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31 15:46:08 阅读: 评论:0

俩小无猜的童星-鞠组词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加薪申请单)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页共21页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是教和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学生是教学

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是通过学生体现的。若想教会学生,把

学生培养成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深入

了解学生实际,即备学生。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最新新人

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

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

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

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

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2页共21页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

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

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3页共21页

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

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

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

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

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4页共21页

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

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

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

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5页共21页

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

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

—4题。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

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

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

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

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6页共21页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

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

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汇报:黄花有(5)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7页共21页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

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谈话:还是黄花和蓝花比,小兔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

小猪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到底是3倍、还是2倍呢?你同意

谁的说法?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

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

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

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

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8页共21页

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

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

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考眼力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9页共21页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

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

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

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

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

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

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

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0页共21页

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

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

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

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

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

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

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

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

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1页共21页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

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

位置吗?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

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

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

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

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

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

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2页共21页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

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

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

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

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

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

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

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P939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知图形的观察、思考初步建立圆的基本概念,沟通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几次画圆过程中理解什么是圆,掌握基本绘图

方法,在画和对比中感受圆的本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3页共21页

2.让学生经历操作验证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分享,不断深化对圆

心、半径、直径意义的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圆的本质,应用半径、直径的意义、

联系思考解决问题,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尝试、操作、思考中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联系,感

受圆的本质。

教学难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应用圆心、半径和直

径的意义及联系。

教学准备:

圆规、圆片、练习纸、课件、应用模型。

一、引入

1.从学习过的正方形开始。

引导学生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

从中心点引出到边、顶点的距离,明确其长度不等。

2.逐步呈现正多边形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数学思考。

思考:如果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中心点到边、顶点的距离

会怎样变化?多边形将趋于……?

引出圆,呈现课题。

◇设计意图:

从正方形引入,观察中心点到边、顶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渗透圆

的本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感受极限思

想。

二、画圆

1.用身边的素材自己画圆。

交流不同工具的画法,初步感受圆规画圆有优势。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4页共21页

2.学生汇报,教师示范、规范画圆的方法。

3.学生们再次尝试画圆。

4.对比用圆规画圆和用其它方式画圆的共同点,体会“平面内到

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设计意图:

第一次让学生自主画圆,初步体会,充分容错,引发对圆规画圆

“工作原理”的思考;第二次教师示范画圆,尊重教材,有效讲授,

形成学生对规范画圆的“有意接受”;第三次再让学生画圆,“反刍”

画圆的核心要素,建立圆心、半径的初步感知,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

1.自学与分享。

(1)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2)在自己画的圆里面标出圆

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以后和同桌交流。

2.交流并理解。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质疑,关注理解。

过程中教师示范画圆心、半径、直径。

3.发现与思考。

用圆形纸片折一折、画一画,发现圆中半径、直径的特点,这个

圆中半径、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

组织交流反馈。

4.现象与本质。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思考:

(1)半径(直径)真的有无数条?

(2)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圆中,直径最长吗?半径呢?

结合课件演示,理解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再次领悟圆的

本质。

◇设计意图: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5页共21页

“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和掌握的不

教。

介绍“如何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既提供自主画图、理解同

圆半径、直径联系的机会,又让学生自己的话解释,逐步贴近数学

用语。尊重学生与尊重教材并重。

从验证的角度设问“圆中半径真的有无数条?”让不同层次的孩

子产生不同的思考,这个环节具有多重效能,既传递给学生“经得起

检验的东西,才能揭示其规律”,又在验证过程中从不同视角去理解

圆。

四、深度研究、联系生活。

1.怎样找到圆心。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结合“生成”引导思考。

学生介绍想法,用圆片演示。

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课件呈现,再次引发质疑为什么这样折出来

的就是圆心?

引导学生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设计意图: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要“折”出半径的意义、直径的意义,

要“折”出数学的味道。不断地“反刍”半径、直径的意义,加深印

象,深刻体会三要素“圆心、半径、直径”间的联系。

(2)再找圆心。

引发思考:无法折一折的圆形怎样找其圆心?

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有联系。

充分预设,呈现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再一次打破学生刚刚构建的“找圆心”的“好”方法,

“折一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生活中太多的“圆”折不了,设置这

样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进行数学思考。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6页共21页

学会在解决新问题中发现已有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到的知识、概念,解决生活中与圆形有关的

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与教学伊始呼应,从“方”中进入,回“方”中思考。让学生感

受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轮回现象;领悟数学可

以还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养成用数学眼光、数

学思维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六、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梳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小结收获,提出希

望。

2021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

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

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

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

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

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7页共21页

算圆的周长。

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

识,提升思维水平。

3.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

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

盘等)2、直尺一把3、测量绳一条4、研究表格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

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8页共21页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咱们得想想其它的

方法了!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

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19页共21页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

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3.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

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

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

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

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

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

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

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20页共21页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

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

面。乘号省略。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A、3.14×5B、2×3.14×5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

个计算公式:C=2πr

3.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

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

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21页共21页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5:4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8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违章动物歌词
下一篇:黄绮珊回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