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⒉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⒊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新概念来重新理解旧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引入:
我们在初中学习氧气的时候,老师给大家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就是硫在空气中和在纯氧
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大家还记得实验现象吗积极参与。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放
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从已知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追问:
那么,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呢
回答:
二氧化硫
及时肯定:
对,二氧化硫,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认识二氧化硫,看看它还有那些其他的性质和用途,对
人类有哪些影响。
板书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展示:一收集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
巡回指导,特别是对学生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的方法进行指导。观察集气瓶中二氧化硫的
颜色、状态,并闻二氧化硫的气味,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观察方法。
总结:
1.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教师介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讲述: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而含二氧化硫
的空气不仅对人和动植物有害,还会腐蚀金属制品,损坏油漆颜料、织物、皮革等。
倾听、记忆了解二氧化硫的毒性。
那么二氧化硫的密度与空气的相比大还是小呢
2.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⑴MSO2=64g/moL,M空气=29g/moL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得出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
空气的密度。
⑵通过观察,收集二氧化硫的集气瓶瓶口朝上放置。
3.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
讲述:该温度很容易达到,说明二氧化硫很容易液化,变为液态二氧化硫,液态二氧化硫还是许
多物质的良好溶剂。
过渡:氯气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硫气体能不能溶于水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水槽
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讨论总结:
水槽中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杯,形成美丽的喷泉。烧瓶内的液体呈红色。
结论:
4.可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提问:既然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而且密度比空气大,那么我们在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应该如何
操作。
学生总结:
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试管中的液体变红,那说明了什么
提示:我们初中就知道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及时肯定:
这种酸叫亚硫酸。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一种酸。
学生总结板书: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O2+H2OH2SO3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解释:亚硫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硫和水。这就说明二氧
化硫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我们在第四章也学过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
积极思考
H2+I2===2HI
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那么,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不是,因
为不是在同一条件下发生的反应。进一步巩固可逆反应的概念。
过渡:二氧化硫能够与水化合生成酸,说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那么根据酸性氧化物的
定义--
及时肯定:
那么二氧化硫一定与碱反应,大家写出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凡是能与酸
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酸性氧化物
SO2+2NaOH===Na2SO3+H2O
抓住概念的要领
思考: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
归纳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硫变混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给
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问:二氧化硫与碱尤其是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现象,与哪种气体类似
追问:那么能否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追问:那么如何来鉴别呢我们必须了解二氧化硫还有哪些其他的化学性质。
不能逐步树立起普遍联系的观点,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问题。
设问:硫元素有哪些主要化合价+2、、0、+4、+6
设问:根据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推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介绍:
其中以还原性为主。今天我们只讨论它的还原性。
分组讨论
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是正四价,处于硫的中间价态,因此二氧化硫既能表现出一定的氧化性,
又能表现出一定的还原性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多方面考虑问题,
加深印象。
设疑:
二氧化硫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分组讨论提出方案:
1氧化性:与还原性强的物质反应
2还原性:可选择的氧化剂可能有氯气、溴、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等。(有些学生还
提出浓硫酸、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给学生营造一个研讨的气氛,"入境"学习,这是学习的
重点、难点。
板书:2.还原性
小结:能氧化二氧化硫的氧化剂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剂都能氧化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在一定的温度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同时三氧化硫又会分
解为二氧化硫和氧气,因此这个反应也是一个可逆反应。
分析该反应,二氧化硫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
教师指导下书写:
二氧化硫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培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讲解:SO3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固体,极易与水作用生成硫酸,同时释放大量的热。
在工业生产中,常用上述两个反应制造硫酸。
书写方程式:
SO3+H2O===H2SO4
学生实验:
工业上,常常用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漂白性的物质有哪些现象: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硫还有它的一大特
性--漂白性。
活性炭、氯水、过氧化钠、过氧化氢、臭氧等等。
1.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它们的漂白原理相同吗
不同。
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是物理吸附。氯水、过氧化钠、过氧化氢、臭氧是化学漂白,而且是氧化
漂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认识。
激疑:
那么,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如何呢
对比实验:
分别加热用氯水漂白过的品红试液和刚刚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品红试液。
现象:
加热用氯水漂白过的品红试液颜色-即无色试液颜色不变
而加热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品红试液--即无色试液颜色又变为红色。从漂白原理上对比二
氧化硫和氯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二氧化硫的漂白是与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这种无色物质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容
易分解而恢复为原来的颜色。二氧化硫的这种漂白原理为化学漂白中的一种--化合漂白。
板书
3.漂白性:不稳定聆听、记忆灵活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介绍:
二氧化硫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可以用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记忆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从刚学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看,二氧化硫有什么
主要用途呢
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三)、二氧化硫的用途:制硫酸和亚硫酸盐、作漂白剂、防腐剂等。
过渡:二氧化硫对人类有益,但也有害,它可是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之一。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污染阅读:教材132页,二氧化硫的污染部分。
提问:什么是酸雨
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就形成酸雨,酸雨的PH值〈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讲解:
一般来说,天然降水都偏酸性,PH值约为,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其中的缘故。
降水中的微酸性能过促进土壤中养分的溶解,便于植物的吸收。因此是有益的。但是若降水
中的酸度过大,PH值〈时,对生态就有不良的影响。
提问:酸雨都有哪些危害呢
酸雨能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强,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还
会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电信电缆等的腐蚀。
提问:大家清楚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来源吗
回答:化石燃料的燃烧(如高硫煤)
含硫矿石的冶炼
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的工业废气
板书
2.二氧化硫的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如高硫煤)
含硫矿石的冶炼
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的工业废气。
总结:这些废气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向大气中排放。
小结:
找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
危害,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随堂检测:
1.下列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有()
A.氮气B.氯化氢C.氦气D.二氧化硫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
A.氯气B.氯化氢
C.二氧化硫D.硫
要求立即回答。巩固当堂内容,反馈知识掌握情况。
1.考察二氧化硫的溶解性
2.考察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水平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1.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3.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
4.可见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SO2+H2O===H2SO3
SO2+2NaOH===Na2SO3+H2O
2.还原性
SO3+H2O=H2SO4
3.漂白性:不稳定
(三)、二氧化硫的用途:
制硫酸和亚硫酸盐、作漂白剂、防腐剂等。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1.酸雨:PH值〈的降水
2.二氧化硫的来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如高硫煤);
含硫矿石的冶炼;
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的工业废气。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7:1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86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