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

忆江南词三首

更新时间:2023-01-31 03:27:47 阅读: 评论:0

上海家教网官方网站-100作业帮


2023年1月31日发(作者:知心姐姐的回信)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忆江南·歌起处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

五湖东。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

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

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

的瑰丽画面。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

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

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

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

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藕丝风”三字把无形

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

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

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

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

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境界的开阔

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摹景抒情,诗中有画,

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

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

城的人儿啊!

[出自]刘禹锡《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

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

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

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

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

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

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

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

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

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

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

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

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

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

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

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

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

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

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

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

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

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

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

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

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

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

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

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

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

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

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

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

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

的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

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

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赏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

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

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

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

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

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

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

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

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

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

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

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

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

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

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

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

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

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

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

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

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

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

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

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4

忆江南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忆江南》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

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

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

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

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

史,任期着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

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

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

“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

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

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

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

水绿如蓝。”“日出”、“染来”,互文见义。染来百花盛开,已极

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

的明亮度。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

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

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

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染景映衬江自染景。季词以追忆的情怀,写

“旧曾谙”的江自染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自来,洛阳

的染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

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染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自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

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染意。

花发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着不

远。但即使染天已经来临,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样碧绿。因

此作者竭力追忆江自染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自好”,而在用生花

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自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自”的

眷恋之情,收束季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自染色的

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

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

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

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

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5

忆江南词三首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

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

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

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

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

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

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

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

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

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

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

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

之美。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

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

“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

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

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

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

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

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

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

“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

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

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

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

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

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

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

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

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

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

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

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

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

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

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二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

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

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

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

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

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

“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

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

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

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

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

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

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

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

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

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

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

“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

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

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

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

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

“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

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

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

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

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

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

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

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

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

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

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

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

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

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

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

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

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

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

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

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

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

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

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词三首》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

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

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

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

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现在

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红袖:指代少女。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

这里指青楼中妓女之类。

⑶翠屏:镶有翡翠的屏风。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

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⑷花丛:指代游冶处的艳丽境界。

⑸花枝:比喻所钟爱的女子。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

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

“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

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当时在江南,

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

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

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

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

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

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

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

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

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

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了。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

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可是他并

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

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李商隐有过两句诗:“庾郎最年少,

芳草妒春袍。”为陪衬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质料的轻快和色泽的

鲜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这样的明快充满活力的春袍,正是青

年的形象。“骑马倚斜桥”,更是形象,怎样描写男青年的英武潇洒,

西方文学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谓的白马王子,中国

也有类似的传统,白居易的诗:“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

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这位中国青年骑的也是白马。

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写的这样的男女之间感情的

遇合,一定要重视他们共同所写的这种遇合的传统,这种遇合都同时

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

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

“骑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桥”是风流潇洒的一面,“满楼

红袖招”是说满楼的女子都为之倾倒。韦庄的这两句词是说他当年何

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没有对满

楼的红袖钟情。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

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意思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

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至

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

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

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

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

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

“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

“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誓”表示其态度之

断然坚决。“白头誓不归”这句与《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未

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

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

反而说誓不回乡了。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

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

老莫还乡”转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

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

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

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

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

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

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着一“誓”

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这正是韦庄词的

特色。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7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

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

荐倾城。

翻译

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

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

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

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注释

孤檠:即孤灯。

摇落:凋残,零落。

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

薄福:词人自谓。

荐:进献、送上。

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

创作背景

清康熙十六至十七年(1677年-1678年),纳兰性德为亡妻守灵

期间,因心中悲痛,同时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思念之情,故写

下此词。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

明。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

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虽然蓄发,

内心却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不再眷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

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

中了。

纳兰在最后感慨“薄福荐倾城”,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赐予的

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

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

委婉之至。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8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

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

复相逢!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

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

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

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

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

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

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

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

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

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

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

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

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

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

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

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

“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

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

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

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

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

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

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

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

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

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

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

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

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

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

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

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

‘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

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

拾它几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

隐多海石榴花也。”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

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

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

实有的奇观。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

海。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

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

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

声如雷鼓。”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

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

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

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

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

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

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

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

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

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

“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

“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

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

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

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

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

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

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

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

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

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

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

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

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

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

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

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

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

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

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

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

够再次去游玩?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

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

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

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

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

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

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9

忆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忆江南?

译文及注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

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

带。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江花:江边的花朵。一

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

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

染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

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

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

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

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

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

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

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

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

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

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

“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

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

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

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

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

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

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

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

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

“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

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

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

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

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

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

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

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

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

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忆江南·衔泥燕唐朝

牛峤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

好因缘。

《忆江南·衔泥燕》译文

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

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伶爱,好姻缘可堪羡慕。

《忆江南·衔泥燕》注释

占得:占据。

杏梁:用杏树所做的屋梁,泛指优质木材所做的梁柱。

因缘:指双燕美好的结合。

《忆江南·衔泥燕》鉴赏

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稳,草木葱茏,一思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

的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

好的烟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思宿

思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

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

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

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

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悟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

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烟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

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忆江南·衔泥燕》创作背景

乾符五年中进士,中进士两年后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在光启二年

(公元886年)为避襄王李媪之乱,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过着

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般的飘荡生活,这首词作正是那时所作。

本文发布于:2023-01-31 03:27: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165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悔恨的泪
下一篇:老规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