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选择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将序号填在括号内。(A
A.大毡(zhān)子婆娑(suō)主宰(zǎi)虬(qiú)枝
B.无边无垠(yì)开垦(kěn)潜(qián)滋暗长泛(fàn)出
C.旁逸(yí)斜出参(cān)天楠(nái)木恹(yān)恹
D.外壳(qiào)锤(chuí)练倦怠(dàn)坦荡如底(dǐ)
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C)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D)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
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条大毡
子。(A)
3.《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
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本
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线索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文题中“礼赞”的含义是
崇敬的赞美。
4.文章的题目叫《白杨礼赞》但文章一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的外观、精
神,而是写黄土高原的风貌,请你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
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
铺垫。
5.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
毡子。
答:“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且准
确。(2)我那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
答:“惊奇”写出了“我”对眼前“单调”的草原上突然出现几株白杨树的惊喜
之情。
6.请将“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这个反问句变成肯定句,而不改变原意。
答:你应该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就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7.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
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
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8.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答: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
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
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
的作用。
9.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答: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
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
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二、理解感悟
(一)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
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
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
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
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第五段总写白杨树主要特征的中心句是: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它与后面四句的关系是总分,其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2.第五段从哪几方面依次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美?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
征是什么?
答:干、枝、叶、皮。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
挠。3.用“||”把第五段分成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①||②③④⑤||⑥⑦。。。。。。。笔直的枝。||。。。。。。泛出淡青色。||。。。。。。。
西北风。第一层:总说白杨树的特点。第二层:分说白杨树干、枝、叶、皮的
特点。第三层: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力争上游”一般用于写人,文中却用于写树,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拟人手法,使读者产生联想,由树联想到人。
5.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象征了什么?
答: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象征了北方人民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
6.请在第五段中选出能体现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答: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7.第五段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是(B)
A.记叙、描写、议论B.描写、议论、抒情
C.记叙、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抒情
8.从表达方式上看,可把第五段分为两层,划分并归纳层意。
答:第一层(1-5)句,赞美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表达方式是描写;第二层(6-7)
句,揭示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表达方式是议论。
9.文中“力争上游”和“倔强挺立”两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10.第五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力争上游、不折不挠。
11.第五段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
12.从表达方式看,第五段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第
五段体现树的精神。
13.“它的皮先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一句中“泛”字用得
好不好?试做分析。
答: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14.“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拟人。把白杨树的外形描写得更加形象,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15.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
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极普通”矛盾吗?说说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极普通”是指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不平凡”是指白
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16.选文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答:外形、色彩、风格。
17.选文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作用是什么?
答:干、枝、叶、皮。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紧扣
“力争上游”,为写白杨树的精神美作铺垫。
18.这两段文字都是赞美白杨树的,为什么开始指代用“那”,后边两处用“这”?
答:“那”是远指,与上文“远上”相呼应;下文在对白杨树进行正面描写之后,
使人对白杨树有了认识和了解,距离接近了,抒发主观的赞美之情,所以用“这”。
19.“一律”的含义是步调一致;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绝不。
20.最能表达第五段文字的意思的一个词语是力争上游。本段的描写顺序是:从
外表到本质。
21.“丈把”在文中有个同义词是丈许,这两个词含义相同,但语言色彩不同,
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
22.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句中的
“虽”“却”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原句将环境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对照,更能突出白杨
树坚强不屈的精神。去掉“虽”“却”两字后则减弱了这种效果。
(二)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
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
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
风吹送,()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
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
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
驶。⑤这时你()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
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
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
有一点儿吧?
1.第二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茅盾。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
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答:①②③④||⑤⑥。
2.第二段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①句。
3.第二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答: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了白杨树。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礼
赞》,你认为《白杨礼赞》是油画。
5.《白杨礼赞》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崇敬的赞美。文中的白杨树象征:
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
精神与意志。
6.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平坦(空旷、辽阔、平坦)。
7.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
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8.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答: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9.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答: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
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
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
10.第二段第①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了高原的哪
些特点?
答:比喻;突出了高原平坦,辽阔,色彩鲜明的特点。
11.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选文的括号内。(A)
A.扑翻涌B.映滚升C.扑滚涌D.扑翻升
12.第二段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黄绿错综,描写范围的词语是无边无垠,
描写地势的词语是坦荡如砥。
13.文中用“黄绿错综”写出高原的色,用“无边无垠”写出高原的大,用“坦
荡如砥”写出高原的平,还用远山的连峰就在你的脚下写出高原的高。
14.用“||”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本段每一层次的层意。
答: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行驶所见到的景象。
第二层:写在高原上行驶涌起的感想。
15.对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二段文字明写高原的平坦与辽阔,暗写陕甘宁边区的自然风貌,抒发了作
者热爱自然,热爱抗日根据地的强烈感情。
B.本段文字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了它傲然挺立的高大
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描写了高原的平坦与辽阔,表现出陕甘宁边区自然风光的壮美,为全文情感
的抒发作了渲染和铺垫。
D.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壮阔的背景衬托它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暗写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了铺垫。
16.“黄与绿主宰着”中的“黄”指黄土高原,“绿”指田野麦浪。
17.“你会忘记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的原因是高原既广阔又平坦。整段文字写
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作陪衬。
18.作者写高原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答:(1)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的不平凡;(2)暗写陕北宁边区这个抗
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19.“并肩”前应填宛若,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好像和宛如。
20.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答:⋯⋯行驶/这时⋯⋯;一层:描述黄土高原的景色。二层:写高原给人的感
觉。
21.“扑”与哪一个词呼应?体会其表达作用。
答:与“奔驰’呼应;形象而准确地写出迎面而来的情景和汽车速度之快。
22.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雄壮”、“伟大”和“倦怠”、
“单调”。
23.第二段第②③句具体描述了黄土高原黄绿错综的特点。第④句具体描述了黄
土高原辽阔平坦的特点。
24.作者所感的两点中,哪一点是主要的?哪一点是次要的?从文中找出准确表
现其主、次的动词。
答:“雄壮”、“伟大”是主要的,动词是“涌起来”;“倦怠”、“单调”是次要的,
动词是“潜滋暗长”。
25.“麦浪”一词用得很形象,你能品味出来吗?
答:富于动感,景象美好而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
26.文中“妙手偶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两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它的意思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三)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
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
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
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
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
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
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
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
那种精神和意志?
1.试用一句话概括第七段内容。
答:由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将“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改为陈述句。
答:你不会觉得它只是树。
3.文中表明白杨树品格的句子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第七段开头运用的写法是欲扬先抑。
5.第七段中并未揭示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C)
A.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B.坚强不屈的守卫家乡的哨兵C.争先恐
后,不甘落后的精神D.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
6.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
拨”。
7.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楠木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以达到艺术效果一致,协调,完整。再
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8.第七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答: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
“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9.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答: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
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0.反复诵读,体会第七段中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
深的?
答:第1句由是肯定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第2至4句是否定的反问
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四句的意思迭次加深,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
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他们
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1.细细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作用。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答:“实在”一词,说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强调了白杨
树不平凡的程度,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真
诚而发出自内心的。
②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答:“至少”是说“不仅仅”,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表达方式,为下文层层推进
地展开留下余地。
③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
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答:“尤其”是说“最主要的”,这样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所在,同时也和上
文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严密照应。
12.第七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
13.第七段文字对白杨树最突出品质的分析是:坚强不屈与挺拔。
1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当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
和意志。文中的“精神”和“意志”指的是:抗日救国的不屈精神和民族解放
的斗争意志。
15.文中把“伟丈夫”和“好女子”两相对照来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为了突出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欲扬先
抑。16.“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答: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木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
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17.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
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
全文。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1:2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