖⽗郑惠,梁朝衡阳太守。⽗亲郑季
徽,通直散骑侍郎、建安令。郑灼幼时聪敏,励志于儒学,少年时受业于皇侃。
梁代中⼤通五年,初任奉朝请。⼜改任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转平西邵陵王府记
室。
梁简⽂萧纲在东宫(武帝中⼤通三年五⽉丙申廿七,531年6⽉27⽇),雅爱经术,引郑灼为西省义学⼠。
承圣年中,封通直散骑侍郎,兼国⼦博⼠。不久为威戎将军,兼中书通事舍⼈。
⾼祖、世祖时期,郑灼历任安东临川、镇北鄱阳⼆王府谘议参军,⼜改任中散⼤夫,并以本职兼国⼦博⼠。
未拜官,于太建⼗三年(581年),去世,其时六⼗⼋岁。
郑灼⽣性精明勤快,尤其懂得《三礼》。少年时曾梦见与皇侃在路上相遇,皇侃对郑灼说“郑郎开⽇”,皇侃
便将唾液吐于郑灼⼝中,此后郑灼义理愈加进步。郑灼家贫,他抄写义疏⽇以继夜,笔毫⽤尽,每次都削⽽⽤
之。郑灼常吃蔬⾷,讲授时多苦于⼼内发热,若有⽠时,他就伏卧⽤⽠镇住⼼,起来后便诵读,笃志于学达到
了如此地步。
其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都以礼学⾃命。
张崖传《三礼》于同郡刘⽂绍,在梁朝任王府中记室。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对沈⽂阿《仪注》作扩
⼴,撰成《五礼》。出任丹阳令、王府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宗元饶上表举荐为国⼦博⼠。
陆诩少年时学习崔灵恩《三礼义宗》,梁朝百济国上表请求讲礼博⼠,帝下诏令陆翔前往。回来后封他给事
中、宣盐令。⽟台初年,陆诩侍奉始兴王伯茂读书,改任尚书祠部郎中。
沈德威,字怀远,少年时有操⾏。梁朝太清末年,逃于天⽬⼭,筑室⽽居,虽处乱离之世,却笃于学⽽⽆
倦,于是专治经书之业。天嘉元年,被征出都,侍奉太⼦讲授《礼》、《传》。不久被授太学博⼠,转任国⼦
助教。经常⾃国⼦学回到私室讲授,道⼠俗⼈受业的有数⼗上百⼈,经常如此。改任太常丞,兼五礼学⼠,不
久为尚书仪曹郎,后为祠部郎。继⽽母丧离职。祯明三年⼊隋,官⾄秦王府主簿。五⼗五岁去世。
贺德基,字承业,世代传《礼》学。祖⽗贺⽂发,⽗亲贺淹,在梁朝做官都为祠部郎,都有名于当世。贺德
基少年时游学于京城,积数年不回,⾐服缺乏,⼜耻于穿旧的坏的⾐服,隆冬时只穿夹⾐衫裤。他曾在⽩马寺
前遇到⼀位妇⼈,她容貌服装都很华贵,叫贺德基到寺门内,脱下⽩纶⼱赠送给他,并对贺德基说:“你正为重
器,不会久于贫寒,所以将此相赠。”贺德基问这个妇⼈姓名,她不答⽽离去。贺德基对于《礼记》堪称精明,
居⽽传授,⼜改任为尚书祠部郎。贺德基虽没做到⼤官,但他家三代儒学,都为祠部郎,当时舆论赞美他家学
不坠落。)
《陈书卷三⼗•列传第⼆⼗四》:“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也。祖⼦乔,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
军事。⽗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
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旨。九岁能属⽂,尝制《⽇赋》,领军硃异见⽽奇之。
年⼗⼆,随⽗之建安,撰《建安地记》⼆篇。长⽽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地理、蓍龟占候、⾍篆
奇字,⽆所不通。
梁⼤同四年,除太学博⼠。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邪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
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称为⼆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随义军援京⾢。野王体素清羸,裁长六
尺,⼜居丧过毁,殆不胜⾐,及杖⼽被甲,陈君⾂之义,逆顺之理,抗辞作⾊,见者莫不壮之。
京城陷,野王逃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
盐县。
⾼祖作宰,为⾦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寻加招远将军。
光⼤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年,迁国⼦博⼠。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
六年,除太⼦率更令,寻领⼤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时宫僚有济阳江总,
吴国陆琼,北地傅縡,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馀
官并如故。
⼗三年,卒,时年六⼗三。诏赠秘书监。⾄德⼆年,⼜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性知名,在物⽆过辞失⾊,观其容貌,似不能⾔,及其励精⼒⾏,皆⼈所莫及。
第三弟充国(顾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篇》三⼗卷,《舆地志》三⼗
卷,《符瑞图》⼗卷,《顾⽒谱传》⼗卷,《分野枢要》⼀卷,《续洞冥纪》⼀卷,《⽞象表》⼀
卷,并⾏于世。⼜撰《通史要略》⼀百卷,《国史纪传》⼆百卷,未就⽽卒。有⽂集⼆⼗卷。”
(顾野王(《南史卷六⼗九•列传第五⼗九》),字希冯,吴郡吴⼈。祖⽗顾⼦乔,梁朝东中郎武陵王府参
军事。⽗亲顾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闻名。
顾野王幼年好学。七岁读《五经》,能略知⼤意。九岁能撰⽂章,曾写成《⽇赋》,领军朱异看见后⼗分惊
奇。⼗⼆岁时随⽗亲去建安,撰成《建安地记》⼆篇。年龄稍⼤后遍览经史之书,能精记强识,凡天⽂地理、
蓍龟占候、⾍篆奇字均⽆所不通。
梁朝⼤同四年(538年),封顾野王为太学博⼠。改任临贺王府记室参军。
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及琅邪王褒均为宾客,宣城王极爱他们的才能。顾野王⼜喜好丹青,擅长绘画,
宣城王在东府起斋,令顾野王画古代贤⼈,命王褒在画上写赞,当时⼈称之为⼆绝。
到侯景作乱,顾野王⽗丧,返回本郡,便招募乡⼈数百,随义军援助京城(武帝太清三年⼆⽉⼰丑初
三,549年3⽉17⽇)。顾野王体质瘦弱,⾝⾼仅六尺,加上居丧过度,⼈瘦⽽⾐服过分宽⼤,到持⼽披甲,慨
⾔君⾂之义,逆顺之理,辞严⽓正,旁观者⽆不为之称赞。
京城陷落,顾野王逃往会稽,不久前往东阳,与刘归义联合据城⽽抗拒贼军。侯景被平定,太尉王僧辩深为
嘉赏,派他监海盐县。
⾼祖做宰相时,顾野王为⾦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接着转府谘议参军。
天嘉元年(560年),诏令顾野王补撰史学⼠,不久加招远将军。
光⼤元年(567年),顾野王封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太建⼆年(570年),顾野王改任国⼦博⼠。后主在东宫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照旧。
太建六年(574年),封顾野王为太⼦率更令,接着领⼤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当时
宫中僚属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都以才学显著,被论者所推重。改任黄门侍郎,光禄
卿,知五礼事,其余官职照旧。
太建⼗三年(581年),顾野王去世,时年六⼗三岁。韶令追赠为秘书监。⾄德⼆年,⼜追赠右卫将军。
顾野王少年时以专⼼好学品性卓绝闻名,待⼈接物从⽆辞⾊失当之处,看他的容貌,似乎不⼤善⾔辞,到他
励精⼒⾏时,⼈们都不如他。他的三弟顾充国早亡,顾野王抚养年幼的孤⼉,恩义极厚。他所撰写的著作《⽟
篇》三⼗卷,《舆地志》三⼗卷,《符瑞圃》⼗卷,《顾⽒谱传》⼗卷,《分野枢要》⼀卷,《续洞冥纪》⼀
卷,《⽞象表》⼀卷,都刊⾏于世。⼜撰写《通史要略》⼀百卷,《国史纪传》⼆百卷,没能完成便死了。有
⽂集⼆⼗卷。)
《陈书卷⼗九•列传第⼗三》:“马枢,字要理,扶风郿⼈也。祖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军。
枢数岁⽽⽗母俱丧,为其姑所养。六岁,能诵《孝经》、《论语》、《⽼⼦》。及长,博极经
史,尤善佛经及《周易》、《⽼⼦》义。
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纶时⾃讲《⼤品经》,令枢讲《维摩》、《⽼
⼦》、《周易》,同⽇发题,道俗听者⼆千⼈。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与马学⼠论义,必使屈
伏,不得空⽴主客。”于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枢乃依次剖判,开其宗旨,然后枝分流别,转变⽆
穷,论者拱默听受⽽已。纶甚嘉之,将引荐于朝廷。
寻遇侯景之乱,纶举兵援台,乃留书⼆万卷以付枢。枢肆志寻览,殆将周遍,乃喟然叹⽈:“吾
闻贵爵位者以巢、由为桎梏,爱⼭林者以伊、吕为管库,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玩清虚则糠秕席上
之说,稽之笃论,亦各从其好也。然⽀⽗有让王之介,严⼦有傲帝之规,千载美谈,所不废也。⽐求
志之⼠,望途⽽息。岂天之不惠⾼尚,何⼭林之⽆闻甚乎?”乃隐于茅⼭,有终焉之志。
天嘉元年,⽂帝征为度⽀尚书,辞不应命。时枢亲故并居京⼝,每秋冬之际,时往游焉。
及鄱阳王为南徐州刺史,钦其⾼尚,鄙不能致,乃卑辞厚意,令使者邀之,前后数反,枢固辞以
疾。门⼈或进⽈:“鄱阳王待以师友,⾮关爵位,市朝之间,何妨静默。”枢不得已,乃⾏。王别筑室
以处之,枢恶其崇丽,乃于⽵林间⾃营茅茨⽽居焉。每王公馈饷,辞不获已者,率⼗分受⼀。
枢少属乱离,每所居之处,盗贼不⼊,依托者常数百家。⽬精洞黄,能视暗中物。常有⽩燕⼀
双,巢其庭树,驯狎纮庑,时集⼏案,春来秋去,⼏三⼗年。
太建⼗三年,卒,时年六⼗。撰《道觉论》⼆⼗卷⾏于世。”
(马枢(《南史卷七⼗五•列传第六⼗五•隐逸上》),字要理,扶风郿⼈。祖⽗马灵庆,齐竟陵王录事参
军。
马枢马枢才⼏岁时⽗母亲都去世了,为他的姑姑所收养。六岁时,能朗读《孝经》、《论语》、《⽼⼦》。
到成年后,⼴泛地涉猎经书史籍,特别擅长佛经和《周易》、《⽼于》的意义。
梁朝邵陵王萧纶做南徐州刺史时(武帝中⼤同元年⼋⽉丁丑初七,546年9⽉27⽇),素闻其名,任⽤马枢
为学⼠。萧纶当时⾃⼰讲解《⼈品经》,命令马枢讲解《维摩》、《⽼⼦》、《周易》,同⼀天发出题⽬,道
俗各界来听的有⼆千⼈。邵陵王想彻底了解马枢学识的优劣,便对众⼈说:“和马学⼠讨论经义,必须使他理屈
⽽受制,不得空⽴主客的名义。”于是数家学者各⾃起来提出问题,马枢便依次分析评判,揭⽰他的宗旨,然后
区分流派,转折变化⽆穷,论辩的⼈拱⼿静默聆听接受⽽已。萧纶⾮常赏识他,将要引领推荐给朝廷。
接着遭遇侯景的叛乱,萧纶起兵援救台城,便留下书籍⼆万卷交付给马枢。马枢纵情阅览,⼏乎要读遍,于
是感叹地说:“我听说尊崇爵位的⼈以巢⽗、许由的⽣活⽅式为桎梏,爱好⼭林隐逸的⼈认为伊尹、吕尚只不过
是掌管库藏的⼩官,看重名实的⼈则把⽼⼦的⾔论视作草芥,喜好清净虚⽆的⼈则把儒学的⾔论视作糠秕,考
察这些都是确当的评论,亦只是各⼈遵从⾃⼰的爱好呀。然⽽⽀⽗有辞让王位的耿直,严⼦有⾼傲地对待帝王
的准则,千载美谈,是不会磨灭的呀。⽐较追求⾃⼰志向的⼈,不禁望着⼈⽣的道路⽽叹息。哪⾥是上天不赐
予⼈⾼尚情操,什么⼭林隐⼠不是听说过很多吗?”于是隐居于茅⼭,有终此⼀⽣的志向。
天嘉元年(560年),⽂帝征召马枢为度⽀尚书,他推辞不肯应命。当时马枢的亲友都居住在京城,每逢秋
冬之际,时常前往游玩。
到鄱阳王陈伯⼭任南徐州刺史时(⽂帝天嘉六年⼗⼆⽉戊午初⼗,566年1⽉16⽇),敬重他的⾼尚,惭愧
不能将他罗致,于是⽤谦卑的⾔词诚恳的意思,命令使者去邀请他,前后⼏次往返,马枢坚持以⽣病为由推
辞。弟⼦中有⼈进⾔说:“鄱阳王以师友的情谊相待,与爵位⽆关,名利争逐的场所中,哪能妨碍清静。”马枢不
得已,就前往了。鄱阳王另外建筑房屋以安排他住。马枢讨厌这房⼦⾼⼤华丽,便于⽵林间⾃⼰建⼀所茅屋住
下。每次王公赠送财物,推辞不了不得已的情况下,⼤概⼗分中接受⼀分。
马枢少年就遭遇战乱流离的世道,他所居住的每个地⽅,盗贼都不进⼊,依托他的⼈常有⼏百家。马枢眼睛
深黄,能看见⿊暗中的东西。常有⽩燕⼀双,在他家庭院的树上筑巢,渐渐地习惯到廊屋的屋檐下,有时飞到
⼏案上,春来秋去,⼏乎有三⼗年。
太建⼗三年(581年),马枢去世,时年六⼗岁。撰写《道觉论》⼆⼗卷流⾏于世。)
《陈书卷廿九•列传第⼆⼗三》:“宗元饶,南郡江陵⼈也。少好学,以孝敬闻。仕梁世,解褐本
州主簿,迁征南府⾏参军,仍转外兵参军。及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
⾼祖受禅,除晋陵令。⼊为尚书功论郎。使齐还,为廷尉正。迁太仆卿,领本⾢⼤中正,中书通
事舍⼈。寻转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时⾼宗初即位,军国务⼴,事⽆巨细,⼀以咨
之,台省号为称职。
迁御史中丞,知五礼事。时合州刺史陈裦赃污狼藉,遣使就渚敛鱼,⼜于六郡乞⽶,百姓甚苦
之。元饶劾奏⽈:“⾂闻建旟求瘼,实寄廉平,褰帷恤隐,本资仁恕。如或贪污是肆,征赋⽆厌,天
⽹虽疏,兹焉弗漏。谨案钟陵县开国侯、合州刺史⾂褵,因藉多幸,预逢抽擢,爵由恩被,官以私
加,⽆德⽆功,坐⼫荣贵。谯、肥之地,久沦⾮所,皇威克复,物仰仁风。新邦⽤轻,弥俟宽惠,应
斯作牧,其寄尤重。爰降曲恩,祖⾏宣室,亲承规诲,事等⾔提。虽廉洁之怀,诚⽆素蓄,⽽禀兹严
训,可以厉精。遂乃擅⾏赋敛,专肆贪取,求粟不厌,愧王沉之出赈,征鱼⽆限,异⽺续之悬枯,置
以严科,实惟明宪。⾂等参议,请依旨免褵所应复除官,其应禁锢及后选左降本资,悉依免官之法。
”遂可其奏。
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泰,并骄蹇放横,元饶案奏之,皆见削黜。
元饶性公平,善持法,谙晓故事,明练治体,吏有犯法、政不便民及于名教不⾜者,随事纠正,
多所裨益。
迁贞威将军、南康内史,以秩⽶三千馀斛助民租课,存问⾼年,拯救乏绝,百姓甚赖焉。以课最
⼊朝,
诏加散骑常侍、荆、雍、湘、巴、武五州⼤中正。寻以本官重领尚书左丞。⼜为御史中丞。历左
民尚书、右卫将军、领前将军,迁吏部尚书。
太建⼗三年,卒,时年六⼗四。诏赠侍中、⾦紫光禄⼤夫,官给丧事。”
(宗元饶(《南史卷六⼗⼋•列传第五⼗⼋》),南郡江陵⼈。少年时好学,以孝敬长辈闻名。任官于梁代,
初任本州主簿,改任征南府⾏参军,⼜转任外兵参军。
到司徒王僧辩幕府初建,宗元饶与沛国刘师知同为主簿。
⾼祖陈霸先受禅(武帝永定元年⼗⽉⼄亥初⼗,557年11⽉16⽇),宗元饶任晋陵令。⼊为尚书功论郎。出
使齐回还,任廷尉正。改任太仆卿,领本⾢⼤中正,中书通事舍⼈。不久转廷尉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
左丞。此时⾼宗陈顼初就位,军事国事繁多,事⽆巨细,都要咨询他,台省认为他称职。
宗元饶改任御史中丞,知五礼事。此时合州刺史陈衰贪污名声恶劣,派⼈在河中⼩洲收鱼,⼜在六郡讨⽶,
百姓极为受苦。宗元饶弹劾上奏道:“⾂听闻,竖起绘有鸟的旗访求百姓病苦,实是寄于廉洁平等,撩帷帐安置
隐者,本以此体现仁爱宽恕。如果贪污放肆,征收赋税没有限度,天⽹虽疏,这⽅⾯也不能漏。钟陵县开国
侯、合州刺史陈衰,凭藉幸运,预先逢着提拔,爵位由皇恩赐与,官位⼜私下加给,⽆德⽆功,纯粹是不⼲事
⽽享受荣华富贵。谯、肥之地,长久沦陷,⾮我之所,皇威⽤武⼒收复,众⼈仰慕仁义之风。新邦⽤轻,更待
宽惠,应在此统治,对它的寄望尤其重。于是便降下恩惠,将祖宗之⾏宣教于室,亲⾃承受规矩教诲,凡事等
待⾔辞提醒。虽然平时确实没有内蓄廉洁之⼼,但禀承这些严训,可以励精图治。可是他却擅⾃征收赋敛,专
门肆意贪图掠取,求粟⽶不⽌,其⾏为同王沉出赈相⽐要惭愧,他征收鱼没有限制,与⽺续为官廉洁更不同,
必须置他以严律,才能使宪法严明。⾂等参议,请依照皇旨免去陈衰所应再任之官职,凡应禁锢及以后降职
等,都⼀律按照免官之法。”皇上允准元饶的上奏。
吴兴太守武陵王伯礼,豫章内史南康嗣王⽅泰,均骄横放肆,宗元饶⼀并上奏,他们都被削职罢官。
宗元饶性格公正平和,善于持法,熟悉过往之事,治事明练,官吏中有犯法、政事不便于民、以及于名教不
⾜的,他都会随事⽽纠正,于事多有裨益。
宗元饶改任贞威将军、南康内史,以俸禄三千余⽃⽶帮助百姓交赋税,慰问⽼年⼈,拯救缺⾷之⼈,百姓极
为信赖他。以考核成绩最佳⽽⼊朝,诏令加散骑常侍、荆雍湘巴武五州⼤中正。接着以本官重领尚书左丞。
⼜为御史中丞。历任左民尚书、右卫将军、领前将军,改任吏部尚书。
太建⼗三年(581年),宗元饶去世,其时六⼗四岁。韶赠侍中、⾦紫光禄⼤夫,官府供给丧事所需。)
《陈书卷廿⼀•列传第⼗五》:“引,字叔休。⽅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
性聪敏,博学,善属⽂。释褐著作佐郎,转西昌侯仪同府主簿。
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多往归之。引⽈:“诸王⼒争,祸患⽅始,今⽇逃难,未是
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以存家门⽿。”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奔岭
表。时始兴⼈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
頠后迁为⼴州,病死,⼦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
京都⼠⼈岑之敬、公孙挺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管幼安、袁曜卿亦但安坐⽿。君⼦
正⾝以明道,直⼰以⾏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
陈始末,帝甚悦,即⽇拜⾦部侍郎。
引善⾪书,为当时所重。⾼宗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引谢
⽈:“此乃陛下假其⽻⽑⽿。”⼜谓引⽈:“我每有所忿,见卿辄意解,何也?”引⽈:“此⾃陛下不迁
怒,⾂何预此恩。”
太建七年,加戎昭将军。
九年,除中卫始兴王咨议参军,兼⾦部侍郎。
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所造请,⾼宗每欲迁⽤,辄为⽤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
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弩槊箭等事。引在职⼀年,⽽器械充牣。频加中书侍郎、贞威
将军、黄门郎。
⼗⼆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谢燮等,帝并不⽤,乃中诏⽤引。
时⼴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兵甲精练,每年深⼊俚洞,⼜数有战功,朝野颇⽣异议。⾼宗
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外托收督赕物。既⾄番禺,靖
即悟旨,尽遣⼉弟下都为质。还⾄赣⽔,⽽⾼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以疾去官。
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建康令。
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等多所请属,引⼀皆不许。引族⼦密时为黄门郎,谏引
⽈:“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为⾝计。”引⽈:“吾之⽴⾝,⾃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
改⾏。就令不平,不过解职⽿。”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
(萧引(《南史卷⼗⼋•列传第⼋》),字叔休。为⼈端⼲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
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章。脱去平民布⾐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转任西昌
侯仪同府主簿。
侯景叛乱时,梁元帝萧绎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多前往归附他(武帝普通七年⼗⽉⾟未初
五,526年10⽉26⽇)。萧引说:“诸王尽⼒争夺,祸患刚开始,今⽇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
⼈做过始兴郡的地⽅长官,留下的慈惠及于后世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
宗族亲属等⼀百余⼈逃往岭表。当时始兴⼈欧阳頠任衡州刺史(敬帝太平元年⼗⼆⽉壬申初
⼆,557年1⽉17⽇),萧引前往依附。
欧阳頠后来调任⼴州刺史,病死,欧阳頠的⼉⼦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帝天嘉四年九⽉壬戌初
⼀,563年10⽉3⽇)。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因⽽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
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岑之敬、公孙挺等⼀起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以往历
史上的管幼安、袁曜卿遇到变故时,也都是静坐待变(管宁,幼安,依公孙度,度安其贤;魏⽂帝初,卒还乡
⾥。袁渙字曜卿,为吕布所拘⽽不为布所胁;布败,归魏武)。君⼦修⾝以申明道理,使⾃⼰正直以显操⾏和
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宣帝太建⼆年⼆⽉癸未廿九,570年3⽉21⽇),萧引
才往北回来。⾼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宗⼗分喜悦,即⽇任命萧引为⾦
部侍郎。
萧引擅长⾪书,为当时的⼈所推重。⾼宗曾披板他所奏之事,指着萧引的署名说:“这字笔势翩翩,像鸟要
飞起来。”萧引道谢说:“这是陛下借给它⽻⽑哩。”⾼宗⼜对萧引说:“我常有⽓忿,看见你那种⼼情便会解释消
除,为什么呢?”萧引说:“这⾃是陛下不迁怒于他⼈,⾂哪⾥和这恩惠有关系。”
太建七年(575年),萧引加官戎昭将军。
太建九年(577年),任命萧引为中卫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任⾦部侍郎。
萧引性格坦率耿直,不媚事权贵,皇帝⾝边的近⾂,不曾去拜访,⾼宗常要提拔任⽤他,总被当权的⼈阻
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宣帝太建⼗年(578年)三⽉),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任⽤萧引为库部侍
郎,掌管制造⼸弩稍箭等事。萧引在职⼀年,⽽器械充⾜。多次加官为中书侍郎、贞威将军、黄门郎。
太建⼗⼆年(580年),吏部侍郎⼀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谢燮等⼈,⾼宗都不⽤,⽽是亲⾃下
诏令任⽤萧引。
当时⼴州刺史马靖在岭表⾮常得⼈⼼(⼴州,治番禺),⽽且军队精强⼲练,每年深⼊俚洞,⼜有⼏次战
功,朝廷和民间产⽣了许多异议。⾼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
他送⼈质。萧引奉密旨南⾏,对外托辞是监督接受南⽅少数民族为赎罪缴纳的财物(蛮、蜑所货物⽈赕。⼀
⽈:夷⼈以财赎罪⽈赕)。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宗旨意,遣送全部⼉⼦和弟弟去都城做⼈质(宣帝太建
⼗三年(581年)⼗⼆⽉)。
返回⾄濑⽔时,⾼宗陈顼崩,后主陈叔宝登位(宣帝太建⼗四年正⽉丁巳⼗三,582年2⽉20⽇),改任萧引
为中庶⼦,因为有病离开官职。
第⼆年(583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起⽤萧引为贞威将军、建康县令。
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等⼈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弟萧
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也应该稍微为⾃⾝着想。”萧引说:“我⽴
⾝处世,⾃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
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岁。)
南朝前期,佛教思想界⼏乎是《成实论》的⼀统天下,三论宗以传播、信奉⼤乘空宗创始⼈龙树、提婆的
《中论》、《百论》、《⼗⼆门论》所代表的⼤乘空宗思想⽽得名,⾃然以龙树、提婆为其初祖。以下还有鸠
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到中国传播⼤乘空宗之学的西域名僧。僧肇是罗什的学⽣,以协助罗什译经,著《肇
论》阐述空宗思想⽽著名。在南朝前期寂⽽⽆闻。但⾄南朝后期,却有来⾃北⽅的僧⼈僧朗,来⾄⾦陵(今南
京)摄⼭,弘阐三论,其后僧朗的弟⼦僧诠继续传播师说,僧诠的弟⼦法朗则把三论之学由⼭中推⼴到京城,与
《成实论》学者开展了剧烈的⽃争,在南朝⼴⼤区域复兴了沉寂已久的三论思想。
僧朗、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后⼈谈到隋唐时期创⽴的三论
宗,溯其渊源,不能不论及僧朗以降的摄⼭诸僧,尤其是对复兴三论起到决定性作⽤的法朗。
法朗,徐州沛郡沛(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祖上以来历任⾼官,是有名的世家⼤族,号称“家雄六郡,⽓
盖三边”。
法朗幼年秉承家族传统,性格豪放,习武从军。21岁时,忽然觉悟到“兵⽈凶器,⾝⽈苦因”,便⽴下出家脱
离苦海之念。翌年于青州(治所在今⼭东益都县)出家,旋游学南朝京城建康,先后从名师学习禅法、律学、
《成实论》、《毗昙》,都有成就,在京城⼩有名声。后来到摄⼭从僧诠法师学《⼤智度论》、《中论》、
《百论》、《⼗⼆门论》,以及《华严经》、《⼤品般若经》等经。顿感以前所学都不过是佛学的枝叶,⼤乘
空宗才是佛门正宗。他对空宗体系的诸经论⼴泛研读,探讨幽微,迅速掌握了师说,⽽⼜多所发挥。与同学智
辩、慧勇、慧布同为僧诠⾼⾜,时称“四友”。四⼈⼜各有特点,智辩悟解最敏速,称为“领悟辩”;慧勇⽂章最华
美,称为“⽂章勇”;慧布领会⽼师意旨最深,称为“得意布”,⽽法朗称为“伏虎朗”,乃指他⽓魄最⼤,连猛虎都
能摄伏。陈永定⼆年(558年)⼗⼀⽉,法朗奉陈武帝诏敕⼊居京城兴皇寺。此时法朗已经52岁,思想成熟,学
业成就,正是⼤有作为之时。⽽陈代帝王⼜特别爱好三论之学,尽⼒为三论学的复兴铺平道路。法朗抓住这⼀
⼤好时机,以⼤⽆畏的⽓概向主宰南朝佛学论坛近百年的《成实论》宣战。他每次登上⾼⾼的法座宣讲,除了
阐述三论的义旨外,总要直⾔指摘三论体系之外诸学的瑕疵,所谓“斥外道、批《毗昙》、排《成实》”,⽽锋芒
所向主要是针对《成实论》。
法朗的直⾔⽆忌,引起了成实师们的反攻。这些成实师多是佛门⽼宿,久居⾼位,势⼒很⼤。法朗⾃信学理
优越,⼜有皇室的⽀持,所以⾯对成实师们的责难,毫不⽓馁退缩。他每登⾼座,常⾃称“不畏烦恼,唯畏于
我”,意思说只要⾃⼰⽴论正确,⽴场坚定,任何强⼤的敌⼈他都不怕。他在兴皇寺轮番讲说《华严经》、《⼤
品般若经》、四论(三论外加《⼤智度论》),“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摘义理,徵发词致”,加以词
语明⽩晓畅,态度坚定从容,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据说他讲论时听众来⾃四⾯⼋⽅,常常超过千⼈,
讲堂容纳不下,⼤家只好屈缩着腿脚,挤在⼀起克服困难;天热⼈多,听众们挥汗成⾬。⽽法朗本⼈也讲得汗
流浃背,以致准备了千领袈裟,每⼀上座,就得换⼀件袈裟。由此可以想见法朗讲座的盛况。
经过法朗的努⼒,三论的影响在京城⼀带获得⼤发展。有⼈看到法朗势不可当,作了⼀篇《⽆诤论》,通过
表彰守静缄默、与世⽆争的摄⼭僧朗,曲折地攻击“恣⾔罪状、历毁诸师”的法朗。法朗的弟⼦很多,很快就识破
了论敌这种迂回攻击的策略。有⼀位在俗弟⼦傅縡,时任陈朝撰史学⼠,乃出⾯作《明道论》回击《⽆诤
论》,其中说到当时建康城中学派⽃争的形势⽈:“今之敷畅,地势不然。处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内,呼吸顾望
之客,唇吻纵横之⼠,奋锋颖,励⽻翼,明⽬张胆,拔坚执锐,骋异家,衔别解,窥伺间隙,邀冀长短。与相
酬对,觕其轻重,岂得默默⽆⾔,唯唯听命?必须犄摭同异,发擿玭瑕,忘⾝弘道,忤俗⽽通教。”于此⼜可看
出当时⽃争形势的紧张、尖锐,以及法朗为了弘扬所学⽽不计个⼈得失的精神。
法朗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京城中以兴皇寺为⼤本营,为传播三论思想奋⽃了25年,宣讲三论及《⼤智度
论》、《华严经》、《⼤品般若经》各20余遍,于陈太建⼗三年(581年,此年即隋开皇元年)卒于寺房,享
年75岁。
法朗的弟⼦很多,他们来⾃四⾯⼋⽅,以后⼜散往四⾯⼋⽅,把三论的学说带到了四⾯⼋⽅。其中最杰出的
是吉藏,从法朗受业之后,弘化于南北各地,声振⼀时。后来于唐朝建⽴后⼊居长安延兴寺,⼴收徒众,著述
丰富,最终建⽴了三论宗,实现了法朗不但要使⼤乘经论宏通于南朝全境,还要弘通于燕、赵、齐、秦即北⽅
⼴⼤地区的遗愿。
《神僧传》卷第⼀
释康法朗。学于中⼭。永嘉中与⼀⽐丘西⼊天竺⾏过流沙。千有余⾥。见道边败坏佛图。⽆复堂殿蓬蒿满
⽬。法朗等下路瞻礼。见有⼆僧各居其傍。⼀⼈读经。⼀⼈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怆然兴
念。为煮糜粥扫除浣濯。⾄六⽇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移旦。⾄明晨往
视之。容⾊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以试⼈也。病者⽈。隔房⽐丘是我和
尚。久得道慧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慈爱⼼。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诸君诚契并⾄同当⼊
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留之。法朗后还⼭中为⼤法师。道
俗宗之。
《冥祥记法朗》:
晋沙门康法朗学于中⼭。永嘉中,与⼀⽐丘西⼊天竺。⾏过流沙千有余⾥,见道边败坏佛图,⽆复堂殿,蓬
蒿没⼈。法朗等下拜瞻礼,见有⼆僧,各居其旁。⼀⼈读经,⼀⼈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
等恻然兴念,留为煮粥,扫除浣濯。⾄六⽇,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
起,⾄明晨往视之,容⾊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以试⼈也。病者
⽈:“隔房⽐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惠,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慈爱⼼,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
⽈:“诸(诸原作请,据陈校本改)君诚契并⾄,同当⼊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
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留之。法朗后还⼭中,为⼤法师,道俗宗之。
(晋代有个佛教僧侣康法朗,修学佛道于中⼭。永嘉年间,与⼀个出家的僧⼈⼀起西游去印度,通过⼤沙漠
后⼜⾛了⼀千余⾥,见道旁有⼀座破败的寺庙,殿堂已经没有了,杂草有⼀⼈⾼。法朗等⼈⾛下路来前去拜
谒,见有两个僧⼈分别坐在⼀旁,⼀⼈正在读经书,⼀⼈患了痢疾,满屋⼦都是粪便,那个读经书的⼈都不闻
不问。法朗等⼈出于怜悯之⼼,留下来为那个病⼈煮粥吃,并为他打扫洗涮。到第六天,病⼈有些困乏,痢泻
不⽌,法朗等⼈⼀块⼉收拾料理。这天夜晚,法朗等⼈都说病⼈恐怕好不了了,第⼆天早上去看他,只见他容
光焕发,病状全没了,但是屋⾥的粪便全变成了⾹花。法朗等⼈这才省悟,此⼈明明是个得道之⼠,原来那副
样⼦是⽤来试验他们的。病⼈说:“隔壁房⾥那个僧⼈,是我师⽗。他已久得道惠,你们可去见礼。”法朗等⼈原
先嫌恶那⼈读经的僧⼈毫⽆慈爱之⼼,听了这番话后,便向他赔礼道歉。读经和尚说:“诸位信守契约同时来到
这⾥,都应当得道。但法朗平⽇学业尚成,今⽣不能如愿了。”对法朗的那个同伴说:“你的佛⼼植根很深,现世
即可如愿。”于是把他留了下来。法朗后来返回⼭中,是⼀位⼤法师,许多佛教徒,⽆论是出家的还是从俗的,
都尊他为宗师。)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2:2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