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喜”看谐音字画
作者:高煇焱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3期
内容摘要:喜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书画中体现着人们对吉
祥喜悦的追求。“谐音字画”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种视觉艺术,中国人借助谐音这一修辞方
法,巧妙地通过图像表达文字含义。本文从谐音字画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书画中的喜文化作品进
行解读,从而阐述作品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谐音字画”的魅力。
关键词:喜文化谐音字画吉祥寓意
“谐音字画”是中国传统书画中一种奇妙又有趣的视觉艺术。富于联想又善于创造的中国人
巧妙地通过图像与汉字的关系,利用谐音的方法来表达图像的文字意义。“谐音字画”表达的情
感寓意着人们对吉祥、喜悦的追求,其含义与中国吉祥文化密不可分。喜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中许多美妙时刻都可以用“喜”来概括。中国人素来将“久旱逢甘
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列为人生四大喜事;把乔迁新居称作“乔迁之
喜”;把家中新添子嗣称作“添丁之喜”。俗语“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喜挡三灾,无喜是非来。”
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喜事的向往和期待。喜悦涵盖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喜悦的生活成了
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走进中国传统书画的世界,惊喜地发现“喜”文化无处不在,下面我将展现它所涉及的谐音
作品,并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
一.“喜”字的谐音字及文化特点
1.喜鹊。喜鹊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在民间人们将喜鹊作为好运与福气的象征,象征着
喜事临头。清代陈世熙有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鹊桥相会”这
个传说也让喜鹊成为美好爱情的使者。
2.喜蛛。古人视蜘蛛为吉祥物,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一说,若爬在人身上或屋内,都说是
喜事之兆。元代郑光祖有云:“喜蛛儿难凭信,灵鹊儿不诚实,灯花儿何太喜。”七夕节有这样
的习俗:“有喜子网于瓜上,以为应符。”所以蜘蛛又称“喜子”、“喜蛛”。
3.清洗。明清时期,六月初六是法定洗象日,这天,要举行正式的洗象仪式。“洗象”曾是
京城影响广泛的夏季民俗活动,为昔日的京城百姓带来了无穷乐趣。
以“洗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晚明颇为流行,一些以“洗象”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我们从款题中
可以看出作品想表达的含义是“喜象”。
二.“喜”字谐音图像
龙源期刊网
1.名称谐音—喜鹊
(1)大喜:《大喜图》作品中用一只大大的喜鹊表示“大喜”的含义。“喜鹊”的“喜”转指
“喜事”的“喜”。“大喜”通常指结婚。
(2)见喜:作品《马上见喜》中,一匹马抬头看向树枝上的两只喜鹊。其中,“马的上
方”转指“马上”,“马向上看”的动作引出“见”字,“喜鹊”的“喜”转指“喜事”的“喜”。寓意“马上见
喜”。意思是“很快就要遇见喜事。”
(3)喜事多多:《喜事多多》这幅作品中描绘了几只喜鹊飞在柿子树之间。“喜、柿多
多”寓意“喜事多多”。
(4)喜上眉梢:名为“黄地粉彩喜上眉梢渣斗”的瓷器,为清代同治皇帝大婚所用,现藏
于旅顺博物馆。瓷器上描绘了数只喜鹊穿梭于盛开的梅花树枝之间。“喜鹊登上梅花的树梢”即
为“喜上梅梢”,“梅花”的“梅”与“眉毛”的“眉”谐音,寓“喜上眉梢”之意。表达了对新婚佳人的
美好祝愿。
(5)喜得连科:一枚古代铜钱钱币正面印有“喜得连科”四个大字。钱币背面是一幅喜鹊
飞在莲花上方的谐音图像。其中,由“喜鹊”转指“喜悦”的“喜”;“莲花”的“莲”与“连科”的“连”
谐音;莲蓬颗粒的“颗”与“科”谐音,所以“莲颗”含有“连科”之意。“连科”指在科举考试中连续
中式。“喜得连科”是对中举考生的祝贺语。
2.名称谐音—喜蛛
(1)接喜:《接喜图》描绘了一个人伸手去接一只喜蛛。其中,伸手的动作引出动作
“接”,“喜蛛”的“喜”同“喜事”的“喜”谐音,构成了“接喜”一词。“接喜”即“迎接喜事”,也可转指
“接生孩子”。
(2)喜从天降:作品《喜从天降》中,我们能看到一只喜蛛结了一张蜘蛛网,并顺着蛛
丝向下爬,好像从天上降临下来一样。“喜蛛从天上降临”即为“喜从天降”。
3.动作谐音—清洗
作品《太平喜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站在大象用鼻子卷住的莲花上,手里拿着一个
瓶子向大象身上浇水,清洗大象。其中,“瓶子”的“瓶”与“太平”的“平”谐音;“洗象”同“喜象”
谐音,组成了“太平喜象”一词,寓意“天下太平,处处呈现喜庆的气象”。
通过解读丰富多彩的喜文化作品,我们发现“谐音字画”魅力无穷。作为中国人,我们今后
看到相关书画的时候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大大增加了鉴赏的乐趣,提高了自身的文化
素养。
龙源期刊网
“谐音字画”也是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崭新途径。“谐音字画”通过一幅幅具体的图像
让学生领略汉字的含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字,并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
涵。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运用“谐音字画”都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使
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者介绍:高煇焱,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0:1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2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