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更新时间:2023-01-31 18:38:04 阅读: 评论:0

杭州有哪些艺考培训机构-归去来兮辞名句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我的秘密花园1)

⼤学⽣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得⼤学⽣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2年9⽉7⽇

当代应届⼤学⽣就业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下降、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相差⼤,求职过程中存在⾃卑畏怯或盲⽬

⾃⼤现象、缺乏实际⼯作经验、⼤学⽣就业后⼈才流失率过⾼,频繁跳槽现象严重等。本⽂根据对XX⼤学应届毕业⽣的问卷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产⽣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针对本校2012届毕业⽣就业情况调查统计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根据有效问卷的统计,调查情况如下:

⼆、针对本校2012届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初次就业率不⾼

我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前你找到⼯作了吗?”的问题时,有39名学⽣⽬前已找到⼯作,其中男⽣24⼈,⼥⽣15⼈。在未

找到⼯作的61名学⽣中,男⽣占26⼈,⼥⽣占35⼈,可见男⽣在求职⽅⾯优于⼥⽣。

(⼆)⼤学⽣预期⼯作待遇与⽤⼈单位提供的待遇之间具有相当差距

在回答“对于你的⼯作单位所提供的待遇,你是否满意”时,只有15名学⽣表⽰满意,57名学⽣表⽰⼀般,28名学⽣表⽰不满

意。

(三)⼤学⽣群体中普遍存在⾃卑畏怯,信⼼不⾜等⼼理障碍

在回答“你是否认为⼤学⽣就业形势严峻,⾃⼰能⼒不⾜,很难找到⼀份满意的⼯作?”有92名学⽣表⽰赞同,只有8名学⽣表

⽰反对。

(四)⼤学⽣就业后流失率过⾼,频繁跳槽

在回答“在⼯作⼀段时间后,你是否会选择跳槽”这⼀问题时,有44名受调查的学⽣

表⽰会跳槽,有46名学⽣表⽰不确定,得视情况⽽定,只有10名受调查的学⽣明确表⽰⼀般不会跳槽。

三、⼤学毕业⽣就业问题产⽣的原因

(⼀)⾼校扩招影响

具有关资料显⽰,截⽌2003—2004年,全国⾼等学校在校⽣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增加到1945万。2012年,在校⼤学

⽣已达3105万。2001年,我国⾼校毕业⽣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

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10年631万,2012年,⾼校毕业⽣达到680万,预计今后三年

内还将以每年30万的速度增长。

(⼆)⼤学⽣的就业观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学毕业⽣收⼊预期⾼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有的同学认为⾃⼰在择

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异、政治条件好、学校牌⼦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因⽽盲⽬⾃信,在⾯试过程中往往

表现的沾沾⾃喜、洋洋得意、咄咄逼⼈,结果往往是⾃⼰的优势是⽤⼈单位所不需要的,⽽⽤⼈单位所重视的条件⼜不具备,

到头来往往对⾃⼰的优势估计过⾼,对⾃⼰的劣势估计不⾜⽽在求职中受挫。据有关资料显⽰,近六成的应届⼤学毕业⽣选择

⼯资期望值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但近⼋成⽤⼈单位却认为⼤学毕业⽣仍存在期望过⾼现象,主要表现在薪⽔福利、

⼯作地点、⼯作性质、发展机会和假期要求⼏个⽅⾯。⽽不少⼤学⽣却感到很⽆奈,由于薪酬不⾼,他们的⽣活压⼒很⼤,⼯

作缺乏⾜够的积极性,伴随⽽来的⾃然是就业多次选择和频繁跳槽,这⼜造成了⽤⼈单位对应届⼤学毕业⽣存在戒备⼼理。

(三)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

⾯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压⼒,许多⼤学⽣⽣有这样的想法“现在不找⼯作,以后未必找得到”,不如先找到竞争不是很激烈,条件

待遇不是很好的⼯作,等到遇到更好的⼯作时再毁约再跳槽也不迟。先就业再择业,成为许多⼤学⽣最现实的想法。⽬前,许

多应届⼤学毕业⽣⾯对的⼯作只是⼀份为了缓解就业压⼒的⼯作。他们只是把它当成⼀种跳板或“避风港”,在⼯作⼀段时间后

会发现⾃⼰并不适合这份⼯作。兴趣、专业、薪酬、机遇与⾃⼰期望的不符,于是,跳槽之风兴起。据资料显⽰,某银⾏信⽤

卡部2003年招聘的应届⼤学毕业⽣,⾄2006年流失率⾼达95%。显然,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应届⼤学毕业⽣就业的⼀种

趋势。

(四)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标不明确,跟风现象严重

⽬前,很⼤⼀部分毕业⽣考研和求职同时进⾏,很多⼈存在这样⼀种⼼理:考研求职两⼿抓。如果考研落榜,求职成功,⾃⼰

同样很有⾯⼦。如果在求职过程中得到⼀个好⼯作——薪酬⾼,⼯作稳定,发展机会好,假期制度优异,⼤可以放弃考研选择

就业。考公务员、

考教师资格证,凡是考试⼀概参加,笔试⾯试决不放过,⽹上申请、校园招聘、校外求职,“⼤⾯积撒⽹”。殊不知,精⼒过于

分散往往容易导致考研落榜,公务员也未能考上,求职也未能找到⼀份好的⼯作。

(五)我国⾼等教育只重视灌输,轻视能⼒培养,应届⼤学⽣毕业⽣缺乏⼯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

据部分⼤学⽣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学毕业⽣有⼀定的实践经验,动⼿能⼒强。但是,许多⾼校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实际⼯作技能的锻炼和提⾼。多数学⽣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在岗的实际能⼒。很多⼤学⽣

表⽰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市场脱节,很⼤⼀部分学⽣适应⼯作环境的能⼒较差。据相关资料显⽰,我国⼤学⽣⼀般适应独

⽴⼯作周期为1—3年。

(六)部分学⽣表⽰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

有些⽤⼈单位明确表⽰只招男性毕业⽣,⼥性毕业⽣⼀概不收。部分⽤⼈单位表⽰,男性⼯作者⾯对压⼒、挑战时更容易有突

出表现。⼀家电⼒企业的⼈⼒资源部领导说,因为他们招收的岗位都涉及到⾼压布线等⼯作,成年在外出差,⼯作时不免爬上

爬下,他们不招收⼥性职⼯不是歧视⼥性,⽽是出于对⼥性的考虑才决定只招收男性职⼯的。其实,⼥性的⼀些观点也影响着

她们⾃⾝的求职道路。许多⼥⼤学⽣只愿意找⼀些安稳、轻松、待遇好的⼯作,对于⼀些基层职业,认为环境不好、⼯作性质

不好、⼯作地点不好⽽敬⽽远之。

四、解决⼤学毕业⽣就业问题的对策

(⼀)增加就业岗位,扩⼤就业渠道

解决当前就业问题最根本的⽅法就是⼤⼒发展经济,只有不断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扩⼤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

前我国⼤学毕业⽣中存在的“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各部门应从就业招聘等⽅⾯为⼤学毕业⽣提供服务,如制定相关的扶持政

策,为⼤学⽣提供关于就业信息的途径和平台。运⽤⽹络等媒介经常及时的搜集、更换、发布各类⼈才就业招聘信息加⼤和加

强⽹上招聘的⼒度、范围,拓宽⼤学⽣的就业渠道,积极地发现、宣传⼤学毕业⽣群体潜在的优势。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创办

⼤学⽣就业系统和⼈才信息⽹等,⽤资⾦⽀持、政策⽀持来推动⼤学⽣就业。

(⼆)转变⼤学⽣就业观念

部分⼤学毕业⽣存在盲⽬⾃信的现象。⼤学⽣虽然学历⾼,知识丰富,但缺乏⼯作经验,当前很多企业和⽤⼈单位重视⼯作经

验和⼈⽣阅历甚于学历。⼤学毕业⽣要清楚认识到⾃⼰在求职⽅⾯存在的缺陷,千万不能盲⽬⾃⼤,⼼⾼⽓傲。想要做⼤牌,

就必须先做⼩卒。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很⼤距离的。⼤学毕业⽣应该认识到⾃⼰刚刚毕业,没有商场的实战能⼒,缺乏

经验不能敏锐的捕查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所以,不能太过理想化,应从实际出发,合理的制定⽬标,脚踏实地的⼀步⼀步

去完成⽬标。此外,⼤学毕业⽣还应当破除

“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中⼩城市和农村,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的观念。政府等有关部门也应当拿出部

分资⾦⽀持学⽣到农村,到西部,到⽋发达地区实⾏考察、实习、开展就业服务等。对于愿意到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开发、就

业、发展的⼤学毕业⽣应考虑免除他们的助学贷款等作为⿎励。

(三)破除⾃卑畏怯,充满信⼼

⾯对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学毕业⽣存在⾃卑⼼理,使其缺乏竞争勇⽓,缺乏⾃信⼼,⾯试过程中⾃卑畏怯。在⾯试过程

中,⼤学⽣要破除⾃卑畏怯的⼼理,将⾃⼰的优点集合起来,向⾯试官展现最优秀、最佳状态的⾃我。在阐述⾃⾝优势时不要

过分谦虚,开不了⼝,要敢于拉下⾯⼦想办法去争取,如果⼤学毕业⽣过于⾃卑,应注意加强对⾃⼰进⾏信⼼、勇⽓⽅⾯的训

练,⼒争在⾯试过程中做到⾃信⽽不⾃⼤。

(四)积极开展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前,很⼤⼀部分⼤学毕业⽣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对就业难的压⼒,多数⼤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很

多⼤学⽣对⾃⼰的⼯作兴趣和职业规划⼀点计划都没有。应届⼤学毕业⽣在找⼯作前应明确⾃⼰的职业定位,确定⾃⼰的职业

⽅向与⽬标,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划,避免就业的盲⽬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做好职业定位呢?第⼀,了解⾃

我。正确认识到⾃⼰的⼈⽣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的观念、性格、能⼒和兴趣选择⾃⼰未来可能的⼯作⽅向。第⼆,

了解职业。了解⾃⼰选定的职业⽅向的⼯作内容、⼯作形式、⼯作性质和⼯作环境等,仔细分析⽐较,制定最终的职业⽅向与

⽬标。此外,在⾯试之前,⼤学毕业⽣应当对⽤⼈单位有⼀个全⾯、仔细了解,收集⽤⼈单位的资料,不打⽆准备之仗。如

此,在求职过程中更能做到⼀帆风顺、左右逢源。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8:38: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90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mylove田馥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