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Dunhuang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
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
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
——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
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
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
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
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
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7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
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
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
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他老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的光学反
应,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因此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
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以后人们陆续修建,历经
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经过十几
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
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
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
飞天
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
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
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
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
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凭借飘曳的
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
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
象。
艺术特色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
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
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
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
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
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
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
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
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
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
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
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
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
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
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
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
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
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
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
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
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
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
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
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
存。
主要建筑
洞窟: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
建的,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藏经洞陈列馆: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莫高窟陈列馆: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
1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
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
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
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
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
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
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
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莫高窟
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
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
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
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
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
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
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
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
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
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
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
旅游0904
房新颖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23:5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70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