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土家族风俗

更新时间:2023-01-31 06:30:32 阅读: 评论:0

四上英语课件-什么鸣鼎食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小说 亮剑)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尚义,讲究礼

尚往来和文明礼行。土家族这种古朴淳厚的礼仪之风,不但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

礼仪之邦风范,而且还世代相传,不断地发扬光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深入地研究这一

问题,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以及土家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今天公民“明礼诚信”等道德建

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实践意义。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所谓礼仪,即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葬礼

等。土家族人在一生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礼仪较多,但最重要的只有四大礼,即诞生礼、婚

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这四大礼是土家族礼仪之风的集中体现,既有社会特征,又

有信仰特征,它们把土家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吉凶祸福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民俗

样式,而且长期地支配着土家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1.诞生礼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

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虽然土家人

最看重的是诞生礼中的“打三朝”(即婴儿生下3天后要进行全身沐浴)和“满月酒”,但实

际上,土家人的诞生礼包含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妇女怀孕后,俗称“有喜”,要请土老司行法事“安胎”、驱邪,祈求祖先保佑,并在堂

屋门上挂上筛子、艾蒿草,称“金钟神罩”,护住孕妇之屋。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接

生婆进产房后,要敬祭土家族的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下地,接生婆用白线结扎脐带,若

是男孩,就用父亲的衣服包裹;若是女孩,则用母亲的衣裙包裹。给婴儿洗澡的水严禁任意

外泼,以免污秽神灵。婴儿降生后,父亲要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报喜,

女孩则用母鸡报喜。岳母家则按婴儿性别置办“三朝礼”和“满月酒”。

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酒宴上,产妇家要请婴儿

的外公或舅父取名,俗称“命名礼”。满月那天,岳母家要来给婴儿“放脚”(因为婴儿出生

的第一个月脚手都是包裹着的,满月之后才解开包裹,正式穿上衣裤,俗称“放脚”),并送

来放脚需要的一切衣物,这一天俗称“满月酒”或“祝米酒”。婴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

的人,俗称“踩生”,“女踩男,福寿全”,“男踩女,要中举”,产妇家要格外热情地招待踩生

人,使之多说些吉利话。在当代,土家族诞生礼中最重要的是“打三朝”,实际上很多地方的

土家族都是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的,统称“打三朝”。随着医疗条

件的改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诞生礼中很多带迷信色彩的陋习都被土家人自觉地抛弃了。

2.婚礼和成年簪冠礼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

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

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如“打样”,即媒人撮合男、女双方进行第一次见面,俗

称“瞧样子”,双方满意后再正式提亲。“求婚”,打样之后,男方正式请媒人去女家求婚。“讨

红庚”,俗称“合八字”,男方委托媒人讨来姑娘的生辰年月日时,写在“红庚贴”上,并请

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按阴阳五行推论,看是否相合或相克。“定亲”,俗称“插茅香”,合了八字,

就成了“天作之和”,男、女双方即择吉日,举办酒席,邀请双方亲戚到场正式定亲,实际上

是向社会公开这桩婚事,取得社会承认。

“拜年”,定婚后,男方每逢新年都要去女家拜年,但拜第一个新年最为隆重。“看期”,

到了结婚年龄,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土老司或算命先生择吉日结婚“。冠礼”与“婚礼”,

婚期到后,男、女双方即举行非常隆重的冠礼和婚礼,新娘则要按出嫁礼仪进行哭嫁。成年

簪冠礼和婚礼,土家族是将其一并举行的,并且最为隆重。男冠礼和女冠礼都是在结婚前一

天举行。

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

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

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

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

曰‘坐十友’”。冠婚礼并行和礼仪中的“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双陪”活动,在

整个土家族地区都有这种习俗,并且至今遗风犹存。举行了冠礼,就表示男、女已进入了成

年,可以在社会上进行单独交际,独立地创家立业了。

“发轿”,女方举行完冠礼和婚礼后,即按照土老司择定的时辰启轿,土老司要作法封轿

避煞等。“敬土司王”,土司时代,土司王享有“初夜权”(即土司王先要与新娘睡一夜或三夜),

后被人在行使初夜权时杀死,传说他阴魂不散,经常作崇使新婚夫妇不和,因此要敬奉他。

“安床”,即男方安好新婚床位,边安放边行法事,祈求新婚夫妇和顺美满。“拦轿”,当

男方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来到女家村寨门口时,女家亲友们将迎亲队伍拦住,佯做阻拦之状,

迎亲与拦轿的双方相互对歌、取笑甚至打闹,实际上这是土家族早期“抢亲”习俗的遗存。

“找摸米”,“摸米”即新郎代理人,俗称“押轿娃”,前去抬轿的小伙子都装成“摸米”,新

娘的姊妹们一时难辩真假,就在小伙子中任意寻找,相互嬉戏,甚至往小伙脸上抹锅灰,实

际上是借此机会暗中选择意中人,明显地带有远古土家人对偶婚的遗俗。“茅宴席”和“赶脚

酒”,发轿上路后,新娘的亲属们还在一些路口佯装拦截,这时,男家早在这些地方摆好酒宴,

拦轿的人即吃起了“茅宴席”,也有男家直接把酒席送到女家堂中的,名曰“赶脚酒”。“搬帐

子”,当迎亲队伍快到男家时,“摸米”放快脚步,先将帐子搬到男家,举行挂帐仪式,边挂

边唱,颇有风味。“迎轿”,即新娘的花轿到男家后,男家要举行一系列迎轿仪式,直到拜堂、

入洞房为止。“上马酒”,即新娘进男家这一天,男家要专门为送亲的嫂子、伴嫁的姑娘和新

娘的兄弟(舅爷)等在堂屋中央摆下丰盛的酒席,名曰“上马酒”,之后才给其他亲戚朋友开

席。“闹新房”,即新郎、新娘的同辈亲戚朋友在新房里为祝福新婚而进行的娱乐活动,土家

族闹新房往往还由伴嫁去的姑娘和陪新郎的小伙对歌,他们借机选择意中人,这是土家族以

歌为媒的古婚俗的再现。“回门”,婚后的第二天,新娘要偕同新郎回娘家,当天去当天回,

俗称“回门”。至此,土家族的整个婚礼就告结束。

3.寿礼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

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但若父母健在,即使年龄再高也不能称“祝寿”,“尊亲在不敢

言老”。土家族为老人祝寿要献鱼,上长寿面,敬寿

桃,满60花甲的寿礼最为隆重。土家族祝老人健康长寿,堪称民族美德。

4.葬礼

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

“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湖北省清江流域的土家人在举行葬礼时,其

主要活动是跳丧,即跳唱非常神奇和隆重的“撒尔嗬”。这是土家人悼念死者的一种祭祀性歌

舞,且歌且舞,似剧非剧,风格异常古朴和别致。舞姿非常优美,时而绕臂穿肘,形似凤凰

展翅;时而相对击掌,犹如幺姑筛锣;时而扭肩擦背,好比水牛擦痒;时而嘴唇触地,恰似

春燕衔泥;时而相互嬉戏,犹如牧童戏水等等。土家人跳丧为何称其为“撒尔嗬”呢?其实,

这是因跳唱时多用衬词“撒尔嗬”而得名。

明代《巴东县志》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

一夕,或三、五夕。”人死后,左邻右舍听到阵阵报信的鞭炮声,都自动赶到死者家里来,为

死者跳撒尔嗬。土家人常说:“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

“半夜听到丧鼓响,脚板心底就发痒”。入夜,只听灵堂门外几声炮响,跳丧者们闻声而至。

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掌鼓指挥,三声重鼓,一声高唱:“我打起鼓来,你出台哟,撒尔嗬里!”

众人齐声答和。跳丧者或两人一对,或三人一伙,迅速踏鼓跳唱,脚踏鼓,鼓跟脚,跳丧者

头、手、肩、腰、臀一起扭动,舞姿变化多端;唱着古朴粗犷、诙谐有趣的极富浓郁山乡气

息的词曲,从入夜到鸡鸣,或一夜,或二夜,或三夜等,通霄达旦。

撒尔嗬有一定的程式,一般由待师、跳丧、哭丧等构成。或曰开歌场、奠酒、收歌场等。

撒尔嗬唱词变化多端,四言、五言、七言随情而变。除开那些少年夭亡者,不论是男是女,

也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死了,乡邻们总要跳唱“撒尔嗬”。实际上,早在元、明、清时代,

撒尔嗬在清江流域土家人的跳丧中,就已完全成熟了。至于撒尔嗬的历史渊源,今天已无法

精确查考,有说起源于庄周“鼓盆而歌”的,也有说起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等。尽管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但撒尔嗬是土家先民巫术、祭祀礼仪和歌舞艺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

确是无可质疑的。

二、土家族四大礼仪的人文价值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

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

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1.土家族的诞生礼,既是在祝福新生命的同时,对民族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历史进行

回顾和纪念,又充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传说中,远祖是蛋生的。古时世界处于混沌之中,一片黑烟,无天无地,昼夜

不分。突然一阵狂风将黑烟吹散,随之飘来一朵白云,白云里裹着一个硕大的蛋,蛋白如天,

蛋黄似地,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蛋裂开了,跳出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名叫卵玉,她

就是土家族的祖先。卵玉喝虎奶,吃铁铊,她见天地相互粘连,就用箭射开,才有了世界的

开端。所以,土家族崇敬蛋,认为蛋是人类之种。土家族在举行诞生礼“打三朝”和“满月

酒”时,最看重的食品就是醪糟荷包蛋,凡是前来贺喜的人,每人都得吃一碗醪糟荷包蛋,

这实际上就包含有纪念土家族祖先开天辟地、发祥繁衍的含义。当土家姑娘出嫁时,男方总

要给女方送两个煮熟的红鸡蛋,姑娘在出嫁前夜就用此蛋在脸上滚三下,名曰“开脸”,象征

获得生育的蛋种,预示后代的繁衍和民族的生生不息。可见,土家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来之

不易的,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光阴。在土

家族诞生礼中,还有“抓周”的习俗,即婴儿满周岁时,在桌子上放置书、笔、算盘、纸张

等物件,让婴儿自己去抓,土家人认为婴儿最先抓住什么,就预示着这个小孩今后干什么。

土家人总是望子成龙的,既希望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又希望光宗耀

祖,为家族争光,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2.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标志着土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觉意识以及社会

责任感的民族。

土家族的婚礼与成年簪冠礼是一并举行的,实际上表明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走向成年的

一个标志,即走完了自己的孩提时代,意味着“人生的第二次断奶”,因此,要肩负起社会责

任和家庭责任,要有个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土家族的婚礼和成年簪冠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

通过这种严格礼仪程序的锻炼,从而给土家族青年男女上了人生的第一课。结婚后,新娘要

离开父母,告别家乡,要开始独立的人生旅行,要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土家族中,

男孩结婚后,也往往要与父母分家过日子,“树要分丫,儿要分家”,“树不分不长,家不分不

发”。这篇二:土家族礼仪习俗之——婚礼

家乡的人生礼仪习俗——婚礼(土家族)

我家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万坪镇,这里属于土家族民族聚集地区。土家族一直以

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

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对于从

小生长在土家族的我而言,今天我所见到的所了解到的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

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时代在发展,各种习俗也在变化着,因而家乡的

婚礼习俗的变化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尽管婚礼习俗已经逐渐被汉化和简化了,可是作为土家

族曾经存在过的一种习俗,它是我们这个名族的珍品,是我们的宝物。

从奶奶口述及自己的几次亲身经历,我对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了很多的了解。土

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追溯到奶奶结婚的那个年代,

具体的婚礼习俗的程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并且在随着时代变化着。

第一个环节是求亲。

最初的求亲需要三媒六证,需要媒人求3次亲,也即提3次亲。第一次是问话,也就是

男方派媒人去看女方家问话,如果女方有意考虑,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的求亲。第二次求亲是

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故这次男方需要带糖、酒这些礼去问话,这次问话的目的是确定女方是

否答应婚事。对于求亲的人来说,这两次求亲忌讳带肉,如果带肉的话,就会有侮辱女方之

意。第二次的成功之后便是第三次求亲,即“插毛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认亲”,这次求亲

所需要带的礼是一块肉、一瓶酒、一包糖。在经过这三次的问亲之后,男女婚事就算是初步

说成功了。求亲必须经过这三次,并且每次的成功具体内容。这个环节发展到今天已经简化

了,媒人说媒之后,男女双方见面,若答应就可算是说定了。

第二个程序是求结。

求结也叫送日子,在送日子之前有一个取八字的程序,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

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就可以确定具体的结婚日

期。送日子过程有讲究:男方要带礼品,但是不能过多,一般带一块肉便可以了。一旦男女

双方八字合之后,便确定婚期,也就是定亲了。定亲之后便是送给女方送礼金置办需要的东

西,如铺盖、生活用具等等。关于礼金,在更早的时候更流行于送衣服、服饰。现在多是男

方给女方折钱(礼金),男女取八字定亲之后,男方便给女方折钱,女方的父母回给男方回一

定数量的礼金。男女定亲之后,女方就不能毁亲了,即使发现自己所嫁之人不是求亲时(这

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些男方长相不好,便会让长相好的人去“打样”即找模板去代替自己去

问亲)所见都不可以毁亲。那时候也不能离婚,除非是被丈夫休了才能离开,否则会女子会

被骂没家教没规矩,会遭受周围人的唾弃。所以对于那时候(奶奶年轻时候)的女子而言,

嫁人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女子出嫁后,成为夫家的媳妇,就是服侍夫家的公公婆婆的,要

给他们盛饭,端洗脸水洗脚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认亲—取八字—结婚”这个过程逐

渐的被简化了,有时认亲和取八字一起进行。

送日子这个程序完了之后便是送阔单。

第三个过程便是送阔单。

阔单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购物单一样,上面记载了很多东西。阔单上要

写明如下事情:写明结婚日期,写明要送的菜(给木匠送菜是因为木匠给新娘置办家具

这些嫁妆),请送亲的吃饭。以及迎亲时花轿的出发时间、打扮新娘子的具体时间。这个阔单

主要是由女方给木匠送,阔单上会标明需要木匠置办的嫁妆诸如家具、生活用具之类的物品。

置办家具这些嫁妆的钱便是由男方折钱(这个钱是在定亲的时候便以说定的),与过去相比,

现在慢慢的演化为男方置办家具,女方置办铺盖以及电器化的生活日用品,当然置办这些东

西的钱主要是男方在定亲时男方折的钱。所以,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人来说,男方折了多少

钱女方父母就会置办多少钱的嫁妆,对于有钱人来说,女方的父母会用多余男方给女方所折

的钱为女儿置办嫁妆,对于很穷的人来说,就不会用给自己的女儿置办男方所折的钱同等数

量的嫁妆,这里就有一种说法“上等之人赔钱嫁女,中等之人将钱嫁女,下等之人卖儿卖女。”

这些过程都准备好了之后便是第四个环节了。

第四个环节是打鼓迎亲。

打鼓迎亲,也就是结婚。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哭嫁。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

月或者一个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新娘及其女性亲戚朋友都会哭嫁,

她们边哭边做,哭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唱词。哭声中夹杂着悲,喜,乐,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的情绪都参杂其中,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

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结婚的前一天,迎接新娘子的轿子边发轿去新娘家去,晚饭在新娘那边吃,但是发轿的

人需要自己带吃的,成为“压轿米、压轿肉”。这些食物的分量根据所去的人数决定。发轿队

伍成必须有如下12人:4人抬轿,4人打场面(打锣敲鼓),1个八仙师父(上等人:专门吹

唢呐),1人背新人背篓,1人挑担(挑压轿米、压轿肉),1人主管(主要负责新娘那里缺少

的需要的东西,如新娘那里有缺少的东西,则由这个主管跑到男方那边去拿。)除了这些必须

的人之外,还有背铺盖,拿日常用品的人,这些人数就根据所置办的东西数量来决定人数。

第二天,迎亲队便早早的从新娘家出发,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男女拜堂。奶奶年轻的

那时,接新娘子都流行坐轿子,新娘子的衣服也很特别:新娘子穿得都是老衣(人死之后穿

的衣服),因为那时候的观念结婚就是一种“生离”所以会穿这些衣服,头上戴着我们土家

族是丝帕,丝帕将新娘的脸蒙住,什么也看不到,胸前戴有镜子。同时新娘在结婚前也不能

见任何陌生的男人,如果不小心见了,后果会很严重。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从女方来的送

亲的人会在男方住一夜,第三天才回去。第三天,新娘新郎开始拜茶酒也就是所说的送蛋(请

长辈吃蛋,长辈吃蛋的同时都会给钱,这个叫就是所谓的蛋茶钱。)具体的过程是:新郎新娘

在主持婚礼的长辈叫“新人有礼”后一一拜长辈,拜过之后就是送用糖水泡着的蛋,或者送

鞋。在拜长辈的过程中有个顺序,先是父母,然后是爷爷奶奶,再是外公外婆,接着是伯伯

叔叔,之后是舅舅。遵从着这样的一个顺序,对于同一辈分的长辈,先拜父亲这方面的长辈

亲戚,然后再拜母亲那方的长辈亲戚。

拜完长辈后,也就是在当天,新娘新郎回门。回门之后可当天回来,新娘也可以在自己

的父母家多住几天再回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仪式都简化了,现在多转化为,天未

亮时,早早的接来新娘后,拜长辈送蛋都在早上举行了。白天的时候就是摆酒席请亲戚吃饭。

这个程序结束了以后,结婚的仪式便告一个段落了。

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一个完整的结婚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老

一辈的人的数量的减少,这些仪式也在不断的消亡,很多仪式都被省略或者简化掉了。

现在女子出嫁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哭嫁的习俗也在渐渐的消失。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慢慢

的被商业化和汉化了。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但是其中也有糟

粕。“送彩礼”、“合八字”“媳妇是服侍公婆”这些传统的是糟粕,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而延续

下来的习俗,对人们的思想解放有阻碍作用。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却所彰显出了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但是事实是,那些优良的传统在渐

渐消失,那些糟粕却在蔓延。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更功利化,送彩礼、

合八字这些习俗仍再继续,而且更加恶化,比如现在农村有很多年纪较大的男士,因无法提

供足够的彩礼而一直处于光棍,结婚这个人生礼仪似乎被商业化了,举行婚礼已不仅仅是一

个简单的人生礼仪,很多时候充满了利益和功利性。而对于哭嫁这些可以传承的习俗却在逐

渐消失,人们不愿在这么麻烦,故而加速了这种习俗的消失,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仍

然使人不免遗憾。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及风俗礼仪也理应相应的发展。对于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

改革,总的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把的优良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舍弃那

些糟粕之处。具体来说,首先,当地的政府应该做些努力。采取一些政策鼓励人们发扬婚礼

那些积极的习俗,摒弃坏的风气。政府部门要为人们作好榜样,既不盲目的迷信又不将功利

性的因素牵涉其中,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婚礼

习俗。其次,对于人们自身而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

一方面尊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民族的婚礼习俗。力争把我们民族

的传统发扬下去。篇三: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

有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同是农耕民族,并且都是在历史的稻作文化影

响下形成的不同族别的民族,但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生化和地域的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稻作

文化表现形式。土家族奇特的婚俗就是本民族的一个特点。

改革归流前的土家婚俗和人类的婚俗一样,从血缘关系到群婚制再到偶婚制,主要有以

下两个特点:首先是允许一夫多妻制,土家族的历史上,一夫可以同时拥有几个妻子,而不

能是一个妻子同时拥有几个丈夫,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多少地位。其次是男女婚姻自由,

少礼仪。土家族在改土归流前,在劳动、婚姻择偶、谈情说爱上是比较自由的,青年男女多

以歌为媒。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只要请土老司作证后即可成亲,不受任何礼仪约束。这种情

感的开放,源于妇女也要参加农耕生产,与男子同耕同劳。在共同劳动的场合下,产生感情

是情理之中的事。

改革归流后的土家婚俗要经过求亲、订婚、结婚三大程序。“田是私田,女是众女”就是

订婚程序的一大内容。顾名思义,就是田是辛辛苦苦开荒种出来的,必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是不可以随便送人的。而女早晚要嫁人,成为别家的人,所以生女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而

是与家人共有的后代,土家人在此意思上加上了自己的解释。土家人订婚,用自己的本民族

的称谓是“认亲”,又叫“放爆竹”。在求婚的基础上女方父母许认后,男方就得与女方父母

商量认亲的事。认亲是

土家姑娘一生中最为隆重的日子。认了亲之后,姑娘即成为别人家的“准媳妇”,是不可

以随便换未婚夫的,更不能再去与未婚的男人谈情说爱。男方为了让女方家更多的人知道、

认可这门亲事,就得拿出排场,送上大礼,放着爆竹,吹着唢呐,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抬着

聘礼,聘礼上都扎着红纸,浩浩荡荡地到女方家去认亲。而女方家则把男方带来的糯米分发

给亲戚的家家户户。让亲戚或寨里的人都认同这门亲事。认亲的习俗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男

方进女家的门,要插香于神翕上,名为插香。以香为约,在祖先神翕前进行。敬祭祖先,是

土家人的历史崇拜习俗,祭祀是稻作文化的一个明显的内容。以上一切是稻作民族特有的婚

姻表现形式,带有深厚的稻作文化内涵。

在土家婚俗过程中,有两件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道具是伞和铜镜。伞在土家婚俗中的

文化作用是:吉祥、试探、辟邪。伞还因为是圆形,象征着团圆、和睦、幸福。伞在土家婚

姻过程中常用着,如媒人说媒:伞在求亲阶段为团圆伞,即吉祥伞,它的意味着婚姻将会圆

满。这一阶段伞是试探女方家父母亲对这门亲事的态度的工具。求亲成功后便是择日订婚。

在整个求亲的过程中,伞即是媒人的道具,又是男方家的“探雷器”。之后再接新娘进门时,

媒人手中或是伴娘手中都要拿红伞,过去是纸伞。一是喜庆,二是辟邪。在土家族旧时的接

亲程序中,还有一个内含原始稻作祭祀文化的物品就是新娘背上背的铜镜,铜镜在新娘出嫁

的那天背在新娘的背上,再由兄长或弟弟背出门,一是反映了土家人嫁女时,父母亲对女儿

的一篇关爱之情;二则是展现了土家人根深蒂固的原始宗教心态。古老的民族才有古老的

宗教心里。这也说明土家地区久远的历史文化传承。

土家婚俗中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就是“抛公鸡”,“抛公鸡”中的公鸡并不是真的公

鸡,而是用青草或稻草扎成的草把坨。其意思是大家都来抢抛的公鸡。抛公鸡是土家男女青

年利用公共活动相互认识,增进理解,建立感情的民俗。抛公鸡在土家族青年中最受喜爱,

在旧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抑下,“抛公鸡”成了土家族青年反抗包办婚姻,渴望婚姻自由

恋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青年通过“抛公鸡”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小伙)后,再通过父

母请媒人去说媒。这种及娱乐、健身、爱情于一身的抛公鸡活动,是土家人民在农业耕作过

程中发展起来的活动,其文化内涵之丰富,也算是土家族婚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哭嫁,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婚俗。然而,土家族的哭嫁哭的奇特,哭

的新鲜,哭的艺术。不仅哭出了土家族的历史,而且哭出了自己的风格。所谓奇特,是因为

土家族的哭嫁歌并不是一个人哭,而是由九个姐妹陪着哭,且早在出嫁的三个月或一个月前

就开始哭,就像唱戏似的,一天有几场;所谓新鲜,就是出嫁姑娘的父母、兄嫂、亲戚对着

歌哭;哭的艺术,就是出嫁的姑娘在长时间的哭嫁中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故事、节庆事

及对父母的留念,对媒人的憎恨都形象地哭出来,而且句式工整,一般七言为主,讲究文采。

土家族地区各地的哭嫁歌千姿百态,但基本程序和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各地的哭嫁都保留了

哭开声、哭父母、哭哥嫂、哭媒人等。“陪十姊妹”,狮子啊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几个月就开

始,一般哭三五天,

这种形式不限于十人,而是一些学哭的姑娘都可以来与支陪哭,以学到一些哭嫁的知识。

锻炼能出口成章的哭嫁的本领。哭嫁歌是土家族民间歌谣中的精华部分,也是土家稻作文化

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和艺术性。

土家族的婚俗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总体上逐渐走向文明的。例如,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

我们可以看到妇女的地位在逐渐提高,这表明妇女在逐渐地解放,男女平等的观念在逐渐深

入人心。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些波折,如改革归流前,还是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形式,

改革归流后土家族实行封建包办制,男婚女嫁多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土家族在农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返璞归真,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民俗

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土家族的稻作文化,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无论

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应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篇四:文明演讲稿及土家民俗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语言美,春风化雨润心田》。

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

语重心长又能催人奋发,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素养。一

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眼神,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三国时期,诸葛亮以他的

《出师表》一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报效蜀国的赤诚之心和经天纬地的治国方略。然而,

又有谁不被他文中优美的语言所感动呢?以致于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众多美文之一。

二十年前,一句“小平您好!”,之所以能够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千家万户,就在于它语言的

质朴和真切,既饱含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肯定与拥护,也表达了特区人民对

邓小平爷爷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

称。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是一个民族道德

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每个人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别人的爱抚、

安慰、体谅、关怀和相互帮助,都渴望真诚友情和相互帮助。当我们快乐时,需要和别人分

享,有痛苦烦恼时,需要向别人倾诉;有了困难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在与人交往中,也需

要宽容,虚怀若谷、容得下不同的意见,对人友爱、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

让人,失理道歉,真诚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时一声‘你好’给

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

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阵阵温润的春风。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

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让我们每一个人

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

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争做社会小标兵》。

你们也许会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旁若无人地坐在公交车的老弱病残席上;也许

会听到两个高谈阔论的时髦姑娘,如何兴高采烈地发出“他妈的”之声;也许会遇到有人撞

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扬长而去的情况。每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这与我们

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多么不相称!但是,当前社会上仍然有些人对于这些不文明礼貌的行为不

以为耻不以为怪,并且为之辩护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难道这真的是区区小事吗?我们

要向有这种思想的人大喝一声:“你们错了!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文明何在?礼貌又

何在呢?”

我们伟大祖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在几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礼待人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传诵,“孔融四岁,能

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

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

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

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

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为了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社会小标兵,我们要养成哪

些习惯呢?比如说,你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请先说声“对不起”;别人帮你

做了事,要对别人道一声“谢谢”;在校内外,见到老师要热情打招呼问好;吃饭时,要把最

舒适的座位让给长者,等等,这些都是讲文明礼貌的起码要求,有了这些习惯,才算具备了

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但这些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逐渐养成。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讲文

明礼貌的习惯呢?首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有

益还是有害,要有一个衡量的准则,我们通常把这种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叫

做道德。而礼貌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的。礼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礼貌的内涵,因此,我们

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其次,采取

一些有效措施,来培养习惯。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在放置着“不准践踏草地”、“请

您足下留情”告示牌的公园里、绿化带中,照样有人践踏青草。光靠布置告示来提醒,对有

些人看来是无效了,他们对这些告示倒不一定是故意违反,因此,在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的时

候,采取一些强制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共同担负着创造物质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担

负着创造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做一个文明人,心中牢记文明礼貌,争

做社会小标兵吧

土家民俗

土家族服饰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

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

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

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

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

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

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

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大红纨绔。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

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竹米酒”,以

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摇篮、被子、衣服、鞋帽、

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

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贺,名曰“挖周”。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贱越好,如

“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

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

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

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

“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

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

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

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

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

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

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

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土家农耕

在石柱土家族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

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

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

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

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

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

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

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

之谚。

水旱石碾

粮油加工设施。把山泉聚起来,在岩壁坡脚开一沟渠,或架一木枧,泉水沿渠枧冲刺而

来;迎水口安装一圆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个个水囊,靠水的冲力启动水鼓;水鼓中轴

又带动一木齿轮,齿轮的立轴再带动上面的“犁辕弓”,长弓成抛物线拴住石轮在石糟飞转,

“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

样不一,区别在水鼓,立式为“鼓”,座式称“伞”,由水位条件选定。少水山寨则用旱碾,

前后两个扁轮子,用畜力拉,咿咿呀呀地唱,从早到晚,为山寨增添一曲绵长的田园歌。碾

成的米面比机

械加工的味美。现不通电的山寨仍沿袭石碾加工习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

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

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

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

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

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

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

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

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

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

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薅草锣鼓

[1]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亲朋

邻居几十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为了调节疲劳,加快进度,便请两位

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

叫“薅草锣鼓”。

土家族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接着唱《请神歌》。

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

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

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歌

师就对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词,如《打

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人》、《单身歌》等,篇五:造神史话土家族文化习俗

土家族文化习俗研究

【摘要】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环

境,土家文化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之花中的翘楚。本文主要是介绍土家

族一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主要包括土家族独特的婚嫁丧葬方式、宗教崇拜、禁忌等。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风俗

一、土家族的由来及发展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

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在唐代以前被笼统地称为“蛮”。

宋代在史籍中记载了“土兵”“土丁”“土人”等带“土”字的名称;元、明、清代,在土家

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时期,即委派当地的民族头领代替朝廷管理该地区。恩施的利川,鹤峰,

宣恩等地都保存了大量的土司遗迹,其中容美土司面积最广,实力最强。容美土司王田舜年

骁勇善战,文韬武略,是当时最杰出的土司王之一。自清代“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汉人

和其他民族大量迁入土家族地区,如云南的白族(今湖北鹤峰铁炉白族自治乡),甚至是蒙古

族(今鹤峰中营乡)也有迁入。其为了区别不同民族,在地方志中出现了“土民”“客民”“苗

民”和“土家”“客家”“苗家”的大量记载。在旧社会土家族一直未被认为是单一名字,直

到1957年中共才正式命名为土家族成为单一名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土家族的自治区域中有2个自治州、9

个自治县,其中,有4个土家族单独自治县,5个土家族苗族联合自治县。恩施州和湘西州

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土家族文化保护最完好地区,被专家学者称为“土家族基因

库”。下面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二、土家族的文化习俗

(一)、土家语言

土家族在旧社会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用土家语对自己的语言叫“毕兹煞”,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土家族中还保

持着自己的语言,共约有30余万人,土家语为我国濒危语种之一。

土家族语言是以主、宾、谓为序。如“我吃饭”,土家语为“伢值嘎”,用汉语直译为“我

饭吃”;“他看书”,土家语为“过此普巴”,用汉语直译为“他书看”。而这样的纯正的土家语

言已经在逐渐消失,但是一些特有的发音现象任然存在日常的方言之中。如:把一部分声母

为“q、g、x”的汉字读成“j、k、h”,如“刚才”读成“将才”,“关卡(qia)”读成“关喀”,

“等一下”读成“等一哈”,“一会儿”读成“一哈哈”、一港港”。同时“f、h”不分,如将

“发”读成“华”,“华”读成“发”,相互混读。将后鼻音“eng、ing”全读成前鼻音“en、

in”,有的甚至把“ang”读成“an”,如“亮光光”读成“亮官官”等等。

(二)、婚嫁习俗——哭嫁

土家族特有的哭嫁是土家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

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在婚前一个月新娘的姑嫂姐妹都要聚居在闺房里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出嫁上轿前

也要边哭边唱,哭嫁种类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

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

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

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外人对此不可理解的是:结婚

是喜事,为何要哭呢?其实不然,听其音是哭,究其谱是唱,琢其义是劝教,是一种较文明有

意义的活动。

(三)、丧葬礼仪及习俗

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

啸以兴哀。之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

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土家族保存到现今的古老葬俗是“绕棺”和

“跳丧”。

目前,土家族较为常见的丧葬方式主要是土葬。土葬之前会有为期不等(一般为七天,

最短一天,最长可长达半个多月)的丧礼活动,期间“孝子”和“道士”(通俗叫法,实际分

为道教和佛教两种派别)负责主要的仪式,是孝子尽孝

的最后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四)、舞蹈和民歌

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最富有民族特色和规模宏大的是摆手歌舞(又称清江舞)。词调横

直清晰、深冗豪放;舞姿缠绵雄健、轻快优美、形象逼真。摆手歌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

种。大摆手,以土家族聚居的一个地区的范围举行;小摆手,以土家聚居的一个村寨的范围

举行。舞蹈和民歌是土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土家人在劳动中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如《黄四

姐》、《龙船调》等优秀的民歌,反应了土家人的生活。土家族优秀民歌还获得了国际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舞蹈和民歌不仅用于劳动,在其他的方方面面也有大量使用,卓越的土家族族人用其独

特的歌舞来传达感情。如在男女相亲的时候利用对歌的形式;在婚嫁的时候也会唱歌跳舞;

更奇怪的是,在丧葬的时候,土家人也会唱丧歌、跳丧舞,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传达对亡者的

哀思。在土家文化中,死亡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摆脱尘世的困扰,所以要愉快的庆祝。

(五)、民居

吊脚楼是土家族独特的住所。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这和土家族居住的环境有

关。土家族聚居区大多是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较大,地面潮湿,而,吊脚楼可

以远离潮湿的地面,加强通风效果。吊脚楼还可以有效的避免野兽的袭击。现在的土家族大

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

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

物。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

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

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六)、结语

土家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之花中的翘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养在特殊的地理隔离下,

其地域性,神秘性,和继承性,极好的保留了远古先民的生活情况、文化心理,如对自然力

的敬畏,深刻的祖先崇拜等。土家族文化,流传至今,更是我华夏民族史上难得的稀世珍宝。

调查土家族文化,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

识土家族文化,更等很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6:3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6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容祖儿电视剧
下一篇:与君别
标签:土家族风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