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提分刘营滨-1毫米等于多少微米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过期的爱情)我们的自由和梦想(关于教育)
——《死亡诗社》观后感
看《唐山大地震》都没流眼泪的我,看《死亡诗社》的哭了。同学有点惊讶,我一点不夸张的说,有共鸣了。我的血管里始终有奔腾不息的激动。我想到了我们从上学开始,稚嫩的灵魂没有反抗意识,乖乖听话是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们的要求。随着成长,我们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该不该去追求,对此,我们充满了疑惑和顾虑,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做才不辜负自己的人生。“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父母老师甚至社会都在向我们灌输这种思想。因此这个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影片中的主人公跟我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我想问,你的一生有没有曾经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改变你学习的方式,改变你生活的轨迹,改变了你偏执的世界观,我没有,但我知道1959年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师改变了。基汀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那个禁锢的学校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有关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的电影。它有关教育,也探讨着人生命的意义。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电影里这段台本震撼了无数的观众,甚至可以说唤醒了很多迷失困顿的现代年轻人,这应该就是《死亡诗社》中最核心的东西,影片所要表达的灵魂。
在基丁老师的影响下,学校里出现了一批像他一样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孩子。这些孩子共同组成了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社团。白天,他们忍受着学校里刻板,严谨的教育。晚上,他们打着手电,穿过树林,穿过河流,去赴一个诗歌和梦想的约会。
然而,现实总是在无情的打击着充满梦想的人们。这些浪漫的诗人,在他们一开始走上那条与众不同的追梦之路的时候,悲剧就已悄悄的埋下了种子。学校和家庭陆续发现了这些孩子的叛逆,他们极尽所能的打击着这些叛逆的苗子。尼尔,“死亡诗社”的发起人,一个热爱诗歌,热爱表演的孩子,却被要求接受父亲为他选择的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在父亲一次次的警告之下他
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代价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沉重。在他成功演出了戏剧“仲夏夜之梦”后,愤怒的父亲狠狠的斥责了他,深深感到梦想实现无望的尼尔选择了极端的做法,在寒冷的冬夜里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如花绽放的生命。
尼尔的死给“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和基丁老师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学校及尼尔的父母都将尼尔的死归罪于基丁老师,并据此开除了他。“死亡诗社”也在学校的强迫下解散了。表面上看来,梦想的坚持者已在残酷现实的打压下低下头来。
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存在,基丁老师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刹,一向软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来,受基丁老师影响颇深的那些孩子们也站上了桌子。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谁在年少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船长,乃是人生之大幸。
我想,这些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向基丁告别,他该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却留了下来。以后,这些孩子们也许不会再反叛,他们会依照学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们的心里,永远有着自由而勇敢的光。
故事就此结束,但延伸却仿佛无限,一代站起来的年轻人一定会创造一个新的体制,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跳出“教育”这一领域,情形也是如此。
如果说存在即意义,对于学生,对于自身,我该如何施展?有人说,老师都曾是学生,大都被磨去棱角,渐渐“制度化”,再来磨别人的棱角,使后人“制度化”,话虽偏激,但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高权利就是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力。帮助每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这样的权利教育,就是引导孩子们享受快乐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充满理想、勇于追求理想的同时,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亲近自然,学会聆听天籁之音,享受美好的人生。在赶路的时候,学会适当的停下来看看路边的风景,为再次赶路增添几分亮色,实现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培养心智自由的人,也是指我们的教育要处理好学生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即要在技法上使学生在考试、升学成为胜利者,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在现实生活中,从家长到学生到教师,被迫追求着结果,忽视着过程本身。而我想说教育没有捷径,教育无关乎结果,无关乎学位,教育寓于你所经历的过程:
包括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社交...所有成功与失败 包括教育本身的过程 即是
教育真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