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利益

更新时间:2023-02-01 00:26:58 阅读: 评论:0

中考各科考点归纳-1方等于多少立方米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让她开心)

根本:

①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应当从~上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主要的;重要的:不要回避最~的问题。

目的: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之前心目中想要实现的行为目标或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目的是

行为的灵魂,规定着行为的价值和方向,并且贯穿于行为的全过程。

快乐:指感到高兴或满意。

动机:(动机和目的的区别)

1、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2、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3、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

4、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

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

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

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发展生产

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直

接动因。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能够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就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违反了新的生产力代表者的

物质利益,新的生产关系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

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

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

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

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

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

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动机-影响动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

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动机-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

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

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

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

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

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

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

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

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

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

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

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

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

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动机-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

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动机相互作用

动机的冲突可以用来打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1)双趋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

冲突。

2)双避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

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3)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

产生的冲突

利益-正文

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由于人的

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利益。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

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也称为经济利益。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利

益。通常讲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对利益作不同的区分,例如,从个

人、阶级、集团与社会的角度,可以把利益区分为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

益;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可以区分为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区分为长

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等。

唯心主义者不承认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他们通常用空洞的道德和政治

说教抹煞或掩盖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孟轲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这种欺骗宣传的典型。历史上也有一些思想家在不

同程度上意识到利益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战争时代的荀子主张“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N.马基雅维利承认过“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法国的C.A.爱尔维修认为,利益能赋予人们快乐或消除人的痛苦的一切;P.-H.D.霍尔巴赫

把利益确定为“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但是,这些思想家受到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不了

解利益的本质,认为利益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

他们都没能科学地揭示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上各个社会阶级和

集团通过政治纲领表现出来的政治利益和与此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斗争,都以经济利益即物质

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不管能否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它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实

现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恩

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人类生存在社会上仅仅只有经

济关系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人们的社会地位、在生产关系体系

中的地位决定人们的利益及其满足程度。

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发展

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

的直接动因。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

展,新的生产关系能够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就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违反了新的生产力代表者

的物质利益,新的生产关系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阶级斗争根植于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不能离开各

个阶级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而从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出发去探究阶级斗争

的根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

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

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选集》第4卷,第572页)。

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崭新的互助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物质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的。个人

利益和社会利益虽然还存在着矛盾,但与阶级对抗社会的情况已有本质的区别。在阶级对抗

的社会,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个人利益根本对立,剥削者将其阶级利益冒充为社会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归根结柢也符合个人利益。

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

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反对无视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而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提倡自觉地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并不是

抹煞个人利益,恰恰是为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利益观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利益?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发现,人类对“利益”常常没有共识。“利益”究竟是什

么?有人认为纳税是利益,便有人认为偷税是利益。有人认为守信是利益,便有人认为背信

是利益。某些书斋内的理论家认为通过“博弈”,人类最终将发现,诸如纳税、诚信、公平

竞争等支持自由市场的国民公德是于己有利的,故人人将自觉作出这些理性选择。然而事实

上最成熟的市场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消灭偷税、欺骗、垄断等行为,而且犯罪率有增无已。

究竟什么是“利益”?如果问一个人,你的最大利益是什么?犯瘾的吸毒者会说“海洛因!”

输钱的赌徒会说“赌本!”被判死刑的人会说“减刑!”但这绝不是唯一可能的回答。犯瘾的

吸毒者也可能说“彻底戒掉!”输钱的赌徒也可能喊“再也不赌了!”被判死刑者也可以说“但

求速死!”类似的观察说明,利益需要具体的分析。譬如“阶级利益”,其实是特定理论或思

潮所构造的一个观念。孟德斯鸠曾指出,当时法国中产阶级以模仿贵族为利益。从孟德斯鸠

的理论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他们的阶级利益。那么什么是利益呢?

首先,利益易于和愿望混淆。上述三个回答者,便是将愿望当作利益了。利益与愿望的

区别,在于愿望的必要条件是主观要求,而利益则除主观要求而外还有客观的标准。利益必

须在客观上弄清楚,有利的是什么。比如,我愿望注射最有效的预防流感疫苗,但我只知道

疫苗甲有效,而不知道疫苗乙同样有效,则可以说疫苗甲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利益,却不

能说疫苗乙是我的愿望,然而疫苗乙也是我的利益。愿望可以是模糊的,利益必须明确;愿

望是主观的,利益必有客观依据。如果输钱的赌徒事先确知再赌必然输光,而他的愿望是赢

钱,他便不会认为后续赌本是他的利益。这是利益与愿望的不同之处。以此之故,利益有逻

辑上的“传递性”,即:如果我的愿望是A,而A=B,则B也是我的利益,但B不是或

未必是我的愿望。利益有逻辑上的传递性,而愿望则没有。也就是说,愿望纯是主观意识中

一种自觉的、指向一定对象的要求,而利益则不仅是主观要求的对象,而且是理性判定的一

种标准。

其次,利益有基本利益和一般利益之分。通常所谓的长远和目前利益,也可归入此类。

如果吸毒者知道并且相信他的基本利益是存活,而且是健康地活着,他便不会认为更多海洛

因是他的利益。有时公共利益也可归入基本利益。比如人类健康必需的生态、正常生活必需

的安全和秩序、不受掠夺的纳税人所必需的廉洁有效的政府、契约所必需的诚信、公民权利

所必需的公民意识、知情权所必需的信息畅达和言论自由等,皆是基本利益,但日常生活的

短视,常常使人忘记这些。

再次,利益是不可代表的。利益只能身受,不能由他人代表。比如吸收营养是我的身体

赖以存活的基本利益。营养只能由我来吸收,不能由别人代表我去吸收。其他利益也是如此。

如果有人走来对你说,我代表你的利益,你只要把你的生命、自由、财产全交给我就行了。

你不觉得恐怖吗?可见利益是不可代表的。然而利益可以委托代理,有的利益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转让。比如我可以委托律师处理遗产。这必须经过主体的授权,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如

签约、证人、监督、报酬、收回权等。也就是说,代理或代表,是一个契约概念,其根本前

提是承认主体的权利和双方认可的保障这些权利的体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利益”这个词在日常用法中是一个空壳,没有具体意义,必须

填入具体内容才有意义。日常用法支持此种理解。如《韦氏大词典》对“interest”(作“利

益”解的名词)的定义,通常冠以“something”“thestateof”“afeeling”之类的虚位用语,

说明“利益”在实现(发生具体意义)时,须注入主体所理解的具体内容。而对利益的理解,

是一种价值抉择。比如吸毒者认为毒品是他的利益,实际上是选择了“只趣今朝”的当下官

能快感的人生价值或颓废自戕的态度。如果他选择了健康快乐的价值,而又知道吸毒摧毁健

康,便不会认为海洛因是他的利益。一般人皆认为金钱是利益,甚至是“最大利益”,然而

世界上却有人放弃财产,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这是由于价值抉择的不同。究竟什么是利益?

有的人抉择俭朴的劳力的自然生活;有的人到非洲为麻风病人服务;有的人终其一生在森林

中与动物为友;有的人到边远山区作教师或医生;有的人剃度为僧;有的人入修道院;有的

人献身科学或艺术而终生贫苦;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的人放弃富裕的生活,漂洋过海到西

班牙做一个普通士兵在最艰苦的战壕里为反法西斯而战斗,直至献出生命。同时也有人选择

奢侈享乐、醉生梦死、毒品、制幻剂、赌博、自毁,暴力、权力、恐怖主义、人肉炸弹,而

至死不悔。每个人皆认为他的人生抉择是他的最大利益,然而人与人的抉择是如此不同,对

利益的理解可以是南辕北辙。可见利益是价值抉择。世上没有赤裸裸的纯利益。即使如吃不

吃“嗟来之食”这样生死攸关的利益,仍有解释的分歧。这种解释,随着时空和需要而变换,

而变换的核心便是主体的价值抉择。

有的人也许会说,你举的漂洋过海那些例子,其实不是利益,而是为着理想而牺牲个人

利益。这里,实际上涉及利益的定义。如果将利益设定为某种固定的内容,比如世俗标准的

“好处”,那么大凡违背这种“好处”的人生抉择,皆是“牺牲个人利益”了。假使这样预

设一种狭隘的利益定义,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便是取消关于利益的讨论。因为“利益”在这

里只能是(只被允许是)一种特定的内容(比如世俗标准的“好处”),任何其他可能的涵义

皆不可能考虑进来,还何必探讨利益的意义呢?凡是人人清楚而认可的观念,大抵没有讨论

的必要。“人是哺乳动物。”这大概没有争议,也不必讨论(除非将来人类变成“克隆动物”)。

然而利益是什么,则需要探讨。利益的涵义之所以需要探讨,恰恰在于其模糊性。人们对利

益没有共识。假使人人对利益的认识毫无歧义,人人认可利益就是金钱、地位、享受等“好

处”,还有什么可探讨的?利益就是利益,利益就是金钱等等!有什么可说的!不过,这样

一来,别人也就可以代表你的利益,决定你的利益是什么,同时有理由决定什么是违反你的

利益的了。下一步便是以你的利益的名义,干涉你的个人抉择了。父母干涉子女的“幸福”,

不都是这样的么?长辈干涉晚辈,师长干涉学生,领袖干涉民众,政府干涉人民,甚至外国

干涉内政,不都是“为了你的利益么”?如此看来,探讨利益的涵义,不仅有必要,而且也

有严重的后果。如果根据日常用法和清晰的逻辑,我们能够断定,利益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其具体涵义有待主体的价值抉择来赋予,那么,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他的利益或“好

处”,只能由他本人决定,必须尊重他的合法权利,同时他也必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如

果他放弃舒适的生活,到非洲去照顾麻风病人,这样才心安和快乐,那为什么这不是他的利

益呢?

某些经济学并未界定利益的内涵,便以利益为核心而提出什么“利益最大化”,甚至“财

富最大化”之类的意识形态口号。这类“科学”既然缺欠学术的严谨性,也就自然缺乏学术

的尊严和可信性。有的人热衷于“古典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却无视他

首先是一位伦理学家。在漫长的学术和教授生活中,他谈论的是正义和伦理价值。他构造了

特有的正义理论(见本文第八章),他的“看不见的手”依托于看得见的“美德”。从博弈论

的“囚徒困境”,也可以看出,支配利益的“看不见的手”可以被“看不见的脚”所破坏。

如果人人只顾自身的利益,可以导致全面的丧失利益。在当代正义理论中,也有利益界定不

清晰的问题。例如罗尔斯设定的原初状态,在“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不知道自己的阶级、

地位、才能、人生目的等,而人人选择尽可能多的“基本利益或好处”,即自由、权利、财

产、权力、自尊。也就是以罗尔斯设定的固定内容为基本利益,并以此为其理论的基本前设。

罗尔斯认为,假使所有立约者皆处于原初平等地位,并选择这些基本利益,则这选择本身必

为公平原则(见本文第八章)。然而他设定的基本利益与我们的上述观察不符,而且他列举

的这几种利益内容可能相矛盾。比如财产与自由。如果我是一个不名一钱而热爱艺术的学生,

突然接受大笔遗产,条件是必须放弃我的终身趣旨—艺术,而改学法律,此时财产与自由便

是相矛盾的,将财产与自由同时列为基本利益便不可能。而且,经验中不选择财产和权力的

人,所在多有。例如修会的会规便是放弃财产。认为金钱之类的“好处”便是所有人的利益,

只是一种世俗的成见而已。个人的利益,只能由本人选择,不能由他人派定。而在一个秩序

良好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必须符合正义原则,尊重他人的合理合法的利益,才能受到法律和

舆论的保护。这里面已经涵有一种价值原则了。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利益这个价值性的概念,需要具体分析:当一个人说什么是他的利

益时,他实际上在作一种价值选择,而不仅是陈述一个公认的事实;当人们说什么是公共或

基本利益时,他们实际上在肯定一种价值体系或正义制度。脱离价值构架的利益,根本不存

在。凡是宣扬纯利益、无争议的利益、无条件被代表的利益、理性自利人人认肯的利益、抽

象的最大化的利益之类,背后皆有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需要警惕。要想弄明白我的利益是

什么,必须弄明白我的价值抉择是什么,我所要的正义制度是什么。因为,有什么样的正义

制度,便有什么样的基本利益分配。而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才有选择个人利益(乃至选择

正义制度)的机会。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和表达的自由,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自由,连说出我

的需要是什么,与社会交流探讨以便弄明白我的需要是什么,都不可能,还谈何利益?因此,

或者可以说,人的根本利益便是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的自由,选择自我生活方式的自

由权利,和尊重他人同等权利和社会秩序的义务。在一个多元自由和基本正义的体制下,才

能实现自我的利益。自由便是保障一切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根本利益。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将利益与价值理想等同起来。在约定用法中,“利益”有“当下

实现的权益”等内涵。例如,在《韦氏大词典》里,作“利益”解的interest有几个基本释

义:right,titleorlegalshareinsomething,这是指法定的权益;thestateofbeingconcernedor

specttoadvantageorwellbeing,这里则指身受的好处(advantage)或福利

(wellbeing)。如此看来,利益确实有当下实现或身受的好处等涵义。但里面蕴含一些前提,

如:什么叫好处?好处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可能后果是什么?这些皆属于价值抉择。因此,

可以说,利益是一种价值抉择,但不等于价值抉择(并不是所有的价值抉择皆是利益);利

益确实有当下好处的涵义,但好处需要解释,而这种解释是价值抉择;而且也不是所有好处

都是利益。可以举例来说明这些微妙的差别。比如我选择莫扎特的音乐而不是流行歌曲,这

也是一种价值抉择,但不是利益,因为不牵涉也不影响谁的好处或权益。然而如果我选择信

仰一种宗教,而这种宗教目下是受迫害的,则涉及严重的利益问题了。同样,假使我爱好莫

扎特,但无论如何努力也买不起唱片,而社会上有很多人可以轻而易举地享受音乐,这就涉

及利益问题了,因为影响了我的福利。然而也不是所有好处或福利都是利益。比如青春、美

貌、聪明,也是一种福祉,但不是利益,因为那是天生的,既不是人为的后果,也不是社会

权利,没什么可争取的。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得出利益的三个必要条件:一、价值抉择;

二、身受好处;三、社会权利。假使我需要某抗病疫苗,使该疫苗成为我的利益,则需要:

一、我相信科学,甘心接受疫苗,这是价值抉择;二、注射之后确实抗病,这是身受好处;

三、我必须能够享受这种注射(买得起),这是社会权利。假使我根本不相信什么鸟疫苗,

坚决拒绝注射,而当局强迫我注射,如绑匪那样硬给我札了一针,虽然确实抗病了,我没受

传染,但给我带来精神伤害和人格侮辱,那也不是我的利益,因为那不是我的价值抉择。(这

里可比较本文第二段关于疫苗的例子。那个例子是说,我已经相信科学并选择了疫苗甲,而

疫苗乙等于疫苗甲,所以也是我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正常理性可以理解和判断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连小孩子也知道谁对

他/她好,不大识字的农民也知道选举什么民意代表对她/他有利。然而,一旦牵涉到利益的

实质是什么,前提是什么,后果是什么,则利益永远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只要人类的价

值抉择是不统一的,利益也就是有歧义的,而现代多元社会恰恰是价值多元的体制,不如此

则不足以保障人选择自我生活方式的基本权利。此外,对利益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价值的取

向,而且受知识和视野的限制。随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经验增长和视野开阔,对利益的理

解也会逐渐深化。原先短视的利益理解,可能被长远深刻的利益理解所代替。比如原先只顾

发展经济不管破坏生态,后来才懂得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最后也许会明白原初和谐的自

然才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的认识没有止境,人对自我利益、社会利益、人类利益的理解也

没有终极的确定答案,永远可以探讨下去。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根本利益是自由权利,

如果没有自由权利,连表达自我需要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还谈得上什么选择和利益?只有在

一个基本正义的体制下,人人有了基本的选择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全体公民的当下理解的合

理利益才能得到起码的保障。

[另意]利益是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利益,就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

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客观需求。其本意为“利息”,原被用来表

示债权人对利息要求的正当性。后来,利益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体现,日益得到广泛

的应用。利益意识的觉醒,利益观念的形成,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

“利益”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展开论述的是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认为,“夫凡人

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此后,儒、法、道诸家都把利益问题作为自己研究

和论述的重要内容。在西方,利益(intec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ces,原义是夹在中间,

后来引申为在非报酬性的东西和事件中包含着某些报酬性的成分。古希腊的智者普罗塔哥拉

的学说中,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原则,而幸福派的伊壁鸠鲁则明确地把正义与利益联系在一

起。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普遍对利益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论述。但这

些思想家们受唯心史观的支配,或是受到形而上学方法的阻碍,并没有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

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科学地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提供了正确的方

法和必备的条件。

所谓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它有三方面的因素

构成: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在

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而且是无限的和广泛的。这就决定了利益的内容也是丰

富多彩的,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对于精神生活的需

要和追求,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利益反映了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

的需要。凡是不用人们生产或劳动就能满足的需要,如阳光、空气等,都不是物质利益的内

容,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也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利益反映着特定

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其实质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反过来说,由于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而结成了一定的社

会关系,因此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社会关系也必须要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正因为如此,

人类社会中才有了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民族利益、阶级

利益、阶层利益、国家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其他一切生产的基础,所

以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利益也成了其他利

益的基础,影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首先表现为阶级利益,

阶级利益也因此而成为制约其他利益的主导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退居到社会

关系中的次要地位,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经济利益在这些关系中以不

同于阶级社会的形态继续发挥着主导作用。

我认为利益就是人口。扩展的利益可以包括:粮食,饮食,性,斗争中阵营多方的同盟

者人数量。

拉罗什福科认为利益是自爱的灵魂,自爱离开利益,就会聋哑、失明和瘫痪。拉罗什福科把

利益看成是人们实际上奉行的道德的基础,对后来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有所启迪,而他的悲观

和愤世嫉俗,则可以说是后来在叔本华和尼采那里大大发展了的悲观主义的一个源头。

马歇尔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的学问。这里本质上与传统的经济学并

没有什么区别,但吸收了边际学派的理论分析。他所说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动机。

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类: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

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

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人类行为的动机,无非来自两个方面: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

究竟是逃避痛苦的动机更大?还是追求快乐呢?也许一时分不出,其实是想讲下面两个故

事,我看过以后非常有感触。

一、墨水

有一个富翁,他想要证明金钱的力量,于是告诉他的两个仆人说,谁要是喝下一瓶墨水,我

就给谁1万块。两个仆人都不愿意。于是他把价码加到10万,有一个仆人同意了。富翁把

价码加到100万,另一个仆人还是无动于忠,1000万,1亿,富翁不服气,他对另一个仆人

说,你把这瓶墨水喝下去,我便把我所有的财产全部送给你。仆人还是没有同意,他说,我

是不会要你的钱的,我只要用自己双手赚来的钱。

富翁很沮丧,但也很佩服这个仆人。有一天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一个朋友,朋友说让我

和仆人谈谈。

朋友来到仆人面前,问了两个问题“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你最爱谁?”仆人回答“我

家有老婆,老父亲,可爱的儿子”“我最爱的是我的儿子”。于是朋友说很好,现在我们设想

我们是在1937年的南京,日本鬼子正在进行大屠杀,这时你的家人在日本人的手上,他们

说你如果喝下一瓶墨水我不杀你的儿子,如果你喝下2瓶,3瓶我便放过你的父亲和妻子,

那你喝还是不喝?

仆人毫不犹豫的回答,喝!

二、小偷和警察

在A城市里,有一个跑的最快的小偷,从来没有一个警察不是在500米的距离里就被小偷

甩掉了。同时呢,在B城市里,有一个非常神速的警察,没有一个小偷能逃脱他的追捕。

小偷所在的小偷集团需要扩展,于是把业务转向了B城市,一天在一个市场上,小偷正在

作案,刚好警察值班,于是一场竞赛就展开了。

小偷很快发现,今天这个警察很厉害,都已经1000米了,两人的距离一点也没有拉开,5

公里,10公里,警察任然跟在小偷后面穷追不舍,这个时候到了一个2米高的围墙边,小

偷立刻爬了上去,准备从另一边跳下去逃走,可是发现墙的另一边有5米高,可是小偷没有

办法,被抓住就要坐牢,眼看警察就要追上了,于是他奋不顾身的跳了下去。

警察片刻也爬上了围墙,你说警察他跳了么?

仆人为什么听了朋友的问题后,会决定喝墨水?因为,失去家人是痛苦的。小偷为什么跳了

下去?因为被抓住也是痛苦的。而钱对于仆人来说并不太重要,没有钱他一样可以很快乐。

一次的失手对于警察来说也不算什么,他的工作并不会因为这次失手而丢掉,别人也不会看

不起他。

人类是害怕痛苦,逃避痛苦的,为了不受痛苦,我们会全力以赴。可是人类却可以忍受没有

快乐,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我们只是尽力而为。是要选择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完全

是看个人的定位。

2007年八月美科学家在8月份的《性行为档案》上发表论文称,人类性行为原因远非如此

简单,其动机种类可多达237种。

关于本能与动机

佛洛伊德把本能分为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我很难赞同他,我认为人的本能从功效上应

分为工具本能和动机本能两种不同的类别。工具本能之本能就是人类固有的“根本的能力”,

可分为基础工具本能和高级工具本能。基础工具本能是人类的感性工具,包括人类的反射能

力、感知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等,这种基础性的工具本能是随着人类的各种感觉运动器官的

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是人类一切行为所必须使用的工具,是人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工

具本能是人类固有的、先天的,对于动物而言也是固有的、先天的,所以这种人类的基础性

的工具本能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动物能力本能。

高级工具本能是人类的理性工具,包括人类的自由意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里的高级工

具本能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说是固有的,但很难说是先天的,却又有一定的先天的性质,因为

这种本能是人们在人类社会环境的成长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还记得有这么一个试验,研究人

员给与一个新生婴儿和一个新生的黑猩猩以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教育,开始阶段婴儿智力发

展与黑猩猩一般无二。但一段时间之后婴儿的智力发展呈现几何式增长,而黑猩猩却一直难

有重大突破。(07年某期《参考消息》)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下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

果?因为人类婴儿是人类,他所固有的高级工具本能在教育环境中逐渐苏醒了,而这种固有

的高级工具本能对人类的基础工具本能的发展有重大的刺激导向作用。这种人类固有的高级

工具本能只能在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才会苏醒的,过了这个时期或者还

那个时期却未获得一定的社会环境,若在这种情况下高级工具本能还未苏醒,那么也就可能

永远无法苏醒了。这是由于人类运动感觉器官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体现了基础工具本能作

为人类行为前提和基础的巨大作用。也说明了所谓“狼孩”等特殊情况的出现。

基础工具本能的使用可以是不经过高级工具本能的,即可以有无意识的行为、无思维逻

辑的纯感性的行为等,但是一切高级工具本能的使用都要使用到基础工具本能。任何意识思

维的活动都必须通过人类的基础工具本能才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意识思维与自我行为的切合

程度,体现了这个人意识思维的强度和意识思维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力。

人类的动机本能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能,可分为欲望本能和生存本能。欲望本能基于

人类的感官刺激、好奇需要,是主动的本能,追求快乐,追求肉体上的刺激感、兴奋感和快

乐感;生存本能基于人类的生理存在、安全需要,是被动的本能,追求存在,追求生理上的

安全感、健康感和永存感。这两种本能也是动物所固有的,和基础性工具本能属于一个层次,

所以欲望本能,生存本能和基础性工具本能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动物本能部分。

从基础性的工具本能发展出人类特有的高级工具本能,其中的关键是特定的成长时期和

社会环境。更哲学地讲就是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特定的关系是人类能区别

与动物的关键。在这种特定关系的催化下,在高级工具本能使用的基础上人类的动机本能

也逐渐的发展出了人类特有的社会动机,包括幸福动机和利益动机。幸福动机源于人类的

欲望本能和长期的家庭生活经历,表现为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是主动的动机,追求理想、

信念、梦想、幸福、爱和归宿感等,利益动机源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和长期的社会生活经历,

体现人类自尊、社会价值(经济、权力和地位)的需要,是被动的动机,追求利益、权力、

社会地位和社会成就感等。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0:2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善始善终
下一篇:遥远的距离
标签:利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