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纪闲》阅读答案及简析
【阅读理解题目】:
纪闲
文天祥
九十春光好,周流人鬼关。
人情轻似土,世路险于山。
俯仰经行处,死生谈笑间。
近时最难得,旬日海陵闲。
[注]①诗人于德祐二年正月二十日出使元营被拘留,至写作时正好九十天左
右。②周流:转来转去。③“人情”句:指苗再成将诗人骗到真州城,使其再度
飘零于生死路上。④“世路”句:指李庭芝有杀害诗人的企图。
(1)颈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你从这首诗中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诗人行经各处,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随机应变,使自己得以保全。颈联塑造
了诗人意志坚定、随机应变、大无畏的形象。
(2)示例:①经历了人生坎坷,更能体会到生命可贵。②要珍惜、享受眼前时
光。③面对艰难的生活,我们只有变得更坚强,才能生存下来。(于诗文有据,言之
成理即可)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
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
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
《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简析
此诗体现了文天祥的整体人格精神面貌,气节高雅,笑看人生,对人生的思考,
不畏生死,对生命的赞叹.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
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
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
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6分)
3、首联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4、“孙楚、屈平”的典故在这里有何用意?
5、诗的最后两句关于“龙泉剑”的典故,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愿?
6、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
要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
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
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
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
(2)参考答案: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
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
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
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每点2分)
3、孤零寂寞;
4、所用典故既暗点友人的贬谪,又以两人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
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5、喻友人怀才不遇,龙泉剑终有被有识之士发现、重现光明之时,那么友
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抚慰、期望。
6、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
(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1分)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
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
分)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
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1分)“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
果。[4分。]
【赏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
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
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
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
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
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
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
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
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
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
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
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
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
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
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
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
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
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
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
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
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
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
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
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
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
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
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
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
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
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
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
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
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李清照《好事近·悼春》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注
缸(gāng):灯。一作“红”。暗明灭:指灯光忽明忽暗,一闪一闪。
幽怨:潜藏在心里的怨恨。
鴂(jué):即鹈鴂。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伯劳。
8.“帘外拥红堆雪”中的“拥”和“堆”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9.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拥红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拥,簇拥;红、雪,指代各种颜色的花。
风吹的效果
简析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词的上片写大风过后落花满地,点明了是“花
事”将了的伤春时节。下片写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时光已成过去,青灯幽梦,催
春之鸟一声啼鸣,由景伤情更让人感伤。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通过室
内外景物的刻画,把作者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感情深沉凝重。
鹧鸪天(辛弃疾)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阅读答案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_________________。
答: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答:破、鸣、点。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全词赏析及翻译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
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
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
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赵树吉《兀坐》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
①兀坐:独自端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禪。”
②升斗:比喻微薄的薪俸。《汉书·梅福传》:“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
帛。”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参考答案】:
(l)(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
慨叹白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每点1分,意思近即可)
(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
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赵树吉(1827——1880),字源清,一作元卿。四川宜宾人。清道光庚戌进
士,选翰林,授编修,旋改监察御史。
点评:
尾联人月相形,弥觉孤独。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对比
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
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
的感情色彩。
阅读答案: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
脱”“伤感”亦可)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杂诗(其二)》阅读答案对比
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梅花着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
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任答出“归心似箭”“归隐田园”一种
情感,都可给1分)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
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
隐逸。(结合原诗分析得当1分)后者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
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结合原诗分析
得当1分)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
引起对故乡的思念。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注:一条1分,
共2分。不同:①前篇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者重在叙事,事中蕴
情。②前者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的表达情感。后者用叙家常
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两条任答出其中一条均可得2分,学
生将以上两条整合答出,成理亦可得2分)
纳兰性德《采桑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
注释: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著名词人。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
作于其妻亡故后。②“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
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梦也何曾到谢桥”语中含有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此句
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瘦”字,拟人,形象生动,表现了灯花从亮到灭的过程;既是灯花瘦,
也暗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碎形瘦的情状。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
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
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附加注释
1)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
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乐府,
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
乐府。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3)萦怀抱:萦绕在心。
(4)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
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晏几道《鹧鸪
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
乐也完全幻灭了。[2-3]
译文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
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
也没有到过谢桥。
【赏析】: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是由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描写爱情的
词。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及内心缱绻深情与忧愁。被誉为“时
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
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
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
已?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
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
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
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
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
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下阕紧
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
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
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容若此处更翻小
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
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
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风也萧萧,雨
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灯光
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上巳将过金陵
龚鼎孳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注]龚鼎孳,明末清初文学家,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
此诗作于明亡后。
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
要情感。(4分)
2.诗歌的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末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
要情感。上巳那天过金陵,和兰亭雅集是同一天,自然而然想到兰亭旧事,但诗
人谈到自己的感慨不仅仅有《兰亭集序》中的悲喜生死的慨叹。(1)更有对故国
的怀念和无奈;(2)面对饱经兴亡沧桑的金陵,亡国的凄凉之感充塞诗人心中;
(3)末句的“流水青山送六朝”,则情感尤其复杂:(3)一方面有世事沧桑的感
伤,(4)同时又有着一种自我解脱和对放浪形骸旷达情怀的向往。(以上4点,
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仅答出画双波浪线部
分给1分。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
2.(1)一个“送”字,把“流水青山人”格化,好像流水青山也有了人的
情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更易于表现诗人的情感。(2)借景抒情,用流水青山之
既清新又厚重的意境充分表达诗人无尽的情思;(3)暗含对比,用流水青山的永
恒与人事朝代的变迁做比,引出诗人感慨,引发读者的深思。(以上三点,答出
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全答给4分。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
酌情给分)
注释
①上巳: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魏晋后为三月初三)为“上巳”。
旧俗此日在水边洗涤污垢,祭祀祖先,称“修禊”。
②玉树:六朝时陈后主建都金陵,沉迷声色,不理政事,曾作《玉树后庭花》
这首舞曲,时人以为亡国之音。
③空江铁锁:晋武帝命王浚伐吴,吴以铁链锁江截之。王浚作大筏,用火炬
烧毁铁锁,战船直抵石头城下,吴主孙皓降,吴亡。
④兰亭:在今浙江绍兴。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41人于三
日在此集会“修禊”。
⑤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1]
【赏析】: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由广东北返于上巳日将要经过金陵时的感怀。前两句写金
陵史迹。阳春三月赏春的日子,靠着栏杆,沐浴着骀荡东风,观赏明媚春色,本
该何等欢快!可是,诗人却依稀听到《玉树后庭花》的曲调余音袅袅。“万户千
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于是不禁联想起陈后主迷于声
色,终至亡国的故事。诗人凝望空阔浩渺的长江,又不禁想起当年晋武帝命王浚
伐吴,“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史实。
于今,当年的拦江铁锁却如郊野荒烟般消散了。这两句诗正面对仗,写景与用典
水乳交融,首句暗示南明福王朱由崧荒淫误国,次句指清兵渡江、福王被俘、南
明覆亡的结局则更明显,同时还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伤感情绪融汇其中。第三句
宕开一笔,写的不是金陵旧事,但与前两句也有内在气脉相通。353年(东晋永
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在与友人聚会时乘兴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此刻,诗人想起序文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
的慨叹,更是感慨无限,倍添兴亡之感了。在这句诗垫衬蓄势的基础上,末句又
回到金陵旧事上,并将全诗推向了高潮。“江山依旧,人事全非。”金陵一带亘古
长存的流水青山,送走了孙吴往后的六个朝代,不也同样送走了曾建都金陵的朱
明王朝么?往事如今成追忆,但毕竟一去不复返了。被迫屈节仕清的诗人通过这
首诗婉曲地表达了对故国无可奈何的痛惜怀念之情,也显示出他的诗歌典雅婉丽
的风格。
作者简介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代进士,曾任兵科
给事中。清军入关,龚鼎孳再仕于清朝。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其在文
学上颇有造诣,明末清初诗人,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著有
《定山堂集》等。
《戏巫》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戏巫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
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
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
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1、用“/”正确标出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号求救于人甚哀。
2、译出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去各里所。
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
3、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
人?
【参考答案】:
1、号求救于人/甚哀
2、①相互间隔一里左右②头胀痛得厉害,走路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
3、越巫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强作镇静,再就是心慌意乱,最后是丧魂落魄
(或六神无主)。
越巫是一个既无真才实学,又胆小如鼠的江湖骗子。
祁寯藻《潜山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潜山道中①
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
寿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1.“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
描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
“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小桥流水人
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
答出第一层给3分;答出第二层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6分)一二句写山、树、水与人家,皆静态之物,它们共同构成春到山
溪人家春意融融的画面。三四句写百鸟频频飞落,在青、绿之中涂抹上一片片流
动的白色,充满生命的意趣,表现出动态的美。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
合,组成了一幅山溪人家春景图。
三层意思,每层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潜山道中
“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
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水外人家绿几重突
出透过缝隙突然发现美景的惊喜,是静态美,重点落在绿几重,碧水人家绿意浓
浓;诗人见到格外欣喜之情。
看到马致远这首《秋思》,就要调动平时知识积淀,明白马致远小令传达的
思想是思家思亲之情。马致远《秋思》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
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中,小桥流水人家,写了三种景
象,动静结合,有一种和谐恬静的整体美。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
①梦得:刘禹锡的字。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
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
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
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
(1)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从全诗看,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1)①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将军庙沦为“遗墟”,残破不堪,庙
前荒草遍地的衰飒景象,寄寓自己前途渺茫的感叹,暗含身世之慨。②借古讽今,
借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统军南征威风八面而今庙毁草长一片荒凉,讽当朝国运衰微,
寄《黍离》之悲。
(2)①命运坎坷、前途渺茫的悲痛与茫然。②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与
忧郁。③生离死别、无缘再见的伤感与失落。
【问题】
(1)颈联中的“慵疏”一词有哪几层含义?请作简要说明。
(2)从全诗看,诗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1)表面上是说自己懒散粗疏,实际上暗指自己为人耿介。愤激之语中表明
了自己宁受“物议(非议)”也决不屈心易志的人生态度。
(2)①命运坎坷、前途渺茫的悲痛与茫然。②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与
忧郁。③生离死别、无缘再见的伤感与失落。
简析
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颔联以伏波将军马
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颈联正话反说,
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
的感情推向高潮。
《得乐天书》《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2]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1]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唐宪宗元
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八月白居易贬江州司马。[2]省,记得。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近代体诗中的。两首诗都表现出元稹与白
居易之间深厚的友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加以赏析。(5分)
2.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七言绝句,1分,
第一首可以扣住“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赏析,第二首可以扣住“远信入门
先有泪”和“寻常不省曾如此”赏析,每首诗的分析各1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答案】:示例:1.第一首“惊”“写出了诗人当时震惊的感情,“惊坐
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
人友谊之深。(意对即可)2.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写自己收到白乐天的江州来信,
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
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
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意对即可)
2.同: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两人的友情之深。
异:第一首既有生活细节,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第二首,除了诗
人自己的生活细节,重点写到了妻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接到信之后的异
常表现,表达深厚友情。每个方面各2分,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由元稹所作的七言绝句诗。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
白居易遭贬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元稹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旧历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
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
把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
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乡独处,意绪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
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
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酬来往。序文最后说:“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
知状。”所谓“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状。这段话,对
读者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
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
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
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
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
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
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
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
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
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1:3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