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点练6三角洲
一、单项选择
下图为典型河流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河流地貌的名称分别是()
A.冲积扇、河漫滩B.冲积扇、三角洲
C.河漫滩、三角洲D.三角洲、河漫滩
2.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
①地势平坦,多汊流②沉积物大小差别大③分布地区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B甲河流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呈扇形,为冲积扇;乙河流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或
入湖口处,呈三角形,为三角洲,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C读图可知,与冲积扇相比,三角洲一般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平坦,多汊流,多沙
洲、沙岛发育,①④符合;冲积扇沉积的物质多石块、砾石,也有泥沙,沉积物大小差别
大,而三角洲内沉积物以泥沙为主,颗粒大小差别较小;三角洲分布地区气候不一定温和,
如勒拿河三角洲,②③不符合;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河槽一般由河岸、河漫滩、河底等部分组成,是河流的核心地貌单元。河口河槽地处
河流与海洋的交互地带,出河口地区后,河流径流受到潮汐顶托,盐淡水混合,水流趋缓,
河槽展宽,出现分汊现象。河槽沉积物具有河域与海域来沙的混合沉积特征,总体呈现主
槽粗、边滩细。下图示意长江口河槽等深线(理论最低潮面)分布状况。据此完成3~4题。
2
3.图中甲地的地貌类型是()
A.洪积扇B.冲积岛C.江心洲D.河漫滩
4.南、北两支河槽等深线分布特征表明()
A.长江干流北移B.南支不断淤塞C.北支河槽发育D.南支径流量大
3.D从图中等深线分析,甲地是理论最低潮时出露水面,高潮时没入水下的泥沙沉积体,
其地貌类型是河漫滩,D正确。洪积扇为河流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A错误。冲积岛和
江心洲是高潮时也能出露水面的河心岛,B、C错误。故选D。
4.D从图中分析,南支河槽宽度大,北支河槽宽度小,根据北半球河流向右的地转偏向力
分析,北支河槽流量小,泥沙沉积快,河道变窄,南支冲刷强,河道变宽,长江干流南移,
A、B、C错误。南支河槽宽,河道深,径流量大,D正确。故选D。
位于长江口的九段沙,是受到河流和海洋潮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河口沙洲。近年来,由于
上游三峡大坝建设,九段沙的生长速度和方向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长江口沙洲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九段沙的形成原因是()
A.风力堆积作用B.海水堆积作用C.河流侵蚀作用D.河流堆积作用
6.据图所示,九段沙生长的方向是()
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
7.近年来,九段沙生长速度变慢,主要原因是()
A.流速变小B.径流量减少C.汛期加长D.输沙量减少
5.D从图中看,九段沙位于长江入海口,由于入海口处流速减慢,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形成,D正确;A、B、C错。故选D。
50.
6.A从图中看,九段沙向东等深线数值增加,泥沙易在低处堆积,可推测出必段沙向东
生长,A正确,B、C、D错。故选A。
7.D由材料“由于上游三峡大坝建设,九段沙的生长速度和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可知,
由于三峡大坝建设,大坝拦截泥沙,输沙量减少,到达河口的泥沙减少,九段沙生长速度
3
变慢,D正确;三峡大坝建设对河口处的流速、径流量、汛期影响较小,A、B、C错。故选
D。
扇三角洲是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黄羊泉扇就
是从约1万8千年前的扇三角洲脱离玛纳斯湖演变而来的冲积扇。下图为黄羊泉扇位置及
扇缘区浅层沉积物剖面图。据此完成8~10题。
8.目前黄羊泉扇地貌属于()
A.冲积扇B.三角洲C.河漫滩D.风积丘
9.扇缘沉积岩层中有含砾粗砂岩,说明形成该沉积层的时期内()
A.湖水淹没整个扇缘B.以河流沉积为主
C.湖区流域植被茂盛D.河流水量变化小
10.根据沉积物剖面图中的各沉积层粒径变化可以推测艾里克湖面积()
A.逐渐变大B.一直保持稳定C.保持不变D.大小交替变化
8.A图示黄羊泉扇是克拉苏河流出山口所在的位置,由于河流流出山口,落差减小,水流
变慢,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故A正确。风积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属于风力堆积
地貌。
9.B扇缘沉积岩层中有含砾粗砂岩,沉积物颗粒较大,说明该岩层形成时水流速度快、搬
运能力强;图示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再结合河流洪水期带来冲积物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
说明形成该沉积层的时期以河流沉积为主,可判断B正确。若湖水淹没整个扇缘,湖水会
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较大的颗粒物应在河湖交汇处堆积,不会到达目前的扇缘前端,则
A错误;湖区流域植被茂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强,洪水、较大颗粒物出现的概率
均较小,难以使含砾粗砂岩堆积,则C错误;西北地区总体降水少,若河流水量变化小,
说明河流径流量小,流水作用不易搬运较大的颗粒,则D错误。
10.D图示剖面图中各沉积层粒径交替变化,说明河流的水量变化大,河流沉积与湖泊沉
积交替进行,即湖泊面积大小交替变化,故D正确。
4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它是河流与海、湖共同作
用的结果。下图为我国西北某湖泊扇三角洲前缘地带的地层垂直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1.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则K1-K2,期间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
A.湖泊水位B.流域内植被C.湖水温度D.流域降水量
12.与K3时期相比,K2时期()
A.沉积体坡度更和缓B.沉积时间更短
C.沉积物颗粒更均匀D.沉积体体积更大
11.A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影响湖水对河流水的顶托作用,从而影响到泥沙的输送距离。一
般而言,湖水水位越高,顶托作用越强,河流流速下降越快,泥沙输送的距离越近。读图,
K1-K2期间沉积体距湖岸某固定点的距离变化大,表明湖泊水位变化明显,A正确;流域内
植被的覆盖率可以影响河流的含沙量,进而影响泥沙沉积的厚度,但是对泥沙输送的距离
影响较小,B错误;湖水的温度与泥沙沉积关系不大,C错误;流域降水量通过影响河流流
量进而影响河流的输沙量,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搬运作用较稳定,说明河流的输沙
量和输沙能力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A。
12.B由图可知,K3时期沉积体的坡度更和缓,体积更大,A、D错误;与K3时期相比,
K2时期泥沙输送的距离短,说明该时期湖水的顶托作用大,河流流速快速下降,泥沙沉积
速度快,分选性差,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一,C错误;根据图示,K2时期比K3时期沉积物延
伸长度短,体积小,说明沉积时间更短,B正确。故选B。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
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
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
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
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5
13.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④
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4.图中河流()
①分汊多②易改道③流量不稳定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图中扇三角洲()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13.D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
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D对。
14.A由于沉积严重,现有河汊易淤浅,流量减少,直至淤塞改道,所以流量不稳定,易
改道。
15.C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A错;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扇三角洲
面积不断扩大,B错;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C对;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
积物颗粒由大变小,D错。
罗布泊在古代水面曾达3000km2,一百多年前尚存500km2,1972年完全干涸。下图为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
16.从B地至A地地势变化的特点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
17.湖口三角洲的位置不断变化,新三角洲与较新三角洲相比远离湖心的原因是()
A.干河道的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B.干河道的水量增加,沉积能力变强
C.新三角洲形成期湖水暴涨,顶托干河道D.干河道的水量减少,侵蚀能力变强
18.从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罗布泊()
A.湖面海拔低于海平面B.古湖盆四周都是上缓下陡
C.环境调节作用在减弱D.湖水下渗造成了湖泊萎缩
16.B由图可知,罗布泊湖面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且老湖岸线海拔较高,新湖岸线海
拔较低,则从B地至A地地势逐渐升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A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河流入湖口逐渐
向湖心方向延伸,使得湖口三角洲由老到新依次排列,但随着入湖水量的锐减,干河道搬
运能力减弱,造成新三角洲位置后退,远离湖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C罗布泊湖面逐渐降低,但该图不能反映湖面海拔是否低于海平面,A错误;湖岸线
可以理解为等高线,根据“疏缓密陡”可判定湖盆四周坡度的陡缓并无规律性,B错误;
由于罗布泊在逐渐萎缩,所以其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在减弱,C正确;湖泊萎缩主要是受气
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C。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
河流所挟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
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
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19~21题。
7
19.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A.中间粗、两端细B.下端粗、上端细
C.上端粗、下端细D.两端粗、中间细
20.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
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
21.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A.流速减慢B.河道多分叉C.河床增高D.含沙量减小
19.B水进型三角洲是河流所挟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形成的,颗粒粗的
先沉积,颗粒细的后沉积,故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选B。
20.C根据材料,水进型三角洲形成与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密切相关,面积增大显
著时,说明水盆的水面上升速度快,注入水量大。该湖泊为我国的内陆湖,主要是以冰雪
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水面上升速度快,故多发生在夏季,C对。
21.B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三角洲向湖水推进,且宽度范围增加,说明河流
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
河道分汊较多,B对。流速减慢,挟带泥沙较少,三角洲宽度不会变大,A错。河流的侵蚀
作用加大,河床降低,C错。含沙量减小,三角洲面积不会增大,D错。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下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
22~23题。
8
22.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分布在湿润地区
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D.可多次堆积形成
23.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D.无结冰期
22.D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一定是河流入海口,A错。扇三角
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有河流、山体、水体的地方可发育,不一定在湿润地区,B错。
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砂,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C错。读图并结
合文字材料,可知经多次堆积形成,D对。
23.C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C对。受山间降水量影响,流量
不稳定,A错。位于地势较平坦的三角洲,落差较小,河道较浅,B错。不能确定有无结冰
期,D错。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口是一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河口湾,在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下,形成
了崇明岛等一系列岛屿。下图是长江河口示意图,图中的涨落潮优势转换界是河流径流和
海洋潮流动力的平衡地带,在近底层涨落潮流相抵后净流速等于零的地方。
(1)指出九段沙在长江口中的位置特点,说明其成因。(4分)
(2)推断长江河口崇明岛等岛屿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6分)
9
(3)长江河口涨、落潮流主通道不一致,分析其涨潮通道偏向长江北岸的原因。(6分)
(4)随着全球变暖和长江一系列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预测长江河口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
明依据。(6分)
24.解析:(1)读图判断九段沙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九段沙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结合
材料可知涨落潮优势转换界处流速等于零,河流挟带泥沙在此沉积。(2)长江三角洲在流水
沉积作用下不断增大,所以涨落潮优势转换界的位置应逐渐向海洋中移动,崇明岛最靠近
陆地,形成最早,其次为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目前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的位置,所
以形成最晚。(3)因为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受其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海水涨潮时从东向西流,所以北岸为涨潮时主通道,落潮时潮流从西向东
流,南岸为落潮时主通道;长江自西向东流,南侧流水速度较快,北侧流水较慢,所以涨
潮时潮流通道主要在北侧,落潮时潮流通道主要在南侧。(4)长江上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河
口处径流减少,同时泥沙在库区沉积,含沙量下降,河口处沉积作用减弱;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潮流作用增强,海水侵蚀作用加大,海岸线后退,河口处岛屿面积可能缩小。
答案:(1)位置特点:位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
原因:长江挟带泥沙,在涨落潮优势转换界,水流(底层)流速为零,泥沙堆积。
(2)形成的先后顺序:崇明岛、长兴岛或横沙岛、九段沙。
理由:九段沙现处于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上,是最新形成的岛屿;长江三角洲从海洋向陆地
演变过程中,涨落潮优势转换界不断向海洋推进,崇明岛形成最早、年代最老,其后依次
形成长兴岛或横沙岛和九段沙。
(3)东海涨潮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转,主流偏北;同理,长江入海水流受地转偏
向力作用,主流偏南。因此,在地转偏向力、潮流与径流共同作用下,长江北支河流势力
较弱,涨潮潮流势力较强,形成了东海涨潮流以北支为主(崇明岛以北)。
(4)变化趋势:长江口的泥沙淤积将减弱;岛屿面积缩小;海岸线后退。
原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潮流势力增强;长江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来沙、来水减少。
25.[全国卷Ⅰ]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10
25.解析: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成因:一是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流速变缓;二是河流自上
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淤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而此处河流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也是从这
样的思维角度分析。
答案:①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
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泥沙来源少;且G河在M点以上多位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
沙沉积。②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势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26.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1998年以后,科罗拉多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严重。
从流水和海水作用的角度,分析科罗拉多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的原因。
【详解】
考查外力对地貌形态特征的影响。从流水作用角度分析:由材料与图示信息可知,科罗拉
多河上修建了很多水库,对河流径流进行分段拦截,造成入海口水量减小,输沙量减小,
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长缓慢甚至保持不变;从海水作用角度分析:三角洲位于河流的
入海口,还会受到海水的作用,海水顶托侵蚀三角洲边缘,并不断向海洋搬运三角洲边缘
物质使三角洲面积不断萎缩。
【答案】
修建多座水库使得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流水沉积作用减弱,加上海水的侵蚀作用,从
而造成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11
本文发布于:2022-11-14 09:4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7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