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厨师都挤下岗了?⼀⽂读懂预制菜产业链
预制菜为什么能⽕?
和已是成品的料理包相⽐,预制菜通过将⾷材切配好分装或做成半成品,⽽厨房只需要简单炒制。相⽐现切现炒,预制菜可以让餐厅上菜速度和销量提⾼10倍
以上。
只不过,当餐饮⾏业整体⾛向标准化,所有的⼯作都可以由⼩⼯完成,⼤厨似乎不再被需要。
2018年,⼀封30名⼤厨集体跳槽的公开信出现在⽹上,这群⼤厨平均从业12年,宫廷私房菜、杭帮菜、粤菜等都能做,如今却找不到⼯作。
⼀些名厨不愿意迁就,不得不离开后厨,转⾏研究起了料理包。
今年9⽉,“餐饮供应链第⼀股”的千味央厨登陆A股,开盘当⽇股价⼤涨40%,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给餐饮企业提供速冻产品和预制菜,客户中不乏肯德
基、必胜客、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的⾝影。
华创证券⾷品饮料组分析师欧阳予、董⼴阳认为,预制菜⾏业⽬前正处于发展初期,渗透率快速提升将带来板块性红利,赛道在⼤空间和⾼速发展下享受溢
价。
未来,随着龙头⼊局,格局集中逐步成为主线,强竞争⼒企业将更具优势。
01
⽣意本质:提升效率
从概念上看,预制菜属于调理⾷品,核⼼为菜肴。
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与现做菜相⽐,预制菜需提前进⾏加⼯处理,但本质仍为“菜肴”,区
别于普通加⼯⾷品,保质期较短,⾷材新鲜。
从商业属性上看,预制菜属于类餐饮业态,规模性是关键。
⾸先,需要区别⾷品与餐饮的⽣意属性。⾷品⽣意的本质是卖产品,⽽餐饮更多则是卖服务,两者距离消费者远近不同,⼈的因素影响程度不同。⽽通常⼈的
因素会放⼤商业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传统中餐餐厅⾥,厨师的更换可能就决定了客流的多寡。因为餐饮能满⾜⼈更⾼层次的需求。
但在标准化的⾷品⽣产中,⼈的因素被尽可能地抹去,⽣意的可规模性、可集中度和需求稳定性更⾼。
随着技术和需求的升级,餐饮和⾷品相向⽽⾏,预制菜应运⽽⽣。
作为餐饮和⾷品融合发展的产物,预制菜在保证⼝味条件下,最⼤程度提⾼⼯业化和扩张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效率最优。
02
市场规模:未来⼗年可达七千亿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
70年代末,随着⽇本经济进⼊⾼速发展,预制菜在⽇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
90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2000年后深加⼯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业整体发展仍
较为缓慢。
2014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端步⼊放量期,⾄2020年,⼜因疫情阻断B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
发,直接催化了C端消费加速。
华创证券预计,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在2000亿左右,其中B端1800亿,C端400亿,过去⼗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其中2014-
2019年复合增长率在30%左右。
当前,我国年⼈均餐饮消费3500元,饮⾷外部化率35%,⽽美国和⽇本均在45%左右,在⽣活节奏加快和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餐饮发展潜⼒充分。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作规划》,预计2030年中国餐饮规模破10万亿,假设保守按照8万亿测算,预制菜渗透率提⾄15-20%(当前10-
15%),则B端规模5000亿,加上C端预计7000亿,复合增速13%。其中参考美⽇速冻的渗透率,假设我国在10-15%,则速冻预制菜规模预计可在千亿左
右。
03
海外格局复盘
当前,预制菜海外市场格局呈现分散化。
因预制菜相⽐速冻⾷品复杂程度较⾼,即使在美⽇也难有企业⼀家独⼤,更多体现为细分赛道差异竞争。
在美国,雀巢、卡夫亨⽒和康尼格拉以主⾷为主,泰森、荷美式以⾁⾷类为主。⽽在⽇本,除传统速冻龙头企业外,也存在富礼纳斯等盒饭龙头,此外速冻⾷
品⽣产商、零售型企业和农业公司亦⼴泛参加。
并且,对⽐之下美国龙头集中度更⾼,推测与其善于并购、饮⾷简单等因素有关。
美国由于种族多元,相应菜系也较为丰富,⽬前主流菜系根据地理位置分类。⽽⽇本因国⼟⾯积较⼩,菜系分为关西和关东料理。
整体⽽⾔美⽇品类较为复杂,相较之下我国的菜品种类更多,⽽当下主要品类尚不及美⽇,考虑到我国拥有更⼤的市场规模,未来有更多挖掘空间。
梳理海外预制菜龙头企业,核⼼玩家主要以速冻⾷品商和门店零售商为主。
于冻品商⽽⾔,速冻技术较好解决了预制菜保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提⾼了渠道规模化操作可能。⽽冷藏和常温型预制菜,由于运输距离有限、保质期较
短,未来更多由门店型承担(可直配满⾜保质期要求),不过由于我国下游渠道相对分散,零售型品牌难以摆脱渠道边界,更多呈现区域竞争状态。
当前我国预制菜在渗透率快速提升下红利共荣,未来随着参与者增多,且⾏业渗透率逐步降速,某⼀时间点后将进⼊洗牌阶段。
复盘⽇本速冻⾷品⾏业,90年代黄⾦期结束后,⽇本速冻⾷品⼯⼚数在2000年到顶,随后步⼊残酷洗牌阶段,2018年降为⾼峰值⼀半,龙头依托⾼效率经营
抵抗价格战压⼒,最终赢者通吃、剩者为王,⾄2018年⾏业CR3约60%。
在企业决策上,美⽇也多有不同,美国善于横向并购,依托多品牌运营,以利润导向为准则。⽇本惯于纵向延伸,产品及上下游配套做到极致。
04
发展初期:规模为王
⽬前,我国预制菜⾏业主要龙头基本达到10亿规模,包括蒸烩煮、聪厨(新湘厨)、佳宴⾷品、厦门绿进、信良记等,
产业链中企业根据背后基因不同,可分为四⼤流派:专业的预制菜⽣产商(包括速冻⾷品⼚商)、餐饮企业、上游农业企业和零售型企业。
1)专业⽣产商:具备产品型思维,善于打造爆款产品、渠道建设,在规模⽅⾯具备优势,但其中2B和2C企业也存在区别,2C型企业善于维护品牌,但不善于
点对点服务开发,⽽2B企业正好相反;
2)餐饮企业:天然为服务型思维,在菜品研发、品牌溢价、门店会员群体⽅⾯具备优势,但是包装⾷品运营前期需要前置投⼊,考验企业渠道建设和服务能
⼒,难点在于中间的思维转化和团队组建;
3)零售型企业:产品丰富度较⾼,且轻资产运营为主,善于消费者洞察和利⽤数据驱动,背后是零售型思维,但劣势在于品质难以管控,且产品难以⾛出⾃⾝
平台;
4)上游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有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具备天然优势,但问题还是如何平衡好2B和2C、新旧产品间
关系。
下游渠道⽅⾯,根据可开发性和需求稳定性不同,企业可选择B或C两种渠道,B端⾛量,C端⽴品牌。开发难度低、需求相对固定⼜具有⾼粘性的渠道更容易
上量。
1)乡厨:乡镇红⽩喜事的流动厨师,品类固定且份额⼤,宴席主⼈点菜,当地通常存在乡厨协会(关键⼈物),易在群体内部产⽣⼝碑,需要经销商下沉。
2)酒店:宴席由主⼈点菜,产品门槛较⾼,需要提供20-30以上丰富选品,且存在定制需求,服务要求较⾼,具备⼀定季节性,开拓难度⼤但是维护成本低,
具备先发优势。
3)团餐:产品相对固定,采购计划性强,团餐企业决定菜单,格外重视⾷品安全,使⽤第三⽅产品较多。开发具备先发优势。
4)连锁快餐:开发难度较⾼,多数品牌连锁店⾃带中央厨房,仅优势⼤单品才有机会切⼊,整体应以⼤客户思维开发,做⼤后品类易被⾃有央厨替代。国内已
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建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标准化成品及预制菜品。
5)中⼩餐饮:市场空间⼴阔,成品化⽐例较⾼,但相对需求较为分散,核⼼思路应以成本为优先考量,渠道粘性极低。
6)农贸市场:需求稳定,采购群体以中⽼年为主,但产品⽅⾯需避免出现⽐价效应,后端考验供应链配送实⼒、消费者品牌认可度。
7)KA、BC超市:成品⽐例较⾼,开发和运营门槛也⾼,考验专业渠道管理和品牌建设。不同于B端根据需求订⽣产,商超渠道铺货⽅式产销不匹配风险较
⾼。
8)互联⽹线上:整体体量仍较⼩,供应链问题难以解决,开发需以爆品思维驱动
05
细分赛道
在预制菜⼤赛道中,华创证券⼜提炼出了料理包、酒店菜、调理⾁制品和C端四类赛道。
1.料理包:⼩B起步,市场化竞争
料理包⾏业发展深受餐饮⼤趋势影响,2005-2010年由西式快餐发展带动料理包增长,后深⼊中式快餐,13-15年开始伴随线上外卖飞速发展,料理包也进⼊发
展黄⾦时期,其中16-17年市场增量最为剧烈。
⽬前市场主要以专业料理包⼚商为主,如蒸烩煮、新美⾹、惠康等,此外也有部分农业企业以此赛道切⼊,如圣农建⽴了中餐料理专⽤⼯⼚,设计产能3万吨,
主要产品为24款中餐料理包。
料理包下游主要对接⼩餐饮,不存在⼤型餐饮开发依托客户关系、⾃建央厨反向替代等因素,整体竞争较为市场化,区域龙头依托当地渠道⽹络后可形成较强
优势。根据不同⼝径,华创证券测算得全国规模约在500亿级别左右。
对⽐其他预制菜品类,料理包⼯⼚利润率⽔平仅略⾼于⼀般代⼯⼚,⽑利率在20-25%区间,净利率在5%左右。
下游客户核⼼关注点在于成本,且产品价格相对透明,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份额挤占,且单⼀客户更易在同⼀⼚家集中采购,客户关系容易建⽴,但粘性不
强,易陷⼊价格战中。研发⽅⾯难度不⾼,但未来⾏业需加强规范性、品质关把控。
2.酒店菜:⾼壁垒、⾼盈利赛道
酒店菜多以半成品菜为主,酒店厨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对品相、⼝味均具有较⾼要求,盈利能⼒相对更⾼,且整体进⼊壁垒较⾼,竞争压⼒弱于料理包赛
道。
⽬前主要玩家有速冻酒店菜肴类企业,如福建的绿进、亚明等,也有常温/冷藏型酒店菜肴,如湖南的新湘厨、佳晏⾷品等,除此之外⼤型餐饮企业依托研发优
势也纷纷进⼊。酒店菜多⽤于宴席市场等,假设渗透率在15-20%左右(略⾼于⾏业),预计酒店菜规模约有250亿,其中速冻酒店菜肴规模约在50亿以上。
竞争要素为研发实⼒、渠道服务,开发中先发优势明显,后⾯发展需增强品类扩张能⼒。酒店菜开发为⼤B端开发逻辑,需点对点服务拓展,要求增⼤终端服务
和指导,且品相、品质要求⾼,企业进⼊需具备⼀定研发实⼒,前期开拓难度较⾼,但是后期维护成本低,先进⼊者具备⼀定先发优势。但考虑酒店采购所需
品类通常难以在⼀家满⾜,后续企业需增强在单⼀酒店的品类渗透和扩张能⼒。
3.调理⾁制品:⼤空间易运营,农企具备优势
我国⾁制品空间约2万亿,其中调理⾁制品千亿。
⾁制品空间⼴阔,细分品类众多,其中调理类⾁制品是指经过滚揉、搅拌、调味和预加热等形成的⾮即⾷类⾁制品,常见的产品包括⾻⾁相连、鸡柳、奥尔良
鸡翅、耗油⽜柳、⽔晶虾仁等。根据19年新⾷材、⼭东绿沃的专项调研显⽰,全国约有3400家禽⾁类调理品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其中前50强在230亿以
上。
调理⾁制品是主要半成品,终端操作相对容易,农业型企业纷纷布局,上游原材料是竞争关键。相⽐于其他类型预制菜,调理⾁制品加⼯程度降低,且⾷材组
成较少,因此在终端操作上更为简单,应⽤上也更为普及。
⽬前主要玩家为⾁制品或农业型企业,如圣农、正⼤、龙⼤⾁⾷、凤翔、得利斯、华英等。竞争要素上除了成本优势、渠道效率外,上游原材料也是核⼼竞争
点,因此农企在布局调理⾁制品⽅⾯具备天然优势,未来发展上预计将逐步向⼤型农业企业集中。
4.C端:需求仍需培养,竞争相对分散
C端需承担消费者教育成本,因此经营难度更⾼,早期切⼊者失败较多。
C端消费者教育不⾜,需求端变化迅速,并⾯临供应链难题(需求点分散、运输成本较⾼、易损耗等),整体销量难以上量,同时早期进⼊者多以重资产⽅式
进⼊,13、14年兴起的⼀批半成品菜公司如青年菜君、我厨等,在需求不确定性情况下极易陷⼊资⾦断裂风险。
新⼊局者⼤部分选择主攻门槛更低的C端,由于C端营销多元化、渠道模糊化,企业多以互联⽹打法为主,注重产品创新、迭代速度和传播属性。研发上选择还
原⽹红菜品、当地特⾊菜或门店热款;营销上注重社群营销及场景营销,如直播、⽹红种草等。
农贸市场消费⼈群固定,且购买⽬的性强,可转化率较⾼,实现了C端层⾯量的汇集,提⾼供应链效率的同时,也依托线下⽅式集中曝光,利于预制菜品类⾯
对⾯消费者教育和培养,是⽬前⽐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余模式供应链尚在摸索中,常选择三⽅平台合作,但实际效果还待观察。
本⽂主要内容摘⾃华创证券分析师欧阳予、董⼴阳的《预制菜⾏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研报。
-END-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8:2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6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