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
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课型新授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在学习唐王
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
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者李渊、李世
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生举手
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可能是他
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通过预习我了解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
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慢
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下文的
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
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
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
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
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
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
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
形成的共同思路是:
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渊的原因
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
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
起来了;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
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
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
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
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历史课不
受重视;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
至不让学生发言;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
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
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
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
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
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
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
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
“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教
学案例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
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吗今天上午第三节
课,七1班,一堂新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
的搞法;在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之后,在归纳建立的过程时我的思
路本来是这样设计的:隋朝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介绍建立
者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唐太宗的统治;
在引导学生归纳到唐朝的建立后介绍建立者,在这时,一学
生举手要发言,说“老师,错了,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而不是李世
民”;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
说:“通过预习我了解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
基玄武门之变,老师,那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楞了一下,反应过来,我一面用较
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第二个问题不是引入
下文的最佳途径吗;如果让学生自己摘得“果实”不是更能激发他们
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我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假装面如难色,我想我们只
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
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一人带一小
组,:人带一小组,第一小组主要结合隋朝的建立归纳唐朝的建立对
比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简单的归纳建立的过程第二小组结合
课文寻找李世民被称为明君呢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并交流汇报,老
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
的衰败兵变唐朝的建立简单介绍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
李世民归纳称为明君的原因贞观之治学生归纳老师总结;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始我所始料未及的;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
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
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明君唐太宗的
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这让我深深感受到
确实要转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做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把课堂
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
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在课堂
上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
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反思这节课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师备课时,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
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
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
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
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
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
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
划;
二:目前的课堂教学,较少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初一,初二年
级历史课不受重视;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忽视;
不管问题是否有意有些甚至不让学生发言;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
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
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
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
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
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
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
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
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
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
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
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
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的发展上;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6:3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8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