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3-09-20
作者简介
:
林芊芊
,
女
,
汉族
,
海南屯昌人
。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
。
主要研究方向
:
英美文学
。
2013
年第
4
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No.4
总第
53
期
JournalofHainanRadio&TVUniversityGeneral
SerialNo.53
《
追风筝的人
》
哈桑悲剧命运分析
林芊芊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英语教研室
,
海南海口
570208
)
摘要
:《
追风筝的人
》
中的哈桑善良
、
忠诚
,
但他的命运却以悲剧收场
。
导致其悲剧的因
素是多方面的
:
种族歧视和身份低贱让哈桑深感自卑
,
从而看轻自己的生命
;
阿米尔父亲的人
格面具使他与哈桑不敢相认
;
阿米尔的人格面具欺骗了哈桑
,
使他甘愿牺牲
。
关键词
:
追风筝的人
;
哈桑
;
替罪羊
;
种族歧视
;
人格面具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743(2013)
04-0005-04
小说
《
追风筝的人
》
中
,
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
的风筝
,
惨遭不幸
。
他的这一举动
,
感动了千千
万万的读者
。
可是
,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
,
人们不
禁会问
:
为什么哈桑宁愿牺牲自己
,
也不愿意交
出风筝
?
哈桑一直坚定地认为
:“
阿米尔少爷跟
我是朋友
。
”
他承诺阿米尔
,
一定要把风筝带回
去
。
所以就算献出生命
,
他也要把风筝完好无损
地交回到阿米尔手中
。
是什么给了哈桑这种信
念
,
又是什么让他如此不珍惜自己的尊严和生
命
?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
一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
·
弗雷泽的著作
《
金
枝
》
描述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
、
收割仪式
、
牺
牲仪式
、
象征
、
巫术等等
。
从这本书中我们了解
到世界各地关于替罪羊的风俗
。
从中可以发现
,
把灾祸转移到他人身上
,
从而使自己免受灾难的
做法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
比如波希米
亚人有一种治疗发烧的方法
:
病人把一个空罐子
扔在十字路口
,
第一个踢到罐子的人会发烧
,
而
原先的病人就好了
。
这类似于中国的迷信
:
把煎
过的药渣倒在路上
,
有人踩到药渣的话
,
疾病就
会被这个人带走
,
而原先的病人就会痊愈
。
一些
地方认为
:
邪灵可以附在某些中介物身上
:
比如
物体
、
动物
,
甚至是人
,
只要把这些中介物
,
或者
说是替罪羊赶走
,
那么邪灵也就随之被驱走
。
驱
邪仪式分为以下步骤
:
(
一
)
选择替罪羊
;(
二
)
通
过某种仪式或手段把灾祸转嫁到替罪羊身上
;
(
三
)
赶走替罪羊
。
《
金枝
》
中记载
,
乌干达为了防止瘟疫
,
会选
择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
,
或者是一个妇女和她的
孩子
,
把他们送到敌国境内
,
这样瘟疫就会在敌
国传播
。
替罪羊选择的方式或者是抽签
,
或者是
根据某种记号或身体缺陷
。
也就是说
,
你与他人
越不同
,
就越容易被当作替罪羊
。
不同种族的人
相貌
、
生活习性
、
语言都有很大差异
。
人们都倾
向于排除异己
,
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
,
而
其他民族都比自己劣等
。
因此占据优势一方往
往会迫害劣势一方
。
古印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
四个等级
:
从上往下依次是婆罗门
(
僧侣集团
)、
·5·
刹帝利
(
贵族和武士
)、
吠舍
(
农民
、
手工业者和商
人
)、
首陀罗
(
被征服和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
)。
种姓制度的特征是
:
世袭的职业
、
严格的内婚制
和等级制
。
在种姓体制之外
,
还有
“
贱民
”
阶层
,
又称
“
不可接触者
”。
他们的地位最为低下
,
总遭
受歧视和迫害
。
这些人被认为是污秽不洁的
,
其
他种姓的人与他们接触就会被污染
。“
贱民
”
说
话的时候要捂住嘴
,
以免把污秽传染给洁净的种
姓印度教徒
,
他们连影子都不能落到婆罗门身
上
,
行走时要携带一束树枝
,
用以扫去他们的足
迹
。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有普什图
、
塔吉
克
、
乌兹别克
、
哈扎拉等民族
。
其中主体民族为
普什图人
,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
信奉
逊尼派
。
哈扎拉族为第三大民族
,
信奉什叶派
。
哈扎拉人被认为是蒙古族后裔
,
面部特征是小眼
睛
、
塌鼻子
、
宽脸盘
,
普什图人认为哈扎拉人没有
阿富汗人的外貌特征
,
并且宗教信仰不同
,
从而
把他们视为异教徒
、
异类
、
畜牲
。
哈扎拉人因此
屡屡遭到普什图人迫害和剥削
。
哈桑的父亲阿里是哈扎拉人
,
因此哈桑自然
而然也是哈扎拉人
。
哈扎拉人盛行嫡堂婚和交
表婚
,
这就不奇怪阿里为什么会娶了他的堂妹沙
娜芭
。
沙娜芭声名狼藉
,
在哈桑生下来的几天后
就抛夫弃子
,
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
。
阿里腿脚
有残疾
,
而哈桑生下来就是兔唇
,
父子俩一直遭
人嘲笑
。
种种屈辱叠加在哈桑身上
,
让他抬不起
头
,
觉得自己生来低贱
,
一直卑微地活着
。
邻居小孩曾经这么辱骂哈桑
,
管他叫
“
吃老
鼠的人
”
、“
塌鼻子
”、“
载货蠢驴
”
等
。
恶棍阿塞
夫因为阿米尔和哈桑
“
交朋友
”,
要给阿米尔一点
教训
,
小说中描述
:“
阿塞夫戴上他的不锈钢拳
套
,
冷冷瞟了我一眼
。‘
你也是个问题
,
阿米尔
。
如果没有你和你父亲这样的白痴
,
收容这些哈扎
拉人
,
我们早就可以清除他们了
。’”
哈桑遭凌辱的时候
,
懦弱的阿米尔躲在巷子
角落里
,
袖手旁观
,
最后转身跑开了
,
书中写道
:
“
我逃跑的真正原因
,
是觉得阿塞夫说得对
:
这个
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
为了赢回爸爸
,
也许哈
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
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
……
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
不是吗
?”
阿米尔为自己
逃走找了两个理由
:
其一
:
为了拿到风筝
,
赢得爸
爸的爱
,
必须牺牲哈桑
;
其二
,
哈桑只是个哈扎拉
人
,
身份卑微
,
地位低下
,
就算牺牲也没什么大不
了
。
之后
,
哈桑还被阿米尔用卑劣的手段赶走
了
。
最终
,
哈桑沦为了替罪羊
。
二阿米尔父亲的人格面具
分析心理学创立者荣格对于人格面具的定
义是
:“
人格面具是自己和其他人认为自己是
,
但
实际上自己并不是
”
。
也就是每个人要按他人期
待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
但那并非真实的自我
。
“
虚伪
”
就是人格面具的一种表现
。
莎士比亚在
他的戏剧中曾说过
:“
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
,
所有
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罢了
”。
在社会中
,
每个
人或多或少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
,
以迎合社会期
望
。
每个行业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人格面具
。
人
格面具对于维护人际关系
,
寻求社会认同起到不
小作用
。
但如果个人过度沉迷于自己所扮演角
色
,
人格面具过度膨胀
,
就会迷失自我
,
造成心理
困惑与冲突
。
清李汝珍小说
《
镜花缘
》
第二十五回中描述
:
唐敖
,
林之洋来到两面国
,
发现这里的人个个和
颜悦色
,
彬彬有礼
,
他们头戴浩然巾
,
把后脑勺遮
住
,
只露出正脸
。
唐敖偷偷绕到一个人背后
,
悄
悄把浩然巾揭开
,
岂料里面藏着一张凶神恶煞的
脸
,
唐敖吓呆了
。
人都有两面
,
李汝珍以神幻色
彩把人格面具给形象化了
。
阿米尔的父亲是喀布尔一位深受尊敬的商
人
,
身材高大
,
相貌英俊
,
聪明睿智
,
他白手起家
,
最终成为喀布尔最富有的人之一
,
并且娶了一位
美丽的贵族小姐
(
阿米尔的母亲
)。
更重要的是
他乐善好施
,
四处做慈善
,
还捐钱修建了一家孤
儿院
。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
之后占领了喀布
尔
,
在阿米尔和父亲逃离阿富汗途中
,
与他们同
在一辆卡车的一位阿富汗妇女被一名俄国士兵
看中
,
并说这是放他们通过检查站的代价
。
阿米
尔的父亲义愤填膺
,
他不能容忍俄国士兵的龌龊
勾当
,
勇敢地站了出来
,
大声斥责士兵
,
保护那名
可怜女子
。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
羊脂球
》
中也有
类似一幕
,
但可悲的是并没有人为羊脂球挺身而
出
。
这名阿富汗女子要幸运得多
,
有一位英勇骑
士为她而战
。
尽管当时枪顶在他的胸口
,
可阿米
尔的父亲宁愿吃枪子也决不退缩
。
因为他本身
·6·
就代表着正义
。
表面看上去
,
阿米尔的父亲从地
位上
、
财富上
、
道德上都是一位完人
,
但这只是他
的人格面具
。
谁能想到
,
一个像他这样的正人君
子居然与自己仆人的妻子通奸
,
令人不齿
。
讽刺
的是
,
他曾义正言辞地教导阿米尔
:“
当你说谎
,
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
可是他自己本
身不也是撒谎了吗
?
他不也欺骗了阿里
,
欺骗了
哈桑
,
欺骗了阿米尔吗
?
为了维护名誉和形象
,
他选择了隐瞒
,
不敢与哈桑相认
,
因为如果这么
做的话
,
他的面具就会被撕破
,
他苦苦维持的形
象就会崩塌
,
不再是那位受人尊敬的绅士
。
哈桑的悲剧其实可以避免
,
因为他是阿米尔
父亲与莎娜芭的私生子
。
假如阿米尔的父亲能
勇敢地承认哈桑是他儿子
,
那么哈桑至少能享有
与阿米尔同等待遇
:
住在豪华舒适的大房子里
,
而不是窝在破旧的小屋
;
他可以上学读书
,
而不
是成为一个被人嘲笑的文盲
;
他可以有好多玩
具
,
而不是接受阿米尔的施舍
,
更不会遭受羞辱
;
在苏联占领喀布尔之后
,
哈桑可以和他们一起离
开去美国
,
而不是留在战乱的阿富汗
,
最终为了
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死于非命
。
因此
,
阿米尔父
亲的人格面具也是导致哈桑悲剧的原因之一
。
三阿米尔的人格面具
阿米尔表面上把哈桑当作朋友
,
他的确也做
了许多让哈桑感动的事
。
当哈桑被一名曾与沙
娜芭有染的士兵羞辱时
,
哈桑流下委屈的泪水
,
阿米尔抱着默默流泪的哈桑
,
安慰他
。
他也曾在
石榴树的树干上刻下一行字
:“
阿米尔和哈桑
,
喀
布尔的苏丹
(
苏丹是某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
号
)”,
把哈桑和他放到了平等位置
。
他也曾抱着
哈桑
,
说
:“
你是王子
,
哈桑
。
你是王子
,
我爱你
。”
他还许诺要给哈桑买一台彩色电视机
,
在那个年
代的阿富汗
,
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
。
种种举
动
,
天真的哈桑全都相信了
。
事实上
,
阿米尔打从心眼里瞧不起哈桑
。
当
阿塞夫质问阿米尔怎么可以与哈扎拉人交朋友
时
,
阿米尔心里的声音是
:“
哈桑并非是我的朋
友
”
。
阿米尔把自己创作的故事读给哈桑听
,
哈
桑指出故事中的漏洞后
,
阿米尔鄙夷地想
:“
他懂
得什么
,
这个哈扎拉文盲
?
他一辈子只配在厨房
里打杂
。
他胆敢批评我
?”
阿米尔欺负哈桑不识
字
,
用哈桑听不懂的词嘲讽
“
哈桑是笨蛋
”
。
阿米
尔的父亲特地找来了医生为哈桑治疗兔唇
,
阿米
尔在一旁看着
,
妒恨至极
,
他心里忿忿地想
:“
我
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
,
可以乞换来爸爸
的怜悯
。
太不公平了
,
哈桑什么都没干
,
就得到
爸爸的爱护
,
他不就是生了个愚蠢的兔唇吗
?”
阿
米尔不想要的破玩具才会丢给哈桑
。
和其他朋
友一起玩的时候他从不叫上哈桑
。
如果说阿米尔的父亲不敢与哈桑相认是因
为害怕败坏名誉的话
,
那么阿米尔的虚情假意为
的又是什么呢
?
原因也很简单
,
阿米尔对哈桑
好
,
哈桑就会以加倍的好偿还阿米尔
,
正如哈桑
对阿米尔说的
:“
为你
,
千千万万遍
。
”
一个忠诚的
伙伴总好过一个不听话的仆人
。
在这点上阿米
尔了解得很清楚
。
因此
,
他在面对哈桑的时候和
他父亲一样
,
也带着人格面具
。
当身份高贵的普什图少爷阿米尔向哈扎拉
奴仆哈桑伸出
“
友谊之手
”
的时候
,
哈桑在受宠若
惊的同时也对阿米尔死心塌地的效忠
。
所以
,
哈
桑一次次为阿米尔挺身而出
,
一次次成为替罪
羊
。
阿米尔和哈桑同别人打架的时候
,
每次都是
哈桑为阿米尔挺身而出
,
一个打两个
,
有时是三
个
。
阿米尔畏缩旁观
,
心里想帮忙
,
但总是望而
却步
,
总是被不知道什么东西拉退
。
阿塞夫要教
训阿米尔
,
尽管哈桑害怕极了
,
但他还是站了出
来
,
他掏出了弹弓
,
对准了阿塞夫
,
阿米尔才躲过
了一劫
。
因为对阿米尔的爱
,
哈桑明白风筝对阿
米尔的重要性
,
所以誓死保护风筝
。
其实他完全
可以逃走
,
可是他对阿米尔承诺过
,
要把风筝带
回去
。
也是因为对阿米尔盲目的爱
,
尽管哈桑知
道阿米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
他知道阿米尔当时
就躲在巷子里
,
但他还是原谅了阿米尔
。
当阿米
尔污蔑自己偷了手表的时候
,
他没有争辩
,
他决
定最后一次为阿米尔牺牲
,
离开他住了十多年的
家
,
也永远地离开了阿米尔
。
结语
“
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
”
或许可以用来形容看
完
《
追风筝的人
》
后的心情
。
哈桑的身世尽管可
怜
,
可他却对阿米尔惟命是从
,
不懂得为自己抗
争
。
源自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对阿米尔无法
撼动的爱构成了哈桑的心理因素
。
从客观上来
·7·
说
,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
哈桑哈扎拉人的身份
给他贴上了
“
劣等人
”
标签
,
而兔唇
、
父亲是残疾
人
,
被母亲抛弃
,
只不过让这种处境雪上加霜而
已
。
阿米尔的父亲本可以使这一切改变
,
但他的
人格面具成为了他与哈桑相认的绊脚石
。
在这
种情况下
,
阿米尔的
“
友谊
”
显得那么崇高和珍
贵
,
深深打动了哈桑
。
于是哈桑心甘情愿成为阿
米尔的扯线木偶
,
任其摆布
。
参考文献
:
[1]Frazer·James.TheGoldenBough[M].Auckland:TheFloatingPress,2009
[2]Hosini·Khaled.TheKiteRunner[M].NewYork:RiverheadTrade,2004.
[3]Jung·CarlGustav.trans.R.FC.Hull.TheArchetypesandtheCollectiveUnconscious[M].Beijing:ChinaSocialSci-
encePublishingHou,1980.
[4]
陈佛松
.
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3.
[5]
李汝珍
.
镜花缘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6]
[
美
]
卡勒德
·
胡赛尼著
,
李继宏译
.
追风筝的人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7]
千里原
.
民族工作大全
[M].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8][
英
]
莎士比亚著
,
梁实秋译
.
莎士比亚全集
[M].
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
责任编辑
:
陈棠
)
AnalysisofHassan’sTragedyinTheKiteRunner
LINQian-qian
(EnglishDepartment,HainanRadio&TV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HassaninTheKiteRunnerwaskind-heartedandloyal,buthestillendedupwithmiry.
TherearesomefactorsresponsibleforHassan’stragedy:racialdiscriminationandhishumblesocialstatusa-
roudhisnofinferiority,sohedidnotvaluehisownlife;Baba’spersonaactedasahindrancetoadmit-
tingHassanwashisson;Amir’spersonadeceivedHassan,andmadeHassanascapegoat.
Keywords:TheKiteRunner;Hassan;Scapegoat;RacialDiscrimination;Persona
·8·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7:0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3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