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词趣学法,赏诗品悟情
——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部编教材多元学习理论为指导,紧扣本单元的热爱祖国山河的人文主题,通过
听、说、读、画、想象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古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
意、赏意境、悟诗情、学方法等多维度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
想象古诗画面的同时并适当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古诗,使学生初步体会单元目标“借
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标概念。此外,本设计
先是借助有趣生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最后联系诗人写作背景进行对比拓
展阅读,巧妙借助古诗文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真正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感情,
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其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悟感情,体现了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2018)》三年级上册第74页《望天门山》。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
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天
门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色得到充分展
现,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画、想象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写景的古
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首先,从中低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中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
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从中低年级的注意特点分析,他们的
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因此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其次,从农村古诗教学
方面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农村学校许多老师容易走进“死记硬背诗句,逐字逐句翻译诗
句”的误区,只注重诗词的默写,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怕学古诗。最后,从本班的
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
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积累量不多,语言表达
不流畅,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上有困难。综上所述,在教学中,
我尝试用“激趣、诵读、品读、迁移”等教法,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习,老师
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习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理解诗文的内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句视.频片段诗人写作背景视.频古诗配乐图片
【学具准备】
书法纸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古诗接龙,唤醒旧知
2.趣识诗人写作背景
3.揭示课题
小结:看注释学古诗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以后在学习古诗或者预习的时候,看不懂的
地方就找找注释。
(设计意图:首先运用学生以前学过李白的古诗进行古诗接龙游戏,唤醒旧知,产生共鸣;
接着根据中低年级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借助生动有趣视.频了解作者写作背
景,脱离乏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古诗,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后面的
学习中进入古诗词的真正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争当朗读小能手
1.读准读通
(1)听读古诗,圈出不会读的字。
(2)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
(3)指名读、齐读(正音)
2.读准节奏
(1)听读古诗,划分节奏。(板书:读准节奏)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读、带手势自.由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
小结:我们不仅要古诗读准节奏,我们还要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先读通读准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从有目标的读中体会
古诗的音韵美。)
三、读画结合,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争当小小画家
1.自.由朗读古诗,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并用圆圈圈出来再画出来。(板书:山水日
帆)
2.推荐小画家(生在黑板画出山、水、日、帆四个景物)
3.古诗中的景物是什么颜色的?(生在黑板涂颜色)
小结:古诗配画是很好理解古诗的方法,我们以后的学习也可以用上。
(设计意图:在读画结合中,引导学生捕捉诗中的景物,让学生想象到诗中描绘的景色,
既训练了捕捉信息能力、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意。)
四、想象画面,赏读古诗
1.想一想,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小组互练互说,你有什么疑问?
2.品一品,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1)想象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画面,并四人小组说说想象到
的画面,并解决疑问。
①重点理解“断”,“至此回”。
(1)②验证想象,让学生体会楚江水是怎么样?(浩荡、汹涌、澎湃
图片: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读出楚江水浩荡的气势。(男女合作读)
④验证想象,这样的山给你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
⑤理解朗读,读出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指名读,齐读。)
⑥欣赏朗读。师生配乐合作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读出天门山
的雄伟壮观和楚江水的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气势。
(2)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四人小组说说想象到的画面,
解决疑问。
①比一比,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体会“出”的妙处,如果换成“立”字行不行?
②重点理解“日边来”。
日边来指的是近处还是远处?(与题目“望”呼应)
小结: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很好理解诗句。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接着,再读古诗,想象画面,四人小组
合作探究说说画面;最后,通过说出画面,紧扣本单元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语理
解一句话的意思,并解决疑问。这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既
调动学生的积极,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思维。)
五、再入诗境,品悟情感
1.联系实际,体会感情。
(1)联系实际,体会心情,自己看到自己喜欢的山水,感觉如何?(高兴、自豪)(板
书:热爱祖国山河)
我们读诗不仅要理解诗意,还要读出感情。(板书:读出感情)
2.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感情朗诵
(2)小组合作背诵,男女合作背诵。
3.古诗填空,以写促习。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训练学生理解
和欣赏诗句的能力;教师范读,配上优美音乐再感情朗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多种形
式的背诵指导,有效帮助学生进入画面并记忆古诗。最后则以“赏诗”引出“练字”,古诗
填空是本课的重点字词,不仅检验第一课时的生字学习情况,初步了解古诗如何规范书写,
而且以“书法元素”促进“书写技能”,以写字促进书写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体会汉字的形态美。)
六、对比拓展,积累运用
1.联系背景,对比拓展出示两首诗
(1)(2)
课件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和古诗《独坐敬天山》,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对比古诗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联系作者当时写两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引导体会作者两首诗不同的
写作的心情。
(同是描写不同的景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
读准节奏
理解诗意
2.积累运用,提升素养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去收集。
3.总结收获,升华主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古诗三首的望天门山,体会到李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还学习了学好古诗的方法:读准节奏、理解诗意、读出感情。借助注释、古诗配画、联系上
下文、借助插图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古诗学习能用上。
(设计意图:借助两首古诗的对比阅读,联系作者当时写两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体会
作者不同写作时的心情,有利于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真正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启发同学们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鼓励同学们多思考,
课后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扼要,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师生合作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记
忆。)
【总结】
一、巧用媒体,主动体会诗文的妙处。
山
水
日
热爱祖国山河
古诗的一词一句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的,由于学生离诗人写作年代久远,自身的生活
阅历浅,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运用多个视.频、图片、音乐等将学生真正带
到诗歌的意境中,实践证明这样,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
课堂变为视听说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
觉器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这也符合部编版教材的教学
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二、启发想象,积极培养美的表达。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捕捉信息能力,
再由学生自.由画画,帮助学生进入诗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先想象画面、四人小
组合作提出疑问、探究疑问,把课堂大胆放手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引导者、
组织者,引导和组织进行美的表达。最后观看视.频,验证想象,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到具体的物象中真正入情入境,努力建设开放而
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营造诗境,深度感知古诗的意境。
借助有趣生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为课堂营造诗境作铺垫,其中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悟感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古诗的兴
趣。最后联系诗人写作背景进行对比拓展阅读,巧妙借助古诗文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的进
入诗境,真正深刻地感悟作者的感情,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以后的阅读作文之中。
四、趣赏古诗,注重提炼学习的方法。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要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我们应注重学习古诗的
方法,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把一课学习的古诗方法运用到下一课的学习中。所以本课学习,
在趣赏古诗的过程中,提炼出学古诗的学习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掌握方法,在真正理解古诗,
才能学得游刃有余。在对比阅读中,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于作文中。
在作文中合理利用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如果在课后作业能布置用所学的古诗方法学
习新的古诗,在提炼古诗方法方面,需板书得更具体,预计效果更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情绪的描述,赞美了大自
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全诗从“望”字着眼,
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三、四写行船的感受。学习《望天门山》一
是让学生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壮丽,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
感受诗人的凌云壮志、逸兴满怀和积极向上。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4人。男生聪明好动
但学习不够踏实,女生学习踏实,好胜心强,喜欢学习语文。其中有
6人学习优秀,12人学习困难。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读
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不断
地朗读和想象中,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门山风光图片及资料,海浪拍击岩石声音的录音。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的诗.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生齐
读。)
3、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生:看天门山。
师:“看”和“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理解:向远处看就叫“望”。)
师: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
变成山了?(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说来: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课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
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
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
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
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
也描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复
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好,开始吧。
(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预设评价: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咬准就更好了;
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想。
师: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听清要求:
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
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记住了吗?(生:记住了)
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指名说)(随机板书:楚江、碧水、
青山、孤帆)
师: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懂它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
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
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板书:开)
生: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山河)
师: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板书:回)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
生:出。(板书:出)
师: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图)能看得
出气势吗?
生:能。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表现雄壮、磅礴
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平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温柔、平静的。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温柔吗?
生: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雄壮。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江水天来)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6、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
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生: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看看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8、师小结: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壮)(板书: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给
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
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
“诗仙”。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
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
山铭》。
(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
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同学们还知
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以吗?
(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
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
长江真浩瀚啊!
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听说
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
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
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
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
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
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
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
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
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
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
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
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
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
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
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
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
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
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师预设文题)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
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
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大家会背了,那会写吗?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
的图画上,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好吗?
(3)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豪放著称,
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
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
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
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
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
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
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
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
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陈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
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
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
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
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
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
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
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
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
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
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设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
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你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
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
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
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
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
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
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
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
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
特点?
(奇。)(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
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
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
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
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4、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许多描写西湖的诗作,却很少有人能把西湖
描写得如此美丽。想想,苏轼为何能把西湖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
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
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这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
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兴引入新诗
1.激兴引新。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
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
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
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
2.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
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记住“初”、
“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板书作者:“宋·苏轼”。
3.介绍作者。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
“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
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课件切入课文。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
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
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
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
4.检验朗读效果。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重点让学
生了解读诗停顿技巧。
5.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教师提问: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水)“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
样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晴方好”这个“方”字我
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
好,美得恰到好处。
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品味“空濛”一
词。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朦”“曚”“矇”等形声字的区别,想象雨中西湖
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
6.点拨过渡。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
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
7.课件介绍西子。补充: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
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
8.启发提问。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为什么要把西湖比
作西子呢?(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
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
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
晴雨皆美
淡浓俱佳
9.由生成资源归纳。《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
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
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并一直
沿用至今。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
诗而来。
10.阶段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眼下,
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
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同
桌比赛背诵)
三、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补充积累。《饮湖上初晴后雨》原作第一首,课件出示:“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
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师范读,生齐读。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同学们肯定积累了很多像这样描
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谁来背诵一首呢?
2.拓展运用。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人物来形容景物,这叫以人喻景。要求学生模
仿这一方法,赞美下东湖、沙湖的美景。
例句:欲把东湖比,。
欲把沙湖比,。
3.结语、作业(略)。
四、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潋滟
空濛
西湖
西子
17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
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
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
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
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
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
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
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21:3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9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