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析《天山景物记》的审美艺术特色
作者:贺燕姿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20期
摘要:《天山景物记》精心编织了雄伟艳丽奇幻迷人的织锦巨幅,它巧妙地将天山不同
的景物缀成四个画面,吟成一首山美水美人美的扣人心弦的诗。以极其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描
绘了天山景物的雄、险、奇、秀、幽、幻种种美的特色,使人们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和建设祖国
之情。
关键词:雄;险;奇;秀;幽;幻
《天山景物记》是作者精心编织的雄伟艳丽奇幻迷人的织锦巨幅,它巧妙地将雪峰森林、
溪涧湖泊、日月星空、风云雨雾、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悬瀑流泉、牧女银铃和蒙古包里的点
点火光,缀成四个画面,吟成一首山美水美人美的扣人心弦的诗。它给人以雄伟壮丽之感。作
者以极其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天山景物的雄、险、奇、秀、幽、幻种种美的特色,使人
们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和建设祖国之情。
《天山景物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状物,描写细腻,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作者抓住足以代表天山风
貌的11种景物来进行描画,给人留下了画的美、诗的味和梦的情愫。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
莲”一节,作者写天山珍品的特点,着意描写,给人以各种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写野马,就抓
住“野”的特征,先写它们的外部姿态的不同,“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
曳的缎幅”,“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再写特别“合群”和“护群”的习性。写
天山蘑菇则着力写它们与外地蘑菇的不同,用“又肥又大”突其形,“繁星似的”喻其多,“雪白”
状其色。写旱獭,着力于“旱”字,以水獭进行类比,从习性(“冬眠半年”)、外形(“胖墩
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动作(“行动迟缓”)写出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形
象。写雪莲,着力写一个“雪”字,它生长的环境(“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它的色彩(“一朵
朵玉琢似的”、“蓝白晶莹”);它的生存条件(“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使之成为“灵花
异草”“稀世之宝”,蓝洁晶莹、静柔多姿的雪莲,形态逼真,特征鲜明,显示出天山众多的奇
珍异品。让我们领悟了美不胜收的天山景物,令人神往。
2.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全文从总体上来说以行踪为序,由山的
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每一部分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
下,或由昼至夜,笔法灵活,写出的景色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如“迷人的夏季牧场”一节,基
本上以时间的变化为序,写出了牧场一个昼夜的景象变化。前四段写白天的情形,分别写晴天
和阵雨时的牧场;后四段依次写黄昏、晚饭时、晚饭后和深夜的情景。再细划分,前三段和
六、七段都是由远而近地写,其余四、五、八段则由上而下地写。全文不是单一地按照一种写
龙源期刊网
作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而是采用几种不同的写作顺序穿插起来写,使读者得以从更多的侧面一
览牧场的美丽姿容。
3.语言绚丽多彩,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景物写色彩、写声
音、写气候、写感情,运用了映衬手法,巧用比喻,尤其是多方设比,妙喻联珠,各种比喻有
三十来处,有描写景物形态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有描绘声音的(哈萨克牧女们坠
满衣角的银饰,发出“银铃似的叮当声”),有描绘景物动态的(“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
下”),有描绘景物色彩的(“就在急湍的涧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
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有描绘感觉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
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些比喻无不生动贴切,形象传神,使人如临。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人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又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古往今来,凡优秀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无不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正如作者在《神奇
美丽的天山》一文中说的:“在天山丰富多彩的景物中,我像挑选珍珠似的,把最圆润晶莹的
收拢在一起,然后用思想感情的金线细心地把它们串成珠环。”可见,美文之美不在文,在乎
作者感情。本文是以天山千里牧场所见的诸多景物,通过作家的心灵,把分散的景物融会一
起,这里充满了作家的喜爱和情感,情由景而生,景为情所注,全文流露出来的是热爱祖国、
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5.以各种修辞手法塑造意境美。《天山景物记》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一
般的意境。其中尤以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烘云托月之妙。那“女壁滩上的炎暑”与“雪
山寒气”;“蓝天白云”与“雪山暗花”;“雪水银练”与“浪花白莲”;“阳光灿烂”与“密林幽静”塑造
了一个“无限生机”的天山。回环动听的叠字能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能造成一种反复
回环的抒情气氛,更能领悟意境之妙处。如“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密密层层”“许许多多”“胖墩
墩”“园滚滚”“青凛凛”这些都增添了天山景色的抒情浓度。其他如排比、双关、对偶、夸张等
均能从不同方面挖掘出无限的意境来。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
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这是把视觉和触觉沟通起来。“山色”“山
形”具备实体形象,完全可以直接模拟出来……“柔嫩”“柔和”“触摸到凝脂”要靠触觉来感受,不
可言状。用触觉来写视觉,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给实体形象带来
朦胧美。
可见,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必能有助于挖掘出广袤深远的意境来。
参考文献:
[1]林建明.《天山景物记》的色彩描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2]张锡智.一篇景舒情溢的优美散文——读碧野的《天山景物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79(04).
龙源期刊网
[3]於东向.《天山景物记》浅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79(04).
[4]万平.七彩霓虹的架构——谈《天山景物记》的结构艺术[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1990(02).
作者简介:
贺燕姿,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20:47: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9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