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
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
.
所寄/亡
.
处亡
.
气:
②其人舍
.
然大喜:
③及
.
其家穿井:
④丁氏对
.
曰:
⑤穿
.
井得一人:
⑥国
.
人道之:
⑦得一人之使
.
:
⑧因往晓
.
之:
⑨国人道
.
之:
⑩闻
.
之于宋君:
⑪奈何
..
忧崩坠乎?奈何
..
忧其坏?:
⑫奈
.
地坏何
.
?: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
②国人道之: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⑥求闻之若此: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⑧因往晓之:
⑨晓之者: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舍:
①太丘舍去:
②其人舍然大喜:
若:
①若屈伸呼吸: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
其:
①及其家穿井:
②其人曰:
③何忧其坏: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③求闻之若此:
④不若无闻也: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④告人曰:
二、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溉】,【汲】,
4、【及】
5、【国人】
5、【道】
6、【闻之于宋君】【闻】,
7、【对】
9、【得一人之使】
《杞人忧天》
11、【亡】
13、【晓】
14、【积气】
15、【若】
16、【行止】
17、【奈何】
18、【只使】
19、【中伤】
20、【积块】
21、【四虚】
22、【躇步跐蹈】
23、【舍然】【舍】,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四、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
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
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
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五、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
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
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
.
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
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
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
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
.
所寄/亡
.
处亡
.
气: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
.
然大喜: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
.
其家穿井:古今异义,古义:待,等到;今义:连词,和。
④丁氏对
.
曰:古今异义,古义:应答,回答;义:正确。
⑤穿
.
井得一人:古今异义,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⑥国
.
人道之:古今异义,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⑦得一人之使
.
:古今异义,古义:劳动力;今义:用。
⑧因往晓
.
之:古今异义,古义:告知,开导;今义:天明。
⑨国人道
.
之:古今异义,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⑩闻
.
之于宋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
..
忧崩坠乎?奈何
..
忧其坏?: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⑫奈
.
地坏何
.
?:固定用法,奈……何: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代词,它。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
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省略句,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
二、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
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
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
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四、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
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
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
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
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②、说明求贤不
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
则是什么?
答: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
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
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
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答:(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
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2)有强烈的
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
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
美好。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①、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②、废寝忘食。③、在“晓之者”的开导下
“舍然大喜。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答: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
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五、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
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
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
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一足,信
.
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
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
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
(从井里取水)
【解析】A确实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代词,这件事。B助词,的。C代词,这件事。D代词,这件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
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答:“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
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11:3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73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