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读懂中国艺术——《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第⼀章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
旧⽯器时期,距今三万年前的⼭顶洞⼈将装饰品穿孔,并⽤⾚铁矿染为红⾊,说明⼈类开始有意识的追求美。
距今⼀万年前进⼊新⽯器时期。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多是⼈⾸蛇⾝,如⼥娲、伏羲,是众多远古⽒族的图腾符号。
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形成的,蛇⾝加上马的⽑,鬣的尾,⿅的⾓,狗的⽖,鱼的鳞和须。意味着以蛇图腾为
主的西部华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族部落,蛇图腾也不断合并其他部落的图腾演变成为龙。
凤鸟则成为中国东⽅集团的图腾,最终,以西(炎黄集团)胜了东(夷⼈集团)⽽告结束,图腾“龙”于是飞起。
龙飞凤舞的图腾形象中,沉淀了社会价值和内容,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原始歌舞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在远古是⼀体的东西。《乐记》中记载“诗,⾔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
乎⼼,然后乐⽓从之”
原始歌舞分化成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图腾神话由混沌世界进⼊英雄时代,巫术礼仪和原始图腾逐渐让位于政
治和历史。
三、有意味的形式
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距今七千年⾄五千年的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图案多,尤以鱼纹最普遍,后期逐步演化为⼏何线条。由动物形象的
写实⽽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个由内容到形式的沉淀过程。
鸟纹开始涡旋化,后⼜演化为⼤圆圈的拟⽇纹,鸟的形象演化为代表太阳的⾦乌,蛙的形象则逐步变为代表⽉亮的蟾
蜍。
线条和⾊彩是造型艺术的两⼤因素。⾊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线条的感受、领会、掌握则要困难得多。原始巫术礼仪
中的炙烈情感,已经以独特的形式凝练沉淀在线条纹饰中。
新⽯器晚期⽐早期远为神秘恐怖,神农⽒时期和平安定的⽣活已经逝去,以残酷的⼤规模战争、掠夺为基本特征的黄帝
尧舜时代已经来临。后期的⼏何纹饰中,使⼈清晰感到权威统治⼒量的加重。
第⼆章青铜饕餮
⼀、狞厉的美
经过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夏代的长⼦继承制,早期宗法统治秩序(等级秩序),逐步形成和确⽴,以祖先祭祀为核⼼,具
有浓厚的宗教性质的巫史⽂化开始。
有浓厚的宗教性质的巫史⽂化开始。
殷墟甲⾻⽂⼘辞表⽰,当时每天都要占⼘,《易经》实际上也是⼘筮之书,巫师掌管国事,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度统治者的威严⼒量和意志。饕餮纹是兽⾯纹,呈现出⼀种神秘的威⼒
和狞厉的美。
暴⼒是⽂明社会的产婆,杀掉或吃掉⾮本⽒族的敌⼈,是原始战争的史实。杀俘以祭祀本⽒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常
理,故吃⼈的饕餮,恰好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社会越发展,⽂明越进步,才越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狞厉的美。
⼆、线的艺术
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甲⾻⽂已经是成熟的汉字,以“象形”“指⽰”为本源,商代的⾦⽂以⽑公⿍、散⽒盘为
极致,⾦⽂之后是⼩篆,笔画均匀的曲线长形,结构的美异常突出,再后是汉⾪,破圆⽽⽅,变连续⽽断绝,再变为
草、⾏、楷书。
三、解体和解放
郭沫若指出,商周青铜器可分为四期。
第⼀期是滥觞期,青铜初兴,粗制草创,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第⼆期是勃古期,殷商后期⾄周成康昭穆之世,青铜器的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雷纹中施以饕餮纹、夔龙、夔凤纹,
以三⾜⿍为代表;
第三期为开放期,是青铜时代的解体期,铸器⽇趋简陋,勒铭亦⽇趋简陋;
第四期为新式期,⾄战国时期,堕落式沿前期之线路⽇趋简陋,多⽆纹饰,精进式则轻灵⽽多奇构,纹饰更浅细,如战
国中⼭王墓的四⿅四龙四风铜⽅案,其基本特点是对世间现实⽣活肯定,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是观念、情感,想象
的解放。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中国思想的⼀条基本线索,孔孟荀创⽴的儒学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神论的世界观和对⽣活
积极进取的⼈⽣观,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不是认识模拟,于是与中国哲学思
想相⼀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是功能、关系、韵律。
以⽼庄为代表的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在塑造中国⼈的世界观、⼈⽣观、⽂艺审美上,起了决定性的作⽤。
表⾯看来,儒道是对⽴的,⼀个⼊世,⼀个出世,⼀个积极进取,⼀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相互补充⽽协调,兼济天
下,独善其⾝,⾝在江湖,⼼存魏阙,儒家强调艺术的⼈⼯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的是⾃然,是美和艺术的独⽴。
道家更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儒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
道家更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形象⼤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儒家对后世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
⽅⾯,道家则更多在创作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的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赋⽐兴原则
真正可以作为⽂学作品看待的,⾸推《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的散⽂。《诗经》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确定了诗以
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诗经中后⼈归纳了赋⽐兴的美学原则,朱熹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直⾔之也,⽐者,以彼物⽐此物也,兴
者,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兴”,都是通过外物、景物,⽽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所谓“不道破⼀句”⼀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
⼀。
赋,指⽩描式的记事、状物,抒情表意,先秦散⽂,体现赋的原则,成为说理的⼯具。
说理论证的风格⽓势,如孟⽂的浩荡、庄⽂的奇诡、荀⽂的谨严、韩⽂的峻峭,才更是使其成为审美对象的原因。孟⽂
中排⽐句的“⽓势”,庄⽂中夸张想象的“飘逸”,不都正是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的不同⽐例的配合吗?正是由于充满了
丰富饱满的情感和想象,⽽使其说理辩论的⽂字终于成为散⽂⽂学。
三、建筑艺术
⽊建筑是中国的特⾊,对建筑审美要求达到真正⾼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以阿房宫为最⾼点。中国建筑最⼤限度利
⽤了⽊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以空间规模巨⼤,平⾯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主要特征。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延续着相当⼀致的美学风格——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
性精神。
建筑平⾯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上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活
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中国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正,井井有条,也就是理
性。
随着后世的发展,对称性被打破,以模拟和接近⾃然⼭林为⽬标的建筑美则出现了,那就是苏州园林。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时,南中国由于原始⽒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地保持着和发展着
绚丽的远古传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化。
《离骚》是鲜艳⼜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天问》是保留了远古神话传统最多⼜系统的⽂学篇章,《九歌》是
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乐。
汉⽂化就是楚⽂化,楚汉不可分,蕴藏着原始活⼒的传统浪漫乃是楚汉艺术的灵魂。
⼆、琳琅满⽬的世界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厚⼈伦,美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
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是通过神话和历史,现实和神,⼈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形象画⾯,
极有⽓魄的展现了⼀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的世界。
⼭东武梁祠、河南南阳、四川成都出⼟的汉画像⽯内容包罗万象,历史、神话,⽣活,只有对世间⽣活怀有热情和肯
定,并希望这种⽣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会对⽣活中的⼀切去描绘、欣赏和表现。
汉赋,“不歌⽽咏谓之赋”,⼼胸开阔,⽓势雄沉。
由于汉代是⼯匠集体⼿⼯业,不计时间、成本,所以⼯艺品如漆器、铜镜、织锦极端精美,如马王堆出⼟的不到⼀两重
的纱衫,河北出⼟的⾦缕⽟⾐。
三、⽓势与古拙
⼀往⽆前不可阻挡的⽓势、运动和⼒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那种蓬勃旺盛的⽣命,那种整体性的⼒量和⽓
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颇有“胡⽓”的话,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国本⼟的⾳调传统,
那由楚⽂化⽽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征服世界的古拙⽓势美。
第五章魏晋风度
⼀、⼈的主题
魏晋兴起门阀⼠族地主阶级,新思潮反映在⽂学美学的基本特征,便是⼈的觉醒。
《古诗⼗九⾸》突出的是⼀种⽣命短促,⼈⽣⽆常的悲哀,影响深远,核⼼便是怀疑论思潮下对⼈⽣的执着。表⾯看颓
废悲观,深藏的是对⼈⽣、命运,⽣活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格的觉醒和追
求。
⾃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以来,对⼈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化谈论的中⼼,⼈的内在精神成了最⾼的标准和原则。
造型艺术中的“⽓韵⽣动,以形写神”,⽂学中的“⾔不尽意”成为美学原则。
⼆、⽂的⾃觉
魏晋新风以曹丕为最早标志,显赫⼀时的皇帝可以湮没⽆闻,华丽优美的诗篇却可以长久传颂,从此“为艺术⽽艺术”,确
认诗⽂具有⾃⾝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具,便是⾃然⽽然了。
诗经的四⾔到魏晋发展成五⾔,药、酒、姿容、神韵加上⽂彩词章,构成了魏晋风度。
康德曾说,线条⽐⾊彩更具审美性质。书法是这种把“线的艺术”⾼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在魏晋时
代,⽓势雄浑的汉⾪,变为草⾏楷书。
三、阮籍与陶潜
艺术与经济政治经常不平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朝不保⼣,阮籍表⾯看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
内⼼却更加强烈的执着⼈⽣,⾮常痛苦。
陶潜则采取⼀种政治性的退避,以内在的⼈格和不屈⼰的⽣活,算是找到了⽣活快乐和⼼灵慰藉的现实途径,两⼈⼀忧
愤⽆端、慷慨任⽓,⼀超然世外,平淡冲和,此⼆⼈是魏晋风度的最⾼优秀代表。
第六章佛陀世界
⼀、悲惨世界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痹⼈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们凭藉宗教对现实苦难进⾏抗议式的逃避。佛
教艺术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窟艺术。
从汉末到唐前,整体社会长期处于战乱饥荒中,现实社会毫⽆公平合理,于是把希望寄托于轮回,佛教兴盛。⽯窟壁画
主题以割⾁贸鸽,舍⾝饲虎,500强盗剜⽬等最为普遍,这种热烈迷狂的艺术情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壁画是为了衬托雕塑。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深⽬,威严庄重,发展到龙门、敦煌、麦积⼭的秀⾻清像,褒⾐博
带,哪种飘逸⾃得,⽆⼈间烟⽕⽓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理想美的⾼峰。
⼆、虚幻颂歌
隋唐⼀统后,长时间的和平稳定,雕塑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宗教是从属于政治的,儒家思想渗⼊了
佛堂,唐代龙门奉先寺的本尊⼤佛,以⼗余⽶的⾼⼤形象表现出亲切动⼈的美丽神情。壁画的内容也转变为各种幻想出
来的极乐世界。
若说北魏的壁画,是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绘,以求得⼼灵的安慰,那么唐代则是对欢乐幸福的幻想,来谋取⼼灵
的满⾜。
三、⾛向世俗
中国古代社会有三⼤转折,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的转折也鲜明地表现在艺术领域。
佛教到中唐后,总体变得更加世俗化,欢歌在今⽇,⼈世即天堂。壁画中对⽣活⼩景、⼭⽔楼台描绘增多,寺院的“俗
讲”,实际已经是宋⼈平话和市民⽂艺的先声。禅宗盛⾏,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皆有佛性”“担⽔砍柴,莫⾮妙道”,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向衰落,神的形象已完全⼈世化、世俗化,宋代雕塑充分的体现了这⼀特征。
宗教雕塑⼤体可分为三种,魏以理想胜,宋以现实胜,唐以⼆者结合胜。作者更推崇魏,因为它⽐较充分的运⽤了雕塑
艺术的特性,以静态⼈体的⼤体轮廓,表达出⾼度概括性的令⼈景仰的对象和理想。
第七章盛唐之⾳
⼀、青春、李⽩
唐朝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在上升。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室的艺术,以铺张陈述⼈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为特
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的内⼼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则是对有⾎有⾁的⼈间现实的肯定、憧憬
和执着,极具青春活⼒,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耀着青春、⾃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
盛唐艺术的精华是唐诗,以李⽩为代表,庄⼦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在李⽩的天才作品中,已合⼆为⼀,达到了中国古
代浪漫⽂学的顶峰。
⼆、⾳乐性的美
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悠久,在唐时达到成熟的⾼峰。
孙过庭的《书谱》中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兴的艺术⼿段,张旭、怀素的草书,把悲欢情感痛快淋漓的倾注在笔墨之
间。
盛唐也是⼀个⾳乐的⾼峰,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融⼊传统的雅乐,出现了许多新的创造,如霓裳⽻⾐曲、胡旋舞。绝句
和七古乐府,都能⼊乐谱,为⼤家传唱,正是这种⾳乐性的表现⼒量,渗透了盛唐的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美的灵魂,故
统称之为盛唐之⾳。
三、杜诗颜字韩⽂
李⽩、张旭代表的是不受任何拘束的天才横溢,⽽杜诗、颜字、韩⽂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其特
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统⼀,以树⽴可供学习的规范。
苏轼说:“故诗⾄于杜⼦美,⽂⾄于韩退之,书⾄于颜鲁公,画⾄于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杜颜韩的流⾏和奉为正宗,其地位确⽴不移,并不在唐,⽽是在宋,也反映了⼠⼤夫阶层从初唐的崛起到宋时的全⾯统
治。
第⼋章韵外之致
⼀、中唐⽂艺
中唐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益取代门阀⼠族,占据主要地位。中唐是在诗书画等领域中百花
齐放,名家辈出。
魏晋、中唐和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三个⽐较开放和⾃由的时期,⼜各有特点。魏晋,以世袭门阀贵族为基础,带
有更多的哲理思辨⾊彩,理论创造和思想解放突出;中唐,以世俗地主为基,⼠⼤夫⽂化思想开始全⾯开拓和成熟,明
末以市民⽂学和浪漫主义思潮,标志着接近资本主义的近代意识的出现。
⼆、内在⽭盾
中唐时期,⼀⽅⾯“⽂以载道”,打着孔孟旗号,⼝⼝声声⽂艺为封建政治服务,后发展为宋代理学,另⼀⽅⾯则是对现
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益成为⽂艺真正的主题和对象。
晚唐到宋朝,审美⾛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的捕捉追求中,爱情诗、⼭⽔画、宋词和宋瓷成为⼈们最爱的主
题和体裁。
诗境开阔浑厚,词境婉转新巧,与⽇常⽣活更加亲切接近。
战国秦汉的艺术,表达的是⼈对世界的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的意⽓和功业,宋
代呈现的是⼈的⼼境和意緖。
司空图的《诗品》,体现了后期封建社会优秀艺术作品的美学观,⽂艺中的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
⼼。
三、苏轼的意义
苏轼诗⽂书画⽆所不能,是异常聪明敏锐的⽂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
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夫⽭盾⼼态最鲜明的⼈格化⾝,虽然他⼀⽣⾝处官场,满怀抱负,诗⽂却在表达⼈⽣空幻,
奉儒家⽽出⼊佛⽼,谈世事⽽颇做⽞思。美学上苏轼追求朴质⽆华,平淡⾃然的情趣韵味,传达禅意⽞思的出世意念。
第九章宋元⼭⽔意境
⼀、缘起
若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峰,⼭⽔绘画的⾼峰则在宋元。
禅宗思想的⼤兴,⼠⼤夫阶层的崛起,审美情趣由具体的⼈事、仕⼥⽜马转到⾃然对象、⼭⽔花鸟。
中国⼭⽔画的基调便是⼈与⾃然的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我之境
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不满⾜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式,要尽⼒表达出内在风神,这种风神⼜要求建⽴在对⾃然
景⾊、对象真实⽽⼜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要便是“⽓韵⽣动”。
北宋时期⼭⽔画,客观⽽整体地描绘⾃然,观赏者“可游可居”,思绪⾃由⽽宽泛,是⾼度发展了的“⽆我之境”。所谓“⽆
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情感思想在其中,⽽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漏,主要通过纯客观的描绘对象,终于
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体思想。代表⼈物为董源和范宽。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从北宋⾄南宋,“⽆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笔花鸟成为独步⼀时的艺坛冠冕,另⼀审美情趣则是对诗意的极⼒
提倡,画⾯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为中国⼭⽔画的⾃觉的重要要求。
以“剩⽔残⼭”的马远、夏圭为代表,北宋时浑厚整体全景的⼭⽔变成南宋精巧诗意特写的⼭⽔,逐步进⼊“有我之境”。
四、有我之境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是“有我之境”的代表,元朝时“⽂⼈画”正式确⽴。
“⽂⼈画”的基本特征,⾸先是⽂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其次在⽂⼈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描绘⾃然,更在于描画本⾝
的线条⾊彩,即所谓笔墨本⾝,笔墨本⾝的审美意义是⾃然界所不具有的。画上题字,作诗,也由元画⼤兴,⽔墨画压
倒青绿⼭⽔,居于画坛统治地位。
“有我之境”的重点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只在如何借助某些⾃然景物景⾊,以笔墨意趣
来传达艺术家的主观⼼绪观念。
唐诗宋词元曲,诗境深厚宽⼤,词境精⼯细巧,但两者均重含⽽不漏,神余⾔外,使⼈⼀唱三叹,玩味⽆穷,曲则不
唐诗宋词元曲,诗境深厚宽⼤,词境精⼯细巧,但两者均重含⽽不漏,神余⾔外,使⼈⼀唱三叹,玩味⽆穷,曲则不
然,它以酣畅淋漓,直率痛快为能事。诗多“⽆我之境”,词多“有我之境”,曲则⼤多是⾮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雕塑的三类型,诗词曲的三境界,⼭⽔画的三意境,有某种近似相通的普遍规律。
第⼗章明清⽂艺风潮
⼀、市民⽂艺
汉代⽂艺,反映了事功、⾏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展⽰了襟怀、意緖。以⼩
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艺所描述的,却是世俗⼈情。
⼩说、戏曲、版画,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艺基础。
⼆、浪漫洪流
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重⼤的变化,反映在⽂艺上是⼀种反抗思潮。
李贽是这⼀浪漫思潮的中⼼⼈物,他⾃觉的创造性的发展了王阳明的⼼学,不服孔孟,宣讲童⼼,⼤倡异端,揭发道
学,提倡讲真⼼话,反对⼀切虚伪矫饰,主张⾔私⾔利,成为由下层市民⽂艺到上层浪漫⽂艺的重要中介。
“公安派”的三袁兄弟的作品中,清新朴素,平易近⼈的特点⼗分鲜明。唐伯虎、归有光、《西游记》、《牡丹亭》等作
品中,反映了近代解放⽓息的浪漫主义思潮。
三、从感伤⽂学到《红楼梦》
清初资本主义因素被全⾯打压,康雍乾时期,巩固⼩农经济,压抑商品⽣产,全⾯闭关⾃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国家
的指导思想。作为明代新⽂艺思潮基础的市民⽂艺不但没有再发展,⽽且还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变⽽为感伤⽂
学,《桃花扇》、《长⽣殿》和《聊斋志异》,则是这⼀变易的重要杰作,这种⼈⽣空幻的时代感伤,甚⾄也出现在纳
兰词⾥。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在⽂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总结的,
要算中国⽂学上的⽆上珍宝《红楼梦》了,极摹⼈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四、绘画与⼯艺
明中叶,仇英的院体青绿⼭⽔和吴派沈周、唐寅、⽂征明等,接近世俗⽣活,采⽤⽇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相当于⽂
学中的市民⽂艺和浪漫主义;
明末清初的朱耷、⽯涛,直接抒写强烈的悲痛愤恨,相当于⽂学中的感伤⽂学阶段;
清中期,扬州⼋怪的花鸟绘画,进⼀步发展感伤主义,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
的个性感受,笔墨情趣成了绘画的核⼼。也可说是相当于⽂学思潮的第三阶段——批判现实主义的个性反抗。
建筑在明清发展不⼤,雕塑则⾼峰早过,⾳乐舞蹈已融化在戏曲中,唯有⼯艺尚可提⾼,瓷器⼀直是中国⼯艺的代表,
在明清发展到了顶峰。
结语
结语
艺术仍有其客观发展规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与物质直接相关的如建筑、⼯艺、等便昌盛发达。社会动乱,⽣活
困难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学绘画,却可相对繁荣,因为它们少依赖于物质,⽽可以作为与⿊暗现实对抗的⼯具,哲
学思辨也更为发达,因为时代需要探索前景。
艺术是永恒的,⼀⽅⾯,每个时代都应有⾃⼰时代的新作,从⽽多姿多彩,另⼀⽅⾯,⼈的⼼理结构具有继承性、统⼀
性,所以今⼈仍然会与古典作品产⽣共鸣。
美作为感性和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与⼈性⼀样,是⼈类历史的伟⼤成果。
俱往矣,美的历程指向未来。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20:3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9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