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羽毛球 规则

更新时间:2023-01-31 09:24:19 阅读: 评论:0

初中英语辅导书推荐-么的读音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心理暗示)

羽毛球规则图解完整版

羽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的运动项目,不受场地、年龄、性别的限制,单

人对练,集体会战皆可,这些特点,注定了羽毛球运动,将会成为大众所

容易接受的运动项目,打羽毛球,首先要了解羽毛球的比赛规则。

羽毛球比赛规则之球场

1.球场应是一个长方形,如图A(规则1.5除外);根据图中所示尺寸,

用宽40mm

的线画出

2.场地线的颜色最好是白色、黄色或其他容易辨别的颜色。

3.测试正常球速区域的4个40mm×40mm的标记(规则4.4),应画

在单打发球

区边线内沿,距端线530mm和990mm处(如图B、C)。

4.这些标记的宽度均包括在所画的尺寸内,即距端线外沿530mm至570mm

和950mm至990mm。

5.所有场地线都是它所确定区域的组成部分。

6.6如果面积不够画出双打球场,可画一单打球场;端线亦为后发球线,网

柱或代表网柱的条状物应放置在边线上。

羽毛球比赛规则之网柱

1.从球场地面起,网柱高1.55m。网柱必须稳固地同地面垂直,并使球网

保持

紧拉状态,如规则3所述。网柱如图A所示,应放置在双打的边线上

2.如不能设置网柱,必须采用其他办法标出边线通过网下的位置。例

如,使

用细柱或40毫米宽的条状物固定在边线上,垂直向上到网顶绳索

处。

3.在双打球场上,不论进行的是双打还是单打比赛,网柱或代表网柱

的条状物,均应置于双打边线上

END

羽毛球比赛规则之球网

2.网上下宽760mm。

3.网的顶端用75mm的白布对折而成,用绳索或钢丝从夹层穿过。白布边的

沿必须紧贴绳索或钢丝

4.绳索或钢丝须有足够的长度和强度,能牢固地拉紧并与网柱顶部取平。

5.球场中央网高1.524m,双打边线处网高1.55m。

6.球网的两端必须与网柱系紧,它们之间不应有空隙。

END

羽毛球比赛规则之单打

1.发球员的分数为0或双数时,双方运动员均应在各自的右发球区发球或

接发球。

2.发球员的分数为单数时,双方运动员均应在各自的左发球区发球或接发

球。

3.如“再赛”,发球员应以该局的总得分,按规则12.1和12.2的规定站

位。

4.球发出后,由发球员和接发球员交替对击直至“违例”或“死球”。

5.接发球员违例或因球触及接发球员场区内的地面而成死球,发球员就得一

分。随后,发球员再从另一发球区发球。

6.发球员违例或因球触及发球员场区内的地面而成死球,发球员即失去发球

权。随后,接发球员成了发球员,双方均不得分。

END

羽毛球比赛规则之双打

1.一局比赛开始和每次获得发球权的一方,都应从右发球区发球。

2.只有接发球员才能接发球;如果他的同伴去接球或被球触及,发球方

得一分。

3.自发球被回击后,由发球方的任何一人击球,然后由接发球方的任何

一人击球,如此往返直至死球

4.自发球被回击后,运动员可以从网的各自一方任何位置击球。

5.接发球方违例或因球触及接发球方场区内的地面而成死球,发球方得

一分,原发球员继续发球。

6.发球方违例或应球触及发球方场区内的地面而成死球,原发球员即失

去发球权,双方均不得分。

7.每局开始首先发球的运动员,在该局本方得分为0或双数时,都必须

在右发球区发球或接发球;得分为单数时,则应在左发球区发球或接

发球。

8.每局开始首先接发球的运动员,在该局本方得分为0或双数时,都

必须在右发球区接发球或发球;得分为单数时,则应在左发球区接发

球或发球。

9.上述两条相反形式的站位使用于他们的同伴。

10.如有再赛,则以该局本方总得分。

11.发球必须从两个发球区交替发出。

12.任何一局的首先发球员失去发球权后,由该局首先接发球员发球,然后

由首先接发球员的同伴发球,接着由他们的对手之一发球,再由,另

一对手发球,如此传递发球权

13.运动员不得有发球顺序错误和接发球顺序错误,或在同一局比赛中连续

二次接发球

14.一局胜方中的任一运动员可在下一局先发球,负方中的任一运动员可先

接发球。

END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9:2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