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恨歌心得体会范文4篇
一、开场:误入凡间一精灵
碧波荡漾的渌水,环抱着飞檐斗拱,文彩辉煌的沉香亭,沉
醉的太白大笔一挥,梨园女伶的歌声便穿云裂石,美艳的宫娥翩
翩起舞,吴带当风。这是独属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宝时代的繁华
魅影。
镜头微转,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误入凡间一精
灵。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发展:无法承受的感情之重
过去的他,也许真的是孤独吧!纵然贵居万人之上,坐拥佳丽
三千,可愈听得尘世喧嚣,愈觉那些温暖与己无关,沾染着别人
的热闹,只更衬得自我形单影只。直到她——那个精灵一样的女
子,她让他觉得,自我的?不再沧桑漂泊。于是,他忘记一切、不
顾一切地爱她。爱是有理由辜负全世界的——只是,多么可笑,
唯独拥有一切的他,没有这样的资格!可他还是顺遂了自我的心,
让感情的光环无比灿烂,灿烂到光环之外那些攀龙附凤的猢狲们
已悄然地贪婪地爬向了名利场的顶端。葬礼的号角夹杂在夜夜笙
歌中,是否有人听到?
也许多年后他会明了:当年愚笨如他们,从不懂得将幸福吝
啬些支配,凭着任性肆意挥霍,直到两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场盛大的逃离
所有的浪漫最终在叛军的铁蹄声中被无情地撕碎,他们最终
为这一场华丽而奢靡的感情付出了代价。由远及近的渔阳鼙鼓,
轻易地践踏着一个王朝的光荣与骄傲。从此,霓裳如何映羽衣,
南国荔枝无佳人。红颜,何其自然地成了“祸水”!应对不发的六军,
应对他的愁容,她轻扯嘴角,要多冷血才会忍心让早已青丝变白
发的他更添愁霜呢?纤纤素手执起那束残忍的白绫,也许,在身
体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迟。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说,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纵是那
天,他也没有如此不安过。
四、没有结局的结局
之后的之后,他不记得了。似乎,那日后,全世界都已剧终。
哪里有什么海外仙山呢,可是是他心甘情愿地蜷缩在回忆里
编造的一个又一个传说罢了,他不依不饶地紧紧抓住那些只会让
他难过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我罢了。
他说,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观望的烟花。他说,余生,用来
忘记她。
他必须不会明白,千年后会有一首歌告诉他,烟花易冷,会
有一首歌告诉他,雨纷纷时,旧故里,仅有草木深。
他只明白,没有她,爱不像爱!
我不想把《长恨歌》丝丝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讽喻诗。在
我看来,《长恨歌》更像是一部感情史诗电影,诗人便是那技艺
不凡的导演,在他的执导下,仅有爱,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
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
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杯具,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
却成了一首感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
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
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感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
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
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经过他笔下诗化
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我去揣摸,去回味,
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
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
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
“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
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
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
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
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
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
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
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
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
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
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
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
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
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痛的回
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
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
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
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
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
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
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
致,故事也所以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
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
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
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经过人物对
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
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
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
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
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
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
高潮。诗人正是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
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
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
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
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
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
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翻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有种自我跟着书中的女主人
公王琦瑶活了一辈子的感觉,如果不是学校里操场上嘈杂的声音
告诉我,这是在现实里、在我自我的生活里,我也许真的会以为
自我被长脚掐死在黑夜里。就这样,又翻开了《长恨歌》。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
生给王琦瑶拍的照片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
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提议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
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样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
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了,在爱丽
丝,王琦瑶是拿自我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
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
里面装着金条,也许一切早有预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
生活就像身体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酥软软的。在这期间,
程先生一向在寻找等待王琦瑶。
王琦瑶跟随外婆到苏州老家散心,乡间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
滋补药,她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瑶于苏州,就像一朵盛开
的牡丹一不细心来到了油菜花园,是朴素中的亮点。老家的阿二
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
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人。
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阿二是王琦瑶生命中一
个匆匆的过客,相遇的一瞬间,给她送去了一缕阳光,带来了温
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走过后,便只能是错过。
回到上海,王琦瑶在平安里胡同开了诊所,结识了严师母和
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会、吃饭、聊天中,王琦瑶爱上了康明逊
也就是毛毛娘舅,他们发生了关系,王琦瑶怀孕了。迫于家庭压
力,他离开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把孩
子留了下来。似乎是个自我留下一件财产似的,康明逊走了,她
就什么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孩子。
那几年的上海,经济萧条,排队买米时,她偶遇了程先生,
记忆虽被时光风化,但还留下斑驳的残角;面庞虽被时间冲刷,却
还依旧有那年的风韵。他们相视一笑,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
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来王琦瑶家里精打细算些柴米油盐的小
事情,宛然一对恩爱的夫妻。只是程先生从没有在她家留宿过,
照顾好她睡觉之后即使再晚也要会自我的家。谁不想就这样一向
简简单单下去,就这样,守着一份小幸福,度过余下的几十年。
可是,孩子的满月酒上,康明逊被邀请来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
应对自我心爱的女人,他没有办法这样骗自我继续下去,他选择
了离开。
孩子薇薇逐渐长大,薇薇没有王琦瑶的姿色、气质,是没有
打磨过的毛糙的玉石。女儿的成长并没有让王琦瑶简便下来,反
而更多了些麻烦。她要打扮、要时尚,却又不听信王琦瑶的指点,
对母亲,是带着些嫉妒的。女儿的朋友张永红倒是天生懂得时尚
的精髓,且和王琦瑶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国后,张永红倒经常
来陪她。
这时的王琦瑶已经50多岁了,虽然打扮的大方得体、显得
你年轻,但年龄毕竟是经历过年龄的人,身体上怎样会不带有年
龄的痕迹呢!她结识了20多岁的老克蜡。在感情来临时,她逃避,
她不敢承认。克服了种种心理障碍之后,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她应对的竟是老克蜡的抛弃,理由是她不再年轻了。她试过挽留,
也注定只能是徒劳。张永红的男朋友长脚得知王琦瑶有金条,行
窃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条令的最终一瞬间,她想到40
年前在片场看到的情景,仿佛是此刻的自我。
王琦瑶死了,她的死是个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个杯具。
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瑶没有到片场试戏、如果她没有参加“上海小
姐”的选拔、如果他没有认识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杯具都不
会发生了呢他会和程先生相爱、恋爱、结婚,然后过着一个平凡
女人的生活。可是没有这么多“如果”,王琦瑶还是王琦瑶,杯具
就是杯具。书中王琦瑶曾想:她这辈子,要说做夫妻,也就是和
李主任了,虽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实打实的。她的一辈子,
身边停留过很多男人,却没有一个是陪她走到最终的。她不断地
爱,得到的确实不断地伤害,当一个个人都离她远去,剩下遍体
鳞伤的自我,在孤独中死去。
看完了《长恨歌》,我也像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令我感慨
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还有王安忆对王琦瑶各个阶段
生活状态、心里的描述,以及同时代周围人的描述,无论是王琦
瑶的哪个年代,还是那个年代的人,王安忆都将人物形象刻画的
入木三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能够说,这本书是一个女人荡
荡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个年代生活的逼真记录。
《长恨歌》,一个写进女人心坎里的小说,一个微小女人的
情感生命,一个时代的记忆变迁。
七月的雨,总是轰轰烈烈,来去匆忙,岂料也有那么几回淅
淅沥沥,下一午时,倒含了些闺阁中的女儿气。而时代呢,时代
的车轮不停向前奔,催促着一切前进,旧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
绚烂繁华。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正是要拣一个这样的夏日,夏日的基
调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静的笔调描述王琦瑶的爱恨纠缠,而
这样的雨,却恰是对了上海弄堂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情景。“上
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
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
王琦瑶,作者说是每个弄堂都会有那么几个王琦瑶。早晨推
开后门拿花书包上学的是她们,和女伴们亲密地手牵着手追逐时
尚的是她们。而就是这样的王琦瑶踏入一首“长恨歌”40年之久。
16岁参加“上海小姐”选举获得“三小姐”称号,“她的艳和风情
都是轻描淡写的,不足以称后,却是给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
姐这称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专为对内、后方一般的。
是辉煌的外表里面,绝对不逊色的内心。可说她是真正代表大多
数的,这大多数虽是默默无闻,却是这风流城市中的艳情的基本
元素。”
我觉得作者是特意选了这么个我们触得着、感受得着的小女
儿,写她与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以及苦苦追求她却无
果的程先生之间的爱恨纠葛。与李主任,她倾心相对,甚至觉得
“爱丽丝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间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样的的人。”
合上书,默默坐着,王琦瑶的命运,当真就是千千万万个街
上行走的女儿的命运。她显得那么弱小,反复挣扎也只剩下一箱
金条陪她到最终。我想,她若是有蒋丽莉那么敢爱敢恨,若是不
那么沉溺于繁华,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我们又不能过分责怪
她,她是那么真实的一个女子,家境没有太好,怀着那么一点小
小的虚荣,又因貌美而对上层社会、对感情有那么一点点幻想,
她只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却所以陷入了“长恨”的境地。
我开始想,之所以书名为《长恨歌》,又岂仅仅是因为一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吗?或许所谓“长恨”不只是王
琦瑶的恨,还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万万读者的恨。恨的是王琦
瑶的痴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瑶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瑶不会
恨。
我看到,一缕清风,吹散了旧衣上淡淡的樟脑味,送来了青
苔浅浅清香。
举目苍凉,落笔繁华,将所有沧桑华丽收于一纸中,许是这
曲长恨最为动人一弦。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8:4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7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