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甲午战争

更新时间:2023-02-01 00:04:22 阅读: 评论:0

初三逆袭时间安排-颙怎么读


2023年2月1日发(作者:clever是什么意思)

第1页共11页

甲午战争的介绍

甲午战争的分析

中文名称:甲午战争

参战部队:清军、日军

战争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

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威海、黄海

人物: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

甲午战争的详情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

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

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

内开战。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

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

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

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

第2页共11页

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

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

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

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顺利完成了对

平壤的包围。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

为城西南战场。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叶志超竟于午后四时树

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

埋伏。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20__

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

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

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

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

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

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

沟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

军到朝鲜。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

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

第3页共11页

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

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

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

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役北洋水师

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

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

制海权。

第二阶段

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

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

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约28000人。

清朝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

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的第

五师团,共30000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

制诸军之名,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平壤新败,士气不

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日本则士气高昂,野心勃勃,10月

25日晨6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

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

大,被迫撤出阵地。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

第4页共11页

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

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

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

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

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由于李鸿

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日军的登陆活动

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

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连

顺、徐邦道等部,进占金州。

7日,由于守将溃逃,日军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

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

发起总攻,次日,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

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

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从此北洋门户洞开,

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

队的最后一战。1895年1月20日,日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

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

卫南帮炮台。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

第5页共11页

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日本占据,丁汝昌坐

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5日凌晨,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

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895

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

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

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刘坤一

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

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

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

力,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从海城分路

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又攻陷田

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

溃退。

议和缔约

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清廷改派李鸿章为

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

正式开启了谈判。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6页共11页

一、对战争缺乏预见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

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

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

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

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

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

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

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

(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

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

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

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

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

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

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

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

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

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

第7页共11页

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

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

忧。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

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

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

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

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

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

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

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

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

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

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

后进行了交易,英国照会日本: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

心,故须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附近为战争的运动。当日本

政府承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权益不受影响时,英国不但放弃干

预,还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以示支持。英国

第8页共11页

外交大臣金伯利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中国

的大军还远为有利。

李鸿章转而请求俄国干涉,因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

北,与日本有利益冲突。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

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只是进行了一

番口舌之争了事。担任中国税务司长的英人赫德这样评价:俄

国人在天津挑逗了一番,过了两个星期忽然又推卸了,李鸿章

讨了老大一场无趣。清政府还请求德、法两国调停,那更是徒

劳无益,白白浪费时间。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

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

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

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

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时陈述他的观点:凡

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绌,则利纯

悬殊。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平壤之

败,因由寡众不敌,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海战

之艰危,较陆军尤甚。海上交战,以船行之迟速,船之新旧,

炮之大小分强弱。我国快船不敌,故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赶

第9页共11页

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

艺强于我。所以中国的武备平内乱有余,御外侮不足。李鸿章

此论一出,立刻就有朝臣对他予以反驳:洋务运动搞了30

年,花费了国家巨额资金,为何尚不能一战,与英法德俄不等

相抗也还罢了,为何连日本都不能一搏呢光绪皇帝十分恼怒,

训斥李鸿章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要求北洋海军集中兵力,迅

速出战。但李鸿章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洋千里,全资屏蔽,

实未敢轻于一掷。命令海军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在忽视

和放弃制海权的战略失误,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

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

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

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

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

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

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

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

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

第10页共11页

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

1893年,中国海军居世界第9位,排在英、德、法、俄、荷

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美、日之前。如果战略正

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五、腐朽的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政治原因

当时的清朝,早已失去开国初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气

象,落日的辉煌已经完全消褪,远远地被抛在世界潮流的后

边。体制陈旧、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中迎来了它的末日。军

队和军事工业分属几个洋务集团,带有封建割据性。在兴办洋

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李鸿章的北洋、淮军;张之洞的南洋;曾国

荃、左宗棠的湘系。他们把各自的军队和军事工业作为本集团

的私产。并且,军队在战争时的后勤也跟不上。军队后勤保障

虽是业务问题,但也深受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最终成

为战争胜负的因素。

六、军队素质低下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

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

击沉过一艘敌舰,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直接原因。当时全国的

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

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

等问题。

第11页共11页

近代战争,要求将领和士兵熟知军事技术,必须进行严格

的训练,才能成为能征惯战之师。但北洋海军后期军事训练形

同虚设,有时为了应付上级视察弄虚作假。除了军事技术之

外,在部队中还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

育,培养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但这正是北洋舰队

所缺乏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1 00:0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粉色英语
下一篇:金榜题名
标签:甲午战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