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
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
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
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
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
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
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记
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
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
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
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
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
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著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
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隋书.经籍志》所
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
“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
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思想、
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
2
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他
的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是代表作,顾炎武的特点是经世致用,他反对
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的选拔制度,按地方
政区人口推举人才。经济上他主张人人为私的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
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
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的时代,唐朝由盛转衰。他目睹安史之
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的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
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
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
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的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
系《通典》的要义,被朱熹称为“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8.政书体:政书体又称典志体,典制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叙历代典章制度
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类别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志体史书是
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而来,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
影响的典志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
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
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攫取其要,撰编年史,此书用详实的
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作者通过史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
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细的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
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挺高一部教
科书,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后世多为效仿,产生了深远
影响。
10.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
3
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
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1.郑樵: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家,他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
之学,同时还注意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观点结合起来。他的著作很多,《通
志》是他的代表作,《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涉及诸多领域,堪
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12.《通志》‘二十略’为郑樵所写,‘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
《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
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
文略》、《昆虫草木略》、《图谱略》、《金石略》、《灾详略》。
‘二十略’的突出成就,是把历代饿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
演变过程,有助于辨明事物的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的学
问。‘二十略’起止上古,下引至唐,有的至北宋,在内容上比杜佑的《通典》
要广阔得多,充实得多。
13.三通:文献中的三通泛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宋末元
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
典章制度。
14.《元和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所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仿《括地志》
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
图。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舞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
的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15.会要体: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从概念上讲是分类记载某一朝
代或一段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的史籍,创始于唐代。会要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
4
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的。各会要分类有门和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
目则三五百不等。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是一
种独特的史书。
16.《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所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史书,它结构
严谨,史料可靠,是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善的一部。其记事上起巴、蜀二国的传
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政权的灭亡,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
17.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益海内的
著名学者。他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力算、金石、音韵、训诂、
文字学等,一生著述丰富,《廿二史考异》是钱大昕一生考史的结晶。
列举题
1.“十通”各个书全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
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唐宋时期几部较为著名的方志书名著
李吉甫(唐)《元和郡县图志》、乐史(宋)《太平寰宇记》、王存、李德刍、
唐曾肇(北宋)《元丰九域志》
3.唐修八大正史的名称及作者
1.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
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4.《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的时间及作者
(1)《新唐书》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历时十七年,到仁宗嘉佑
5
五年(1060年)完成,为欧阳修、宋祈撰
(2)《旧唐书》修编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4年多,为后晋
刘昫等撰
(3)修编时间分析大概在公元1060年至1072年,为欧阳修撰
(4)修编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费时一年,为宋代薛居正等撰
5.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名称及作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二十史塔记》
6.会要体的著名史籍
王溥(宋)《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南宋)《西汉会要》、《东汉
会要》;徐松(清)《宋会要辑稿》
7.为什么说《隋书》的精华在于十志
《隋书》十志是《隋书》的精华,原名《五代史志》,故其内容捡记梁、陈、北
齐、北周、隋各朝的典章制度,不过以记隋朝为主,但有的志又不以五朝为限,
甚至上溯到汉魏晋时期。先梁,后陈,次北齐,然后北周,最后是隋,条理清楚,
记叙机有系统。十志撰写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撰写诸人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
故能做到论述精确、材料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
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可以统观会通,是修史的一种良法。
8.明末清初三大史学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相同点:(1)反封建专制(2)批判的继承传统儒学(3)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
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不同点:(1)黄宗羲政治上激烈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
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
6
的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3)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
者,认为‘气理相依’,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9.清代章学诚对方志史的发展有何贡献
首先,他提出‘志为史体’;其次,关于方志史的内容,她认为应该是无所不载,
为国史所取载;再次,章学诚对方志史的体例有所创新:1.他认为,志、典志、
文选三书相辅相行,缺一不可,章学诚关于方志立三书的主张,是方志体例的革
新。2.为保存方志的材料,提出在州县设立志科的建议。
10.编年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几种体例的优劣做比较:
编年体优:按时间顺序记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在同一时间内
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国家的形势如何。
劣:因为按年记事,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散记在数年或数几十年之
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内,读者要想了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必须付出很多劳
动,来从事翻阅。
记传体优:以事为纲,因事命篇,祥记一事原委。
缺:以人物为中心,常把一件事分在很多人的纪传体上叙述,使历史事件的叙述
不免支离与重复,造成‘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
记事本末体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祥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
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它眉目清楚,谐趣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获
得较系统完善的历史知识。
缺点:记事本末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
历史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
11.马端临时《文献通考》对比杜佑的《通典》有何史学发展
《通典》有何史学发展
7
(1)《文献通考》所记载的内容比《通典》更广泛,门类不只是分得更仔细一
些,而且也更齐全一些。(2)《文献通考》编纂方法比较好(3)《文献通考》
虽然因袭《通典》,但从实用价值来讲,却超过了《通典》。
12.宋末元初马端临对古代文献学有何发展
(1)对文献学这一概念进行全新解释,成为后学的标准概念(2)文献学更进步
更完善,尤其是《通典》的总叙是中国古代文献学至关重要的文章,是文献学史
上的大纲(3)文献学的目录分类,由九门发展成为后来的二十四门
13.章学诚与刘知几的比较
异:1.对古代史籍的划分上:“六家二体”,是刘知几对古代史籍的划分,侧重
于史书形式和内容的把握,其《史通》,以《六家》、《二体》开篇,总括古代
史籍,章学诚是侧重于史书的性质和作用上去把握古代史籍,将史籍区分为“记
注”和“撰述”两大门宗。
2.在史才论方面,刘知几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史才问题,提出了史才的“三长”,
说‘才、学、识’和评定史才优劣的标准
3.章学诚。提出史德外,又提出了文德,在体裁论方面:刘知几主张编写断代的
编年史,反对写司马迁的通史
4.章学诚对史书的体例采取了历史的观点,取其所长,不以偏概全,他一方面肯
定通史,认为通史撰述能够“纲纪天人,推明大道”,另一方面,章学诚也认为
通史并不是唯一的好体裁
5.在编纂内容上:刘知几为了达到劝善惩恶实行名教的目的,在编纂内容上主张
在以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族
怪异。此外,刘知几还认为应加上都邑志、氏族志和方物志
6.章学诚在史学内容上极大地扩充了史学的范围,提出了“六经皆史”和“六经
皆器”的观点,正确论述史料和史观的关系,反对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
8
7.刘知几反对在写作时随便加形容词,他认为“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
烦,词类徘优。章学诚在历史写作方法上提出了“义理、名数、文辞”是文章的
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4.前汉纪对编年体的发展
在编年叙事上,引进了类比材料的方法,即记一事,同时又将有关的事附记在一
起,不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编年体记事首尾不
能连贯的弊病。它在记叙人物活动或重要时间时,根据需要,有时补叙前因后果,
有时兼记同类的人和事,这样,就使编年史同记传史一样能广泛地记载历史事件、
人物和典章制度。正因为《前汉纪》在我国编年史的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
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被视为我国断代编年史的最早的代表作。
15.唐代史学的突出成就
唐朝出现的两部史学新著是《史通》和《通典》。《史通》是唐朝著名史学家刘
知几撰写的我国古代第一部有关史学评论的专著。作者在该书中对过去的史书详
加评论,深刻揭示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体裁的优劣得失,主张修史要据事直书,
不能阿世曲笔。并指出史学家须具备才、学、识三长,才能写出好的史书。此书
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典》是唐人杜佑撰写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历史的专史著作,共二
百卷。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对上起
三皇五帝直至唐代宗时期的每一项典章制度,都追根溯源,详细叙述了它们的沿
革变化,完备详赡,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撰体
例。
1.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人),南宋史学家、文学
家、政治家、南朝名相。少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从20岁开始,
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487年,奉诏修《宋书》,一年完成。另著
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皆
9
佚
2.《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
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
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3.《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
有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十志”,历时十五
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完成。“五代十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
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各入《隋
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
其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4.曲笔历史编纂术语。为当权者隐瞒、曲折历史的真相。故为曲笔,与“直笔”
意思相反。
释义:1.古时指史观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2.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
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故作曲笔;3.不直接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
对自己的情感来写出自己的情感。
《宋书》沈约,字休文,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下至宋顺
帝升明三年(479年)共100卷,计帝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无表。
成就:首先八志材料丰富,有古代叙述到宋末,可以考见前代典章制度的全貌。
其次《宋书》纪传多效仿《汉书》,收载皇帝,大臣的重要诏令及奏疏,保存了
很多珍贵的史料。此外,《宋书》创带叙法,这也是作史的一种良法。所谓待叙
法,就是其人不必立传,但有事可叙,则将附叙与其有关的某人传内。
《南齐书》萧子显,字景阳,兰陵郡兰陵县(今浙江常州市)人《南齐书》
共五十九卷,包括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记载齐高帝建元元年(479
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20年)共24年南齐的历史。
成就:《南齐书》叙事简介,各志和“类传”,除少数外,一般都有序文,概括
10
全篇内容,说明作者旨意。本书是现在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书籍。缺点:“赞”
和“论”重复多余,只要其一便可。《南齐书》不仅为他的祖父萧道成作本纪,
竭尽颂扬回护之能事,而且还为其父豫章王作传,备极表扬,颂美。萧子显将他
父亲单独立一传,排在文惠太子之后,以示尊显。
《魏书》魏收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魏书》一三零卷,
计十二篇,列传九十二篇,志十篇。帝纪十二篇共十四卷,记述从道武帝拓跋珪
登过元年(386年)建立魏国开始,至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东
魏灭亡,共165年的事迹。
成就:此书是研究北魏历史最原始的著作,客观而论,《魏书》还是一部比较好
的史书,不仅史料价值较高,而且在编纂体例上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前汉纪》荀悦,字仲豫,共十三卷,和《汉书》一样记事起于公元前206
年刘邦称汉王,终于公元前23年王莽灭亡,共299年。
成就:《汉纪》在编年叙事时,引进了类比材料的方法,即记一事,同时又将有
关的事附记在一起,不机械的按时间顺序排列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编
年体首位不能连贯的弊病,它被视为我国断代编年史的最早代表作。《前汉纪》
十分重视《论》和《赞》的撰写,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在《论》《赞》中大量宣
扬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封建正统观念,不过有的史论却也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大大简化了《汉书》,其字数不到《汉书》的四分之一。
《后汉纪》袁宏字彦伯陈留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刘秀成帝,终于魏文帝黄初元年,曹丕废汉献帝灭汉,即帝位,共195年。
特点:《后汉纪》取材广泛,当时流传的各种有关后汉的史书、传记,袁宏都参
阅过,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宝贵资料。
《华阳国志》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源人(今四川重庆)
史料来源:来自先秦典籍和“正史”,来自成汉政府的各种文献档案,来自常璩
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华阳国志》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期,
11
下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政权的灭亡,共十二卷。
史料价值:1.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2.对成汉政权历史的记载有为翔实可信,成
为后世研究成汉是的第一手资料3.《华阳国志》的一个特点,是记载西南地理
较详,记载西南三十几个少数民族和部族情况,还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主要部族的
形成,社会形态等,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4.《华阳国志.》是
一部方志体史书,是研究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史籍。
《十六国春秋》崔宏,字彦鸾,北魏东清河郡(今山东平原县)人
优点:1.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本来头绪纷乱,不容易搞清楚,崔鸿千方百计从公
私藏书中手机资料,特别注意网络各国旧史,当时有三十多家十六国史书,但内
容残缺,体例不全繁简失当,错误百出,经过他统编整理,“审证不同,定为一
书”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2.叙述公允,深的史法,且能摆脱封建正统观念
及种族偏见,把魏晋及十六国给以同等地位,这是他的卓识远见的表现,不愧为
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历史学家。3.取材丰富,处理史料严肃认真
《水经注》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
史料来源:1.博彩群书,网络百家2.访渎搜渠,实地调查
成就:1.本书依河流经过,不仅注出各水所经地方的古今地名沿革和有关历史典
故,而且还详细记载各地山川,都市,祠庙、名胜古迹、风俗、歌谣、怪异,并
及动植物等,内容极为丰富,使人读后能增加很多地理知识。2.本书广记各种文
物及山川险要。3.最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记录了许多古代人工运河。4.郦道元不仅
是一位地理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而且
是一部文学著作。
《洛阳珈蓝记》杨衒之,北魏北平人,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玉一身
的名著,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衒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
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为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佛教的
起缘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有关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的
《水经注》一起,历来被称为北朝文学的双壁。
12
《梁书》和《陈书》姚思廉字简之。《梁书》五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五
十卷,记事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共
56年。《陈书》三十六卷,包括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记事起自陈武帝永定
元年(557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共33年的历史。
成就:1.二书有保存史料之功,史料来源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均有国史作依据,
史实比较可靠。2.文字简练是二书的特点和优点。3.列传众多,记载历史人物详
细,对于当时各界人物的活动记载的很详细。特别是文学、史学方面学者的列传
很多。
《北齐书》唐,李百药,字重规。《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
十二卷
成就:1.保存了一代史料,李百药的《北齐书》就是当今研究北齐史最原始的资
料了。2.《北齐书》善于学习前代修史的经验,体例比较完整,李百药采用《三
国志》的这种叙述方法,一面可以说明北齐取代东魏的建国过程,另一方面可以
补充北魏晚期的各种史实,使人们对北魏一朝的历史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二卷
成就:1.《周书》帝纪记载不仅记载西魏和北周的史实,还兼述与其并存的其他
国家的情况,颇便了解当时全国总的形势。2.《周书》列传部分保留了很多与西
魏、北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关的重要资料。3.《周书》的第三个优点是,
记载如实,繁简得宜。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7:1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