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的教案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的划分以及利用经纬度定位。本节课通
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习地球仪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地球空间概念。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比较归纳经纬
线的基本特点,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本节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
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有很大作用。通过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索,
更好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经纬线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问题
的能力,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并
不了解,对古人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无法直观的感受。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地
球仪兴趣浓厚,但是注意力难以持久,对从地球仪中的经纬线,缺乏兴趣,同时由于缺乏抽
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对经纬线的基本特点无法正确归纳。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
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主动参与列表比较,讨论练习等方法,激起学生的
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说出地球的形状,并尝试提出其他证据,证
明地球的形状。
2.通过阅读“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学生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描
述地球的大小,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3.观察地球仪,学生找出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观察地球仪上的立体的经纬线图,
以及经纬线的平面图,总结经纬线的基本特点,以及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球,高、中、
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观察经纬线图,学生绘制简单局部经纬网图,并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尝试理解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比较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以及通过实例对比分析的能力。
地球仪,总结经纬线的基本特点,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列表比较分析
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归纳经纬线的基本特征,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难点:利用经纬线划分东西半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体验教学法,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问答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1.地球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短片《宇航员看地球》
教师讲述: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每天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无
法直接观察,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宇航员的角度看,地球的形状就直接映入眼帘了。现在对地
球的形状,人们已经非常了解了,但是在古代,确实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
看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么样的漫长的过程。
教师提问: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说说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哪些漫长的过程?
通过读图,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艰辛,感受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讨论:为什么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感悟、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不畏艰辛的勇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科学,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我
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引申总结:请同学们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其他
的证据吗?
学生讨论,问答,教师补充:
1.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3.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
4.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5.月食──地球是圆的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
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阅读课本“地球的大小”图,用数据描
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表面积:
举例比较:
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迟到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
要走多长时间?
“土行孙”会遁地之术,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球(过地心),到出发
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的时间?
3.请同学们解释毛主席诗词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的含义和由来。
板书:1.地球的形状:球体
。
播放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进一步了解。
教师承转:地球很大,为了便于观察它的全貌,我们借助地球仪认识地球。
展示地球仪,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地轴、两极、赤道的位置。
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样的线?
板书:二、纬线和纬度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片“纬线和纬度”结合地球仪,并展示课件:地图上纬线的
不同表现形式。
观察思考:
1.什么样的线是纬线?哪条线是赤道?
2.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提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并回答:
(1)如何区分每一条纬线?
(2)找出特殊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如何划分南北半球?
(4)说说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根据地图,讨论分析,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承转:同学们,观察地球仪,除了横的纬线,还有竖的,这些是什么线呢?下面我
们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线。请同学们结合纬线的分析方法,自主学习,分析总结。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片“经线和经度”结合地球仪,并展示课件:地图上纬线的
不同表现形式。
观察思考:
1.什么样的线是经线?哪条线是本初子午线?
2.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提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并回答:
(1)如何区分每一条经线?
(2)找出特殊纬线: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E、160°W。
(3)如何划分东西半球?
(4)说说经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根据经线的分析,能自主分析纬线的基本特点。
教师点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所构成的经线圈。因为这一经线圈基
本从大洋中通过。
深化讨论:如何判断南北纬,东西经?
教师总结:
(1).南北纬判断:纬度越往南越大是南纬,越往北越大是北纬。
(2).东西经判断:经度越往东越大是东经,越往西越大是西经。
(3).如果发现0°纬线—赤道,则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
(4).如果发现0°经线—本初子午线,则本初子午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教师给出表格,学生通过填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综合分析并归纳经线和纬
线的特点。
表一经线和纬线
经线纬线
形状
长度
方向
表二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起点
度数划分
符号表示
半球划分
教师承转:我们到电影院看到电影或戏剧,可以根据票上的座位号(几排几座)很方便
的找到相对的座位。那么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的呢?
自由发言:利用经纬网。
板书:利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类比:以教室里座位为例,找出某位同学在第几排,第几列,并将排和列分别转化
成经线和纬线,说出某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练习1:请同学们阅读经纬网图,指出各点所在的经纬度,以及所在的半球。
练习2:阅读经纬网局部平面图,说出各点坐标与半球。
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首先找出该地所在纬线,然后在此纬线上再找出该地所在的经
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的位置。地球上的每一点的经纬度位置都是唯一的。经纬网定位被
广泛应用到航海、航空、气象、军事等领域。
甲
乙
20°S
0°
20°N
0°40°E
丙
40°N
40°S
20°E20°W
A
B
C
D
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养成勤于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检测: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刚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三.应用-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课,教学内容涉及空间概念,知识比较抽象,初一
学生的学习比较困难。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借助多媒体和平面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具体化,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活动强化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己,但是注意力难以持久。本课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和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较多的采用了讨论学习,问题探究等方法并且采用小
组合作学习方式,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同时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利用教师中的座
位类比经纬网,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思考题:
思考:
1.上网查询资料,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阅读绘有经纬网的世界地图,找到你感兴趣的地区,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
本章累计2个
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
内容分析
(教材处理)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
导学生在对地球仪的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
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地球仪的实际及应用,突出STS的
教育思想。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
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
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纬线表示的方向,经
纬网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掌握关于地球仪中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科学观察、读图的态度,能把地球仪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经纬网的认识,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东经西经的划分
教学用具地球仪(学生自带)、课件经纬网
情
境
设
置
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分
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么去找呢?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太空拍到的照片中,
我们可以分成七大洲,五大洋,但如果我要找一个具体的位置,我们该怎
么去找呢?
生:
小结: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把地球做成一个模型,然后我们就可
以把“地球”尽收眼底,这个模型叫做地球仪。
情境二:地球仪的作用还有哪些?
生:
小结: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可以知道自己处
在地球上哪个位置。
情境三:请你观察地球仪,把你已经知道的内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
小结:
1.经线和纬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南北两极,地轴,是
否真的存在?)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
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线,认识他们的形状,指出南北两极,
赤道,00经线和1800经线)
问:经纬线有哪些特点?(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地球仪,所以可以很好的利
用实物进行教学)
生: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问:在地球仪上找到温州的大致位置,这是如何划分的呢?
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课件演示):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
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
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小结:中高低纬度的划分,特别指出温州所处的是低纬度。
2.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生:
小结:(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2)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分为南北半球。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对经纬线以及特点再次进行总结。
课内作业:利用地球仪,找出地理位置,写出经纬度,并判断东西南北半
球。找出北京的位置,及地球背面相对经纬度的位置;找出本地的位置。
(告知东E,南S,西W,北N)(北京的所处位置:1160E,400N)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3—2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地轴——经线——经度
赤道——纬线——纬度
课外作业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3个
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二)
00经线、东经、西经的划分、东西半球划分
00纬线(赤道)、南纬、北纬划分、南北半球划分
内容分析
(教材处理)
地图是地球的平面模型之一,地图的种类是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制
作与区分的,所以针对现实生活中对地图的利用进行关于地图的教学。
不管地图的种类如何,地图上的三个要素总是都存在着,而最重要的
是认识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较,即比例尺的确定。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地图的三要素,
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地图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把地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树立科学的“STS”观
教学重点地图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用具各种地图,课件
情
境
设
置
情境一:我们学习了地球仪之后,知道了确定了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呢?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情境二:怎么样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面上去?
情境三:分别展示世界地图、中国、浙江、温州、瓯海、学校平面图等,从大到小认
识地图,对地图有一定的感觉?
情境四:那怎么来看这些地图呢?看地图要注意什么呢?
情境五: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我们学习了地球仪之后,知道了确定了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以通过
什么方法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生:
小结:但是在生活中,要找地球上的一个位置,用地球仪不方便,所以,
我们要用到地图。
情境二:怎么样把球面上的信息准确地体现到平面上去?
生:
小结(课件演示):投影法,世界地图的投影过程。
情境三:分别展示世界地图、中国、浙江、温州、瓯海、学校平面图等,
从大到小认识地图,对地图有一定的感觉?
生:
情境四:那怎么来看这些地图呢?看地图要注意什么呢?
生:
小结:注意地图的三要素。
情境五: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问:比例尺都有哪些类型?
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直线式)
问:如何划分大小比例尺呢?
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10万),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100万),1厘米表示1万米以上
补充说明: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2)方向:表示地图上的方向。
问:判断方向的方法都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a.根据经纬网判断(注意经纬网是圆形的,例题说明);
b.根据指向标判断(看箭头指的方向);
c.没有上面两种,就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补充说明和讲述自然界其他定向法:
根据太阳和钟表的方向;树冠和树轮定向(用课件演示);地形和地物
定向;北极星定向。
(3)图例: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方名称和位置。
问:地图都有哪些类型?根据功能来划分。(通过课件介绍,简单介绍
其应用)
生:
小结:版图、政区图、旅游图、平面图、立体图、电子地图、分层设色地
形图等。
板书设计
二、地图
1.概念: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
形。
2.三要素:
课外作业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4个
教学内容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三)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根据经纬网;方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例
内容分析
(教材处理)
地球仪的制作和地图的绘制是地球仪和地图内容的具体应用,本
节课主要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地球仪的制作方面主要是利用已知的模
型进行;一方面要学生掌握如何确实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的计算的
确定、图例的绘画,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绘制有特殊功能的地图。但从
总体上讲,本节课主要把重点放在了地图的三要素的确定上。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地图三要素的确定与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确定常用地图上方法,计算实际距离与纸张大小的比例关系,
确定为地图的比例尺,掌握确定三要素的方法。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实事求是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地图三要素的确定与应用
教学难点确定为地图的比例尺
教学用具纸张、模型、课件
情
境
设
置
情境一:根据提供的制作材料,如何绘制地球仪上的特殊的经纬线?
情境二:同组之间请对每位同学所制作的地球仪进行评价。请说说你要评价的标准是
什么?
情境三:绘制地图,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哪些方面?
情境四: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情境五:请给同组同学之间所绘制的校园地图进行评价,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教学过程边教边悟
情境一:根据提供的制作材料,如何绘制地球仪上的特殊的经纬线?
地球仪的评价
生:
小结:
(1)赤道的绘制方法;
(2)各种纬度线的绘制方法;
(3)经线的绘制方法。
情境二:同组之间请对每位同学所制作的地球仪进行评价。请说说你要评
价的标准是什么?
生: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
最好的三个组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评价标准:
(1)整体:地轴有没有倾斜,支撑架是不是完整牢固。
(2)经纬线有没有画好,画的是否正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七大洲的轮廓有没有。
(4)采用什么材料制作,有没有创意。
最好的三个由制作者上台说明制作过程,用到了哪些工具。
(通过投票选举,票最多的三位同学作品获胜,剩下的学生自己在课后
完善后还可以自愿上交,得探究分)
情境三:绘制地图,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哪些方面?
生:
小结:地图的三要素。
情境四: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生:
小结:根据实际的距离和纸张的长度之比进行确定。
情境五:请给同组同学之间所绘制的校园地图进行评价,你的评价标准是
什么?
根据评价标准,各小组选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再进行全班选举,选出
最好的三个作品,给予鼓励(平时探究分增加)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操作,一起参与修改,确定基本建筑,然后补充地
图的三要素。
(1)方向——确定方向,指出北边
(2)比例尺——没量过具体建筑的长宽,可以通过操场一圈300米来进
行比较推算,估算出地图上1厘米大约等于实际多少米,然后表明比例尺。
(3)图例——教学楼,住宿楼,行政楼,体育场等等
根据P88光明中学社区的图例,来进行标注。
课堂小结:
课内作业:
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
绘制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教后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9:4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91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