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温彦博

更新时间:2023-01-31 05:10:30 阅读: 评论:0

中考历史题及答案-禁怎么读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广东省内交通违章)

(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

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隐太子①闻其名,引

直洗马,甚礼之。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及

践祚

..

,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

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

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

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

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

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

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

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

也。忠臣,龙逢、比干③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

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

百匹。贞观三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徵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

书。数年之间,秘府

..

图籍,粲然毕备。

十六年,称绵惙,太宗夜梦徵若平生,及旦而奏徵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

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及将祖载,徵妻裴

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

..

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

柩,无文彩之饰。

(节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注:

隐太子:李建成。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

龙逄(关龙逄,被夏桀

杀害)、比干(被商纣挖心)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素器之器:重视、器重

B

.徵雅有经国之才雅:很、极

C

.帝令彦博让徵让:礼让

D

.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君臣

/

协契义同

/

一体不存

/

公道唯事

/

形迹若君臣

/

上下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丧

/

或未可

B

.臣闻君臣协契

/

义同一体

/

不存公道

/

唯事形迹

/

若君臣上下

/

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丧

/

或未可

C

.臣闻

/

君臣协契义同

/

一体不存

/

公道唯事形迹

/

若君臣上下

/

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

/

丧或未可

D

.臣闻

/

君臣协契

/

义同一体

/

不存公道唯事

/

形迹若君臣

/

上下同遵此路

/

则邦之兴

/

丧或未可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祚,

有皇位之意,

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国、

践极、践统、践位等等。

B

.秘府,古代称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各代的秘府机关除收藏、保存档案与典籍之外,还

负有收集、整理时人著作、编撰史籍等诸种任务。

C

.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

恶,称为谥或谥号。文中魏徵谥号文贞,李世民谥号太宗。

D

.一品,是中国古代时期最高级别的官职,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太师、太傅、太

保都是唐代的正一品的官职。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徵少有大志。虽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但他仍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

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B

.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李世民责备魏徵离间他们兄弟关

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

.魏徵善于辞令。魏徵向唐太宗提出愿做良臣、不做忠臣的请求,并巧用典故,正反举例

说理。结果,唐太宗被魏徵打动,并因此赐给他五百匹绢。

D

.魏徵节俭自持。魏徵死后,朝廷欲以重礼厚葬,但其妻裴氏强调魏徵生平节俭,故对

朝廷供给切仪仗和物品都推辞不受,只用布车装载棺柩。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2

)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

3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

1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

施政的得失。

2

)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

3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困难吗?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让:礼让

错误。句意: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让:责备。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

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

君臣

做主语,

协契

做谓语,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君臣协契

主谓短语做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不存公道

是动宾结构,

是谓语,

公道

是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ACD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李世民谥号太宗

错误,

太宗

是李世民的

庙号

,谥号为

文皇帝

故选

C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

虽幼年丧母

错误。由原文

徵少孤贫

可知,魏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中

在古文

中指幼年丧父。由此可知,魏徵是

幼年丧父

,而不是

幼年丧母

故选

A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

励精政道

,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

,多次;

访

,询问。

2

,有人;

阿党

,偏袒、包庇;

使

,派;

案验

,调查、核查。

3

,做的好;

,很多;

,能够;

,大概;

……

难道是

……

参考译文: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父亲魏长贤,任北齐屯留县令。魏徵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

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不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当了道士。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

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隐太子建成早已听说魏徵的名气,把他召为

洗马,非常恭敬他。魏徵见太宗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太子建

成失败后,太宗派人召见魏徵,对魏徵说:“你离间我兄弟关系,这是为什么?”魏徵

说:“太子如果听从了我的意见,一定不会遭到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徵

的敢于直言,等到即位后,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徵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

失。魏徵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刚正不阿,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

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就殚精竭虑为他服务,知道

的事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太宗曾经慰劳魏徵说:“您所陈述进谏的事,前后有二百多

项,不是您诚心诚意报效国家,怎么能够这样?”那年,太宗又升任他为尚书左丞。有人

诽谤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

太宗奏道:“魏徵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

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徵,并说:“从今以

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徵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

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

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徵

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

吗?”魏徵说:“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

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

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

就远了。”太宗被魏徵深深地打动,赐给魏徵五百匹绢。贞观三年,魏徵升任秘书监,参

预朝政。魏徵因为感到国家经历了丧乱之后,图籍散失,制度、法令纷乱繁杂,奏报朝廷

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之间,秘府中收藏的书籍,精要而又完备。

贞观十六年,魏徵病危,太宗夜里梦见魏徵像平时一样,到清晨魏徵去世的消息就奏报上

来了,时年六十四岁。太宗亲自到魏徵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伤,赐谥号文贞。宫廷供给

手持羽葆、班剑的仪仗队和吹鼓乐手共四十人,送给办丧事用的绢帛千段、米粟千石,让

魏徵陪葬昭陵。将要下葬的时候,魏徵的夫人裴氏说:“魏徵平生节俭,现在让他按一品

官的礼节安葬,所需仪仗、器物极多,不符合魏徵的心意。”对朝廷供给的一切仪仗和物

品都推辞不受,最终用布车载棺柩,没有花纹色彩等装饰。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

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

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

祖指示曰:

儿忽之耶?

对曰:

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

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

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

世子与朝廷

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

几杀吾子。

成祖,以

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

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

亦知有

谗人乎?

曰:

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

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

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

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

绳愆纠缪

,谕以协

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

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

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辛巳,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

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

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

科举

..

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

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

长才大

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

然则将何如?

士奇曰:

试卷例缄其

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

彀矣。

仁宗曰:

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靖难师起

/

仁宗以世子居

/

守全城济师

/

其后成祖乘舆

/

岁出北征

/

东宫监国

/

朝无废事

/

B

.当靖难师起

/

仁宗以世子居

/

守全城济师其后

/

成祖乘奥

/

岁出北征

/

东宫监国

/

朝无废事

/

C

.当靖难师起

/

仁宗以世子居守

/

全城济师其后

/

成祖乘舆

/

岁出北征

/

东宫监国

/

朝无废事

/

D

.当靖难师起

/

仁宗以世子居守

/

全城济师

/

其后成祖乘舆

/

岁出北征

/

东宫监国

/

朝无废事

/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的主阶称阼阶,故践作又指即帝位。

C

.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指皇帝诏令。

D

.科举,考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

及时遣使赈济。

B

.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

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

.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

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

.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

绳愆纠缪

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

失,直接进谏。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祖指示曰:

儿忽之耶?

对曰:

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

)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5

.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

【答案】

1

D

2

D

3

D

4

.(

1

)太祖指着对他说:

你疏忽了么?

他回答说:

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

以冒犯皇上。

2

)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5

试卷应封住姓名;

封好的试卷需标注

”“

二字;

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

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

句中

居守

是一个词,指留守(北京)。据此排除

AB

其后

表时间,作

成祖乘舆

的状语,不可断在上一句,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明代科举分三级

说法有误,明、清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

试。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说法错误。赐给他们银章是提醒他们要随时进

谏,纠正皇帝的过失。而便于直接进谏的办法是

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指示

,指给(他)看;

,忽视;

,只是;

渎天德

,是对冒犯皇帝的委婉

说法。

2

,分条陈述;

,上报;

,遭受;

,通

,赈济;

,名词作动

词,加罪,得罪。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杨士奇提出的科举改革的措施,从文中

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

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可以总结出:要将试卷封住姓名,

封好的试卷需标注

”“

二字,在录取的比例上,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这样就可

兼顾南方和北方,让南北人才都可以进入朝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

究讨论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

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

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

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

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

书,定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

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

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

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

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或直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

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永乐十年,黄俨等谋

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

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戊戌(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

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

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癸酉(二十六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

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辛巳(十

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

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

政多的都写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

媲美么?

材料二:

起初,仁宗皇帝与侍臣们讨论科举的弊端。

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同时录取那北方的士子。”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不及南方

人。”杨士奇说:“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然有才华,但大多数轻浮。”

仁宗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士奇说:“科举试卷还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

写上‘南’‘北’二字,如果应该录取一百人,那么就录取六十个南方人,四十个北方

人,这样,南北方的人才就都进入朝廷了。”仁宗说:“对。这样,北方的士人也会感奋

而振作起来。”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①

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

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

..

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

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

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

《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

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

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

..

有余矣,而雄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

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

..

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

岂能有益于左右

..

,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②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

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

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

]①

元符三年(

100

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还,路过广州,时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

次登门求教。

指惠力寺,位于谢民师家乡江西临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某受性刚简学迂

/

材下坐废

/

累年不敢复齿

/

缙绅自还海北

/

见平生亲旧惘然

/

如隔世人

/

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

而敢求交乎

/

B

.某受性刚简学迂

/

材下坐废

/

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

自还海北

/

见平生亲旧惘然

/

如隔世人

/

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

而敢求交乎

/

C

.某受性刚简

/

学迂材下

/

坐废累年不敢复齿

/

缙绅自还海北

/

见平生亲旧

/

惘然如隔世人

/

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

而敢求交乎

/

D

.某受性刚简

/

学迂材下

/

坐废累年

/

不敢复齿缙绅

/

自还海北

/

见平生亲旧

/

惘然如隔世人

/

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

而敢求交乎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处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文

中指苏轼与谢民师一见如故。

B

.升堂,即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文中

是指贾谊的文章造诣很高。

C

.文忠,此指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者死后可被追加谥号。

史上获此谥号的有多人。

D

.左右,指方位,如

左右种梧桐

;也指左右侍从,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文中是敬

称,表示对谢民师的尊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的寒喧有客套,也有对谢民师热情相待的感动。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露出苏轼感

慨命运、不屑为官的情感。

B

.苏轼借赞扬谢民师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创作观,即为文应像行云流水一样收放自如,条

理结构自然,姿态横生。

C

.苏轼认为,把握住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像拴住风、捉住影子一样,真正做到了然于心乃

至于口、于手非常困难。

D

.欧阳修认为文章就像金玉,自有客观评价,不会因个人好恶而改变价值。苏轼引用这

句话体现出他谦虚的态度。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2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

.扬雄为文的浅陋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

1

D

2

B

3

A

4

.(

1

)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

往游惠力寺。

2

)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只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

自己的私情,但是申诉不被允许。

5

.(

1

)故作艰深;(

2

)雕琢字句,忽略内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

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

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

受性刚简

”“

学迂材下

都是形容

的特点,都是

坐废累年

的原因,中间断开,其中

材下

结构一致,二者合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

缙绅

齿

的宾语,

自北海还

的主语是前面的

,也就是

,所以

缙绅

后断开,

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

错误,入门、升堂、入室,

是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升堂有余,就是已

达到

入室

的极深造诣阶段。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

不屑为官的情感

错误。第一段

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意思是

因而遭贬多年,不敢

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

,这是作者的自嘲,并非不屑为官。

故选

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局迫

,狭窄;

,按照;

,然而;

,正好;

,代词,惠力寺。

2

奔驰

,奔走效劳;

日笃

,一天比一天严重;

苟顺

,姑且顺从;

告诉

,申诉。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作者评价扬雄的文字,然后根据这些评价概括其浅陋之处。如

扬雄好为

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意思是

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

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

,由此可知,他是故作艰深;

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意思是

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

《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这可以吗

,可见他只重雕琢字

句,而忽略了内容。

参考译文:

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

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

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

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

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

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

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

“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

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

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

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

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

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

一类。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

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

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

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

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像这类的例子很多,这

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

题。

欧阳修说:“好的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

贵贱。”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好,加之船

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或

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我)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

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

体。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

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

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

》博士,赐绯鱼

..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

乎?

觉曰:

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

桓默然

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

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

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

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

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

觉但能通经,不当辄

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颍传》作《竹颍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

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

员外郎、判国子监

...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

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

..

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

此颇繁,吾

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

/

升辇将出西门

/

顾见讲坐

/

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

/

上即召觉

/

令对

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

/

谒文宣王

/

毕升辇将出西门

/

顾见讲坐左右

/

言觉方聚徒讲书

/

上即召觉

/

对御讲

C

.太宗幸国子监

/

谒文宣王

/

毕升辇将出西门

/

顾见讲坐

/

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

/

上即召觉

/

对御讲

D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

/

升辇将出西门顾见

/

讲坐左右

/

言觉方聚徒讲书

/

上即召觉

/

令对

御讲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

想的资料汇编。

B

.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

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

行,故有此称。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

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B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

大力举荐他。

C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

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D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

认为不足挂齿。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宫直史馆。

2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答案】

1

A

2

A

3

B

4

.(

1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

在史馆当值。

2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

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

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

文中的

结束

的意思,承接前文的

谒文宣王

,语意完整,应该在其后断句,据此排

B

C

文中

左右

指身边的侍臣,作

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据此排除

D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

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错,《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故选

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错,原文为

不当辄居史职

,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

而非大力举荐他。

故选

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不久

十分

……

身份

当值

2

多次

赞许

令送史馆

,省略句,应该是

令(以之)送史馆

”“

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

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

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

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

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

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

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

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

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

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

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

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

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

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

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

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

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

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

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

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

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

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

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

《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

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

顾不能为滂母邪?”比

冠,博通经史。嘉枯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

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命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

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

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

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

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侨小人,当效命。”

雨日夜不止,轼庐

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

守,卒全其

城。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1

.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

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

.知

徐州知:担任知州

C

.轼诣

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D

.轼庐

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轼若为滂,母许之

否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

将至

B

.虽禁军且为

我尽力委身为

贾人妇

C

.使官吏分堵以

守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D

.卒全其

城听其

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答案】

1

C

2

D

3

.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在城墙上建房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

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

,到,去。句意: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

代词,代做范滂那样的人这件事。句意: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

许呢?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一时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

就要到来。

B.①

替,介词。句意: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暂且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动词,成为。句意:嫁给商人成为他的妻子。

C.①

连词,表修饰。句意: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

介词,因为。句意: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投奔我。

D.

都是代词,那。

句意:最后终于保全了那徐州城。

句意: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

都流行的声韵。

故选

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名作动,建房;

轼庐于其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轼于其上庐

,苏轼在城墙上

建房过夜;分堵,分别堵住;

,最终;全,保全。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有

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

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

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

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凭借“《春秋》经

义策问”取得第一。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发避开此

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

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

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

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

“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暂且听从我的命令为我

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

命。”雨日夜下个不停,苏轼在城墙上建房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

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朔

..

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

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

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至大宛。

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

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

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

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

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

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遣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

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

通。于是张骞建言:

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

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

西大厦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

巨万,多持节

..

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乌孙国君)见骞,礼节甚倨。骞谕

指曰:

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

乌孙自以远汉,未

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

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

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月氏故居敦煌

/

祁连间

/

为强国

/

匈奴冒顿攻破之

/

老上单于杀月氏王

/

以其头为饮器

/

余众

遁逃远去

/

怨匈奴

/

无与共击之

B

.月氏故居敦煌

/

祁连间

/

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

/

老上单于杀月氏王

/

以其头为饮器

/

余众遁

逃远去

/

怨匈奴

/

无与共击之

C

.月氏故居敦煌

/

祁连间

/

为强国

/

匈奴冒顿攻破之

/

老上单于杀月氏

/

王以其头为饮器

/

余众

遁逃远去

/

怨匈奴

/

无与共击之

D

.月氏故居敦煌

/

祁连间

/

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

/

老上单于杀月氏

/

王以其头为饮器

/

余众遁

逃远去

/

怨匈奴

/

无与共击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朔,可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此指汉武帝刘彻使用的年号。

B

.拜,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用于授官或通过一定的仪式结成某种关系。

C

.单于,是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后用作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

D

.持节,

指代表皇帝身份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为联络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曲折找到大月氏,而此时大

月氏占领大夏的部分土地,没有报复匈奴之心。

B

.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抓获,后逃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

风土人情,为汉朝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建议。

C

.乌孙拒绝与汉朝交好,但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

D

.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接受了张骞招纳西域各国为藩臣

的建议,派张骞携带财物,再次出使西域。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诚得而以义属之

2

)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

【答案】

1

A

2

C

3

C

4

.(

1

)如果能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

2

)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

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

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

的宾语是

强国

,应在

强国

后停顿,排除

BD

老上单于

作主语,

作谓语,

月氏王

作宾语。故

月氏王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通称

错误,除了匈奴,只有鲜卑、乌丸的部落使用过单于这个称

号。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拒绝与汉朝交好

不正确,依据原文

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

汉大小

,可知乌孙并未拒绝与汉朝交好,他们只是

不欲移徙

故选

C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得分点:

1

,如果,表假设;

以义

,用仁义的手段;

,使

……

归属。

2

报谢

,回复并答谢;

,乘机;

,窥伺。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朔三年。起初,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

个强国,匈奴冒顿击败了它。老上单于杀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

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皇上招募能出使

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途经匈奴所控制的地

区,被匈奴单于俘获,扣留在匈奴十多年。张骞找机会逃脱,向月氏国西面逃去,到了大

宛。大宛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送他到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原月氏国的太子做了

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分割了大夏国的土地而安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有外来

侵扰,国王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算,便离开

那里回国,他沿南山走,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

奴仆甘父一起逃回长安。皇上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

告西域各国的风俗民情,汉武帝听说大宛和大夏等都是大国,只是军事力量薄弱,喜欢汉

朝的财物;他们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较强,可以用贿赂他们归附。如果能

够用仁义的手段使他们归属,那就可以扩展万里领土,招来不同习俗的国家,天子的威望

和恩德遍布四海。汉武帝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从盐泽以东,见不到匈奴

的踪迹,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议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服于

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事奉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去。现在如

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向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

弟。与乌孙联合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家都可以招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

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

多名持符节的副使,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态

度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能回到原来东面的故地居住,汉朝就

把公主许配昆莫作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乌孙自认为离汉朝太远,不

知汉朝大小;因长期以来一直臣服于匈奴,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

骞便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附近的国家进行联络。乌孙送张骞回国,又

派使者几十人,随张骞到汉朝回复并答谢,趁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汉朝的大小强弱。

当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他为大行。一年多以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

与各国的使臣一起回到长安,于是西域各国开始与汉朝联系往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

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

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

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

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天加诛

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

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

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

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

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

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

..

,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

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

,以遗后世子孙,曰:

‘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

必然也。”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

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

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

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

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

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

三世:数代,言其多。

强梁:凶暴,强横。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四境之

/

内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

/

家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B

.鲁四境之

/

内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

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C

.鲁四境之内

/

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

/

家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D

.鲁四境之内

/

皆寡人之臣也

/

今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

夺之货财

/

则寡人必将厚罚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豕,甲骨文字形,像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

代还有

”“

等别称。

B

.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

的惩罚手段,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C

.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

臣以区区之质,

而当钟鼎之任

一句中的

钟鼎

比喻富贵荣华。

D

.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

酱与肉羹。从

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

兼爱

”“

非攻

的主张;体现

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

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

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

.窃物者

不仁

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

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

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2

)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5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

D

2

C

3

C

4

.(

1

)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2

)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5

.(

1

)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2

)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3

)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

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

四境之内

为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AB

大都攻其小都

”“

大家伐其小家

为对偶句式,故

小家

后断开,据此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

比喻富贵荣华

错,此处比喻高官重任。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C.“

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说法错误。根据

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

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可知,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

俗一样是丑恶的,鲁阳文君如果不施仁义,那么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故选

C

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得分点:

,发动;

……

,反问句式,难道

……

吗?

第二句得分点:

所谓

,所说的;

,正确。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

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

分析可知,郑国人数代残杀

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

结合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

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分析可知,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

结合

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

白,大视白则谓之黑

分析可知,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

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

货、财,那怎么样?”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城,

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

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

不会到来吗?”

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

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

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多年不顺利。

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

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

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不是有悖常理

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

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记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

多。’现在的平民,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口,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

也书写在竹帛上,铭记在席子食器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

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

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

假如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被称作

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

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

鲁阳文君告诉墨子说:“楚国的南面有一个吃人的国家,名叫‘桥’,在这个国家里,长

子出生了,就被杀死吃掉,说这样有利于弟弟,味美就献给国君,国君喜欢了就奖赏他的

父亲。这难道不是恶俗吗?”墨子说:“即使中原地区的风俗也像这样。父亲因攻战而

死,就奖赏他的儿子,这与吃了儿子奖赏他的父亲有何不同呢?如果不施行仁义,凭什么

去指责夷人吃他们的儿子呢?”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仆(司马迁)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

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

..

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

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

单于

..

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

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

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脊,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

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

不怡。大臣忱惧,不如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

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

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

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

诬上,卒从吏议。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臣出万死

/

不顾一生之计

/

赴公家之难

/

斯已奇矣

/

今举事一不当

/

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

而媒孽其短

/

仆诚私心痛之

B

.夫人臣出万死

/

不顾一生之计

/

赴公家之难

/

斯已奇矣

/

今举事

/

一不当而全躯

/

保妻子之臣

随而媒孽其短

/

仆诚私

/

心痛之

C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赴公家之难

/

斯已奇矣

/

今举事

/

一不当而全躯

/

保妻子之臣随

而媒孽其短

/

仆诚私

/

心痛之

D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

赴公家之难

/

斯已奇矣

/

今举事一不当

/

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

而媒孽其短

/

仆诚私心痛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士,意思是一国之中被推崇敬仰的人物。文中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国士的风度。

B

.媒孽,原指酵母和酒曲,文中比喻借机诬罔构陷他人的错失,以致其成罪。。

C

.单于,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

大之貌。。

D

.上寿,向人敬酒,祝颂长寿。文中指汉公卿王侯向皇上敬酒时说的祝福语。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与李陵虽然曾同在朝廷任职,但是二人向来没有多少交往,从不曾在一起举杯

饮酒,互相表示友好,但是司马迁知道李陵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

B

.李陵带兵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面对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

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C

.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时,李陵振臂一呼,兵士流

着眼泪,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

D

.当李陵的军队胜利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汉武帝

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汉武帝为此忧心忡忡。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2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5

.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1

D

2

C

3

D

4

.(

1

)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地位低下,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呈献一点我那忠实

诚恳的愚忠。

2

)我恳切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向皇上陈述和辩白,于是因为欺骗圣上的罪名,皇

上最终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5

.(

1

)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悲壮,投降是绝境中的无奈。(

2

)投降败坏了李家名

誉,但不能掩盖李陵对国家的功劳。(

3

)李陵依然心向汉朝,投降只是权宜之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句意: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

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

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万死不顾一生

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

私心

是一个词,意思是

内心

,作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

是汉人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错误,

单于

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

称。

故选

C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当李陵的军队胜利的时候

错误,原文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

意思是,当李陵的军队尚未

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得分点:

,私下里;

卑贱

,地位低下;

,呈上、尽。

2

)得分点:

拳拳

,诚恳、恳切的样子;

,欺瞒、蒙骗、欺骗;

,最终。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

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袭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

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

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饮泣,更张空脊,冒白刃,北向争死敌

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悲壮,投降是绝境中的无奈。

依据

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

事已无可奈何,

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投降败坏了李家名誉,但不能掩盖

李陵对国家的功劳。

依据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可概括为:司马迁认为李陵依然心向汉

朝,投降只是权宜之计。

参考译文: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

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

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

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

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

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

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

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

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

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

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

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

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

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

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

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

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地位低下,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呈献一点我那忠实诚

恳的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

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

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

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

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

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

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忠谨恳切的心意,始终没有

机会向皇上陈述和辩白,于是因为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

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

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

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

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

此皆力攻勍敌

..

之人也,无长幼之

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

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

接一搏

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田开疆曰:

吾伏兵而却

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援桃而起。古冶子曰:

吾尝从君济

于河,鼋衔左骖

..

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

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二子何不反桃!

抽剑而起。

公孙接、回开疆曰: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

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

死。使者

..

复曰:

已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

..

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

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

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

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士奇曰

/

晏于显君与管仲

/

后先辉映

/

而《传》

/

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优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B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

/

辉映而《传》

/

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C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

/

先辉映而《传》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D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先辉映

/

而《传》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勍敌,强敌或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

B

.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

申为尊者。

C

.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谕

办事的人。

D

.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

的丧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

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

.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

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

.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

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

.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

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

)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

【答案】

1

D

2

B

3

D

4

.(

1

)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

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

)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时,(齐景公)才

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说:

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

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

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晏子显君

是主谓短语,后面不能再跟其他的成分,排除

AB

晏子与管仲是主语,

后先辉映

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晏子言行不一

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

没有因果关系,根据

齐庄公无道,晏

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可知,高士奇认为

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不子若

”“

不子逮

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

不若子

”“

不逮子

,比不上你,赶不上你;

,谦让;

……

,判断句;

,这;

然而

,这样却。

2

,倚仗;

不义于天下

应为

于天下不义

,状语后置句,对天下不讲道义;

,等到;

愧悔无地

为省略句,(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补充主语。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

凭勇力打虎出名。

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

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

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

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

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

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

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

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

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

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

“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

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

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

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

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

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

抽出剑站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

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

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

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

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

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

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

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

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

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

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

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

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八月癸酉,帝谓宰相曰:“唐虞

..

之圣,犹务兼览,乃能治。朕早夜孜孜,冀闻端谠

论,卿等宜体朕意。”谓御史台说:“自三公以下,百僚善恶邪正,当审察之。”三年春

二月甲子,诏滦州饥民移于山西赡济,仍于道路计口给食。八年春正月乙丑,帝谓宰臣

曰:“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又曰:“卿等

举用人时,凡己所知识,必使他人举奏,朕甚不喜。如贤,何必计亲疏也。”帝谓侍臣

日:“朕兴修宫室,均损宫人岁费充之,今亦不复劳建矣。如宴饮,惟太子生日及岁元,

近亦止上元

..

、中秋,未尝至醉。至佛法,尤不信。梁武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

观,加三公官,足惑深矣。”谕敬嗣晖曰:“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

必亏忠节,卿宜戒之。”谓李石曰:“台宪

..

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岂谓无人?惟见

卿等劾罪,不闻举善。”十年冬十月甲寅,猎于霸州。闻固安令高昌裔不职,罢之。司候

成奉先率职谨恪,除固安令。谓石琚曰:“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

至是,民间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又曰:“比体中

不佳有妨朝事今观所奏事皆依条格殊无一利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岁计有余则其利博矣朕居

深宫岂能悉知外事”二十五年四月丁丑,宴宗室

..

、宗妇于皇武殿,赐官阶、银绢有差。己

卯,发上京,宗戚奉辞。帝曰:“太平岁久,国无征徭,汝等皆奢纵以致贫乏,朕甚怜

之。务当俭约,毋忘祖先艰难。”因泣数行下,众皆感怆而退。

(节选自《金史纪事本末

世宗致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体中不佳

/

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国之事

/

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B

.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国之事

/

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C

.比体中不佳

/

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

/

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知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D

.比体中不佳有妨朝事

/

今观所奏事

/

皆依条格

/

殊无一利

/

国之事若一朝行一事

/

岁计有余

/

则其利博矣

/

朕居深宫

/

岂能悉知外事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可以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之为太平盛世。

B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修禊

C

.台宪,指前文的御史台,从秦朝起为监察性质的机构或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D

.宗室,指同一祖宗的贵族,即国君或皇帝的宗族。又称为皇族、帝宗、天潢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希望朝臣们敢于在朝堂之上发表正直的言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他的用心;并且

他要求御史台要严查朝廷百官,以区分善恶邪正。

B

.世宗关心受灾百姓的饥苦,诏令沿途官府给前往山西的滦州灾民提供必要帮助;他也

曾反省自己因兴修宫室而损害宫人利益的行为。

C

.世宗痛斥女真人不知民间疾苦却能够直接担任朝廷要职的现象,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

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

D

.世宗认为即使在太平年代也要厉行勤俭节约,他语重心长地劝告那些因奢侈放纵而导

致贫穷匮乏的宗戚,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朕思得贤士,自今朝臣出外,即令体访廉能及草莱可助治者以闻。

2

)凡为人臣,上欲要君之恩,下欲干民之誉,必亏忠节,卿宜戒之。

【答案】

1

A

2

B

3

C

4

.(

1

)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

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报朝廷。

2

)凡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

忠诚与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情,全都是依

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事,一年算下

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的事呢?

不佳

体中

的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

BD

利国之事

指有利于国家的事务,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

,中间不应断开;

意思是

如果

,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C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其活动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提到的

修禊

’”

错误,元宵节的活动包括赏花灯、吃汤

圆等,而

修禊

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不是上元节。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C.“

痛斥

错误,原文

谓石琚曰:

女真人径居达要,不知闾阎疾苦。汝等自丞簿至是,民间

何事不知?凡有利害,当悉心论列,毋为面从,退有后言

’”

,并不是

痛斥

,而只是陈述事

实。且也不是

认为那些州郡中熟悉民情的丞簿等基层官员更应当得到朝廷的重用

,而是

说石琚等人是从丞簿等基层官员升上来的,更清楚民间情况,应该悉心陈述,帮助治理国

家。

故选

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想;

出外

,出京外任;

即令

,就让;

体访

,亲自查访;

草莱

,指乡野

百姓,未出仕者;

,使上闻,报告。

2

,凡是;

,对上;

,求取;

,对下;

,谋求;

,使

……

损,损害。

参考译文:

二年八月癸酉日,皇帝对宰相说:“尧舜这样的圣君,尚且致力于兼听兼览,才能够天下

太平。我早晚孜孜不倦地勤于公务,希望能听见端正正直的言论,你们这些人应该体会我

的心意。”对御史台说:“从三公往下,百官的好坏正邪,应该仔细地审察清楚。”三年

春天二月甲子日,皇帝下诏把滦州遭受饥荒的百姓转移到山西供养救济,仍旧在道路上计

算人口供给饮食。八年春正月乙丑日,皇帝对宰相臣子们说:“我想得到贤能的人才,从

今以后朝廷大臣出京外任,就让他们亲自访查廉洁能干的官员和可以辅佐治国的平民并上

报朝廷。”又说:“你们等举荐用人的时候,凡是自己所了解熟识的人,一定会让他人来

举荐上奏,我很不高兴。如果真的贤能,又何必计较亲疏远近呢?”皇帝对侍臣说:“我

兴建宫室,都是损害了宫人们每年的俸禄来填充的,如今也不在劳民修建了。如果是宴

饮,只有太子生日和每年开头(春节),最近的也不过是上元节和中秋节,还没有到饮醉

的地步。至于佛法,我尤其不相信。梁武帝甘愿做同泰寺的奴隶,辽国道宗皇帝按照百姓

户口赐予寺庙,甚至给他们三公官做,足见佛法迷惑人太厉害了。”告诉敬嗣晖说:“凡

是担任朝臣的,如果对上想求取君主的恩宠,对下想谋求百姓的赞誉,就必定损害忠诚与

名节,你们应当警惕此事。”对李石说:“台宪的职责本来在于分辨正直与邪恶,然而内

外百官,难道说就没有人才了?我只看见你们弹劾罪人,没听见你们举荐良善。”十年冬

十月甲寅日,在霸州狩猎。听说固安县令高昌裔不称职,罢免了他。司候成奉先率真称

职,严谨敬业,任命为固安令。皇帝对石琚说:“女真人都处于显要的地位,不知道民间

疾苦。你们这些人是从县丞主簿而上升到如今地位的,对于民间的事情有什么不知道的

呢?凡是有利有弊的地方,应该悉心议论陈列,不要做那种当面顺从,退朝后又背后抱怨

的事。”又说:“近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妨碍朝廷事务。如今看臣子们所上奏的事

情,全都是依照条例法规,简直没有一件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如果一天做一件有利于国的

事,一年算下来绰绰有余,那么这好处就多了。我居住在深宫之中,怎么能全部知道外面

的事呢?”二十五年四月丁丑日,在皇武殿宴请宗室、宗妇,赐予各不一样的官阶、银

绢。己卯,从上京出发,宗族亲戚们行告别之礼。皇帝说:“太平的时间久了,国家没有

赋税与徭役,你们这些人都奢侈放纵以至于变得贫困缺乏供养,我十分怜惜你们。一定要

节俭节约,不要忘记先祖们的艰难。”于是流下几行泪,众人都感慨悲伤而退下。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

..

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

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

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

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

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

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

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

三子何不计

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

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

矣!

援桃而起。田开疆曰:

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

矣!

援桃而起。古冶子曰:

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

..

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

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

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

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皆反其桃,挈领而

死。古冶子曰:

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

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

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

..

复曰:

死矣。

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

..

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

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

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

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与管仲

/

后先辉映

/

而《传》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B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

/

辉映而《传》

/

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C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

/

先辉映而《传》所载

/

数事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D

.臣士奇曰

/

晏子显君

/

与管仲后先辉映

/

而《传》所载数事

/

无足深取

/

齐庄公无道

/

晏子虽

尝忧之

/

不闻能强谏也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

是谥号,义为

布义行刚

,可见齐景公在位时还是有

所作为的。

B

.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

申为尊者。

C

.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

办事的人。

D

.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

的丧仪。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

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

.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

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

.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

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

.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

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

)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5

.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答案】

1

D

2

B

3

D

4

.(

1

)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

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

)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

5

三人崇尚勇力;

无视长幼间的礼仪;

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说:

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

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

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晏子显君

主谓宾俱全,

是使动用法,使

……

显扬,

是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

AB

与管仲后先

辉映

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C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故选

B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晏子

言行不一

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

没有因果关系,

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

尽到责任

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故选

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

不子若

”“

不子逮

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

不若子

”“

不逮子

,比不上你,赶不上你;

,谦让;

……

,判断句;

2

嗣世

,继位;

叠经

,多次经历;

匡正

,匡扶纠正。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

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

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

二桃三士

必然有一人得

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

无长幼之礼

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

二桃

是不会谦让的。

何不计功而食桃

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

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

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

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

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

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

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

“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

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

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

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

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

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

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

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

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

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

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

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

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

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

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

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

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

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

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

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

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

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

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

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5:10: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9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上海华育中学
下一篇:烈士的故事
标签:温彦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